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祖望: 耳鼻喉科病常用的29張經方

幹祖望: 耳鼻喉科病常用的29張經方


1

桂枝湯

凡過敏性鼻炎,狂嚏連綿,嚏後清涕滂沱,日必數作,遇寒更甚。局部黏膜蒼白水腫,大量清水樣分泌物,舌苔薄,脈浮者,用此方。

2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用於嚴重肺寒導致的多涕症、過敏性鼻炎、鼻塞不通。蓋其雖曰肺寒,實則元陽首先無火,使鼻竅無溫煦之氣以養。所以用此方一面調和肺氣,一面重振元陽。

3

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


清涕長流不斂的慢性鼻炎、多涕症和過敏性鼻炎屬於虛寒型者,其病因大多是衛氣不固,中氣不足,陽氣不振。被《醫宗金鑑·名醫方論》譽為“建立中氣”的小建中湯正是一首特效方劑。我們為了加強其療效,可用黃芪建中湯。

4

葛根芩連湯


慢性鼻前庭炎,雖似小恙,但因循幾月,發作不休,也十分頑固。本方解毒清裡,用於本病,療效十分滿意。

5

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


白虎湯,我們常用於急性咽炎外無表證而有熱者,大多咽部疼痛,口中有臭氣,口乾喜飲,伴以灼熱、有異物感,大便偏幹。局檢:咽黏膜瀰漫性充血,色澤紅豔。脈大、實、數有力,苔黃或灰而幹。

6

甘草乾薑湯


寒閉失音、寒閉喉風在北方或冬天較為多見。它是重寒直中肺經,於是言出無聲。兩病都起於俄傾之間,除呈有全身性虛寒症狀、白苔、脈象沉細外,局檢無所發現。所以治當以溫中祛寒之甘草乾薑湯。

7

麻杏石甘湯


本方對喉風,即急性喉炎,療效顯著。此外,亦適用於咽白喉等,用量必須增大。

8

桂枝加葛根湯


本方治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項背強者。我們使用幾例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性咽峽炎,療效尚佳。因其病狀和本方的作用相符。

9

五苓散


凡急慢性卡他性中耳炎、急性化膿性中耳炎之炎熱症狀已消失而膿性分泌物很多者,常用此方。頭不痛,鼻涕多而色白,鼻塞不嚴重,嗅覺稍遲鈍的鼻竇炎也常用之。此外,口腔病由溼濁內蒸,上燻清道者亦適用。

10

真武湯


凡陽氣衰弱,在五官科中以鼻病為多見,涕出清稀如水,淋漓不斷,鼻黏膜蒼白如紙,取用此方有立竿見影之效。複發性口腔炎日久不愈者,大多“中州虛冷”。通過《丹溪心法》中口瘡嚼化官桂和《謝映廬醫案》中下唇生瘡案用椒梅附桂連理湯的啟發,採用此方,效果也頗滿意。

11

梔子柏皮湯


急性咽喉炎縱然病程日久的病例,也多為無虛有實者。主訴為嚴重的疼痛,有燒灼感,乾燥求飲,或作癢,大便秘結,脈正常,苔薄黃。局檢:瀰漫性充血,但不一定嚴重。後壁淋巴濾泡增生,小血管暴露,呈網狀散佈均屬本方的適應證。

12

旋覆代赭湯


本方具補氣平肝,化痰降逆作用。癔性咽喉異感症,多因情懷不暢,肝氣鬱結,胃失和降,聚溼釀痰,痰氣搏結而致。雖臨床上還有半夏厚朴湯,但治此病降逆之功,遠遠不及此方。

13

四逆湯


鼻衄大量失血,突然休克,面色蒼白,冷汗出,四肢厥冷,脈芤而沉細,終至伏而捫之不得。這是氣隨血脫,陽氣告盡之象。此時唯一的拯危救急,就是四逆湯。但大多情況下,還須加人參以大補元氣,使氣旺而血自生。

14

竹葉石膏湯


複發性口腔炎一般以中土虛弱,脾氣不振,同時還兼有心、肺、胃炎等五志之火的存在,致虛實互見者為最多。此種口腔炎,竹葉石膏湯最為合適。

15

理中湯


在複發性口腔炎中,很多是中宮虛冷所致。本方正以“分理陰陽,安和胃氣”(引用《成方切用》語)的作用來治療此病。因為中宮虛怯,非腐即爛了。理中湯正是幫助失去主宰的中氣重掌大權。

