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信託之前,這些誤區必須澄清!

這幾天連續寫了多篇關於信託理財的相關文章,反響還算不錯。也得到了專業人士的鼓勵和支持,實在是備受鼓舞。在這裡要感謝好友的支持,也感謝頭條推出的理財季的相關活動,使得

這樣的文章能夠被更多的人關注和認可。

在前幾篇的文章當中,已經就信託的性質、自身的特點、和銀行理財的區別做了一些說明,很多讀者也私信詢問信託公司的一些情況。看來,很多人對於信託還是有一定興趣的。

於是今天,我決定分享一些關於信託投資的誤區。在瞭解信託是個什麼東西之後,那些準備投資信託的投資者,可能對於信託還有這樣或者那樣不正確的認知和誤區。通過梳理,我總結了以下七點誤區僅供投資者參考。

投資信託之前,這些誤區必須澄清!

注:最近發現好幾個公眾號有抄襲我的文章,不僅不予以告知,而且完全是一個字不動的搬運,實在是讓人氣憤。轉載文章請聯繫本人,否者將採取維權措施。原創不易,請珍惜!

一.對中長期產品說No

目前投資者對於理財產品的期限,存在嚴重的短期偏好。長期的幾乎不買,跟很多信託上班的朋友聊過這個事情。很多都說12個月到18個月的產品非常好賣,2-3年的長期產品幾乎是無人問津。

想了一想,可能會不會銀行理財期限有關係。因為銀行理財大多都是短期理財,最長不超過一年,一年期以上的產品很少見;久而久之就習慣了短期理財。

其實這是不對的,為什麼?因為信託涉及的很多業務,都不是一年能搞定的,而且購買短期理財產品不利於長期投資理財理念的培養。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收益問題。

今年以來,隨著銀行間流動性的增加,銀行理財收益普遍下行,預期收益率在5%的產品很少見,去年此時5.5%以上都很常見。而中長期信託產品可以提前鎖定收益,去年的很多信託產品收益較高,而且能保持2-3年的同等收益。比銀行理財,還是好多了。

對於投資者而言,何樂而不為,請不要拒絕中長期收益產品,要與時間做朋友!

投資信託之前,這些誤區必須澄清!

二.收益壓倒一切

當然,這裡的收益指的是“預期收益”,這是需要反覆強調的。

對於大部分投資者而言,收益永遠是第一位的,風險什麼的則排在第二位;這是人性,很難去對抗,否則就不會有那麼多中產被坑於“P2P”了,不過這是後話。

但是,高收益必然帶來的是高風險。這一點千萬不要忘記,高收益代表融資的風險溢價較高。也就是說,融資人信用風險高,所以才收取高利率作為對風險的補償。但是投資的話,安全和風險是第一位的,一味追逐高風險帶來的或將是相當想不到的風險(不過,這是一個小概率事件)。

投資理財,是反人性的。

當然,這裡並不是一味地排斥高收益的信託產品,而是需要對“高收益”的來源、風險進行評估和分析。綜合判定之後,在選擇。不加甑別,就選高收益產品來進行投資的行為,這是很危險的,也是不提倡的。

投資信託之前,這些誤區必須澄清!

三.只信銀行渠道

比起信託,投資者對於銀行可是信賴有加。因為銀行遍佈四周,而且還非常堅挺。銀行周邊可能會有什麼奶茶店、服裝店、小吃店等等,過一段時間你會發現這些店子要麼開不下去,要麼就換主人的了。只有銀行,依然矗立。

所以,很多人買信託喜歡從銀行渠道購買,以為這樣會有銀行的背書。這是大錯特錯了,信託對於銀行來說是代銷業務,在代銷業務的錄音錄像中有一句是不對代銷產品不做任何形式的保障,一切由投資者自負!這是監管要求,銀行必須遵守。

按照規定,銀行是不承擔法律責任的,所以還是建議直接去信託公司購買;而且很多銀行理財經理並不專業,對於信託都還是一知半解。

四.房地產信託不聞不問

一提到房地產信託,很多投資者往往會視而不見,極力排斥。其實這是不正確的投資理念,房地產信的風險還沒有某些政信類的信託高,房地產信託採取了很多風險控制措施,比如土地抵押、在建工程、賬戶共管以及集團公擔保等等不一而足。

雖然房地產調控政策趨嚴,但是房住不炒是中央對於房地產的定位,而不是一味去打壓房地產。畢竟城鎮化進程還有很多年,房地產還會發展很多年,只是從黃金換到了白銀時代。切不可因噎廢食,應該在篩選之後,做出自己的判斷。

而且,房地產信託收益也不差,良好的風控措施使得房地產信託在近幾年,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很多項目,都要搶!

