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参军那么多年,为什么没有人发现她是女儿身?

情感舒屋


花木兰从军,是流传很久的民间传说,这个故事,虽然在北朝民歌木兰辞中,写的很清楚,但花木兰的故事,可能要比木兰辞更久远。因此,花木兰也成了民间的偶像。


如果从历史角度来看,花木兰是存在的,但她的故事,大量出现在演义和传说里,而正史上的记载,极为稀少,甚至花木兰的姓氏,也存在极大的争议。并且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也让很多人感到费解。

如果从大量演义传说,以及零散的史料记载看,花木兰活跃在北魏时期,并且参加过北魏对抗柔然的战争。

如果从这个时代背景中,确认花木兰代父从军的真实性,那就需要看一下,当时有没有这样的可能。

首先就是征兵问题,从木兰辞可以看出,皇帝的征兵,不是抓壮丁,而是有公文的合法招兵。

在古代,老百姓除了赋税以外,还要服兵役,一般服兵役可以减免一部分的赋税。

而征兵和服兵役的区别在于,服兵役只是为了保持常规的国防力量,属于防御性质的。这时候服役时间不会过长,而且国家一般会三丁抽一或者五丁抽一,很少因为服兵役影响生产。


征兵基本上就是大的战役,甚至是举国之战。这样的战役,也就无所谓人员,根据战争的程度,比如长平之战,秦国曾经征招十五岁以上的男丁进入战场。在杜甫诗中甚至夸张到把老太太抓到军中。

十二卷朝廷公文,可见这次征兵是多么着急,这样的征兵,一定不会像普通兵役那般的温和,只是没有动粗抓壮丁而已。各级官员也一定会有指标,为了完成指标,审核的流程,就会松很多。甚至不会在意参加招募的到底是不是本人,只要人数够,能交差,那就可以了。谁也不愿意节外生枝。

如果说年龄问题可以解释为官员为了完成指标,稀里糊涂的让花木兰蒙混过关,那么,性别问题,又该如何解释呢?

这个问题,也好解释,那就是,花木兰生理发育,在一群男子中,并不显眼。


这个问题,并不是抹黑花木兰,而是在古代,不同朝代成人会有所不同,一般年龄都在14-16岁,但北朝多是胡人政权,一般12岁以后都能骑马打仗,如果能在一群男人中做到不显眼,只能说明,花木兰当时并没有完全发育。

这个也并不难理解,比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理个小平头,穿着和男孩一样的衣服,是很难被认出来的。

而木兰辞中可以看出,花木兰是有一个弟弟的。在十二年之后,她的弟弟已经是家里主要劳动力来分析,当时她弟弟可能只有五六岁,因此,可以推测,花木兰从军年龄,应该刚刚到了胡人的从军年龄,也就是13岁左右,她的弟弟,可能只有四五岁。


如果这个解释比较牵强,另一个故事也可以从侧面进行解释,那就是,皇帝见了花木兰,知道花木兰是女子,而且长得很漂亮,想纳她当妃子,被花木兰拒绝。

如果花木兰真到了发育成熟才从军,当时至少也要三十多岁,皇帝未必会着迷。

那么问题又来了。女孩子就算发育的晚,也会发育的,一年两年看不出来,十年八年,怎么可能看不出来?

花木兰从军十二年,没有被发现,只有一种解释,她身体明显发育之时,已经不需要和士兵在一起生活了。

这种可能合理吗?其实是合理的,战争是非常的残酷,会到处出征,天天死人,很可能导致,昨天还是一个营帐的弟兄,第二天就生死两隔,因此,在战斗过程中减员和流动非常大,一直和花木兰并肩作战的可能性很小。

而刚刚知道姓名,还没来得及了解,就成了一具冰冷尸体的情况,太常见了。在这样的紧张战争中,人们怎么会在意身边一个普通士兵呢?


从演义以及大量野史,文艺作品,以及少量正史中,可以看出,花木兰很能打,古代人讲究斩首立功,那么花木兰升迁一定快,当她成长为一个军官,就不会和士兵生活在一起。

一个女孩,十六七岁就会发育成熟。这时候花木兰可能已经是军官,而且有自己独立营帐,不会受到打扰。白天,在重甲保护下,也很难被人们发现。

一些文章记录,也可以看出,花木兰最后活了下来,还被授予将军军衔,从一个小孩子,经过十二年的征战,就当上了将军。可见花木兰战斗力之强,并且这是在打胜仗之后,皇帝封的。


而能够有资格凯旋之后见皇帝,可见,花木兰在军中已经有了很高地位。

以上的分析,可以解释,花木兰为什么从军十二年,没有人发现她是个女子,这种可能性虽然不大,但的确是可以解释。


小小嬴政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在古代,一个女人从军长达10年不被战友发现,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古代打仗,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厮杀,而是在行军。

行军期间,战士无故是不能随便脱离队伍的,除非是拉肚子去大便。

平时防止士卒随便离队,往往只有在大队停下来短暂休息的时候,士卒们才会集体去撒尿。

也就是一群男人,站在路边小便。

那么问题来了,那时候花木兰怎么办?

