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茗壺造型(六)

繼續給大家介紹紫砂茗壺造型。

3.八方形壺

紫砂壺方器中,八方形器並不多見。在已有的八方器型中也多為不等邊八方形器。

矮八方茶具

近代·沈孝鹿壺身為不等邊八方,豐肩,虛短頸.壓蓋,口與底上下對稱八方口,蓋面凸起,蓋紐形與壺身相似一彎八方壺嘴及八方環形把。整體造型簡潔.面與面轉折處線條清晰、工整,是該壺的精彩之處。

紫砂茗壺造型(六)

▲八方壺

【年代】近代

【尺寸】高14.5釐米,口徑8釐米

【製作者】沈孝鹿

【收藏者】南京博物院

八方凌雲壺

現代·呂堯臣壺身呈方升八稜形,上小下大,說是八方,只是將四角削去僅為大面的1/4,平肩,八方口,嵌蓋。蓋面及壺體大面為絞泥紋飾,紐為不規則梯形。四方直流方把,八角有過底矮足。

紫砂茗壺造型(六)

▲八方雲紋絞泥壺

【年代】現代

【尺寸】高7.4釐米,口徑5.2釐米

【製作者】呂堯臣

高八方壺

現代·曹婉芬壺身呈不等邊八方柱體,豐肩,短頸,壓蓋,蓋沿一週唇線凸起橋形方紐,折腹,加底,三彎壺嘴.由圓漸變至八方,不規則方形把。整體造型很像是高高掛起的燈籠

紫砂茗壺造型(六)

▲高八方壺

【年代】現代

【尺寸】高16.2釐米,寬19釐米

【製作者】曹婉芬

三、自然形器竹節壺

宜興多竹,有毛竹、淡竹、剛竹、黃枯竹,據說不久前周墅鄉西望圩村還有方竹。或許前人認為種花不如種竹,“奇花照眼一時紅,修竹虛心萬年綠”的緣故,形成了今日之竹海。竹子之鄉的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竹子有著密切的關係,人們愛竹、食竹,以竹為生,萌發出以竹子為題材,仿竹形制作茗壺,便是自然的事了。

現存史料中最早記載宜興紫砂竹節形茗壺,為清乾隆年間吳騫《陽羨名陶錄》中《陽羨茗壺賦》曰:“竹節之清,清貞莫比。”至於形狀如何,已很難考證。真正紫砂竹形茗壺的出現,應比史料記載的早。

現存傳器中,見到最早的紫砂竹形茗壺為香港羅桂祥茶具博物館中收藏的陳仲美款束竹柴圓壺,壺底刻款:萬曆癸丑陳仲美作(萬曆癸丑即為1613年)。

近四百年來的紫砂竹形茗壺的發展與演變,產生了以下幾種較有代表的器型種類:

(一)自然形。此類茗壺形態是模仿自然界中真實竹節。

(二)自然形與幾何形結合。此類造型多在幾何形壺體中,局部加入竹節形態或貼上竹葉等進行裝飾。

(三)自然竹節形態變異。將竹節形態變化重新加工組合。

(四)用竹片組合成壺體。此時的竹片形態已不完全寫實,而是經過概念性的加工處理,再組合而成。

(五)以自然竹節的原形,進行創作。

1.自然竹節形壺

自然竹節形態茗壺,一直是人們喜愛的紫砂壺形態之一。從傳器來看,據已掌握的資料,由陳仲美開始。陳仲美生活在明萬曆至清順治年間,婺源人,初造瓷於景德鎮.後至宜興改業紫砂。作品多仿生,善制紫砂文玩,並將造瓷技藝與紫砂技藝相結合,拓展了紫砂陶藝的表現範圍。由香港茶具文物館羅桂祥珍藏的束竹柴圓壺仿自然竹節形態,極寫實,將一捆竹筒捆在起,組成壺的身筒,流、把、紐均加工為竹節形態整個造型較為完美,自然之趣喜人。

玲瓏八竹壺

清乾隆無款現藏於香港茶具博物館。觀其造型、裝飾方法,很像乾隆前期作品。壺體由八根竹段組成竹段鏤空成竹葉形流、把、紐也都為細竹竿形。整個造型虛實相間在寫實的基礎上,增加了裝飾效果

紫砂茗壺造型(六)

▲玲瓏八竹壺

【年代】清乾隆

【尺寸】高13釐米,寬9.1釐米

【收藏者】香港茶具文物館

一捆竹太極八卦壺

該壺是晚於陳仲美約二百年的清嘉慶、道光年間的邵大亨作品。此壺由64根竹子組合而成,代表著六十四卦,功能之外又多了一些含義。它是根據《易經》中的有關內容而製作的。《易經》的內容是以易象演變而出的易象就是太極八卦,古人以為天地原是一混沌,混沌一分而為陰陽,由陰陽而生萬物。於是就有了天和地、晝和夜、日和月、男和女等。所謂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即為最原始,當然也是衍生萬物的根源

清道光朝的自然形竹節壺,由以往多枝節組合演變為單一的竹節身筒,有一節、兩節或三節等,或方或圓。流、把、紐均為細小竹節,局部貼以竹枝、竹葉,加以裝飾.意境更佳。此類茗壺造型簡潔、概括,延續至今。民國初年的馮桂林,稍晚的朱可心,所制竹段茗壺也都舒展自然,生動飄逸。

