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倍漲幅的A股史上第一牛股!你還在因此而迷信“價值投資”?

你還在迷信“價值投資”?三大概念告訴你,為何“價值投資”會害死人

文:財經有料哥 公眾號:財經天天有料 約4000個字,預計用戶閱讀時長12分鐘

一、一篇爆款文章引發的思考

週末,料哥看到《證券時報》旗下的財經媒體發表的一篇文章刷屏了,文章的標題叫作《震撼!A股史上第一牛股竟是它,漲了274倍,超百倍有6只!兩大秘訣熬出大牛股,價值投資仍是不二法門 》

由於文章的內容和標題都相當地吸引股民,最後也果不其然地成為了一篇“10萬+”爆款文章。就是以下這一篇文章:

274倍漲幅的A股史上第一牛股!你還在因此而迷信“價值投資”?

但是,料哥看完之後還是不由得產生了一股寒意,引發了思考。

因為文章當中所描述的這種觀點,在股民當中其實蠻有市場的,也是很具普遍性的觀點,尤其是文章當中的這一句話:“事實上,價值投資一直都在,只是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堅持”

看完這一句話,你如果再看一下上市至今漲幅高達274倍的“第一大牛股”萬科A, 和漲幅為227倍的伊利股份,還有上市以來的漲幅均超過100倍的瀘州老窖、貴州茅臺、格力電器、雲南白藥等等這些鮮活的案例,你作為股民能不心動?讓股民朋友們又要準備去進行所謂的“價值投資”了?

股民們看完文章後,會不會在怨恨自己當初為什麼沒買萬科A,又或者曾經買過萬科A但只賺到了一點小小錢,甚至於是因為“割肉”就賣掉了?

這時,你對於在這些股票上長期投資從而收穫百倍收益的“價值投資”者們除了頂禮膜拜,恐怕只剩下或多或少的“羨慕嫉妒恨”了。

如果單純地看上文的內容和數據,還有那些真實客觀存在的歷史案例都沒有毛病,很詳實很客觀很準確。

但是,料哥想問一句:全面嗎?

也正因此料哥在看完這一篇文章之後,覺得非常有必要再補充一些內容,好讓股民朋友們能更加全面地理解股市裡的現象:

274倍漲幅的A股史上第一牛股!你還在因此而迷信“價值投資”?

二、料哥今天要說的第一個投資方面的概念:倖存者偏差

談這個話題,料哥必須要引用一個著名的統計學術語了: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另外也譯為“生存者偏差”或“存活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謬誤”而不是“偏差”)。

倖存者偏差指的是人們往往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並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經常會遇到這個問題,比如:在“沉默的數據”、“死人不會說話”等等日常表達中,其實都涉及倖存者偏差。

料哥舉一個著名的例子,當然這個故事很可能只是一個段子,大家不用糾結於其真實性,料哥只是用它來舉例說明倖存者偏差:

“記者在某趟列車上進行採訪,隨機問了一位乘客:您好,請問你買到火車票了嗎?乘客高興地回答:買到了!記者又如此反覆地隨機問了十幾個乘客,最後記者高興地發現每位接受採訪的乘客都說買到火車票了。於是記者對著攝像機鏡頭興奮地說:今年春運的火車票購買率達100%!春節回家‘一票難’已經成為歷史!”

大家看到這時,是不是覺得這名記者的行為很可笑?這就是一個有關於“倖存者偏差”的代表性例子。

274倍漲幅的A股史上第一牛股!你還在因此而迷信“價值投資”?

介紹完這個統計學概念後,料哥再和大家回過頭看一下那些“百倍牛股”。

就以A股市場歷史上“第一大牛股”的萬科A為例,如今我們看到這個數據是不是感到很震撼?但是,萬科A在90年代初剛剛上市之時,你又會怎麼看待它?那個時候,你能判斷萬科企業比其他同行業的上市公司要更優秀嗎?那個時候,你能預計到萬科企業在未來的20多年時間裡,能夠發展成為中國房地產行業的龍頭企業嗎?甚至於,在那個時候能夠預計到中國的房地產行業會在未來的30年時間裡,發展成為如此龐大的產業的人都寥寥無幾。

大家留意一下深交所的主板上市公司名單,從股票代碼為“000001”的平安銀行(前身是深發展銀行)開始,前面頭幾十家上市公司大部分是深圳的本地企業,而且大部分企業都與房地產業務相關。

但是,在萬科A發展成為中國股市第一牛股的同時,其他與它同時代的房地產企業現今狀況如何,你又有沒有留意?

