別讓孩子成為社交的“小能手”,獨處的“小野狗”,家長應該反思

本文為錦鯉媽咪原創作品,歡迎個人轉發、收藏。

很多孩子應該都經歷過這類事情,很小的時候,不願意和周邊的鄰居打招呼,父母都會強迫性地要求。當孩子喜歡待在家裡一個人玩的時候,父母又覺得孩子太孤僻,必須要求孩子出去和其他小朋友玩,溝通。

很多家長從小就特別重視孩子的社交能力不可以內向,不可以害羞,甚至認為喜歡獨處就是怕人。其實社交能力,真的比獨處能力更重要嗎?

其實,喜歡社交和喜歡獨處,從來沒有哪個更高貴。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每種個性都有其自身的優勢和缺點,作為家長更應該明白其中的內涵。

別讓孩子成為社交的“小能手”,獨處的“小野狗”,家長應該反思

喜歡獨處的人,原本沒有問題,強迫只會適得其反

凡凡的孩子從小就比較內向,但是特別有鑽研精神,在學校的成績也是相當的不錯。可是媽媽比較頭疼的問題就是孩子不愛社交,沒有太多的朋友。

凡凡更是從旁人的嘴巴里聽到“書呆子”這個詞語,來形容自己的兒子。凡凡覺得孩子現在即使讀書好,但是進入社會不懂社交也不會有好的發展,於是凡凡就給孩子報了個演講班,希望孩子可以多在人前展現自己。孩子雖然很不願意,但還是接受了。

後來凡凡也總是組織聚會,希望兒子能和同學交流溝通。在兒子過生日之前,凡凡邀請了很多孩子的同學來給兒子過生日,希望給兒子一個驚喜。但是生日當天,兒子並沒有回來,而且一天未歸,家人也是十分著急,後來終於找到了孩子。

孩子第一次跟父母進行深度的聊天,他說他不喜歡父母強迫式的社交,演講班更是打破了自己原有的舒服的狀態,因為父母經常性地搞聚會,更是把家裡弄得烏煙瘴氣,影響了學習。父母聽到孩子的話,也尊重孩子的意見,不再強求。

別讓孩子成為社交的“小能手”,獨處的“小野狗”,家長應該反思

社交的“小能手”,獨處的“小野狗”

雪峰表面看起來朋友太多了,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有熟悉的人。雪峰為人比較圓滑左右逢源。不過,因為沒有涉及到什麼利益,大家跟他關係一直還好。

雪峰看起來很擅長社交,但是私底下卻是一個“孤獨患者”。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他都特別憂鬱,害怕。自己一個人的時候,胡思亂想,有時甚至會哭到睡著,第二天天一亮,他又覺得自己太矯情,出去和朋友玩玩,就什麼事情沒有了,到了晚上又循環往復。

有一次,他跟自己的一個好朋友形容,自己就是個社交的“小能手”,獨處的“小野狗”。看起來陽光開朗的他,每到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就覺得自己是一個一無所有的人

別讓孩子成為社交的“小能手”,獨處的“小野狗”,家長應該反思

強求孩子社交,會毀了他的人生

社交真的重要嗎?其實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會回答重要吧,如果一個人不擅長社交,好事就會變成壞事,有時候能力再強,甚至都不會得到重用。可不是所有人都擅長社交,喜歡社交。但社交如此重要,是不是每個人都必須強迫去社交呢?

並非如此,術業有專攻,有些人天生就有社交障礙,如果強迫孩子做不喜歡的事情,反而適得其反,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1.打破孩子的舒適氛圍,不利於心理健康

孩子本身上學的壓力就比較大,長時間的調整之下,或許已經達到了自己最舒適的生活狀態。可是父母為了強迫孩子社交,強行打破這種氛圍,孩子生活被打亂了,一下無所適從,很多事情也都達不到想要的效果,孩子的生活環境和心理都會產生變化,更

不利於孩子心理健康的發展

2.讓孩子產生更嚴重的社交恐懼

父母越強求孩子,孩子內心就會覺得自己這方面做得太差,父母才會這麼要求。比如當孩子跟父母出去的時候,看到熟人之後,會下意識地反應自己該怎麼做父母會覺得滿意,失去了自我的基本反應,害怕做得不好,父母責怪。下一次甚至不願意再出門,害怕遇到其他人,就會產生更嚴重的社交恐懼。

別讓孩子成為社交的“小能手”,獨處的“小野狗”,家長應該反思

3.影響親子關係

親子之間的關係最害怕的就是強迫孩子做不喜歡做的事情,孩子正處於青春期,有自己的想法,需要別人的尊重,更需要家人的理解。家長強迫性的社交,會使孩子反感、恐懼,甚至會出現,越讓孩子去社交,孩子就越牴觸的情況,最終就可能會導致親子關係破裂

4.破壞孩子本來擅長的部分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從來到這個世界開始,就是好壞並存,優點和缺點共處的狀態。孩子有自己本身擅長的不分,而強迫孩子社交,孩子聽從家長的建議,花大部分心思去社交,自然不會有太多的時間獨處,去鑽研學習,本身很好的學習可能就會一落千丈。

