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礁院前地名考,你所未曾瞭解的都在這裡……

青礁院前地名考,你所未曾了解的都在这里……

青礁院前地名考,你所未曾了解的都在这里……
青礁院前地名考,你所未曾了解的都在这里……青礁院前地名考,你所未曾了解的都在这里……

唐山春秋公

礁江水逐圭海浪,

文以修身教養德。

文圃遺風今猶在,

三兩廬墓詩兩行。

曲徑幽幽深幾許,

莫叫夕陽照我身。

回眸再看岐山雪,

疑似朝陽還再來。

顏文彬(院前人)

武陵花開碎兩岸,夏蟬聽水冉冉。

當年陶仙迷河畔。

千載悠悠,徒留魚羨花。

猶記洞狹隱桃源,仙源不遜吾鄉。

阡陌層翠惹驕陽。

鄉情難卻,曲高留遠霞。

如果海滄真的存在盡頭,那麼必然是介於漳廈之交的青礁村了,而堂而皇之的處在漳廈人每日的視野下卻常常默默不作聲毫不張揚的恐怕是青礁村屬院前社了吧。

只是在近幾年,這位深藏閨中的秀麗娘子才逐漸被發現,而她那美的一塌糊塗的“顏”,也在慢慢被大家所關注。

青礁院前地名考,你所未曾了解的都在这里……

院前社,位於海滄馬青路與角嵩路交接處內側,馬青路作為海滄地區一條貫穿全區的主幹道,一邊連接的是新陽大橋的末端馬鑾村,另一頭則連接著院前所在的青礁村,因而得名,該公路歷史上為海滄蔡尖尾山-文圃山南側各村落的聯絡大道,狹小而漫長。

而角嵩路,則是起始於海滄海港嵩嶼,終於漳州角美,自古以來便是漳州大道的主要構成部分,是漳州貨物經過海滄港、嵩嶼港出洋的陸路要道,也是角嵩鐵路的所在處,千百年來繁忙不衰。

而這兩條大道幾乎連通了海滄的主要村落,儘管如此,今日院前的發展卻似乎不曾如它的位置這般風生水起,以至今日她的名完全依賴於她的古老與恬靜,號稱海滄“最後的最美鄉村”。

青礁院前地名考,你所未曾了解的都在这里……青礁院前地名考,你所未曾了解的都在这里……

本文不論院前的美與真,只在於究其淵源,談及奈何社名定為院前,不需思量的應是該社所在地附近在古時候一定存在一處頗為聞名的“院”,而此院當為哪一座呢?

以今日來看,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必然是“青礁慈濟宮”,誠然,東宮確實處於院前轄區內,按地理劃分,也頗有幾分得當。

可是,我們查考東宮的往事,從歷代存世的名號看,東宮一般以“庵”、“廟”和“宮”的形式出現,未曾出現“院”字,如果硬要如此命名,似乎當為“庵前”?

就如貞庵的原稱“前庵”便是以這樣的法則來命名。顯然,院前與此無關,何況以“道院”來評說,保生大帝進入道家系統也是明代的往事,而院前在這之前早已存在,實在無法匹配。

根據漢字的分類,“院”一般是以“宅院”、“書院”和“寺院”的形式出現,那麼,以此按圖索驥應當能有幾分收穫吧。

1

“宅院”之說

於漳州,最為廣聞的應當是“南山寺”的傳說了吧,該寺原為陳邕府邸,後來陳家舍院為寺,因而閩南地區陳姓的一大支派“南院”派便以此為根據,此“院”最初則為“宅院”。

按此,是否在院前附近也曾經出現過這樣一處規模宏大的“宅院”呢?

雖然青礁地區曾經出現過眾多儒林良吏高官顯貴,但是流傳至今的各種說法都無法查詢到相關的記載,該說法無法成立。

2

“書院”之說

以我們最直觀的想法,似乎以“書院”來立說最為妥當,何況院前的命名應該是在宋代或者更早時期最為可信,而恰巧宋代是海滄地區教育業最為繁榮昌盛的時代,更為巧合的是海滄文風最盛者又剛好在青礁地方,以此為蹤跡,院前附近應當有眾多書院殘跡可循吧。

從最早的“三賢書室”開始,到青礁顏氏始祖顏慥的“顏教授書室”,海滄地區教育業漸入萌芽發展,但是這樣的情況也僅僅侷限於小規模的歸隱耕讀和授業解惑罷了,此二處均在文圃山一帶,只能說隨著年代發展書室與院前社逐漸縮小直線距離而已。

隨著青礁人口的劇增,書院的需求便開始擺上議程,但在這一過程中,依然以個人教授為主,誠如蘇竦弟子無數為例,似乎還不能構成書院的規制,況且青礁顏氏與蘇氏的裙帶關係及家族文風傳統,只需以家族私塾形式存在便可。

查閱可供參考的資料,海滄曾經出現的書院為“滄江書院”和“金沙書院”二處,另外還有“安邊館”、“雲塔院”等處社學。

青礁院前地名考,你所未曾了解的都在这里……

乾隆版《海澄縣誌》僅收錄金沙與滄江兩個書院

其中“滄江書院”位於海滄與石囷之間,“金沙書院”位於後井附近,“安邊館”在海滄,“雲塔院”在大巖山,四處均與青礁相隔甚遠,且年代較晚,無法構成“院前”的方位特徵。

當然,可能是年代遙遠,有部分書院未能刊載至今,假設新近青礁發掘“開漳堂”所發現的“植蘭書院”牌匾代表著青礁曾經存在頗有盛名的書院,那麼是否有那麼一處青礁當地的“書院”構成了院前的存在事實呢?

