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想得太多,也是一種心理疾病

說起“想太多”,第一個想到的人,就是林黛玉。

《紅樓夢》第26回,黛玉去怡紅院找寶玉。其時已是夜裡,守門的丫鬟晴雯剛剛同別人鬥了嘴,心情煩悶,聽見黛玉敲門,一口就回絕了。

黛玉表明身份後,晴雯仍沒有聽出來是她,還假借寶玉之口,說是寶玉吩咐不讓開門。

黛玉氣得想要質問,又覺得自己寄人籬下,沒資格說三道四,還是忍辱負重的好。又聽見屋內傳來寶釵的聲音,更是悲從中來,覺得寶玉大概是心向寶釵的。

如此一番激烈的內心戲,愁得黛玉一晚上沒睡著。第二天一早,在眾人賞花過節的時候,她一個人扛著鋤頭去葬花,寫出了著名的《葬花詩》。

林黛玉:想得太多,也是一種心理疾病

這件事本是丫鬟無禮,跟黛玉的處境毫無關係,跟寶玉的心意更是八竿子打不著。但黛玉非要把事情往自己身上攬,想得太多,於是常常不快樂。

寶玉初見黛玉,說她“眉間若蹙”,其實就是思慮過重,以致於寫在了臉上。黛玉這種心理模式,在心理學上稱為“自我反省”(self-focused rumination),通俗一點說,就是想得太多。

我們常常說某人愛“鑽牛角尖”,就是說遇到問題,會一頭陷進去,陷入無止境的思考中,拔不出來。

我們總以為,多想一點,就會對自己的處境更清楚,更能清晰地看到未來。《幸福多了40%》一書中,用大量心理學研究表明,想得太多,就離幸福越遠,有百害而無一利。

林黛玉:想得太多,也是一種心理疾病

想得越多,越不幸福

01 “想太多”會過度消耗我們的精力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翻開一本書,看了半小時,還停留在第一頁,根本沒看進去。

出現這種情況,很大可能是因為腦子裡在想其他的事。而如果這件事特別困難或者後果特別嚴重,這種情況就更甚,不僅看不進去書,甚至可能食不知味,寢不能寐。

《精力管理》一書中說,我們的精力總量是有限的。所以,如果你花很多精力陷入無謂的思索中,留給你的學習和工作的精力就會減少,你的學習成績或者工作業績就會受到影響。如果長期堅持這樣的行為模式,你就很難有出色的表現。

02 “想太多”會導致悲觀的產生

我們常常不會在好事上“想太多”,促使我們“想太多”的通常是壞事,比如說,被領導批評了,工作業績下降了,覺得身體不舒服,去醫院檢查卻沒查出原因,等等。

出現這些情況,我們產生一些負面情緒,這是正常的,但如果不及時喊停,任負面情緒一直髮酵,會怎樣呢?

研究人員做過這樣一項實驗,讓兩組被試者做填詞遊戲,並且告訴其中一組被試者,他們在之前的測試中表現很差。結果,這組被試者填出來的詞,多是dumb(愚蠢)、loser(失敗者)、idiot(白痴)等。這說明,當他們的情緒處於低谷的時候,很容易自我懷疑,進而產生悲觀想法。

林黛玉:想得太多,也是一種心理疾病

如何及時止損,做到不多慮?

01 轉移注意力

這個方法聽起來簡單到難以相信,但療效卻非常好。因為一旦將注意力轉移開,你不僅將自己暫時抽離了負面情緒,如果你選擇轉移注意力的事情足夠吸引你,你還能因此振奮精神。

所以,注意力轉移法的關鍵,就是一定要選擇自己喜歡,會讓自己開心的事情來做,比如看電影,聽音樂,約朋友逛街喝茶等等。

就我自己而言,我喜歡刷幾分鐘搞笑視頻,哈哈大笑一場後,頓時就有點想不起來剛剛在焦慮什麼了呢。

02 每天30分鐘“心事時間”

愛多想的人,總是無時無刻不在想。與其這樣,不如每天闢出來30分鐘的時間,啥也不幹,一心一意想心事。

30分鐘一到,告訴自己,今天的“心事時間”份額已滿,要再接著想這個問題,得等到明天了。

有了專門的心事時間,就能將想心事與日常事務區分開來,極大地減少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林黛玉:想得太多,也是一種心理疾病

03 找朋友傾訴

事實上,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難,感到任何不快時,找朋友傾訴,都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

向朋友傾訴有兩個好處,一是在傾訴的過程中,我們得以將自己的情緒釋放出來,很多時候,我們只是感到鬱結,不吐不快,一旦說出來,我們的感受就會好很多。

另一個好處是,朋友的情感支持,會帶給我們自信和勇氣。向朋友傾訴的時候,朋友即使一句話不說,但有人願意傾聽,願意陪伴,都能讓我們感受到心靈上的慰藉。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這個辦法,一定要挑好對象,最好能選擇一個親近的,又足夠理性的朋友,這樣談話才不至於給對方造成負擔。


我們欣賞黛玉的才情,喜歡黛玉的率真,但沒有人想成為她,因為她不幸福。

做一個幸福的人,從避免“想太多”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