比如,股票代碼緊隨萬科A的深金田A(000003),主營業務是房地產和紡織業,但是如今已經“退市”了10幾年。

深金田的前身深圳紡織工業供銷公司,成立於1984年並於1989年2月首次在深圳公開發行股票。到了1991年,其A股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隨後還於1993年5月首次向境外投資者發行B股,成為了深市著名的"老五股"之一。

在萬科還在耕耘深圳房地產市場時,深金田在1994年就已經進軍投資上海地區的房地產業務,成立了上海銀田房地產公司,也曾經有過輝煌時刻。

但因為後面連年虧損,深金田於2000年5月被深交所實施特別處理,後又於2002年5月被證監會宣佈不受理深金田的恢復上市申請,深金田在中國股市上的歷史基本終結。

除了深金田,其他與萬科企業同一發展時期、同樣在深圳地區的房地產企業,其中有部分也同樣是上市公司(比如深振業、深深房等等),它們如今的狀況如何?在目前中國房地產企業50強名單上,還能佔據多少席?

如今知名度和行業排名很高的部分房企,比如華夏幸福、富力地產等,是在21世紀初才成立的,已經比這些80年代、90年代就已經成立運營的房企要“晚了一代”。

因此,萬科企業無疑是一家非常優秀的企業,但更多地是體現在它成為了90年代那批中國房地產行業當中極少數的“倖存者”,而更多的與它同時期的同行業企業,早已經淹沒在歷史的浪潮裡了。

而股民們卻只在事後記住了這一位“倖存者”,這就是典型的“倖存者偏差”現象。

274倍漲幅的A股史上第一牛股!你還在因此而迷信“價值投資”?

Peter Thiel(彼得·蒂爾)是美國著名的企業家與風險資本家,對沖基金管理者,PayPal的共同創建者之一,也是Palantir的共同創建者和對沖基金Clarium Capital的總裁。

即使只是因為共同創立了PayPal,就已經是很高的創業成就了,但彼得·蒂爾更為股民們和投資者們津津樂道的是後面發生的一件事情:他曾經在2004年,為Facebook(臉譜網)的創始人提供了一筆5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而這筆投資為彼得·蒂爾帶來了高達2萬倍的投資收益!

2萬倍投資收益,連萬科A那274倍的股價漲幅都只能對它予以仰望,這也是最打動那些夢想一夜暴富的股民們和投資者們的地方。

但是彼得·蒂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卻坦然承認當時他投下這筆錢時,真的是當作一筆很可能全損的風險投資,而且他當時也並沒有看出Facebook有很高的確定性能夠發展到今天這樣,成為一家超級“獨角獸”企業(Facebook最新的股票市值高達約1500億美元水平)。

而他在當時看好的其實只是“互聯網社交平臺”這個創新性的產業領域而已,於是,他把當時做互聯網社交平臺的幾十個初創團隊全部都投資了一圈,而最終的結果是Facebook成為了那一位“倖存者",其他的那些同類平臺的創業團隊早已經並不為世人記起了。

這種現象,不僅僅是出現在萬科、Facebook身上,像其他的乳製品行業的伊利股份、白色家電行業的美的電器、格力電器、青島海爾,白酒行業的貴州茅臺等等,也都是在它們的行業領域經過重重浴血拼殺才最終突圍而出的“倖存者”。

在這裡,料哥也想問一下目前還有多少老股民仍然記得90年代中後期滬交所的龍頭股是四川長虹、而深交所的龍頭股是深發展A?如今它倆的狀況又是如何?