别人站着尿,她蹲着尿?战友就算智障也知道怎么回事。

另外,女人是有月经的。古代没有卫生巾,女人基本都是用月经带(萨沙博学吧)。这玩意不适合军人和劳动妇女,一旦运动较多肯定是不保险的(霸气侧漏)。

所以,月经带里面往往还要放草木灰,目的是吸血。

请问,花木兰有什么条件倒腾这些不被战友知道?战友都是白痴?

另外,古代很今天不同,条件非常差。花木兰是作为北魏的军人,北上大漠和柔然作战。

这里的气温非常低,经常冻死人。在帐篷中,士卒们为了取暖,睡觉的时候都是大家靠在一起的互相取暖的。

这样长期贴在一起,战友能不知道花木兰是女的(就算是平胸也能被发现)。

最后,鲜卑游牧民族虽很少洗澡,一旦遭遇大雨后还是要及时更换湿衣服的。

其实士卒们都是男人,当然就地随便把衣服一脱,光屁股换上干衣服。

请问花木兰怎么办?

所以,战友绝对知道花木兰是女人。

只是,北魏鲜卑人奉行的是职业兵制度,也就是按照户为单位,必须出人参军。

而花木兰家中弟弟太小,父亲老迈多病,万般无奈只能让花木兰顶上了。

抗拒兵役,是灭门的大罪。

况且,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说明军情紧急,大汗催着立即进入军队作战。如果强行让老父亲去作战,恐怕没几个月就病死了。

其他战友都明白这个道理,也非常同情花木兰。

只是,这毕竟属于欺君之罪,严格说起来要满门抄斩的。

所以大家瞒上不瞒下,都不捅破花木兰是女人这种事,心照不宣就是了。

话说回来,鲜卑人本来和汉人也不同,当时他们刚刚从游牧转为农耕,无论男女都很尚武的。即便是女人,也能骑马射箭,这是游牧民族的遗风。

不能自卫的游牧民族女人,通常是活不长的。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萨沙


这个问题最典型的回答是:谁这么傻,发现战友是个女的,会说出去?

但作者大胆判断,花木兰之所以未被发现女儿身,不是因为战友“藏私”,而是因为她的兵种特殊——她是军中邮差,即通信兵。

花木兰是北朝民歌《木兰辞》中的人物角色,花木兰的故事推测发生在北魏时期。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北魏实行府兵制,寓兵于民,百姓平时耕地,战时从军,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从军,只有户口是“兵户”的家庭男丁才可以,花木兰的家庭就是兵户,这些户口信息在官府都有登记备案,所以当战争爆发,官府的人就拿着“军书”,让花木兰家出丁从军了。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北魏府兵制下的兵户耕种田地可以大幅度减免赋税,但在战时征发士兵时,马匹、盔甲、弓箭、兵器等装备需要兵户自己准备,官方只负责发放口粮,所以才会出现花木兰为了出征,需要到处买骏马、鞍鞯、辔头、长鞭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在北魏,每一个兵户都要出成年男丁参军,但这些兵丁的身体素质和战斗本领强弱不同,军队会按照他们的身体素质和战斗能力,分配给不同的兵种岗位,身体强壮,射术高明的,作为骑兵主力;身体较弱,战斗力差的,作为后勤保障,如炊事兵、通信兵等。

那么问题来了,花木兰是什么兵种?

花木兰参加的肯定是骑兵部队,她的身材在女性中或许比较强壮,但在男性中体型应该还是比较瘦弱的,力气和耐力也不如男性,因此很可能会被分配做通信兵。

古代交通和通信技术很不发达,战场与朝廷之间的情报传递全靠通信兵,对通信兵最核心的要求是“速度”,传递情报越快越好,要追求速度就必须倍道兼程,不分昼夜。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描述的就是花木兰策马疾驰的急速;“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述的就是花木兰披星戴月,昼夜兼程的辛苦。这种情形只有在通信兵这一特殊兵种上才会经常出现,普通骑兵晚上一般是要安营扎寨,吃饭休息的。

由于通信兵的特殊性,为保守军事机密和保证休息的需要,他们不和其他战斗部队同宿,而且大多数时间都奔波在往来战场和京师的路途上,最多和同为通信兵的战友同行,但只要不一起上厕所、一起洗澡,加上掩饰得当,很难被识别异性身份。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看到这一幕,很多朋友会问,区区一个通信兵,能立这么大功劳,获得众多赏赐,甚至得到可汗接见,封赏“尚书郎”这样的高官吗?