對於社交這種行為,家長可以適當引導,切勿強迫,更要在孩子能接受的範圍內。

別讓孩子成為社交的“小能手”,獨處的“小野狗”,家長應該反思

不會獨處的人,內心反而更不健全

比起社交,大多數家長都沒有注意教會孩子一點,那就是如何獨處。現在很多人在如何獨處上有障礙,一旦夜深人靜,獨自一人的時候,就開始不知所措。

1.無所適從 不知該幹啥

表面活潑開朗,內心實則無處安放。說的就是一部分擅長社交的人,白天跟誰都能聊,表面看著沒有什麼能將其打敗,走到哪裡都是朋友。白天就是個太陽,走到哪裡照到哪裡。

但是這類人中有很大一部分,討厭夜深人靜,喜歡白天的喧鬧,晚上的寂靜會讓他不知所措,就感覺身邊缺少了點什麼,又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

2.胡思亂想,越想越憂鬱

不會獨處的孩子,一個人就會開始胡思亂想,看著什麼都不計較,心裡其實特別計較。表面和內心想的基本都是不一樣的,善於把自己的不快樂,隱藏在心底的最深處,在一個人的時候,就開始慢慢發酵,出現胡思亂想的情況。越想內心的陰暗面就會越擴大,很不利於心理健康

3.害怕獨處

這類孩子害怕孤獨,更害怕一個人,喜歡喧鬧,喜歡很多人在一起,忘卻真正的自我的感覺。實則是在逃避,逃避生活,逃避自我,不敢面對真正的自己。但是感受到社交,朋友的美好,這類孩子就不願意再去體會獨處的孤獨,更害怕獨處之後的種種。

別讓孩子成為社交的“小能手”,獨處的“小野狗”,家長應該反思

學會獨處是一門重要的課題,獨處的自己更值得被珍惜

其實,學會獨處比社交更重要。家長們在重視社交的同時,更應該關注孩子的獨處能力,原因有三:

1因為人的一生,有很大一部分時間是需要獨處的

人的一生其實很短暫,但獨處的時間,仍然佔了很大的一部分。就算再喜歡社交,人也不能每天跟其他人在一起熱鬧,就算年輕時喜歡玩鬧,隨著年紀的增長,獨處的時間也會變長。

而獨處不僅僅是周遭環境裡只有自己,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因此獨處是一種常態

2獨處的時候最真實和自然

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才是最輕鬆的時候,沒有於他人而言的虛假迎合,更沒有背叛內心的隨意誇讚。有的只是自己,想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想表達什麼就可以表達什麼,也是人緊繃狀態中一天自我放鬆的最佳時刻。

一個人的時候做事情更容易專注,不受他人影響,更沒有任何情緒摻雜,更容易完成任務。而不會獨處的人,會發現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更加無所適從。

3有利於心理健康

會獨處的人就不會有一個人時候的恐慌感,也算個正常的人。白天的社交,晚上的個人放鬆,才是緩解壓力最好的方法。學會獨處,才不會導致心理病態地發展,也有利於維持心理健康。

獨處於個人的身心健康發展而言是有益的,在想學會如何獨處之前,更要掌握好獨處的重要性。

別讓孩子成為社交的“小能手”,獨處的“小野狗”,家長應該反思

教會孩子獨處,並不是放任與漠視,內心的安定不可缺少

家長想讓孩子獨處,首先需要深入的瞭解孩子的性格,優點以及缺點,從內到外的幫助孩子學會獨處

1.發現孩子的興趣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抓住孩子的興趣點,家長不要小看孩子對興趣的專注度,一旦小孩對某項事情特別感興趣,就會開始一頭栽進去,感受,研究,正是培養孩子專注力,獨處的好時期。

2.適當放手,讓孩子適應獨處

有些家長髮現孩子在小的時候,也許不懂什麼是社交,但是仍然很少獨處。那是因為,家長常常圍繞在孩子的身邊,孩子很少有獨處的機會。

家長在這一點上,要注意的是,不要破壞孩子的獨處時間。有時候

,不是孩子離不開家長,而是家長離不開孩子。常見的就是,孩子專心地玩著什麼,家長非要插上一腳,或者讓孩子做別的。這種行為不僅會讓孩子失去獨處的能力,還會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別讓孩子成為社交的“小能手”,獨處的“小野狗”,家長應該反思

3.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一個害怕獨處的孩子,其實是內心是極其缺乏安全感的,害怕孤獨,更害怕一個人。作為父母,就可以多抽抽時間陪孩子出去玩玩,看看世界,開闊孩子的視野,給孩子足夠的愛,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4.關注孩子心理變化,正確疏導

作為家長,除了照顧孩子的身體成長之外,更要觀察到孩子心理變化。青春期孩子心理的發展是父母最不容忽視的問題,發現孩子獨處之後的變化,一定要及時地孩子溝通,發現問題,提早地解決,對孩子做一個正確的疏導。

作為家長,永遠不要去強迫孩子去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每個人,包括孩子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間。家長可以適當地進行引導孩子,切不可使用強迫機制。於孩子而言,適當的社交確實有其必要性,但於孩子自身而言,學會如何獨處卻顯得更重要些。

我是幸運的錦鯉媽咪,在生娃帶娃的路上過關斬將。關注我,學習最實用的孕產、育兒知識,有關於這方面的困惑,也可以給我發私信哦。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您,為您解決一點困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