青礁院前地名考,你所未曾了解的都在这里……

植蘭書院殘碑,來源:海滄往事-閩南石雕藝術展

這未為不可,只是我們無法把握真實的狀況罷了,且引一處事實,青礁早先是面海的村落,由青礁往岐山附近延伸,必經院前社,然後才到達東宮位置,早在宋代,東宮位置已然是青礁屬地,院前也是顏氏聚居地,那麼書院的設置地點選在院前附近是最為妥當的,何況還能與蘇氏所在的蘇嶺山腳更為接近呢,顏蘇二姓子弟讀書於此也較為方便。

相信以青礁人口之巨、文風之盛、家族之昌,必然有此一說的根據,暫且留作後續談資吧。

3

“寺院”之說

澄志載,海滄大巖山下為浮屠宅勝國,以前不知凡幾興廢,此處的“以前”年代之久遠想必不是現存縣誌所能上溯可及的,那麼是否可以理解為明嘉靖以前,甚至是宋元以前。

以今日所能瞭解到的程度看,大巖山(即今蔡尖尾山)之東,一般以“石”字為名,如“石室院”和“石峰巖”

,漳志雲“寺院之有山水者漳俗呼為巖”,姑且將二者視為同一出,其中石室院為唐代所建,石峰巖為明清之際的產物,與院前無關。

青礁院前地名考,你所未曾了解的都在这里……

乾隆版《海澄縣誌》載石峰巖、大巖院

大巖山之西,一般以“雲”字為名,如“雲嶽院”、“雲峰院”、“雲嶠院”、“雲塔院”和“雲泉院”,其中“雲嶽院”、“雲峰院”、“雲嶠院”三處均在雲嶽嶺上,屬於大巖山支脈,許久之前便已廢棄,“雲塔院”則位於大巖山上,舊名“大巖院”,因明裡人林翰文石刻“雲塔院”而得名,此四處離院前社頗有一段距離,且中間相隔數個小社,想必可以排除得名的可能。

青礁院前地名考,你所未曾了解的都在这里……

崇禎版《海澄縣誌》載雲嶽院等

最後一處“雲泉院”,據澄志載,“與文圃山相連雅稱佳勝題詠頗多”,“石囷山,有雷公石去山裡許雲泉院在焉”,如此二處記載可知“雲泉院”位於文圃山與石囷山(石囷社屬,院前社東面)之間,而石囷社與院前毗鄰,由此可知“雲泉院”確實在院前社邊上,如此可否明瞭?

青礁院前地名考,你所未曾了解的都在这里……

崇禎版《海澄縣誌》載雲泉院

但是,令人覺得可惜的是“雲泉院”乃明代所建,時間上未能和院前相匹配。

如此迂迴,如果真的存在這麼一處寺院的話,那麼這個寺院應該是已然不存在的遺蹟,查閱史志,卻真有這麼一處,“法院,在石囷,相傳宋有解元李森里居於此,為法院檀越主,今有祿位存焉”,從時代上看,“法院”符合年代的要求,在地理上位於院前之東,也符合“院前”得名的方位,那麼可否這麼認為院前的得名來自“法院”呢?似乎可以這麼斷定吧。

青礁院前地名考,你所未曾了解的都在这里……

崇禎版《海澄縣誌》載法院,乾隆版另有詳細說明

以此假設,圭海君認為院前社得名來自“法院”的存在,時代可能在北宋時期,或許是青礁顏氏定居前後,以當地主要參考物為由評設名號,當然也不能排除顏氏子孫繁盛後設立書院及顏氏分居院前而得名。

不管如何,姑且先這麼認為吧,況且,以閩人好鬼重信仰的風俗看,寺廟的分佈之廣自然是由來久遠,而早在宋元時期,當地信仰諸如大道公、王爺、王使公等民間神靈尚未崛起,只能是以中原風行的佛教神靈為主。

那麼以佛家廟宇常用的“院”字為名號的建築古蹟自然遍佈各鄉各社了,那麼以此可認為,院前社的起源應當是與法院緊密相關最為可能吧。

備註

院前社,屬於海滄青礁村,以“顏”姓為主,所在村為閩南顏氏始祖顏慥世居地,亦是開臺王顏思齊的出生地,歷史上同海滄一起為漳州府轄地,在宋代號稱漳州科舉最盛之地,是保生大帝信俗的發源地,也是閩南及海外“邯鄲爺”信俗肇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