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與嶧縣歷史對話,體驗嶧城厚重文化~~

【推荐】与峄县历史对话,体验峄城厚重文化~~

【榴鄉嶧城按】

歷史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

這其中的道理,與“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句話蘊含的道理一樣。

一個城市有歷史文化,

才有深厚底蘊,才有品位魅力,

這如同人的“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氣質,

否則,即使物質繁華、千嬌百媚,

也不過是眼前浮雲、華麗膚淺。

木本流源,

歷史文化需要傳承賡續,

而,這前提是你得先了解它,熟悉它。

嶧城歷史文化知多少?

今天來個知識普及……

【推薦】與嶧縣歷史對話,體驗嶧城厚重文化~~

【推荐】与峄县历史对话,体验峄城厚重文化~~

古嶧源流

【推荐】与峄县历史对话,体验峄城厚重文化~~
【推荐】与峄县历史对话,体验峄城厚重文化~~

“嶧”字的由來:嶧之名,一說來於嶧南葛嶧山(俗稱天柱山);一說因嶧境多山、眾山連絡為繹,古“繹”與嶧同。

【推荐】与峄县历史对话,体验峄城厚重文化~~

神話傳說:共工怒觸不周山。不周山最早見於《山海經•大荒西經》。相傳不周山是人類唯一能夠到達天界的路徑。“共工怒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女媧於是煉五色石補天”,這個不周山呢,就是我們嶧城區吳林街道的天柱山。

女媧補天。共工怒觸不周山,導致天柱折,地球上除了人類所有生物滅絕,地球兩極顛倒,九州裂,天傾西北,地陷東南,洪水氾濫,大火蔓延,人民流離失所。女媧看到她的子民們陷入巨大災難之中,十分關切,決心煉石以補蒼天。女媧在山頂堆巨石為爐,取五色土為料,又借來太陽神火,歷時九天九夜,煉就了五色巨石36501塊。然後又歷時九天九夜,用36500塊五彩石將天補好。我們嶧城有女媧冢、娘娘廟,陰平鎮紅土埠遺址西北方文峰山上有“補天台”的傳說,峰頂有塊巨石,傳說是女媧煉石補天剩下的石頭。據專家考證,嶧縣是女媧的出生地、墓葬地、廟祠地,是女媧文化的發祥地。

【推荐】与峄县历史对话,体验峄城厚重文化~~
【推荐】与峄县历史对话,体验峄城厚重文化~~【推荐】与峄县历史对话,体验峄城厚重文化~~

嶧城區文物分佈圖:現在嶧城區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6處、市級文保單位16處、區級文保單位70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6處分別為:匡衡墓、青檀寺、冠世榴園、國共談判舊址、基督教堂、棗莊師範鐵樓、棗莊師範方樓、石屋山泉石刻、嶽城故城、二疏城遺址、紅土埠遺址、楊家埠遺址、沃洛遺址、邢店遺址、望夫臺遺址、幡古堆遺址。

【推荐】与峄县历史对话,体验峄城厚重文化~~

城址三遷:西漢甘露四年(公元前50年),以蘭陵縣承鄉析置承鄉侯國,邑於承水西岸。鴻嘉二年(公元前19年),承鄉侯國除為承縣(新莽時期曾更名為承治縣)。

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鄫州,邑於承縣城南,轄承、蘭陵兩縣。大業二年(公元606年),省鄫州及承縣,移蘭陵縣城於鄫州城舊址。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鄫州,轄承、蘭陵、鄫城三縣。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廢鄫州,省蘭陵、鄫城兩縣入承縣。

金明昌二年(1191年),承縣更名為蘭陵縣。貞佑四年(1216年),蘭陵縣徙治土婁村(今吳林街道后土樓河村)。興定二年(1218年),在承水東岸置嶧州城,轄蘭陵縣。元至元二年(1265年),蘭陵縣裁。

明洪武二年(1369年),嶧州降為嶧縣,東、北城牆向內縮進一里。

【推荐】与峄县历史对话,体验峄城厚重文化~~

區劃調整

1962年6月嶧城建區,全區轄城關、吳林、王莊、棠蔭、土樓河、峨山、甘露溝、蘿藤、底閣、左莊、陰平、坊上、古邵、曹莊、金陵寺15處人民公社。

1984年4月人民公社改為鄉鎮,全區轄3個鎮12個鄉,即嶧城鎮、陰平鎮、底閣鎮、吳林鄉、棠蔭鄉、甘露溝鄉、左莊鄉、蘿藤鄉、峨山鄉、肖橋鄉、王莊鄉、金陵寺鄉、古邵鄉、坊上鄉和曹莊鄉。

1991年10月3日,撤銷古邵鄉,設立古邵鎮。1996年12月25日,撤銷金陵寺鄉,設立金陵寺鎮。1999年12月6日,撤銷曹莊鄉,設立曹莊鎮。嶧城區轄6個鎮、9個鄉。

2001年,鄉鎮合併。嶧城區轄5個鎮2個街道,即榴園鎮(原王莊鄉、棠蔭鄉合)、陰平鎮(原陰平鎮、金陵寺鎮合)、古邵鎮(原古邵鎮、坊上鄉、曹莊鎮合)、底閣鎮(原底閣鎮、甘露溝鄉合)、峨山鎮(原峨山鎮、蘿藤鄉、左莊鄉合)、吳林街道(原吳林鄉、肖橋鄉合)、壇山街道(原嶧城鎮)。

