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身退?華盛頓為什麼拒絕競選第三任總統?

喬治·華盛頓(1732—1799年)是美國的開國元勳。他自1789至1797年連續兩次任美國總統,在美國曆史上擁有獨一無二的地位。他領導獨立戰爭並取得了勝利;組建了第一個合眾國政-府,確立了國家信譽。在他執政期間,促進了海上貿易發展,收回了在聯邦時期被侵佔的領土,平息了少數白人叛亂,制定了影響深遠的土地政策,並使國內出現和平,國際政治經濟地位明顯提高。他在國-民中享有很高的聲譽。

功成身退?華盛頓為什麼拒絕競選第三任總統?

但是,在他第二任總統任期即將結束時,仍有推舉他繼續擔任總統的客觀可能,且憲法上也沒有限制,他不以功臣自居,斷然拒絕竟選第三任總統,並於1796年9月發表了著名的《告別詞》,說服國會,告訴國民,詳細闡述他對治理聯邦的見解。

對於華盛頓這一出人意料舉動的真實原因,國內外許多歷史學家已進行了長期的探討和研究,但迄今仍然眾說紛壇,沒有確切結論。原因是華盛頓無論在當時,還是在他卸任以後,返回他心愛的維爾農山莊時,都沒有明確表露過心跡。儘管如此,歷史學家們還是根據華盛頓的生平經歷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以探究華盛頓拒任的原委。

功成身退?華盛頓為什麼拒絕競選第三任總統?

有些歷史學家認為,華盛頓擔心會捲入激烈的黨派鬥爭,因而不想繼續從政。當時美國曆史上第一次出現了激烈的黨派鬥爭,華盛頓本人也覺察到選民中日益增長的憂慮情緒,因此在其告別演說中,語重心長地呼籲團結,反對黨派鬥爭,反對其他分裂勢力。華盛頓在其《告別詞》中尖銳地指出了各種分裂的傾向:政客們施展手法,歪曲“其他地區的意見和目的”,以求在自己本地區內獲得影響;形成各種聯合團體以便謀取凌駕或控制合法的當局;一種“根源在於人心中最強烈的激情的黨派精神起了有害的作用”。

不幸的是,在黨派鬥爭中他雖然長期一直保持中立,但在其第二任總統的後期,他失去了非黨派的立場,而成為聯邦黨人。在這種形勢下,他中斷他的從政生涯看來是一個開明政治家的最好選擇了。在這一點上,美國著名歷史學家約翰。A.卡銳蒂說得更為乾脆。他說:“他存心以它(指《告別詞》)來冷卻政治慾望。用一個聯邦黨人國會議員的話來說,人民把它(也指《告別詞》)當作一個信號,象摘帽子一樣,因為競爭即將開始。“

另一些歷史學家認為,輿論的攻擊對華盛頓作出拒絕連任第三往總統的決定起了主要影響。英國一位歷史學家則說得比較明確。他說:“由於想要空閒,由於感到體力衰退和受到反對派的謾罵而氣餒,華盛頓拒絕接受要他擔任第三任總統的要求。

功成身退?華盛頓為什麼拒絕競選第三任總統?

美國許多歷史和政治學家,也持有與此大同小異的看法。隨著黨派鬥爭的加劇,輿論界的鬥爭也愈演愈烈。在兩派報刊互相攻訐的同時,華盛頓在其第二任總統期間,也受到反對派的無情攻擊;這種攻擊如此激烈,以致弄得他心力交瘁,十分難受。他被指責為“偽君子”、“愷撒”,說他藐視公眾。當他提出不連任第三任總統時,許多雜誌在其頭版頭條中,還把他的舉動稱為“惡毒的謊言”。費城的《曙光報》在華盛頓告退的次日宣稱:“這一天應成為合眾國的紀念日,……因為,原是我國一切災難根源的那個人,今天已降到與他同胞們的平等地位。”

華盛頓在其執政末年所受到的輿論攻擊,幾乎使他難以忍受。他在1797年3月2 日寫道:“我現在把自己比作要尋找一個休息之處,並正在屈身倚伏其上的疲憊旅客。但是,人們聽任你安安靜靜地這樣工作,這未免太過分了,非某些人所能忍受。”史學家們認為,綜合上述考據就是華盛頓不想再連任第三任總統的理由了。 嚴格說來,上述兩種意見是密切相關的。究竟哪一種在華盛頓的思想深處占主導地位,併產生了決定性影響,仍然不夠明確。除此之外,還有沒有更深一層的原因促使華盛頓不想再繼續擔任總統之職,例如華盛頓本人是否對“權力慾”淡薄,也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不管怎樣,華盛頓不顧公眾的壓力,堅決拒絕連任第三任國家總統,從而創立了美國總統兩任傳統之舉,是有深遠影響和意義的。如前文提到的,美國憲法原本沒有對總統連任問題作出規定。華盛頓創立的這一傳統一直延續到1940年富蘭克林。羅斯福當選第三任總統為止。1947年國會鑑於總統權力不斷擴大和有可能形成終身制的趨勢,決然制定了第二十二條憲法修正案,即“任何人不得任總統之職兩屆以上”,該修正案於1951年正式批准實行,從而又恢復了華盛頓創立的傳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