殊不知通信兵在古代极其重要,甚至比前方指挥作战的军官更稀缺,北魏军队中设有“函使”一职,为军镇属官,居于军主与队主之间,掌奉函诣京师。

我们在史料中可以看到,前方一旦得胜,函使负责第一时间赶赴京师报捷,有很多机会面见皇帝,并第一时间获得赏赐,以至于很多人争夺到京师报捷的机会。花木兰从军十二年,不知多少次往来京师,屡传捷报,加上工作出色,不断获取赏赐,加官进爵,并不意外。

至于“尚书郎”,并非明清时期的高官“尚书”,只是对较高等级官员的称呼。

以上便是作者对花木兰为何未被发现女儿身的分析,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另外,如果花木兰是大规模战斗部队的成员,即便真的被战友发现,甚至发生私情,也很难保守身份的秘密;但如果花木兰是相对独立、人数很少的通信兵,那么即便被战友发现,甚至发生私情后,也是比较容易保守秘密的。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花木兰之所以没有被人发现,那是因为军中有一个人为她打掩护,而这个人正是花木兰青梅竹马的恋人。

大家听我细细分析,理由是很充分的,线索就在木兰诗里。

1、从诗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出征,买得起战马,家里房子也够大,还有牛羊,姐姐也是个养在深闺、大门不出的,连见妹妹前都要打扮的,很讲究的小姐。这些,都可以看出木兰家境还是不错的。

花木兰家属于北魏鲜卑人,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鲜卑人负责从军打仗,汉人负责耕地纳粮。因此,花木兰家应该是几代从军的,因为有军功,家境不错。

2、从诗句“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可见,花木兰的老爹,很可能在军事打仗方面有着小小的知名度。而且,极有可能,花木兰的爹比较懂谋略。所以,即使明知他年老、家中儿子尚幼,军书上仍有他的名字。皆因征兵的人,只知他年老,不知道他有病。而花木兰爹也一心想报国护国,所以,未去向上面反映实际情况。

3、据记载,《木兰诗》中之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立国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间,与北魏及东魏、北齐曾发生过多次战争。而最主要之战场,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带。诗中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写的正是那一带。所以说,花木兰父亲打过仗的可能性较大。

4、若说花木兰从军时,年龄为15岁,那么她的弟弟应该在11岁及以下,而根据我的估计,花木兰弟弟应该是7-9岁之间。我们都知道,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生的人,男子12、13岁就开始工作的人很多,古时候,康熙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所以,花木兰的弟弟,必定也是从小练武的,若有12、13岁的年纪,他肯定也要替父从军了。

而花木兰和她弟弟的年龄差,又进一步说明,花木兰的老爹很可能在小儿子出生前出征过。

5、诗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以前的战争,有人站死,有人征战多年,才得以回家。而花木兰的老爹,很可能是曾经上过战场,立过一定功勋的人。所以,后来花木兰立了战功回来,皇帝要见她,也是有这个原因的。花木兰在军中用的是她老爹的名字。当然,皇帝见花木兰还有其它原因,后面再说。

以上五点,均不难推出,花木兰的父亲曾经上过战场,且其打仗时很可能善于谋略,且得到大家的认可。

假设以上这个结论成立,我们又可以推出花木兰是和心上人一起上战场的,同时,后一个结论又可以反过来证明前一结论。

假设花木兰父亲上过战场,因此,他很清楚军队里的情况。军队是一个绝对不适合女人长期呆的地方。不说别的,那么多男人,大家的人品都是参差不齐的。若他们知道军队里有女人,指不定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所以,一个女人长期住在男人的军队里,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所以,花木兰老爹没同意大女儿替父从军。

有人说花木兰是北方女子,长得强壮、像男人或比较抱歉,那她姐姐就长成弱质芊芊、国色天香啦?同一个妈生的,为什么不让大女儿去,却同意小女儿替父从军呢?这里面一定是有故事的,花木兰和自己青梅竹马的心上人一起上的战场,加上花木兰也不是弱不禁风的女子,她老爹才同意她出征的。

《木兰诗》首段就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惦记什么?虽然,表面写的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可我们不难想象,这军书上,除了有木兰老爹的名字,是不是也一样可能有花木兰心上人的名字呢?

