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刘备才是天生一对:二流士族与寒族集团联手打拼生存空间

卧龙(3)

刘备认识诸葛亮是通过徐庶。当然,徐庶不是《三国演义》里面说的那样“走马荐诸葛”,更不是《军师联盟》里面推荐完了诸葛亮转脸又给曹丕推荐司马懿。他是在刘备手下工作的时候,向领导刘备推荐的诸葛亮: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三国志·诸葛亮传》)而且徐庶的推荐很负责,还告诉了刘备招聘方法: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国志·诸葛亮传》)。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顾茅庐”的历史记载的最初来源。其实很简单,就五个字:“凡三往,乃见”。没有什么一次两次三次跑、神神叨叨的破事。

诸葛亮和刘备才是天生一对:二流士族与寒族集团联手打拼生存空间

但诸葛亮的《隆中对》却是有的。这段对话是从刘备的发问开始的:“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於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三国志·诸葛亮传》)刘备虽然号称汉室宗亲,政治主张鲜明而坚定,部队虽然不多但战斗力强悍,却从来无法打下一片基业,问题出在哪里呢?

其实关键是刘备手下没有一个能够为他整合当地士族的贴心人。曹操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有荀彧,荀彧为曹操招募了当时颍川一带的大小士族,成为曹魏统治的基本班底。孙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有张昭,张昭为他集结了流亡扬州的北方士族,成为他的基本班底。甚至就连吕布都有陈宫为他整合兖州、徐州一带的士族班底获得支持,才能“纵横淮泗”一段时间。这样一个人刘备手下在遇到诸葛亮之前是没有的!所以刘备在诸葛亮出山后对关羽、张飞说的那句话:“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三国志·诸葛亮传》)真是发自肺腑,因为他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帮他整合士族集团实力,把自己做大的人才啦!

诸葛亮和刘备才是天生一对:二流士族与寒族集团联手打拼生存空间

这样一个人很难得。第一、这个人必须出身士族大家,这样才能进入士族圈子说得上话,荀彧是颍川士族领袖、张昭是徐州一带士族大家都是公认的名士。第二、这个人同时必须与真宗的大士族有些距离,荀彧因为娶了宦官家的女儿被主流士族不容,在袁绍哪里混不下去,才投靠的曹操;张昭可能是想正经当个隐士或者看不起陶谦,拒绝过陶谦举茂才,也被赶出了徐州。这样的人在遇到曹操,孙策的时候才会倾心归附:曹操把荀彧当成自己的张良、孙策把张昭当成自己的管仲就是这个道理。第三、这个人必须要有能力而且要能够给自己的主公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比如,荀彧背后的颍川谋士集团出了荀攸、郭嘉这样的一流谋士,陈群这样一流政客;张昭则为孙策招揽了张纮、顾雍、诸葛瑾、步骘这样的大批人才。

所以刘备这段话说的很无奈:“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於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他有理想,有能力但是他由搞不定这只拼爹的世道,摆不平士族大家间的关系,更不是曹操这种“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三国志·魏武帝本纪》)的对手。他找不到一个荀彧、张昭式的人物来辅佐自己。而且随着曹操的强大,刘备的情况越来越糟,还经常要面临曹操的挖角。在诸葛亮之前刘备遇到过几个类似这样的人才,但统统都跑去跟曹操混了。比如他在接替陶谦掌管徐州的时候,陈登陈元龙就是这样的人才。陈登这样的人虽然尊重刘备,也在一段时间愿意为刘备出力,但是当曹操出现后,刘备就再也不能和陈登建立起后来和诸葛亮那样的关系了。再比如陈群,最早是刘备当豫州牧时候征辟的别驾,还给刘备出谋献策,但是曹操手下的荀彧看中了陈群,找来做自己的女婿,陈群就不跟刘备混了。所以刘备身边一直只有关羽、张飞这样出身微贱的铁杆兄弟和糜竺、糜芳这样的儿女亲家。

诸葛亮和刘备才是天生一对:二流士族与寒族集团联手打拼生存空间

图:陈群

因此,刘备要找的这个人必须具备前面荀彧、张昭的一切素质之外,还要必须不能被曹操这样的人抢走。曹操抢人才的能力太强了,一方面是天子正统的号召力,另一方面面是曹操求贤令的陈恳感召,更重要的是天下十分之七都在曹操手里的形势,导致天下士人都愿意为曹操服务,甚至张昭在赤壁之战前都主张对曹操投降。这个时候出现一个人来投靠刘备充当他的荀彧、张昭,就只能是诸葛亮了。

诸葛亮和刘备才是天生一对:二流士族与寒族集团联手打拼生存空间

首先,诸葛亮出自名门:琅琊诸葛氏,在东汉出过几个2000石级别,也就是今天省部级的高官,在东汉末年属于可以进入士族圈子里的人;其次,诸葛亮家里没人支撑又让他和真正的士族大家蔡冒、王璨等人有区别,即让他并不真正受这些大族待见(非要他娶个丑女,就是欺负人),但同时也可以让他独立打拼,不必像徐庶那样顾忌太多;最后,他本人自在荆州地区多年,凭借和刘表的亲戚关系以及自己的才华在当地的士人圈子里名声卓越,徐庶称其为“卧龙”(语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庶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有影响力就有人愿意投奔,赤壁之战后,刘备的班底,基本都是诸葛亮帮他物色的。更重要的是,他的童年遭遇让他不可能也不愿意前往条件更好的曹操处任职,也就是说曹操给再多好处,诸葛亮都不可能舍弃刘备投奔他,这一点尤为重要。

诸葛亮和刘备才是天生一对:二流士族与寒族集团联手打拼生存空间

但刘备还有这最后一问:你行吗?一个27岁的年青人,面对的对手已经占据了天下十分之七的地盘和人口,拥有着当时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我刘备自己都怀疑自己还能活几天,你能够逆天改命嘛?因此,有了最后一问:“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三国志·诸葛亮传》)

本篇为“千古名将英雄梦”特约作者孙教授“sunnyshine”所作,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