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獨獨保留衛國?後人說是報恩,其實背後棋盤很大

高度標準化的周禮意味著秩序不可逾越,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高強度的標準化往往會導致絕大多數的個人經驗和特殊知識的流失,所以當週禮腐爛,諸子百家迎來了中華文明的鼎盛時期,與此同時是蠻族帶著刀劍長矛屠殺了諸如“仁義之師宋襄公”般的禮儀之國。

瞭解春秋戰國史的朋友都知道,秦國地處西域,在與戎狄搏鬥的數百年間,雙方已經融合為一體了,故而帶著蠻族的氣息,後人皆稱“虎狼之師”,在始皇帝統一中國後,其實並沒有將秦權鋪蓋在中原的每一塊土地上,而是在中心位置還保留了一個不起眼的衛國,這是為什麼呢?關於這件事情,歷史上有三種解釋: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獨獨保留衛國?後人說是報恩,其實背後棋盤很大

大秦士卒個個勇猛,人稱虎狼之師

最被擁戴的觀點就是,秦始皇認為衛國是秦朝的吉瑞之地,因為商鞅和呂不韋(二者皆是衛國人)二人改變了秦國的國運,所以就保留了衛國。商鞅與秦孝公二人一條心,經過一系列重錘變法,通過削弱貴族權利,培養底層優秀人才,將一個快被魏國吞併的落後小國改造成了戰國時期頭號軍事強國;呂不韋接回了莊襄王,兩年後輔助13歲的秦始皇,他掌管朝政期間,秦國的實力大大加強,軍事上統一了武器的規格,使得戰場上損壞的武器隨時可以更換,另外國人之間更是流傳著呂不韋和嬴政之間的父子關係,所以礙於這兩人,保留衛國的主權似乎合情合理。

但是現在看來,這種觀點似乎並不可信,第一,秦國從來都是“利字當頭”(秦,虎狼之師,不可信,不如無行“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二是商、呂兩人雖然有功於秦國,但二人最終的結局都是死亡,要說因為感恩實在是說不通。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獨獨保留衛國?後人說是報恩,其實背後棋盤很大

著名的變法家商鞅,法家、兵家集大成者

流行的第二種觀點是,“衛多君子,其國無故“(見《史記.衛康叔世家》)這種說法認為,因為衛國上下德行醇厚,世風剛良,秦始皇不忍心滅掉這樣一個國家,沒錯因為衛國這塊小小的地方全是殷商遺民,經歷過亡國之事的國家往往賢人輩出,衛國907年間,賢人義士層出不窮,可”秩序註定瓦解,鏽蝕終將戰勝鋼鐵“,後期衛國的附屬將領能夠將領主拋棄在戰場上,在領主犧牲後還敢活著回來,回來後居然還能理直氣壯的控訴犧牲者,這已經證明了衛國的文化早就腐爛到了根部。

拋開衛國文化的腐爛,我們想一下秦始皇的一貫作風,也知道這種觀點似乎也立不住腳,這樣的國家即使過去君子如雲,也不能掩蓋他如今的慌亂不堪,沒有理由因為這一個原因就免於一死。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獨獨保留衛國?後人說是報恩,其實背後棋盤很大

衛國後期糜爛不堪,早已不見當年風采

第三個觀點認為,衛國實在是不起眼,秦始皇都將他忘記了,這種說法無疑也是茶餘飯後的笑談,衛國即使面積在小,他也是一個主權國家,在春秋戰國時期,能夠被稱為國,那麼他在版圖上就是客觀存在的,其他國家如果想要攻打諸侯國,路過衛國也必須向國君借道,將他忽視是完全不可能的。

既然三種觀點都有些牽強,那麼衛國能夠倖免於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最近許多人認為是這麼兩種可能: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獨獨保留衛國?後人說是報恩,其實背後棋盤很大

春秋時期,衛國形勢圖

第二、 保留衛國這塊地方是作為“效仿“,用來宣告秦國對百越的統治,因為秦滅六國以後,剩下來的就是百越,因為百越臨海,部落多難以統治,所以便用衛國這個半主權國家作為樣板,讓他們歸順自己,事後慢慢加大統治力度。(“閩越王無諸及越王海王搖者,其先皆越王句踐之後也,姓鄒氏。秦已並天下,皆廢為君長,以其地為閩中郡。”見《史記·東越列傳》)。

處於對百越地區的考慮,秦始皇將衛國保留了下來,秦始皇這盤棋下的很大,我們可以看出來,新生王朝往往都會有有恆的幻覺,就這樣,衛國熬過了秦始皇大動干戈的時期,但沒想到在秦二世手中,衛國國君徹底被貶為庶民,從此衛國消失,立國907年的衛國徹底宣告滅亡。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獨獨保留衛國?後人說是報恩,其實背後棋盤很大

百越形勢圖

史料來源:《史記》、《資治通鑑》、《經與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