花木兰自己没有哥哥,弟弟还小。若姐姐去军队,那是不方便的。可若自己和心上人一起去呢?那问题就没那么大了,至少有个人可以帮助她掩护身份。再说,她自己在家,心上人去打仗,她也一样过得不安心。还不如和心上人一起上战场,也好有个相互照应。

于是,花木兰在老爹的建议下,“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自己买齐了骑兵的装备,到了军队里,自然是分到骑兵营了。战事那么紧张,家里没钱的人去当兵,买不起战马的,那就只能做步兵了。可见,花木兰老爹对军营、战场很了解。

有了战马,在军队里就会轻松、方便不少。骑在马上总比在地上跑要轻松,花木兰毕竟是个女孩子,总有一些贴身的小物件,有了马,就相当于有了一个移动的储物箱,东西可以挂马背上。晚上睡觉的时候,也可以靠在马身上,也好有个挡风遮雨的地方。

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说明当时战事很紧张,“赴”、“度”、“飞”,都写出了他们奔赴战场的情景,“寒光照铁衣”,也写尽了花木兰的军中生活。在那样的情形之下,每个人忙着赶路,一坐下来就是管自己休息、调整,打仗可是要命的事情,一步落下,那可是会丢命的,大家自顾不暇,谁会去注意花木兰铁衣之下的女儿家的体态?

再者,花木兰老爹同意花木兰上战场,还有别的考虑的。她知道花木兰熟读兵书,对排兵布阵有一定的造诣,他相信,花木兰在军队里可以凭这个本事,为将军们献计献策的。所以,虽然花木兰是女儿身,在战场上,拼力气未必屡战屡胜,但拼才智,花木兰是有发挥的空间的。

再来看花木兰姐姐的年龄。花木兰15岁出征,姐姐还待字闺中。花木兰从军回来以后,姐姐还没嫁出去,而弟弟已经会杀牛羊了。诗中“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里的“十二年”是虚数,指数年,不是真正的12年。所以,我估计,姐姐最多也就比花木兰大两岁,花木兰从军最多6年。花木兰回来时,姐姐最多23岁差不多。古时候,23岁没嫁出去,属于大龄剩女了。

也就是说,花木兰在大概在短短6年内,屡建军功。5-6年,也差不多正好是一个晋升很快的年轻人,从初入职场,直至做到比较高的职位,所用的时间。而回来后,皇帝还打算再提拔她一下,说明她在军中的职位,还不是很高。这更说明,花木兰从军应该是在6年以内。因为升职再快,人在不同的高低职位上,还是需要时间去锻炼的。

而一个女人,她在军中快速被认可,也绝不是靠力气。她年纪小小,就算力气再大,军中那么多男人,比力气,再怎么说也轮不到她。这也更说明了,花木兰在军中是靠作战智慧、谋略,让自己脱颖而出的。

花木兰因为从小受父亲的教导,是一个能文能武的人。武能骑马挥鞭,文能排兵布阵,所以,后来,花木兰才能在军中出类拔萃。当然,花木兰女孩子的功夫也没落下,做起“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事情来,也是干净利落,说明,之前在家时,花木兰也是经常做的,且很喜欢做的事情。因此,花木兰应该是一位文武兼备、才貌双全的女子。

花木兰刚到军中时,因为是底层小兵,身边的人心思相对比较单纯,一心奔赴战场,也无暇顾及旁人。再者,花木兰又与青梅竹马的心上人同行,对军队生活刚刚需要适应,所以,应该与周围的人接触较少。同村的人没发现她是女的,很正常。因为花木兰在家时,虽然习武,但是女儿家待字闺中时,是不出门的,诗词开头,写的是花木兰在家里纺织。所以,同村人只见过她小时候的样子,女大十八变,长大后,同村人也是不认识她的。而当初花木兰出门买战备用品,也是她女扮男装,和她的心上人一起去买的。

但是,后来随着花木兰军事才华的突显,她和她的心上人已经慢慢进入决策层。这个时候,他们和同村人,在军中见面的机会变少了。决策层的人何其聪明,花木兰是不是个女的,不可能不知道。所以,做皇帝的才会有小道消息,得知此事。于是,皇帝非要见一见这位巾帼英雄。但皇帝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知道花木兰是女的,但他并不知道花木兰的心上人也在军中。

于是,皇帝亲自接见花木兰,请她做尚书郎,也就是皇帝的贴身秘书,而花木兰拒绝了,只愿回到故乡。皇帝什么用意,花木兰怎么会不知道呢?但她只想和心上人一起回家乡。两个相爱的人,一起经历了战争的生死,如今大敌已去,作为一个女人,花木兰只想安安稳稳地过自己的小日子去了。就算是皇帝喜欢她,她也不会放弃这难能可贵的爱情。这也是花木兰被人传颂的一个很重要的,但隐秘的原因。

