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你會喝啤酒

生啤、乾啤、原漿,都是什麼?

在超市裡買啤酒,經常能看到各種“生啤”“乾啤”“原漿”等字樣,有人說這是啤酒的一些分類,但是細究起來又不明白每個詞所對應的具體含義,喝起來也覺得大同小異,弄得人們一頭霧水。

說“生啤”之前先要說“熟啤”。之前在介紹酵母的時候曾經提到,在冷藏和滅菌技術發展之前,啤酒容易被細菌汙染變質,不易保存。隨著巴氏消毒技術的誕生,啤酒能通過瞬時加熱殺菌,然後裝瓶長期保存。對於大部分國家來說,經過巴氏消毒的啤酒稱為“熟啤”,沒有經過巴氏消毒的稱為“生啤”。不過,這個定義並不適用所有國家,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解釋。

對於啤酒文化最為發達的歐洲,“生啤”(Draught Beer)最早指的是從木桶、手泵中直接打出來的啤酒,沒有過濾也沒有滅菌,因此得名生啤酒。我們常說的“扎啤”,音譯於英國的Jar Beer,指一種放在大罐子裡,需要重新裝填二氧化碳的“生啤”。現代吧檯的設計通常會用二氧化碳氣瓶對啤酒進行充氣,或者混合氮氣進行打酒工作。需要注意的是,有時候酒桶的鋼瓶裡面裝的可能不再是傳統意義的生啤酒,但由於習慣,也會被稱為“生啤”。

隨著科技的進步,很多市售的瓶裝啤酒宣稱自己是“Draught Beer”或者“Draft Beer”。這些酒只是對品質和口感進行模仿,讓啤酒在倒入酒杯的時候能夠呈現“生啤”的特質。

我們的近鄰日本是世界上最流行“生啤”的國家。“生啤”的定義是以是否進行巴氏消毒為參考依據,但在這個規則明確的過程中也有過不小的爭論。“三得利”公司主張凡是進行過巴氏消毒的啤酒都不是生啤酒,而其他公司則主張只要不包含活酵母菌的啤酒都可以稱為生啤酒。兩派爭論不斷。

1979 年,日本“公正交易委員會”將生啤酒定義為沒有經過巴氏消毒的啤酒,“三得利”的主張得以實現。而後,日本開始大規模流行“生啤”。隨著微生物技術和過濾技術的發展普及,生啤酒的比例逐年增加。1977 年時生啤酒比例只有10%,1987 年達到了50%。1996 年3 月,日本公司生產的啤酒中,“生啤”佔比達到99%,基本可以說是“生啤”的天下了。

中國的規定與日本類似,工業上定義的生啤酒也叫鮮啤酒,是指未經巴氏消毒的啤酒,不會過濾酵母,酒體渾濁,通常意義上保質期只有幾天。像我們在青島街邊喝到的啤酒通常就是這種,也有人稱這種酒為“原漿啤酒”。

但是,也有一些瓶裝的生啤在超市中售賣,透明清澈,保質期很長,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種啤酒生產時雖然不會採用巴氏消毒技術,但會採用無菌膜過濾,去除酵母菌、雜菌,使啤酒變得穩定,規避變質風險,因此也被稱為“生啤”。

說完“生啤”和“原漿”,我們再說說“乾啤”。“幹”這個詞,最早來自葡萄酒。如干型葡萄酒(乾紅或乾白)、半乾型葡萄酒、半甜型葡萄酒、甜型葡萄酒。區別在於酒中的糖度含量不同。酵母在發酵過程中會吃掉酒中的糖分,發酵越透徹,糖度就越低,酒就越幹。

中國的黃酒也有類似的分類標準。如干型黃酒、半乾型黃酒、半甜型黃酒、甜型黃酒和濃甜型黃酒,區分標準也是根據含糖量。不過黃酒的分類方法是先有的元紅酒、加飯酒、善釀酒等酒類,而後再歸類總結形成的。啤酒的“幹”,是借鑑了上面這些通俗的說法,自行套用的一個詞。

最先用這個詞形容啤酒的是日本。朝日啤酒公司在1987 年推出了口味極為乾淨的超爽系列“Super D ry 啤酒”,引發了全球的啤酒流行狂潮。使“乾啤”這個詞第一次被啤酒市場所記住。隨後,日本各啤酒廠紛紛推出自己的乾啤酒,並影響到全世界。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啤酒也緊隨世界潮流,推出了很多“乾啤”。據資料顯示,早在1990 年就有企業生產乾啤酒,但國家認可的乾啤定義到2001 年才制定出來。根據GB4927-2001《啤酒》國家標準,乾啤酒的真正發酵度應不低於72%。其實不論“生啤”“熟啤”,還是“乾啤”“原漿”,都只能描述出這款啤酒消毒方式或者發酵程度等某一種特質,對味道如何並沒有太多有效提示。如果你想從這些字眼中判斷某款酒好喝與否,是很難做到的。

別說你會喝啤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