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抗日军——“北平近郊抗日的中心力量”

白羊城,古称白洋城,又称白羊口堡城、白杨口、白羊口,地处京西太行余脉,位于今昌平区流村镇境白羊城沟内,自古为京师西北边防的重要辖区,战略地位险要,被称为“险在内者”、“次边”之地。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高崖、白羊,至居庸关,约百八十余里……皆峻山层冈,险在内者也,所谓次边也。”


国民抗日军——“北平近郊抗日的中心力量”

《隆庆昌平州志》中有关白羊口的记载。


史称白羊城因山设险,垒石为城,城跨南北两山,下当两山之冲,孤垒高悬,易守难攻。在历史上,白羊城作为重要的防御关隘,并不是孤立独存的,而是与昌平境内的长峪城、居庸关,以及今属河北省的镇边城等,共同构成了京师北部长城以内的整体防线。因地处南北要冲,白羊城历来多经战火,为兵家必争之地,如正统元年(1436)、弘治十一年(1498)、正徳十一年(1516)、嘉靖二十九年(1550),史籍中皆有塞外铁骑“入白羊口”、“欲夺白羊口”的记载。直至明亡清兴,随着清朝入主中原,长城内外甲兵销、战鼓息,白羊城才将迎来它久违的和平。

进入民国时期,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战军兴,白羊城烽烟再起,平郊第一支民众抗战武装——国民抗日军就诞生在这里,由此成为北京近代革命史上的又一重要舞台。

七七事变后,原东北抗日铁血军成员赵侗、高鹏、纪亭榭等将领和昌平爱国人士汤万宁、王士俊等人,秘密筹划组织队伍,深入平郊开展抗日武装斗争。


国民抗日军——“北平近郊抗日的中心力量”

国民抗日军——“北平近郊抗日的中心力量”


据赵侗撰写的《抗战七年的经验和教训》记载,1937年7月20日,赵侗等人分三路闯出北平,于预定地点——今流村镇白羊城村会合。7月22日,赵侗等二十四人“在永安庄正式宣布举义,决定国民抗日军的军号”,由此打响了平郊民众抗战第一枪。此后国民抗日军一度声振内外,平津各地流亡学生相继慕义而来。青年学生成了国民抗日军的主体,遂有学生军之称。因举事成员佩带红蓝色的袖标——红色在上代表战斗,蓝色在下表示祖国河山——所以民间又称其为“红蓝箍”。


国民抗日军——“北平近郊抗日的中心力量”

红蓝箍袖标


当时身处华北前线的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曾这样评价国民抗日军的抗日壮举:“这是中国人自日军占领北平以来所做的最有胆识的事情。”(詹姆斯·贝特兰:《华北前线》)詹姆斯•贝特兰是新西兰出生的英国记者和罗兹奖学金学者,曾获文学硕士学位。1936年1月到达中国之前,贝特兰已成为一个坚定的反法西斯主义者。贝特兰所指的这件“最有胆识的事情”就是国民抗日军发起的第一次军事行动——奇袭北平第二监狱。


国民抗日军——“北平近郊抗日的中心力量”

国民抗日军打开北平第二监狱(油画)


北平第二监狱位于北京德胜门外,狱址原是一座叫功德林的庙宇,清人吴长元在《宸垣识略》中写道:“功德林在土城西北里许,有养济院,敕曰功德林,雍正元年重修。”清朝末年,始改建为监狱。民国时期,称国民党“北平第二模范监狱”,又称河北省第二监狱。

1937年8月22日晚,刚刚成立一个月的国民抗日军,由成员吴静宇化妆成日军,用日语喊话,骗取伪狱警打开了狱门。赵侗等70余名队员随即一拥而入,顷刻间破坏警报器,割断电话线,缴获全部狱警枪支,其中机枪3挺,步枪40余支,解救出党员群众共计501人。


国民抗日军——“北平近郊抗日的中心力量”

1937年9月6日,北平《晨报》关于河北省第二监狱遭到袭击的消息。


这是国民抗日军成立以来的第一场重大胜利。国民抗日军由此骤增至350多人。于是成立司令部,下设三个总队,并设立军政委员会,制定军章程。前后两个月的时间,队伍已发展至千余人。期间,国民抗日军在西郊黑山扈一带与日军展开激烈交锋,毙伤日军20多人,并首创民众抗日武装用轻武器击落日军飞机一架的战绩。国民抗日军从此声威大震,当时中共海外报刊——巴黎出版的抗日报纸《救国时报》,两次以大量篇幅报导了国民抗日军的成立、奇袭第二监狱以及黑山扈大捷等消息,称国民抗日军“义声所播,民气大振”,是“北平近郊抗日的中心力量”。


国民抗日军——“北平近郊抗日的中心力量”

1937年,法国巴黎出版的《救国时报》对国民抗日军的报道。


1937年10月下旬,国民抗日军离开昌平西山地区,开至宛平县斋堂、清水一带。11月初,八路军总部吴伟带领十余名代表,持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的签署信,来到国民抗日军驻地,邀约团结一致,共同抗日。国民抗日军并派代表与时任晋察冀军区独立团团长的杨成武和政委邓华取得联系。

1937年12月25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代表八路军总部,宣布将国民抗日军改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命赵侗任司令员,高鹏任副司令员,常戟武任参谋长,汪之力任政治处主任,汤万宁任司令部参议员。据王世钟《铁血少年——赵侗》记载,五支队下辖三个总队,九个大队,一总队队长纪亭榭,二总队队长王建中,三总队队长刘凤梧。改编后的国民抗日军,随即展开了新的斗争。


国民抗日军——“北平近郊抗日的中心力量”

聂荣臻关于五支队攻克昌平的电文。


1938年5月,五支队攻克昌平城。1938年7月,在七七事变一周年之际,五支队转战袭击了卢沟桥、香山、南口、阳坊、温泉等地日伪军,并炸毁了石景山发电厂。聂荣臻司令员向中共中央、八路军总部详报了五支队的战绩,称赞其“政治影响极好,枪炮声震动北平城内,电灯全熄,群众抗日情绪为之更有提高,感觉中国抗战不会失败的。”(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北京历史》第一卷)1938年8月,五支队与晋察冀军区一分区新编第三团合并,组成主力部队,调离平西,奔赴新的战场。


国民抗日军——“北平近郊抗日的中心力量”


国民抗日军从成立至改编以来,打响有行唐之战、正定之战、二道河之战、昌平之战,在昌平、宛平、房山、良乡、涞涿等九县建立了抗日据点,转战河北、山西等广泛地区,给予侵华日军以有力打击,在华北战场上留下了一段辉煌的战史。


国民抗日军——“北平近郊抗日的中心力量”

1937年,国民抗日军部分领导人合影。


国民抗日军——“北平近郊抗日的中心力量”

1986年,原国民抗日军和中共东特部分领导人合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