【推荐】与峄县历史对话,体验峄城厚重文化~~
【推荐】与峄县历史对话,体验峄城厚重文化~~

嶧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嶧城區有省級非遺名錄6項、市級43項、區級55項。其中,省級6項非遺名錄分別為:女媧神話傳說、嶧縣獨杆轎、石榴盆景栽培技藝、嶧縣傳統青銅器技藝、陰平毛筆製作技藝、嶧縣嗩吶。

嶧城歷史沿革

【推荐】与峄县历史对话,体验峄城厚重文化~~
【推荐】与峄县历史对话,体验峄城厚重文化~~

嶧縣駐地自夏朝在此建鄪國後的4000多年裡,一直為州縣治所。嶧在夏商西周時為鄪國,戰國時期為楚國蘭陵;秦統一,實行郡縣制,歸薛郡;漢置承及蘭陵屬東海郡(治所在今嶧城區駐地西),王莽代漢,一度更名承治縣;三國時屬魏徐州東海郡,西晉、十六國時均屬蘭陵郡(治所即在今嶧城);南朝宋時,東南部為東海郡,西北部為蘭陵郡,北魏時為徐州承縣;隋代屬彭城郡,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改承縣置鄫州,大業二年(606年)廢鄫州,改為蘭陵縣。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復置鄫州,又改蘭陵為承縣。

【推荐】与峄县历史对话,体验峄城厚重文化~~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廢鄫州,以縣屬沂州。宋代屬京東東路(沂州琅琊郡)承縣。金屬山東西路邳州承縣,明昌六年(1195年)復改承縣為蘭陵縣,興定中始改嶧州,縣始有嶧名。元代屬山東益都路嶧州,下領蘭陵縣。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為縣,隸濟寧;洪武十八年(1385年)嶧縣改屬兗州府。清沿明制,為山東省兗州府嶧縣。民國初嶧縣屬山東省濟寧道;1928年,撤道屬省。日偽建立政權時,嶧縣屬山東省兗濟道。1939年11月,嶧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屬魯南行署二專署。1941年1月,嶧縣抗日民主政府遷黃丘山套旺莊,嶧縣改稱嶧南縣,隸屬魯南行署三專署。1943年9月,嶧南縣改稱嶧銅滕邳縣。1944年4月,運北辦事處升格為嶧縣,駐陰平一帶,轄文峰、牛山、棠蔭、張範、曹莊五區。

【推荐】与峄县历史对话,体验峄城厚重文化~~

1945年4月,嶧縣和嶧銅滕邳縣合併為運河縣,同年7月劃歸魯南行署第三專署,縣政府駐旺莊一帶,1945年7月改稱銅山縣。1945年9月9日,嶧縣城解放,蘭陵縣政府遷至嶧城,改稱嶧縣縣政府,同時撤銷蘭陵縣。嶧縣時轄臺兒莊、棗莊二鎮和十一區。1946年2月建棗莊市,將棗莊鎮劃歸棗莊市,嶧縣尚轄一鎮十一區。1948年2月恢復蘭陵縣,將嶧縣四區(馬蘭屯)、五區(泥溝)、七區(底閣)、十一區(澗頭集)、臺兒莊鎮劃歸蘭陵縣。1948年10月第二次解放嶧縣城,撤銷棗莊市,嶧地分設嶧縣人民政府和棗莊辦事處兩個縣級單位,隸屬臺棗專署。

【推荐】与峄县历史对话,体验峄城厚重文化~~

1949年底,嶧縣人民政府駐嶧城,隸屬山東省臺棗專署。1950年5月臺棗專署撤銷,嶧縣隸屬滕縣專屬,同年7月棗莊辦事處併入嶧縣,增設棗莊、陶莊兩礦區。是年撤銷麓水縣,其所轄鄒塢區劃歸嶧縣,時嶧縣共轄11個區。1953年1月,江蘇省銅山縣利國驛區劃歸嶧縣,列為十二區。1953年7月,撤銷滕縣專署,嶧縣改屬濟寧專署。同年7月白彥縣撤銷,其所轄北莊、郭村、西集三個區劃歸嶧縣。同年9月蘭陵縣撤銷,其所轄底閣、蘭城店、馬蘭屯、唐莊、澗頭集、臺兒莊六個區劃歸嶧縣。同年10月利國驛區又劃歸銅山縣,時嶧縣轄二十個區。

【推荐】与峄县历史对话,体验峄城厚重文化~~

1956年8月嶧縣所轄二十個區調整為城關、陶莊、棗莊、臺兒莊4鎮和嶧城、陰平、周營、郭裡集、鄒塢、底閣、蘭城、澗頭集、北莊、西集10區。1958年11月21日,嶧縣機關由原嶧縣駐地嶧城遷至棗莊。1960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嶧縣建制,建立縣級棗莊市。以原嶧縣的行政區域為棗莊市區域,隸屬濟寧專署。嶧城設辦事處,為棗莊市人民委員會的派出機關。1961年9月12日,經山東省人民委員會批准,棗莊市升格為省直轄市。1962年6月30日,調整行政區劃,建立嶧城區。自1962年至今,嶧城區一直隸屬棗莊市。

【推荐】与峄县历史对话,体验峄城厚重文化~~【推荐】与峄县历史对话,体验峄城厚重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