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成为社交的“小能手”,独处的“小野狗”,家长应该反思

本文为锦鲤妈咪原创作品,欢迎个人转发、收藏。

很多孩子应该都经历过这类事情,很小的时候,不愿意和周边的邻居打招呼,父母都会强迫性地要求。当孩子喜欢待在家里一个人玩的时候,父母又觉得孩子太孤僻,必须要求孩子出去和其他小朋友玩,沟通。

很多家长从小就特别重视孩子的社交能力不可以内向,不可以害羞,甚至认为喜欢独处就是怕人。其实社交能力,真的比独处能力更重要吗?

其实,喜欢社交和喜欢独处,从来没有哪个更高贵。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每种个性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缺点,作为家长更应该明白其中的内涵。

别让孩子成为社交的“小能手”,独处的“小野狗”,家长应该反思

喜欢独处的人,原本没有问题,强迫只会适得其反

凡凡的孩子从小就比较内向,但是特别有钻研精神,在学校的成绩也是相当的不错。可是妈妈比较头疼的问题就是孩子不爱社交,没有太多的朋友。

凡凡更是从旁人的嘴巴里听到“书呆子”这个词语,来形容自己的儿子。凡凡觉得孩子现在即使读书好,但是进入社会不懂社交也不会有好的发展,于是凡凡就给孩子报了个演讲班,希望孩子可以多在人前展现自己。孩子虽然很不愿意,但还是接受了。

后来凡凡也总是组织聚会,希望儿子能和同学交流沟通。在儿子过生日之前,凡凡邀请了很多孩子的同学来给儿子过生日,希望给儿子一个惊喜。但是生日当天,儿子并没有回来,而且一天未归,家人也是十分着急,后来终于找到了孩子。

孩子第一次跟父母进行深度的聊天,他说他不喜欢父母强迫式的社交,演讲班更是打破了自己原有的舒服的状态,因为父母经常性地搞聚会,更是把家里弄得乌烟瘴气,影响了学习。父母听到孩子的话,也尊重孩子的意见,不再强求。

别让孩子成为社交的“小能手”,独处的“小野狗”,家长应该反思

社交的“小能手”,独处的“小野狗”

雪峰表面看起来朋友太多了,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熟悉的人。雪峰为人比较圆滑左右逢源。不过,因为没有涉及到什么利益,大家跟他关系一直还好。

雪峰看起来很擅长社交,但是私底下却是一个“孤独患者”。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都特别忧郁,害怕。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胡思乱想,有时甚至会哭到睡着,第二天天一亮,他又觉得自己太矫情,出去和朋友玩玩,就什么事情没有了,到了晚上又循环往复。

有一次,他跟自己的一个好朋友形容,自己就是个社交的“小能手”,独处的“小野狗”。看起来阳光开朗的他,每到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人

别让孩子成为社交的“小能手”,独处的“小野狗”,家长应该反思

强求孩子社交,会毁了他的人生

社交真的重要吗?其实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会回答重要吧,如果一个人不擅长社交,好事就会变成坏事,有时候能力再强,甚至都不会得到重用。可不是所有人都擅长社交,喜欢社交。但社交如此重要,是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强迫去社交呢?

并非如此,术业有专攻,有些人天生就有社交障碍,如果强迫孩子做不喜欢的事情,反而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1.打破孩子的舒适氛围,不利于心理健康

孩子本身上学的压力就比较大,长时间的调整之下,或许已经达到了自己最舒适的生活状态。可是父母为了强迫孩子社交,强行打破这种氛围,孩子生活被打乱了,一下无所适从,很多事情也都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孩子的生活环境和心理都会产生变化,更

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

2.让孩子产生更严重的社交恐惧

父母越强求孩子,孩子内心就会觉得自己这方面做得太差,父母才会这么要求。比如当孩子跟父母出去的时候,看到熟人之后,会下意识地反应自己该怎么做父母会觉得满意,失去了自我的基本反应,害怕做得不好,父母责怪。下一次甚至不愿意再出门,害怕遇到其他人,就会产生更严重的社交恐惧。

别让孩子成为社交的“小能手”,独处的“小野狗”,家长应该反思

3.影响亲子关系

亲子之间的关系最害怕的就是强迫孩子做不喜欢做的事情,孩子正处于青春期,有自己的想法,需要别人的尊重,更需要家人的理解。家长强迫性的社交,会使孩子反感、恐惧,甚至会出现,越让孩子去社交,孩子就越抵触的情况,最终就可能会导致亲子关系破裂

4.破坏孩子本来擅长的部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从来到这个世界开始,就是好坏并存,优点和缺点共处的状态。孩子有自己本身擅长的不分,而强迫孩子社交,孩子听从家长的建议,花大部分心思去社交,自然不会有太多的时间独处,去钻研学习,本身很好的学习可能就会一落千丈。

