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抗日軍——“北平近郊抗日的中心力量”

白羊城,古稱白洋城,又稱白羊口堡城、白楊口、白羊口,地處京西太行餘脈,位於今昌平區流村鎮境白羊城溝內,自古為京師西北邊防的重要轄區,戰略地位險要,被稱為“險在內者”、“次邊”之地。清人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載:“高崖、白羊,至居庸關,約百八十餘里……皆峻山層岡,險在內者也,所謂次邊也。”


國民抗日軍——“北平近郊抗日的中心力量”

《隆慶昌平州志》中有關白羊口的記載。


史稱白羊城因山設險,壘石為城,城跨南北兩山,下當兩山之衝,孤壘高懸,易守難攻。在歷史上,白羊城作為重要的防禦關隘,並不是孤立獨存的,而是與昌平境內的長峪城、居庸關,以及今屬河北省的鎮邊城等,共同構成了京師北部長城以內的整體防線。因地處南北要衝,白羊城歷來多經戰火,為兵家必爭之地,如正統元年(1436)、弘治十一年(1498)、正徳十一年(1516)、嘉靖二十九年(1550),史籍中皆有塞外鐵騎“入白羊口”、“欲奪白羊口”的記載。直至明亡清興,隨著清朝入主中原,長城內外甲兵銷、戰鼓息,白羊城才將迎來它久違的和平。

進入民國時期,1937年七七事變後,抗戰軍興,白羊城烽煙再起,平郊第一支民眾抗戰武裝——國民抗日軍就誕生在這裡,由此成為北京近代革命史上的又一重要舞臺。

七七事變後,原東北抗日鐵血軍成員趙侗、高鵬、紀亭榭等將領和昌平愛國人士湯萬寧、王士俊等人,秘密籌劃組織隊伍,深入平郊開展抗日武裝鬥爭。


國民抗日軍——“北平近郊抗日的中心力量”

國民抗日軍——“北平近郊抗日的中心力量”


據趙侗撰寫的《抗戰七年的經驗和教訓》記載,1937年7月20日,趙侗等人分三路闖出北平,於預定地點——今流村鎮白羊城村會合。7月22日,趙侗等二十四人“在永安莊正式宣佈舉義,決定國民抗日軍的軍號”,由此打響了平郊民眾抗戰第一槍。此後國民抗日軍一度聲振內外,平津各地流亡學生相繼慕義而來。青年學生成了國民抗日軍的主體,遂有學生軍之稱。因舉事成員佩帶紅藍色的袖標——紅色在上代表戰鬥,藍色在下表示祖國河山——所以民間又稱其為“紅藍箍”。


國民抗日軍——“北平近郊抗日的中心力量”

紅藍箍袖標


當時身處華北前線的英國記者詹姆斯·貝特蘭,曾這樣評價國民抗日軍的抗日壯舉:“這是中國人自日軍佔領北平以來所做的最有膽識的事情。”(詹姆斯·貝特蘭:《華北前線》)詹姆斯•貝特蘭是新西蘭出生的英國記者和羅茲獎學金學者,曾獲文學碩士學位。1936年1月到達中國之前,貝特蘭已成為一個堅定的反法西斯主義者。貝特蘭所指的這件“最有膽識的事情”就是國民抗日軍發起的第一次軍事行動——奇襲北平第二監獄。


國民抗日軍——“北平近郊抗日的中心力量”

國民抗日軍打開北平第二監獄(油畫)


北平第二監獄位於北京德勝門外,獄址原是一座叫功德林的廟宇,清人吳長元在《宸垣識略》中寫道:“功德林在土城西北里許,有養濟院,敕曰功德林,雍正元年重修。”清朝末年,始改建為監獄。民國時期,稱國民黨“北平第二模範監獄”,又稱河北省第二監獄。

1937年8月22日晚,剛剛成立一個月的國民抗日軍,由成員吳靜宇化妝成日軍,用日語喊話,騙取偽獄警打開了獄門。趙侗等70餘名隊員隨即一擁而入,頃刻間破壞警報器,割斷電話線,繳獲全部獄警槍支,其中機槍3挺,步槍40餘支,解救出黨員群眾共計501人。


國民抗日軍——“北平近郊抗日的中心力量”

1937年9月6日,北平《晨報》關於河北省第二監獄遭到襲擊的消息。


這是國民抗日軍成立以來的第一場重大勝利。國民抗日軍由此驟增至350多人。於是成立司令部,下設三個總隊,並設立軍政委員會,制定軍章程。前後兩個月的時間,隊伍已發展至千餘人。期間,國民抗日軍在西郊黑山扈一帶與日軍展開激烈交鋒,斃傷日軍20多人,並首創民眾抗日武裝用輕武器擊落日軍飛機一架的戰績。國民抗日軍從此聲威大震,當時中共海外報刊——巴黎出版的抗日報紙《救國時報》,兩次以大量篇幅報導了國民抗日軍的成立、奇襲第二監獄以及黑山扈大捷等消息,稱國民抗日軍“義聲所播,民氣大振”,是“北平近郊抗日的中心力量”。


國民抗日軍——“北平近郊抗日的中心力量”

1937年,法國巴黎出版的《救國時報》對國民抗日軍的報道。


1937年10月下旬,國民抗日軍離開昌平西山地區,開至宛平縣齋堂、清水一帶。11月初,八路軍總部吳偉帶領十餘名代表,持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的簽署信,來到國民抗日軍駐地,邀約團結一致,共同抗日。國民抗日軍並派代表與時任晉察冀軍區獨立團團長的楊成武和政委鄧華取得聯繫。

1937年12月25日,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代表八路軍總部,宣佈將國民抗日軍改編為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五支隊。命趙侗任司令員,高鵬任副司令員,常戟武任參謀長,汪之力任政治處主任,湯萬寧任司令部參議員。據王世鍾《鐵血少年——趙侗》記載,五支隊下轄三個總隊,九個大隊,一總隊隊長紀亭榭,二總隊隊長王建中,三總隊隊長劉鳳梧。改編後的國民抗日軍,隨即展開了新的鬥爭。


國民抗日軍——“北平近郊抗日的中心力量”

聶榮臻關於五支隊攻克昌平的電文。


1938年5月,五支隊攻克昌平城。1938年7月,在七七事變一週年之際,五支隊轉戰襲擊了盧溝橋、香山、南口、陽坊、溫泉等地日偽軍,並炸燬了石景山發電廠。聶榮臻司令員向中共中央、八路軍總部詳報了五支隊的戰績,稱讚其“政治影響極好,槍炮聲震動北平城內,電燈全熄,群眾抗日情緒為之更有提高,感覺中國抗戰不會失敗的。”( 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北京歷史》第一卷)1938年8月,五支隊與晉察冀軍區一分區新編第三團合併,組成主力部隊,調離平西,奔赴新的戰場。


國民抗日軍——“北平近郊抗日的中心力量”


國民抗日軍從成立至改編以來,打響有行唐之戰、正定之戰、二道河之戰、昌平之戰,在昌平、宛平、房山、良鄉、淶涿等九縣建立了抗日據點,轉戰河北、山西等廣泛地區,給予侵華日軍以有力打擊,在華北戰場上留下了一段輝煌的戰史。


國民抗日軍——“北平近郊抗日的中心力量”

1937年,國民抗日軍部分領導人合影。


國民抗日軍——“北平近郊抗日的中心力量”

1986年,原國民抗日軍和中共東特部分領導人合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