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新人类:条约口岸知识分子——王韬

1828年11月10日,王韬出生于江苏省甫里镇,该镇位于苏州东南五十里处,王家在明代很兴旺,但在17世纪中叶与南下的满洲军队的激烈站中中,王家的家族成员被大量屠戮,王家便再无往日的兴盛了。等到王韬出生,家境几乎破败了,王韬前面还有两个哥哥,都是在出生十天后就夭折了,王韬是父母进寺庙求愿后,才来到人家的。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新人类:条约口岸知识分子——王韬

王涛成年后,仍然眷恋儿时的情景,正如他晚年回忆道:“此时这里钟鼓锣钹,唢呐笛声不绝于耳,且有无休无止的戏剧和杂耍,在庙门外,卖玩具的小贩把玩具摆在两旁,琳琅满目,对甫里的孩子来说,这是最快活的时光”——《小方壶斋舆地丛钞》

大约3岁时,王韬的母亲就对他进行启蒙教育,大约从七八岁时,王韬就在其父的严教下接受正式教育,这也为他打架了深厚的传统学问基础。1845年,王韬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乡试成为了秀才,一般来讲,他可以跻身低级士绅的行列,只要再通过省城的举人考,就可以被任命为官员了。1846年,王韬随父亲一同参加举试,很可惜没中。他与父亲一样选择当一个私塾先生。也从此开始对科举考试充满种种意见与不满。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新人类:条约口岸知识分子——王韬

1847王韬的父亲前往上海,开馆授徒,第二年王韬也前往上海,而此前王涛一直生活在封闭的中国人世界之中,虽然1840年以来,发生的鸦片战争以及中英签订的条约,开放五口岸,于内地来说,几乎没有被打扰到。1848年在与西方人的初次接触的描述中充满一种世界主义的倾向: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新人类:条约口岸知识分子——王韬

王韬对于周围的一切感到新奇,他说在17岁到20岁之间,没有一夜不做梦,每晚都梦到白天使他感到新奇的场景,然而这种梦幻的日子到1849年就停止了,因为这一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再也不能整日晃荡,他必须立即承担起供养母亲、兄弟、妻女的责任。当年秋天,王韬就被早已相识的麦都思聘请为“墨海书馆”的中文编辑,虽然不情愿,但至少报酬丰厚,扔得接受。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新人类:条约口岸知识分子——王韬

虽然不久之后,王韬就搬到了更好的环境之中,还把家人接来上海居住,但随后就发生了一个悲剧,王韬患病已久的娇妻返回江苏探亲后不久,就病逝了,这让王韬悲恸不已,他常常责怪自己搬离家乡造成了爱妻的病亡。知道再次结婚,王涛仍任不能原谅自己。他对“墨海书馆”的工作也不甚满意,总感觉实际执笔工作是自己,又受外国人监督,把中文糟蹋的不成样子,更何况每当别让将他与看不上眼的外国人联系起来的感觉使他比工作更让人懊恼。

尽管当时的上海,已经是一个拥有大量外国居民的口岸城市,这里将产生一种全新的中外文化分为,是这里的中国人可以丝毫不丧失自尊感而与外国人一起密切工作,但是在19世纪50年代,这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像王韬这样像外国人“卖文”的文人仍受他们的通报怀疑和鄙视。

王韬接受这样一份工作,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金钱,他需要在上海活下去,当然工作环境也是他选择带下去,“竹篱花架、菊圃兰畦,颇有野趣”。王韬对他的雇主麦都思也颇有好感,每当王韬困惑不解时,麦都思总是给他以最善意的慰藉,以至于他常向朋友介绍麦都思为一位最真挚热切的西方人。

不久之后他在上海发现了很多与他相似的同道,王韬的日记可以很好的说明他在上海的闲暇时光: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新人类:条约口岸知识分子——王韬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新人类:条约口岸知识分子——王韬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新人类:条约口岸知识分子——王韬

王韬是谁?他是受过最传统儒学经典训练而取得秀才则个的文人,他以及很多因为生计而来到上海谋生的人一样,有些颇不寻常,有些有才华横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代表了中国大地上的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条约口岸知识分子,他们在中华世界的边缘活动,但他们的影响与日俱增,起初他们的工作对中华主流世界中的种种事件产生不了影响,但他们提出的东西却与中国的现实需要逐渐吻合,直到这时他们才渐次得到一定的地位和自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