最后一段更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同村的人,不知道花木兰是女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说的正是,当年在军中,花木兰和青梅竹马的心上人,总是出双入对的,虽然男女有别,可他们都穿着铁衣,别人自然分不清她是个女的。什么叫“双兔傍地走”?说的正是花木兰在军中是有一个人帮她打掩护的,这个人就是她的心上人。


1、喜欢的,可以点个赞、留个言,谢谢。

2、更多职场、情感分析,请关注此号。


鹤发童心沈奶奶


花木兰替父从军,在12年的军旅生活中演绎了一段忠孝双全的故事。很多人好奇的询问,12年的时间,花木兰的女儿人是如何保密的。实际上,由于男性和女性生理构造导致的生活习惯不同,花木兰女儿身的秘密根本就不可能保住,唯一的解释就是队友从头到尾就知道这个秘密,只是没有人去捅破这层窗户纸。




花木兰的故事发生在北魏时期,北魏为游牧民族鲜卑创立,当时的游牧民族奉行全民皆兵的政策,所以很多人自幼精习骑射,从《木兰辞》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花木兰同样如此。

众所周知,精习骑射需要长时间的风吹雨打,所以外表会不可避免的变得粗旷,甚至是偏向于男性化。因此只要她放弃身上的珠宝首饰,换上一身男性的戎装,一般人从外表上是不会发现的。




当然,花木兰在军营中需要和战友同吃同住,时间长了,由于女性方便或者大姨妈的问题,不可避免的会被发现,这时候就需要队友隐瞒了。

当时北方柔然族南下时,北魏政府大规模征兵。规定每户百姓必须要出派出一名男子上战场,但令人奇怪的是,政府特别给了花木兰家12道军帖,每道军帖上都有花木兰父亲的名字。由此可以推断,花木兰的父亲是当时必不可少的兵种,不是工匠就是保长、甲长一类的地方官。

当时花木兰想到父亲年事已高,而且家中弟弟年幼,所以选择隐瞒女儿身,替父亲出征塞北。




花木兰决定好了之后,由于当时的政府不给士兵配备武器,所以她便到了市场上购买各种军事装备,比如骏马、鞍鞯、辔头、长鞭等等。从这些装备可以看出,花木兰家境优越,因此可以推断花木兰的父亲是地方官的可能性更大。

既然是地方官,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她根本不需要靠一人之力瞒天过海。

古人参军后,大部分都是以家族或者同乡好友为一个编制单位。因此花木兰参军时,必然有很多同乡好友,或者是其父亲当年征战时的队友。他们了解情况后,基于同乡友情,或者是战友情谊,选择替她隐瞒也在情理之中。





随着战争的发展,花木兰的军功也在逐渐的累加,“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由此可见花木兰在军队中已经成长为了一名身穿盔甲的将军。

此时,估计大部分人都已经了解了花木兰的身世,只是人们感动于他的忠孝大义之举,所以没有人会向皇帝汇报情况,当然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也仅仅流传于他军队之中。

战争结束时,已经是12年之后。所谓“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此时得胜而归的勇士成为了国家的英雄,尤其是花木兰这样的战功赫赫的人。



皇帝为了表彰英雄们出生入死,所以特地挑选了几个代表性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花木兰。后来花木兰朝见天子之时,皇帝看到军队之中有如此威武之人,所以当即想要封官进爵。

花木兰自知一旦入朝为官,女儿身的身份必然会被识破,如果将来再被扣一个欺君之罪,恐怕会吃不了兜着走。所以辞去了所有封赏,选择回到了父母的怀抱。

回到家乡后,花木兰穿上女装,将自己的女性身份公诸于天下。这时皇帝以及和花木兰接触少的战友才知道他是女人,并且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才得以流传。


我是越关


《木兰辞》中写道: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从《木兰辞》中可以看出来花木兰的女性特征在军队中表现不明显,大家共同击杀柔然大军,并没有注意花木兰的女性身份。花木兰多年没有人发现她的女儿身,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知道的人不说;其二、不知道的人也不去追究;其三、花木兰隐藏得很好。基于以上三点原因,“没有人”发现花木兰是女儿身;人们也想不到花将军是女子。

花木兰是北魏人鲜卑人,北魏的主要敌人是南朝的刘宋王朝与北部草原的柔然,相比较而言柔然对北魏的威胁更大。北魏实现胡汉分治制度,鲜卑人从军打仗,汉人耕地纳粮,因此花木兰能从军表明花家是军户世家。古代打仗时征兵都是从全国各地征召的,每个地方的人组成一营,多个地方营的组成一军;因此花木兰一营的人大部分都是她的老乡,她的这些老乡知道花木兰是女子,但是他们不会说。花木兰从小喜欢舞刀乱棍,武艺高强,可谓百人斩少女;同营的老乡自然会跟着花木兰打仗,这样活命的机会较大。