四川長虹和深發展在上世紀90年代因為業績好、增長性強,再加上當時的公司市值佔市場的權重較大,而分別成為了滬深股市的龍頭股,也是當時的那批奉行“價值投資”理念的研究員、分析師們極力推薦給投資者們的股票標的。

可是如今,四川長虹目前的市值大約是166億元,在眾多企業已經以千億元為市值單位的中國證券市場,已經無法再現“龍頭”的風範。而它目前的股價(經復權後)也僅僅只有20年前的1998年時的大約三分之一。

而深發展A,早已經被平安銀行收購,連“深圳發展銀行”的名字都已經不復存在。

274倍漲幅的A股史上第一牛股!你還在因此而迷信“價值投資”?

三、料哥今天要說的第二個概念:複利效應

投資,尤其是“價值投資”學派奉行的長期投資,當中其實也隱含了另一個投資學當中重要的概念:“複利效應”

如果某一家企業能夠保持長期經營並每年增長,哪怕每年的增長率並不驚人,但只要有足夠的時間積累,它也能發展成為一個偉大的企業!

大家再看一下上面的那些“百倍牛股”的主營業務所處的行業,集中在2個行業:地產、消費。無它,這些行業的“生命週期”長,所以這些行業裡更容易出現能體現出“時間複利”效果的偉大企業。

而高科技企業因為更新迭代速度太快,一旦有新基建推動了新動能出現,原本的高科技企業那新動能的地位就會變成了舊動能,導致高科持企業們往往具有很強的短期暴發力,但是持續力就遠遠不如這些“生命週期”長的基礎消費行業。

這是長跑和短跑的區別,論短途爆發力,沒什麼人會認為人類在百米競速裡能跑得過獵豹吧?但是,論長期持續的奔跑能力,人類要比獵豹強得多,人類祖先能進行長途甚至是跨越大陸板塊的超長途遷徙。

四、料哥要說的第三個概念:因果論證

就是困果論證關係。

我們現在在回顧萬科、伊利、茅臺等等這些百倍大牛股,看到的是“果”而並不是“因”。

它們是成為了“倖存者”之後才會被投資者們重點關注,而我們在做投資決策時需要的卻是“因”,而那個未來才會知道的“果”在進行決策的當下是不確定的。

用奉行“價值投資”的研究員、分析師們用各種財務、經濟指標所構建的那些估值體系來進行的“價值投資”決策行為,在本質上和用K線圖做的投機交易決策行為並無太大區別,要面對的還是這個不確定的市場和未來,也就是“押寶”於某一個概率預期。

五、如何在持續上漲的股市裡賺錢?

中國股市雖然被股民們稱為“牛短熊長”,但是從90年代初設立至今,整個中國股市是持續震盪上漲的。但是在股市這個長期上漲的過程當中,絕大多數股民卻是虧損的。

原因除了一些純投機性的短線交易行為之外,很多是因為這些“價值投資”理念。

而這種押寶於某一家企業能夠成為未來偉大企業的“價值投資”的投資行為,本質上也是一種投機行為

股民們與其去相信運氣,認為自己能提前通過“價值投資”的方法,抓住那僅有的一兩家行業或產業的“倖存者”,何不投資於你所長期看好的產業指數?而目前投資指數最為方便的就是投資對應的指數基金。

274倍漲幅的A股史上第一牛股!你還在因此而迷信“價值投資”?

如果你還擔心自己沒有彼得·蒂爾的眼光,只投資於某一個產業指數,會像當年曾經紅火的VCD、DVD產業,隨著科技的發展而最終被淘汰。那麼,你也可以考慮投資於寬基指數和它們對應的指數基金,比如反映整個股市狀況的滬深300指數、中證1000指數:

274倍漲幅的A股史上第一牛股!你還在因此而迷信“價值投資”?

股民們也別想太多抓“牛股”的事,先想想如何跑贏股票指數吧,自2005年推出滬深300指數以來的這10幾年裡,能賺到比滬深300指數2.83倍漲幅更多的股民,甚至是那些專業的主動管理型基金可並不多。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內容,不妨關注一下;如果能點個在看,更加是一種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