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和劉備才是天生一對:二流士族與寒族集團聯手打拼生存空間

臥龍(3)

劉備認識諸葛亮是通過徐庶。當然,徐庶不是《三國演義》裡面說的那樣“走馬薦諸葛”,更不是《軍師聯盟》裡面推薦完了諸葛亮轉臉又給曹丕推薦司馬懿。他是在劉備手下工作的時候,向領導劉備推薦的諸葛亮: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三國志·諸葛亮傳》)而且徐庶的推薦很負責,還告訴了劉備招聘方法: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三國志·諸葛亮傳》)。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顧茅廬”的歷史記載的最初來源。其實很簡單,就五個字:“凡三往,乃見”。沒有什麼一次兩次三次跑、神神叨叨的破事。

諸葛亮和劉備才是天生一對:二流士族與寒族集團聯手打拼生存空間

但諸葛亮的《隆中對》卻是有的。這段對話是從劉備的發問開始的:“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三國志·諸葛亮傳》)劉備雖然號稱漢室宗親,政治主張鮮明而堅定,部隊雖然不多但戰鬥力強悍,卻從來無法打下一片基業,問題出在哪裡呢?

其實關鍵是劉備手下沒有一個能夠為他整合當地士族的貼心人。曹操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有荀彧,荀彧為曹操招募了當時潁川一帶的大小士族,成為曹魏統治的基本班底。孫策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有張昭,張昭為他集結了流亡揚州的北方士族,成為他的基本班底。甚至就連呂布都有陳宮為他整合兗州、徐州一帶的士族班底獲得支持,才能“縱橫淮泗”一段時間。這樣一個人劉備手下在遇到諸葛亮之前是沒有的!所以劉備在諸葛亮出山後對關羽、張飛說的那句話:“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三國志·諸葛亮傳》)真是發自肺腑,因為他終於有了一個可以幫他整合士族集團實力,把自己做大的人才啦!

諸葛亮和劉備才是天生一對:二流士族與寒族集團聯手打拼生存空間

這樣一個人很難得。第一、這個人必須出身士族大家,這樣才能進入士族圈子說得上話,荀彧是潁川士族領袖、張昭是徐州一帶士族大家都是公認的名士。第二、這個人同時必須與真宗的大士族有些距離,荀彧因為娶了宦官家的女兒被主流士族不容,在袁紹哪裡混不下去,才投靠的曹操;張昭可能是想正經當個隱士或者看不起陶謙,拒絕過陶謙舉茂才,也被趕出了徐州。這樣的人在遇到曹操,孫策的時候才會傾心歸附:曹操把荀彧當成自己的張良、孫策把張昭當成自己的管仲就是這個道理。第三、這個人必須要有能力而且要能夠給自己的主公帶來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比如,荀彧背後的潁川謀士集團出了荀攸、郭嘉這樣的一流謀士,陳群這樣一流政客;張昭則為孫策招攬了張紘、顧雍、諸葛瑾、步騭這樣的大批人才。

所以劉備這段話說的很無奈:“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他有理想,有能力但是他由搞不定這隻拼爹的世道,擺不平士族大家間的關係,更不是曹操這種“非常之人,超世之傑”(《三國志·魏武帝本紀》)的對手。他找不到一個荀彧、張昭式的人物來輔佐自己。而且隨著曹操的強大,劉備的情況越來越糟,還經常要面臨曹操的挖角。在諸葛亮之前劉備遇到過幾個類似這樣的人才,但統統都跑去跟曹操混了。比如他在接替陶謙掌管徐州的時候,陳登陳元龍就是這樣的人才。陳登這樣的人雖然尊重劉備,也在一段時間願意為劉備出力,但是當曹操出現後,劉備就再也不能和陳登建立起後來和諸葛亮那樣的關係了。再比如陳群,最早是劉備當豫州牧時候徵辟的別駕,還給劉備出謀獻策,但是曹操手下的荀彧看中了陳群,找來做自己的女婿,陳群就不跟劉備混了。所以劉備身邊一直只有關羽、張飛這樣出身微賤的鐵桿兄弟和糜竺、糜芳這樣的兒女親家。

諸葛亮和劉備才是天生一對:二流士族與寒族集團聯手打拼生存空間

圖:陳群

因此,劉備要找的這個人必須具備前面荀彧、張昭的一切素質之外,還要必須不能被曹操這樣的人搶走。曹操搶人才的能力太強了,一方面是天子正統的號召力,另一方面面是曹操求賢令的陳懇感召,更重要的是天下十分之七都在曹操手裡的形勢,導致天下士人都願意為曹操服務,甚至張昭在赤壁之戰前都主張對曹操投降。這個時候出現一個人來投靠劉備充當他的荀彧、張昭,就只能是諸葛亮了。

諸葛亮和劉備才是天生一對:二流士族與寒族集團聯手打拼生存空間

首先,諸葛亮出自名門:琅琊諸葛氏,在東漢出過幾個2000石級別,也就是今天省部級的高官,在東漢末年屬於可以進入士族圈子裡的人;其次,諸葛亮家裡沒人支撐又讓他和真正的士族大家蔡冒、王璨等人有區別,即讓他並不真正受這些大族待見(非要他娶個醜女,就是欺負人),但同時也可以讓他獨立打拼,不必像徐庶那樣顧忌太多;最後,他本人自在荊州地區多年,憑藉和劉表的親戚關係以及自己的才華在當地的士人圈子裡名聲卓越,徐庶稱其為“臥龍”(語出自《三國志·諸葛亮傳》:庶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有影響力就有人願意投奔,赤壁之戰後,劉備的班底,基本都是諸葛亮幫他物色的。更重要的是,他的童年遭遇讓他不可能也不願意前往條件更好的曹操處任職,也就是說曹操給再多好處,諸葛亮都不可能捨棄劉備投奔他,這一點尤為重要。

諸葛亮和劉備才是天生一對:二流士族與寒族集團聯手打拼生存空間

但劉備還有這最後一問:你行嗎?一個27歲的年青人,面對的對手已經佔據了天下十分之七的地盤和人口,擁有著當時最強大的軍事力量,我劉備自己都懷疑自己還能活幾天,你能夠逆天改命嘛?因此,有了最後一問:“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三國志·諸葛亮傳》)

本篇為“千古名將英雄夢”特約作者孫教授“sunnyshine”所作,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