16

防己黃芪湯


卡他性中耳炎的瀦積物,中醫視為敗津腐液的痰。但一入慢性途中,必然伴以虛證。不論痰的瀦積或氣機虛滯,空清之竅的阻塞壅滯勢所必然。本方的作用,也正是本病之必需者。考本方四味藥,關鍵在防己。“散留痰”“ 散結氣壅腫”“ 利九竅”,而且“折莖吹之,氣從中貫,故專以通,疏導為用”,故甚適合慢性卡他性中耳炎的所求。

17

桂枝附子湯


本方對寒性顳下頜關節炎、陰證頜骨骨髓炎這兩病的初期很有作用。

18

百合知母湯,百合地黃湯


二方均用治一切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喉炎乾燥嚴重者。微有不同者,夾有虛火者宜百合知母湯,夾有胃火者宜百合地黃湯。

19

甘草瀉心湯


本方《金匱要略》主治“狐惑”,近人認為狐惑相當於白塞綜合徵,所以現已廣泛取用於白塞綜合徵及複發性口腔炎。

20

酸棗仁湯


對慢性咽炎、乾燥性咽炎、鼻炎、萎縮性咽炎,還有某些耳聾、耳鳴、梅尼埃病,尤其是伴有盜汗、失眠等,最喜用本方,或予以加減。

21

射干麻黃湯


治療由咽喉炎引起的咳嗽,其特點是咽喉先作奇癢,然後咳即隨之。方取射干、麻黃、紫菀、半夏、款冬花共五味,大棗可有可無,不用五味子和細辛,但經常根據病情與證型而有所加減。

22

葶藶大棗丸


本方專用治鼻塞為主的慢性鼻炎,方僅兩藥,但力峻性猛,用於實證見效甚捷,考主藥葶藶,所謂“獨用葶藶之苦寒,入肺經以洩肺閉。輔以大棗之甘溫,補脾土以和藥”。符合《本草圖解》的“入肺瀉氣,主肺壅上氣”。但葶藶畢竟是峻藥,方中儘管有大棗緩和,虛人仍應忌用。

23

麥門冬湯


本方對慢性咽炎的咽部反射敏感,由於局部分泌物的長期刺激,常引起噁心、作嘔的病者是十分恰當的。喻嘉言稱此方為:“治胃中津液乾枯,虛火上炎,治本之良法也。”其中人參與麥冬兩味是主藥,起到“人參甘溫,大補肺氣而瀉火;麥冬甘寒,補益水源而潤金”。慢性咽炎泛惡不明顯者,去半夏。

24

澤瀉湯


《金匱要略》:“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如其改為“耳中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也未必不可。“心下”當然可以歸納於手少陰,“心寄竅於耳”,則與手少陰也有聯繫。“支飲”是臟腑病理變化過程中的滲出液,那麼卡他性中耳炎的瀦留積液也不折不扣的是“支飲”。所以經常用本方治療初期的卡他性中耳炎,尤其是眩暈者,不過藥味太少,只有澤瀉、白朮二藥,故務必加味用之。

25

黃土湯


長期、反覆發作不休的衄血,血量不多,黎特爾區完好無損,黏膜蒼白。全身症狀有身涼少溫,腰痠,小便頻數,精神倦怠,甚至黎明洩瀉或浮腫。脈沉遲微弱,苔薄,舌質瘦而淡者,以黃土湯為最合適。

26

瀉心湯


此方在耳鼻喉科領域裡用處十分廣泛,可治一切化膿性的急性炎症。方中黃芩瀉上焦火,黃連瀉中焦火,黃柏瀉下焦火。主要作用是“清熱解毒”。

27

桂枝茯苓丸


本方作用活血化瘀,緩解症狀。我們利用此種功能,作為聲帶息肉的消散劑,療效較為滿意。但取用時還得有所加減。凡血性息肉,加減無多。白色的加消痰藥,如昆布、海藻、瓦楞子、毛茨菇等,而甘草、桔梗則是必用藥物,此方效用誠如高學山評語“蓋取其漸磨”。

28

半夏厚朴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入大棗,稱四七湯。取意於四味藥,治七情病,故名四七。我們專用於梅核氣,但療效不太穩定。

29

甘麥大棗湯


本方除用於癔性咽喉異症之外,還用於幻聽症、幻覺症、癔性失音和癔性失聽,療效都較理想。

《傷寒論》《金匱要略》的確是經典著作,故成無己認為是:“仲景之方,最為眾方之祖。”李東垣也謂:“仲景藥,為萬世法,號群方之祖,治雜病若神。後之醫者,宗《內經》法,學仲景心,可以為師。”故先生選仲景方,廣泛地應用於耳鼻喉科病,並取得一定成績,是毫不足怪的。


本文選自:《經方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