紫砂茗壺造型(六)

竹段壺

清道光·楊氏該壺造型極其自然樸實.壺身似竹節,略有誇張.細微處的處理,交待得清清楚楚,嘴、紐、把的處理更是精彩,隨心所欲的自然形態,恰到好處的組合,都顯示出制壺人的技巧與審美的不俗。

紫砂茗壺造型(六)

▲竹段壺

【年代】清道光

【尺寸】高10.8釐米,口徑8.1釐米

【款識】楊氏

【收藏者】宣興陶瓷陳列館

夏居樂組壺

現代·陸文霞陸早年跟隨徐秀棠先生學藝,近些年來一直以竹子為題材設計製作茗壺,形態多達幾十種。均為寫實仿真之作並已形成風格。

紫砂茗壺造型(六)

▲夏居樂組壺

【年代】現代

【尺寸】高8釐米,寬21釐米

【製作者】陸文霞

2.自然形與幾何形結合壺

自然形與幾何形結合壺的出現,可能較早些。從傳世作品看乾隆朝幾件作品,已趨於成熟,走向完美

腰線竹節壺

清乾隆壺肩、壺身有銘.底印:“大清乾隆年制。¨此壺裝飾手法多樣,印戳回紋,模印水仙花瓣,模貼如意

圖案,泥繪線描篆字,鐫刻行書,雕塑竹節等手法彙集於一身。精工細作,風格細膩,具有典型的清代風範。

▲腰線竹節壺

【年代】清乾隆

【尺寸】高8.4釐米,口徑6.3釐米

【收藏者】上海博物館

竹節提樑壺

清乾隆·陳蔭千此壺為自然形與幾何形結合的典型代表。高高挺拔的提樑,線條流暢。虛實的空間處理。既和諧又富於變化。提樑、流、紐、束腰線皆為竹枝形。

紫砂茗壺造型(六)

朱泥松竹梅六方壺

清乾隆此壺身筒為六方形體,流為竹節形,流的根部靠壺身貼·竹葉,紐、把為松、梅乾。由於器身的裝飾簡潔,看起來尚待修飾,但卻保留了幾分古樸之感。這是典型的清嘉慶以前的風格。

紫砂茗壺造型(六)

粉彩山水竹節壺

清嘉慶底印款:“漢珍”。紫砂壺上用粉彩繪山水,是此時的一種新的裝飾方法。畫面山水境界高雅,山中有村莊,水中有小舟是人們隱居、讀書的好地方。紐為蟾蜍,所見到的宜興壺裝飾紐的蟾蜍多是三隻腳。為何少雕只腳?這是因為三腳蟾蜍是劉海仙人座下的神獸,能增加人們的財富。流、把、腰線為竹枝形,組合自然。

紫砂茗壺造型(六)

▲粉彩山水竹節壺

【年代】清嘉慶

【尺寸】高15釐米,寬12.7釐米

【款識】漢珍

【收藏者1香港茶具文物館

3.自然竹節形變異壺

此種類型茗壺是在仿真竹節的基礎上加以變化而成。

隱角竹鼓壺

清光緒·趙松亭此壺將扁圓體身筒作四方隱角處理,壺腹橫曲豎直,類似筋紋。壺底內收,與壺肩相應,線條柔和。流、把、紐均為竹枝形。

紫砂茗壺造型(六)

四方隱角竹頂壺

清末民初·範大生此壺造型豐滿豐厚雄闊,壺身由竹段演變而成,流、把、紐為竹枝形,是清末民初較為典型的代表器型,在傳統壺藝的基礎之上加以提升變化。此壺為範大生的代表作,製作技藝勝過前人。

紫砂茗壺造型(六)

▲四方隱角竹頂壺

【年代】清末民初

【尺寸】高12.6釐米,口徑6.7釐米

【製作者】範大生

【收藏者】宜興紫砂工藝廠

4、竹片組合壺

此種類型茗壺,多受中國竹簡的啟發與影響。

竹簡壺

現代·李昌鴻沈蘧華竹簡為中國古代的書籍形式之一。古人無紙,把文字寫或刻在竹片上,串聯起來便是書籍。作者受此啟發,將竹簡組合成方壺,口、蓋為圓形,紐為竹節形,方圓皆有。壺體刻銘“擒龐涓之友”,意在勸導飲者,更寄望於同行切勿嫉賢妒能,用心可謂良苦。此壺形式古雅而新穎,寓意深刻而切實,曾在1984年萊比錫國際博覽會上獲金獎。

紫砂茗壺造型(六)

竹簡壺

【年代】現代

【尺寸】高10.5釐米,寬12.8釐米

【製作者】李昌鴻沈蘧華

綜上所述四種形態,雖有不同,略有變化,但製作方法卻基本相同。方器鑲身筒,圓器打身簡,一些寫實、細膩的為搪身筒。基本形成型後,再精加工。裝飾方法有模切、印戳、泥繪彩繪、刻、雕塑、鏤空、貼、鑲嵌等。每個時期,每個作者,對所要表現的或強調的竹節都有些區別,有細膩、有粗獷,或多或少地都留下了時代的審美痕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