花木兰在战场上多次立战功,军功十二册,册册都有花木兰的名字;花木兰从一个士兵变成了一个将军。当了将军的花木兰有自己的独立的营帐,护卫亲兵都是她的同乡,因此她是女子身的事没有人去说。花木兰与其它魏军联合作战时,也只是数面之缘,只在军事会议上有见面,平时都是独立作战,因此没有人会想到战功赫赫的花将军是一位女子。有独立营帐的花木兰可以很好的解决她的个人问题,洗涑装束她都自己完成,上厕所时有亲兵在外护卫。有外人进帐时,有亲兵通报,所以别人不会想到花将军是女子。

柔然是草原游牧民族,他们作战很少集结大军与北魏正面对决,都是派小股部队劫掠北魏边境城市。因此花木兰独领一军在边界与柔然人打游击战,你偷袭我,我也偷袭你;你撤退我追击你一段距离;你来攻我,我则坚守营寨。敌我双方无日不战,无月不攻,尽管每次规模不大,但是次数频繁。军争频繁的时候,军士们闻号则战,不战则息,没有时间去考虑花将军的身份问题。只要花将军带他们打胜仗,能活命,他们就按命行事,没有谁会那么无聊去想男女问题;花将军攻无不胜,战无不胜,大家对将军敬若神明,自然不会去怀疑将军的性别问题。


大秦铁鹰剑士


在南北朝北魏的时期,各地不断发生战争,北方的少数民族也经常派兵南下侵扰。北魏朝廷规定,每家每户都要派一个人去当兵,著名的《木兰辞》描写的就是这一时期的一个传奇战斗经历。

那么,花木兰为什么从军多年没有被人发现是女儿身呢?因为我们也只能从《木兰辞》中去寻找答案了。

第一:从木兰到东西南北各地去购置的物品中可以看出,木兰当的是骑兵。而当时骑兵的作战方式和步兵截然不同,步兵是大家白天打仗晚上宿营都在一起打地铺,而骑兵则冲锋和休息都在马背上,甚至晚上都可以睡在马背上,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和同伴接触的机会。

第二:木兰有个姐姐,但姐姐没去当兵反而妹妹去了,说明她不像姐姐生得那么娇小玲珑,而是像男人一样比较高大,这也让别人不容易轻易发现她的秘密。

第三:木兰在草原长大,从小练就了一身骑马射箭的好身手。万里驰骋沙场,千里飞渡关山对她来说如履平地,如此难得的人才很快就会得到上级的提拔,这样木兰就会有属于自己的营帐,普通士兵也不敢随便打扰她。

第四:我们从《木兰辞》的后面几句可以知道,木兰的伙伴来看望木兰了,木兰只是在脸上贴了一点“花黄”伙伴们就好像不认识她了,说明木兰是很懂得化妆的,而且木兰也不差钱,这从她家可以随便从东市买来骏马可以看出,所以木兰在军中时用来化妆的物品肯定是常备的。

先天优势加兵种优势再加精心装饰,木兰从军多年没有被人发现是女儿身就毫不奇怪了。


未鸣读史


两晋之后,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结束五胡十六国的混乱状态,一统中国北方,建立北魏,与此后的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共称为北朝,而南渡后的汉族政权,依次更替为宋、齐、梁、陈,历史上称之为南朝。

而鲜卑族入主中原,使根据地塞外草原空置率很高,另一个少数民族柔然果断出手,顺利接盘。柔然不但奄有了北方大草原,而且时常南下牧马,杀边民,攻边城,抢牛羊,效法北魏先祖的老方式、老方法,大力开展掠夺活动。

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稳定发展,北魏政府发出全国总动员,号召“名编壮士籍”的人员应征入伍,开赴北部边疆,保家卫国。

基于上述历史背景,就有了《木兰辞》中所述,昨日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因此可以明确,花木兰的父亲是北魏政府登记在册的壮士,必须枕戈待旦,时刻准备着万里赴戎机。但是曾经武艺高强,能征惯战的父亲,却因为年老体衰而英气不再,而令人遗憾的是,木兰没有哥哥,只有待字闺中的姐姐和年幼无知的弟弟。

因此万般无奈,急中生智,花木兰别出心裁地塑造了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杀敌立功,功成身退的可歌可泣,荡气回肠,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女英雄形象。令人欣慰的是,花木兰没有遭遇“将军白发征夫泪”的长期滞留,而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经过十二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击败柔然,位列将军之位,边敲金镫响,齐唱凯歌还。

