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独独保留卫国?后人说是报恩,其实背后棋盘很大

高度标准化的周礼意味着秩序不可逾越,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高强度的标准化往往会导致绝大多数的个人经验和特殊知识的流失,所以当周礼腐烂,诸子百家迎来了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与此同时是蛮族带着刀剑长矛屠杀了诸如“仁义之师宋襄公”般的礼仪之国。

了解春秋战国史的朋友都知道,秦国地处西域,在与戎狄搏斗的数百年间,双方已经融合为一体了,故而带着蛮族的气息,后人皆称“虎狼之师”,在始皇帝统一中国后,其实并没有将秦权铺盖在中原的每一块土地上,而是在中心位置还保留了一个不起眼的卫国,这是为什么呢?关于这件事情,历史上有三种解释: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独独保留卫国?后人说是报恩,其实背后棋盘很大

大秦士卒个个勇猛,人称虎狼之师

最被拥戴的观点就是,秦始皇认为卫国是秦朝的吉瑞之地,因为商鞅和吕不韦(二者皆是卫国人)二人改变了秦国的国运,所以就保留了卫国。商鞅与秦孝公二人一条心,经过一系列重锤变法,通过削弱贵族权利,培养底层优秀人才,将一个快被魏国吞并的落后小国改造成了战国时期头号军事强国;吕不韦接回了庄襄王,两年后辅助13岁的秦始皇,他掌管朝政期间,秦国的实力大大加强,军事上统一了武器的规格,使得战场上损坏的武器随时可以更换,另外国人之间更是流传着吕不韦和嬴政之间的父子关系,所以碍于这两人,保留卫国的主权似乎合情合理。

但是现在看来,这种观点似乎并不可信,第一,秦国从来都是“利字当头”(秦,虎狼之师,不可信,不如无行“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二是商、吕两人虽然有功于秦国,但二人最终的结局都是死亡,要说因为感恩实在是说不通。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独独保留卫国?后人说是报恩,其实背后棋盘很大

著名的变法家商鞅,法家、兵家集大成者

流行的第二种观点是,“卫多君子,其国无故“(见《史记.卫康叔世家》)这种说法认为,因为卫国上下德行醇厚,世风刚良,秦始皇不忍心灭掉这样一个国家,没错因为卫国这块小小的地方全是殷商遗民,经历过亡国之事的国家往往贤人辈出,卫国907年间,贤人义士层出不穷,可”秩序注定瓦解,锈蚀终将战胜钢铁“,后期卫国的附属将领能够将领主抛弃在战场上,在领主牺牲后还敢活着回来,回来后居然还能理直气壮的控诉牺牲者,这已经证明了卫国的文化早就腐烂到了根部。

抛开卫国文化的腐烂,我们想一下秦始皇的一贯作风,也知道这种观点似乎也立不住脚,这样的国家即使过去君子如云,也不能掩盖他如今的慌乱不堪,没有理由因为这一个原因就免于一死。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独独保留卫国?后人说是报恩,其实背后棋盘很大

卫国后期糜烂不堪,早已不见当年风采

第三个观点认为,卫国实在是不起眼,秦始皇都将他忘记了,这种说法无疑也是茶余饭后的笑谈,卫国即使面积在小,他也是一个主权国家,在春秋战国时期,能够被称为国,那么他在版图上就是客观存在的,其他国家如果想要攻打诸侯国,路过卫国也必须向国君借道,将他忽视是完全不可能的。

既然三种观点都有些牵强,那么卫国能够幸免于难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最近许多人认为是这么两种可能: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独独保留卫国?后人说是报恩,其实背后棋盘很大

春秋时期,卫国形势图

第二、 保留卫国这块地方是作为“效仿“,用来宣告秦国对百越的统治,因为秦灭六国以后,剩下来的就是百越,因为百越临海,部落多难以统治,所以便用卫国这个半主权国家作为样板,让他们归顺自己,事后慢慢加大统治力度。(“闽越王无诸及越王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句践之后也,姓邹氏。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见《史记·东越列传》)。

处于对百越地区的考虑,秦始皇将卫国保留了下来,秦始皇这盘棋下的很大,我们可以看出来,新生王朝往往都会有有恒的幻觉,就这样,卫国熬过了秦始皇大动干戈的时期,但没想到在秦二世手中,卫国国君彻底被贬为庶民,从此卫国消失,立国907年的卫国彻底宣告灭亡。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独独保留卫国?后人说是报恩,其实背后棋盘很大

百越形势图

史料来源:《史记》、《资治通鉴》、《经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