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电台」不靠父母的你,能达到什么阶层?

「情感电台」不靠父母的你,能达到什么阶层?

(点击上方音频即可收听本期节目)

之前看到一个有关人生起跑线的调查,一群孩子站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果不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就往前走一步,如果父母给你报过辅导班就再往前走一步。《极限挑战》里有一期节目也做过一个这样的调查,有的人一路向前,也有人停留在原地。看完之后人们也刷新了对起跑线的看法,可现实背后我更想问,如果不靠父母,我们又能达到哪个阶层?

这两天看到了一个纪录片,真实跟踪记录了三个孩子十年的人生轨迹。

第一个是来自贫困山村的女孩马百娟,在10岁的时候因为校长出面游说,才背起了书包走进那个虽然破旧但充满渴望的地方。在父母的眼里,读书无用,她也不再去上学,眼神里散发的光芒也在从辍学和日复一日的劳作中消失殆尽。一眼望到头的人生就在这个接受命运的女孩身上发生,没有文化的她找工作处处碰壁,就连德克士简单地收银工作也因为不会操作电脑而被拒之门外。最后,16岁她嫁给了表哥,而她也只能在表哥的陶瓷厂工作,家长里短讨论的除了老公就是孩子。

第二个是北京少女袁晗寒,父亲从事房地产,母亲有艺术天分,家境优渥的她选择了美术。17岁的时候却辍学在家,当别人挤破头都想进的艺术学院,她却轻而易举的放弃了。对于她来说一切的选择都随心,从不会考虑兴趣之外的任何东西,而这背后的底气就是她的家庭。后来自己向父母要钱开了一家酒吧,自己敲锣打鼓折腾起来的酒吧倒闭后,去了德国攻读艺术方向的硕士。生而有翼的孩子,只需要尽情的飞翔。回国后的她又根据自己的爱好开了自己的投资公司,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都毫不费力。

第三个是小镇青年徐佳,两次的高考失利令他心力交瘁,父亲车祸去世,和母亲一起过的贫苦的日子,可母亲想即使是打工也要有文凭,顶着巨大的压力和恐惧,第三次走进了考场。这次终于如愿以偿的考上了。在湖北工业大学顺利了读了四年大学后,决定留在有三千块钱工资的武汉,成了一名电话接线员,已经辗转后又到了电力公司上班。一路走来,负重前行有了车房,也挤进了中产阶级的队伍。

介于马百娟和袁晗寒之间的徐佳,虽然比不上袁晗寒的生活,但却比马百娟幸运,最起码有机会选择读书,有机会奔跑,只是,没有伞的他需要一路不停奔跑,因为他永远不知道下一站的狂风暴雨到底有多强。

三个孩子,三个阶层的缩影。在他们身上,能够看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但并不是绝对的。也许我们现在的样子跟自己的原生家庭有关,但原生家庭不应该受到批判,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却可以做出个更多的人生选择。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比马百娟幸运,最起码我们有读书的权利,父母也尽他们所能给你最好的生活。

以前在医院遇到了一对父母,家里的小孩得了白血病。当初他们来医院的时候,用的手机还都是当时新版的苹果5,在郑州来说,家里的经济按条件还不错,最起码也算殷实。可自从孩子检查出来得了白血病以后,这个家庭也再被一点点的侵蚀,每天的医疗费仿佛要把这个家庭往绝境带。不过唯一庆幸的是,这个家庭还有钱去治病,可对于那些没钱的病人来说,他们竟然连敢生病的资格都没有,可他们也想要活着,虽然很艰难艰难,但依旧充满着一线希望。每次看到微信上需要资助的癌症患者,钱多钱少都会选择捐一些。可也会深思,现在的自己,有没有允许自己生病的能力,如果是我们自己得了癌症,会不会像《我不是药神》影片中的那群为了生命,为了活着而一直苦苦挣扎的病人们?

没有伞的孩子,更需要努力奔跑,最起码不会因为物质条件让自己为难。之前听过一句话说得很好,如果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现在想来也是,如果这个世界上的所有问题,所有的烦恼都可以用金钱来摆平那该多好,可这个前提还是需要你有足够的钱。

如果父母给了你健康的生命,衣食无忧地抚养教育你长大,那你的原生家庭已经尽了他们该尽的责任,甚至把最好的已经留给了你。中国只有一个王思聪,如今的我们,还有机会超越自己的原生家庭,用自己的努力决定下一代的起点,影响下一代的生活高度,我们的孩子还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王思聪。

生活不易,也别忘了善待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