花木兰从军十二年,立功十二次,天子根据业绩考核细则,不但奖励军功,而且提升花木兰为尚书郎,官至从二品,当量于现在的副部级。

但是,花木兰不为所动,粪土当年万户侯。她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那就是归心似箭,回到生她养她,魂牵梦绕的故乡,见到朝思夜想,望眼欲穿的父母和姐弟。

而现在很多北漂一族、南漂一族,长期滞留北上广一线城市,汲汲于现实和梦想之间,时常叹曰:留不下的北上广,回不去的美好家乡。建议不妨参考一下花木兰的信念、目标和作为,心情想必如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那么问题来了,花木兰从军十二年,立功十二次,经历了胜败荣辱,血雨腥风,风餐露宿,大战小战不计其数,为何全军上下,甚至与其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竟然没有发现她是女儿身呢?

我认为,之所以出现如此萌萌哒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花木兰具有鲜卑族血统,性格豪放。北魏一统中国北方,木兰家族也随迁进入中原一带,北方少数民族的人民性格豪放,女子穿衣打扮,不尚婀娜,举止言谈比较中性化。因此,花木兰的女子身份认证,难以被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发现。

二、花木兰身材高大,武艺高强。花木兰自幼习武,臂力过人,身高八尺,万马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一般,有万夫不挡之勇。冲锋陷阵,所向披靡,斩将夺旗,屡立战功。试想,这样一个比男子更胜一筹的无敌将军,谁还怀疑是一个女子?

三、花木兰功勋卓著,成为将军。花木兰文武双全,参军不久的军事行动中,出奇制胜,由普通士兵成为校尉,过不多时,又以校尉升为偏将,然后又由偏将进而成为独当一面的将军。根据有关记载,校尉及以上军事首领可以设立独立的指挥系统,花木兰是军事将领,有自己的办公及休息场所,因此可以在相对独立的空间内处理好个人问题,比如洗澡,更换内衣,使用卫生间,安度生理周期等等。

四、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同理可证,从军打仗,艰苦卓绝,只在生死存亡之间。全员将士没有心思去考虑杂事,没有时间去休闲娱乐。人人严阵以待,金戈铁马,心里想的都是出生入死,北击柔然,建功立业。关于木兰是女郎的问题,对不起,从来就没想过。

五、花木兰向历代叱咤风云的牛人学习。学习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关羽的斩颜良诛文丑,张飞的喝断桥梁水倒流,刘备的马跃檀溪,曹操的横槊赋诗,彻底抛弃《红楼梦》中大观园姐妹们的动态、静态行为。如果像林黛玉一样触景生情,像史湘云一样醉卧芍药茵,那是非要犯常识性的错误。时刻提高警惕性,才能战无不胜,充分做到防火、防敌、防战友,如此才能保持自身安全,建功立业,完成父母和可汗交给的光荣而艰巨的北击柔然的保家卫国任务。

六、花木兰情况特殊,出人预料。从军打仗向来是男子的权利和义务,即使是少数民族军事集团,也没有妇女参战先例,同时,也没有妇女从军要求,因此,木兰替父从军一事,是出人所料的特殊案例和超常行为,正常思维的人通常不会有所觉察。

七、军服及装备的作用。花木兰从军,从思想上、行动上都有充分的准备,她踏遍县城各个市场购买骏马、鞍鞯、髻头、长鞭等军事装备,并且使用配发的甲胄、刀枪、矛盾,甚至还带有面具和涂料,如此全副武装,战友若想识得东风面,真的是难上加难!

八、骑兵之间有一定的安全距离。根据《木兰辞》所述,花木兰属于骑兵阵列。一兵一马为一骑,为了保障行军和交战的顺利进行,两骑之间有一定的活动范围,距离产生隔阂,隔阂就不容易被发现。因此花木兰保持胯下马,左手持矛,右手弯弓的形象,远距离难以发现其女儿身。

九、花木兰淡泊名利,功成身退。从军十二年,终于凯旋而归,但她并没有因为军功受封而滞留,而是拒绝了一切名利和地位,效仿古人挂印封金之故事,只求一匹千里马,风驰电掣,一日千里,马不停蹄,夜以继日,离开西京千古帝王都,出函谷关,向朝夕而望而想的中原大地飞奔而去。

十、战场如职场。花木兰有明确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能够迅速的适应新的战争环境。敏于行而讷于言,少说话,多干事。进攻时冲锋陷阵,防守时巡逻排查,休整时读书练兵。保持合适的自身形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贪军功,不恋富贵。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熟读兵书,精于战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战必胜,攻必取。做一个智慧型军人,不走猫步,不搔首弄姿,不扭腰摆臀,不左顾右盼,与男性将士保持恰如其分的距离。

如果看到此文仍然不能深入理解,建议网搜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的代表剧《花木兰》,相信你会恍然大悟,叹为观止。

花木兰回家之后,根据自己替父从军的真实经历和由衷感想,遂作优质原创乐府诗《木兰辞》以记之,此后《木兰辞》广为流传,经久不衰。文章最后的比喻加反问句非常形象,合情合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水边一苇wwd


花木兰参军那么多年,为什么没有人发现她是女儿身?