对于社交这种行为,家长可以适当引导,切勿强迫,更要在孩子能接受的范围内。

别让孩子成为社交的“小能手”,独处的“小野狗”,家长应该反思

不会独处的人,内心反而更不健全

比起社交,大多数家长都没有注意教会孩子一点,那就是如何独处。现在很多人在如何独处上有障碍,一旦夜深人静,独自一人的时候,就开始不知所措。

1.无所适从 不知该干啥

表面活泼开朗,内心实则无处安放。说的就是一部分擅长社交的人,白天跟谁都能聊,表面看着没有什么能将其打败,走到哪里都是朋友。白天就是个太阳,走到哪里照到哪里。

但是这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讨厌夜深人静,喜欢白天的喧闹,晚上的寂静会让他不知所措,就感觉身边缺少了点什么,又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2.胡思乱想,越想越忧郁

不会独处的孩子,一个人就会开始胡思乱想,看着什么都不计较,心里其实特别计较。表面和内心想的基本都是不一样的,善于把自己的不快乐,隐藏在心底的最深处,在一个人的时候,就开始慢慢发酵,出现胡思乱想的情况。越想内心的阴暗面就会越扩大,很不利于心理健康

3.害怕独处

这类孩子害怕孤独,更害怕一个人,喜欢喧闹,喜欢很多人在一起,忘却真正的自我的感觉。实则是在逃避,逃避生活,逃避自我,不敢面对真正的自己。但是感受到社交,朋友的美好,这类孩子就不愿意再去体会独处的孤独,更害怕独处之后的种种。

别让孩子成为社交的“小能手”,独处的“小野狗”,家长应该反思

学会独处是一门重要的课题,独处的自己更值得被珍惜

其实,学会独处比社交更重要。家长们在重视社交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孩子的独处能力,原因有三:

1因为人的一生,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需要独处的

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暂,但独处的时间,仍然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就算再喜欢社交,人也不能每天跟其他人在一起热闹,就算年轻时喜欢玩闹,随着年纪的增长,独处的时间也会变长。

而独处不仅仅是周遭环境里只有自己,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独处是一种常态

2独处的时候最真实和自然

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才是最轻松的时候,没有于他人而言的虚假迎合,更没有背叛内心的随意夸赞。有的只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想表达什么就可以表达什么,也是人紧绷状态中一天自我放松的最佳时刻。

一个人的时候做事情更容易专注,不受他人影响,更没有任何情绪掺杂,更容易完成任务。而不会独处的人,会发现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更加无所适从。

3有利于心理健康

会独处的人就不会有一个人时候的恐慌感,也算个正常的人。白天的社交,晚上的个人放松,才是缓解压力最好的方法。学会独处,才不会导致心理病态地发展,也有利于维持心理健康。

独处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而言是有益的,在想学会如何独处之前,更要掌握好独处的重要性。

别让孩子成为社交的“小能手”,独处的“小野狗”,家长应该反思

教会孩子独处,并不是放任与漠视,内心的安定不可缺少

家长想让孩子独处,首先需要深入的了解孩子的性格,优点以及缺点,从内到外的帮助孩子学会独处

1.发现孩子的兴趣 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抓住孩子的兴趣点,家长不要小看孩子对兴趣的专注度,一旦小孩对某项事情特别感兴趣,就会开始一头栽进去,感受,研究,正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独处的好时期。

2.适当放手,让孩子适应独处

有些家长发现孩子在小的时候,也许不懂什么是社交,但是仍然很少独处。那是因为,家长常常围绕在孩子的身边,孩子很少有独处的机会。

家长在这一点上,要注意的是,不要破坏孩子的独处时间。有时候

,不是孩子离不开家长,而是家长离不开孩子。常见的就是,孩子专心地玩着什么,家长非要插上一脚,或者让孩子做别的。这种行为不仅会让孩子失去独处的能力,还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别让孩子成为社交的“小能手”,独处的“小野狗”,家长应该反思

3.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一个害怕独处的孩子,其实是内心是极其缺乏安全感的,害怕孤独,更害怕一个人。作为父母,就可以多抽抽时间陪孩子出去玩玩,看看世界,开阔孩子的视野,给孩子足够的爱,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4.关注孩子心理变化,正确疏导

作为家长,除了照顾孩子的身体成长之外,更要观察到孩子心理变化。青春期孩子心理的发展是父母最不容忽视的问题,发现孩子独处之后的变化,一定要及时地孩子沟通,发现问题,提早地解决,对孩子做一个正确的疏导。

作为家长,永远不要去强迫孩子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每个人,包括孩子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家长可以适当地进行引导孩子,切不可使用强迫机制。于孩子而言,适当的社交确实有其必要性,但于孩子自身而言,学会如何独处却显得更重要些。

我是幸运的锦鲤妈咪,在生娃带娃的路上过关斩将。关注我,学习最实用的孕产、育儿知识,有关于这方面的困惑,也可以给我发私信哦。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您,为您解决一点困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