投資信託之前,這些誤區必須澄清!

五.信託公司越大越好

選擇信託公司的時候,很多人秉持著“too big to fall(大而不倒)”的理念,在對信託產品沒有深入瞭解的基礎之上,一般會通過信託公司的實力來進行選擇和判斷,認為資本實力雄厚、管理規模大的信託發行的產品,一定是優質的。

這樣的邏輯可以理解,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誤區。因為從信託業務的流程來講,產品的好壞、風險幾何與信託公司規模並沒有很大的關聯,公司資本實力雄厚自然是好的,但是產品判斷的標準在於項目團隊、結構設計和風控措施。

除了極個別以外,規模和資本實力較小的公司,在資產選擇和風控措施上往往會更加嚴格,反而出事的少;大信託公司被融資人坑的案例比比皆是,前段時間中信黃金貸款信託一事,就是最好的說明。當然這裡面的問題比較複雜,儘管最後投資者肯定能得到兌付,但是也說明了大公司不是“萬無一失”。

另外,大信託公司的品牌溢價較高,對於融資人和投資而言處於相對強勢的地位。比如對於同樣的交易對手,小信託給帶投資者的收益率一般要高於大信託公司,中間的差價可以看做是品牌溢價;對於投資者而言就是隱形損失了。

信託投資,穩健是前提,獲取可控風險下的最大回報,實現財富的增值才是最終目的。大公司可以信賴,小一些的信託公司也可以多關注關注。要一視同仁,不能有歧視

六.不要盲信所謂的評級

互聯網發展迅速,很多財富網站會給與理財產品評級,但是對於這種評級,需要多說幾句。

這種評級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權威性和科學性缺失,信託公司是沒有所謂評級這一說法的,信託產品千差萬別涉及的要素實在是太多太多,對產品評級毫無意義而且也沒有根據;可以關注的是融資主體的評級,作為判斷產品風險的依據;2.動機不純,這些“評級”存在銷售產品的目的,往往不是根據產品的風險而是代銷費用的高低來進行推薦,類比於當年的P2P評級,評級的機構自己還涉及P2P,

就是一個笑話;3.給出“評級”的這些機構,應該不會是信託公司,而是三方機構。說到這裡,你就明白是怎麼回事了。

所以,評級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這不是銀行理財,存在內部星級評價這一說。而且不同公司之間的產品,是做不了評級的。老老實實看要素,跟理財經理溝通才是正確的道路。

投資信託之前,這些誤區必須澄清!


七.理財經理能不能信?

信託是服務於有錢人的,所以客觀上對從業人員有較高的要求。因為信託投資是一件專業性的事情,信託理財經理除了銷售產品以外,服務投資者也是基本的職責。

因此,對於信託理財經理的專業講解,還是要多聽取的;畢竟這體現了理財服務的稀缺性和必要性,投資者要多跟理財經理溝通才能對於項目有一個比較充分的瞭解。畢竟,信任的建立不是一兩天的事情。

但是,如果理財經理本身不專業,在宣傳的時候有違規行為就要注意了,最常見的就是剛性兌付的宣傳,這個是不合規的。碰上的這樣的理財經理,請直接拉黑。

因此,對於信託理財經理要給與信任,但是不能盲信。很多時候,你會發現投資者比理財經理更專業!

總結

其實,關於信託理財還有很多其他的誤區。比如對於政信類產品的盲信,還有就是股票類信託等等不一而足,時間有限,今天就只介紹這樣七個誤區。

因為人類的記憶規律,一次最多能記住七個。再多的,就記不住了。比如七個小矮人、葫蘆娃七兄弟等等,所以只列舉七個。很多誤區展開來,就又是一篇文章。

接受中長期產品,風險可控下選擇高收益、不要只相信銀行渠道。房地產信託可以瞭解,大信託公司不完全靠譜、評級不可信以及理財經理的話要辯證看待。

這七個誤區,希望對投資者有所幫助。

投資信託之前,這些誤區必須澄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