一个女人混在几万、几十万的男人堆里面不被发现她的真实身份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花木兰就做到了,她是怎么做到的呢?黑格尔说过,存在即合理。那么这个女人不被发现真实身份的理由又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得看花木兰身处的时代,花木兰身在中国历史上面最混乱的一个时代。读过南北朝史料的人都知道,那个时代各族人民混居,动荡不安,著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也发生在那个年代。

这其中蕴含的道理就是男女不分,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呢?我们都知道古代人民不论男人女人都是比现代人要成熟的,尤其是身体特征,主要是因为高强度的劳动造成的。并且在古代异族人尤甚,他们大都是放羊牧马,所以女人可能因为饮食和劳动的原因造成身体雄性激素过多,从而出现和男人一样的身体性征,这就好解释了。花木兰称北魏皇帝为可汗,可能原因之一就是她也是一个女性特征不明显的少数民族。



第二个原因按照现代来解释就是花木兰其实是一个双性人,什么是双性人呢?就是因为基因问题,男女器官或者性征表现在一个人的身上,这是由于花木兰的祖先可能拥有这样一种隐形的基因。

所以花木兰的女性特征因为常年的战争显得尤其的不明显,(也可能她没有月经,和有假性男性器官)她的那些属下只看到她英勇作战的男性特征。后期花木兰战事结束之后回来一化妆,正所谓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美丽的妆容又把她不显著的女性特征给景上添花了。

再就是我经常听人说的一个说法了,就是说花木兰她本人的身份问题,关于花木兰的身份有人就说了,她的父亲花弧曾经屡次参军,身上是有着军功的存在的,她父亲有军功就代表着他父亲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正所谓虎父无犬子,那么花木兰应该也是一个军事人才。所以一进入军营,就被顶头上司给授职封为一个军士长之类的,有这个军士长的身份,那么她平日里面的日常生活可能是独立的,不和大多数士兵一起吃住,这就减少了被发现的可能,


当然关于身份的论调还有一个说法,我是不太相信的,就是说花木兰其实是一个军中妓女,是供军队里面的士兵消遣玩乐用的,所以女人才会在军营里面,不过我认为这个说法的可能性比较小,她若是军妓后期战争结束又怎么会被封官呢?



大家觉得哪种可能性最高,?或者大家有什么更合理的理由呢?欢迎在评论区中指出来!


自由史话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说到花木兰参军为何没被人发现是女儿身,我就想到两个很有意思的答案:

  • 花木兰没被发现是女儿身的原因之一:《木兰诗》中有一句“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长胸)”,说明花木兰在军中不容易被发现是女人。这种说法只是一种搞笑的回答,但也从侧面反应了封建时代,男女之间相互不了解,所以才会“雌雄难辨”。不止是花木兰成功的女扮男装,还有古代的祝英台也是在私塾与男生同吃同住,最后无人识破;

  • 花木兰没被发现是女儿身的原因之二:古代男女观念很强,未结婚的女人基本不出闺门,未婚男人对女性特征也知道的甚少,因此才发现不了花木兰是女人。这种说法是我在读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我们讲的,当时觉得还是有些道理,因为参军打仗的基本都是未婚小伙,古代未婚男女基本不会有所接触。

不过花木兰的故事毕竟只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其实是想表达两层意思:

  1. 古代战争的残酷:古代战争后期,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抓壮丁成为当时补充战斗力的唯一办法。冷兵器时代,人就是火力,只有充足的士兵才能保证强大的战斗力;

  2. 彰显女性地位:花木兰的故事其实也是想表达一个道理——“谁说女子不如男”。古代女性地位不高,因此在文学作品中显示女性的实力,也是对当时重男轻女一种无声的反抗。

《木兰诗》里面的花木兰不但英勇善战,而且还特有英雄气概。特别是在花木兰凯旋归来,天子对其赏赐的时候,让人感受到了木兰那种巾帼不让须眉。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将军解战袍!”嘉靖皇帝的这句诗词是写给毛伯温的,但与花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有着同样的荣耀和霸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