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普通话,皇帝怎么和大臣交流?

普通话产生于现代,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可是没有普通话的。那在古代,当时大臣来自五湖四海,皇帝和大臣在朝堂之上又是如何交流的呢?

古代没有普通话,皇帝怎么和大臣交流?

先来讲讲今天的“普通话”。在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被确定为“普通话”(普通 = 普遍+ 共通),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所以,普通话和北京方言的发音非常接近,这同样是我们习以为常的。

中国地大物博,方言众多,所谓的“十里不同音”即是如此,翻过一座山可能彼此说话都无法听懂。如果用方言交流,跟“鸡同鸭讲”差不多。

因此,古代的读书人们为的都是十年寒窗苦读之后一朝中举光宗耀祖,但是就算是考上了也是有等级区别的。有能力的留在京城,没能力的就下方到各省各地去当官。而最根本的能力就是取决于皇帝能不能听懂他说的话。

古代没有普通话,皇帝怎么和大臣交流?

皇帝听不懂,后果很严重

一般口音很重的官员大都不会是京官,试想臣子说的话皇帝都听不懂,那皇帝怎么和这个臣子沟通呢?自然就会把他下方到别的地方去。

不过以前虽然没有普通话,却有全国通用的官话。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许多朝代,而不同朝代的定都也不同,所以他们所使用的官方语言也是不同。

例如在早期的夏朝和商朝时期,人们习惯用夏言。到了周至汉的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雅言。之后的朝代大都使用正音,而发展到元朝的时候,因为由少数民族统治,所以当时的官话是蒙古语。

政府官员一般都讲官话,可是古代通讯交通均不发达,也没有广播电视,人们很少有学习通用语言的渠道,因此,大臣们官话的地方口音也非常浓重。

方言口音各异,便导致各种沟通交流的不便,还会闹出诸多误会,甚至会影响到升学当官。

民间有句话,说,“千不怕万不怕,就怕广东人说普通话。”清末有两位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与梁启超,这两位广东老乡普通话也都不咋的,可谓半斤八两,两人在事业发展上也吃过普通话不好的亏。

古代没有普通话,皇帝怎么和大臣交流?

▲这二位的口语,搁现在的北京也没几个人能听懂

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都是珠三角地区,两地直线距离只有七八十公里。二人虽然也有求官干事业的愿望,但身份低微,突然成了维新变法的中枢,纯属火箭提拔,还没来得及把北京话练熟,在只能和皇帝、同僚进行纸上沟通的基础上,就要去搞改革,难免要出问题。

光绪皇帝召见康梁时的“听不懂”,就源于此。康有为到处讲,说光绪接见自己时,两人会谈了很久。这说法连《清史稿》都被忽悠了。不过,当时的刑部主事张元济又另有说法。他说,当时各大臣在外等候皇帝接见,康有为与荣禄大谈变法,荣禄听着直皱眉头,有些话根本听不懂。光绪单独接见大臣,其他人都有很长时间,唯独接见康有为,不到10分钟就结束了。到底谈了什么,别人无从知道,但光绪后来还接见了梁启超,完全可以做个参照。

古代没有普通话,皇帝怎么和大臣交流?

▲光绪帝基本上听不懂他俩在说啥(照片其实是伪造)

梁启超见到光绪,也是推销自己的变法,但无奈光绪听着很费劲,只因梁启超说话发音严重不准,如将“考”说成“好”,将“高”说成“古”。有时梁启超讲一句,光绪还要问一句,听着梁启超拗口的广东话,基本上是一头雾水,连比带划也搞不明白,实在费劲,以至于光绪帝兴致大减。但凡被皇帝接见后,按说都要赏个四品官,而梁启超只得到个六品顶戴。

可见,学好普通话真的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