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思考:人性、文化、文化屬性、傳統文化、強勢文化、弱勢文化

高頻布朗新科技

如何理解“文化”這個概念?

文化是一個群體(可以是國家、也可以是民族、企業、家庭)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思想、理念、行為、風俗、習慣、代表人物,及由這個群體整體意識所輻射出來的一切活動。傳統意義上所說的,一個人有或者沒有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後者是狹義的解釋,前者是廣義的解釋。另有人以此為名。

我的思考:人性、文化、文化屬性、傳統文化、強勢文化、弱勢文化


“文化”的結構解剖

有兩分說,即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

有三層次說,即分為物質、制度、精神三層次;

有四層次說,即分為物質、制度、風俗習慣、思想與價值。

有六大子系統說,即物質、社會關係、精神、藝術、語言符號、風俗習慣等。

文化的現象和文化的屬性

1、文化:包含文化屬性和文化現象。囊括國家體制、教育思想、科技和軍事、民族、信仰、風俗、語言、文字、地域、服裝風格等。

2、文化現象:風土人情、生活方式、流行文化。

3、文化屬性:國民長期受到同一種國家體制和教育思想的教化影響,最終逐步形成一種根深蒂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這就是文化屬性。分為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簡單地說:就是一個民族的性格。

4、傳統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

5、中國傳統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保留在中華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包括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

6、強勢文化,什麼是強勢文化?自我覺醒的文化就是強勢文化,其特點為:覺醒、順應、應用。

不是武力文化。它是代表先進文明和科技創新的文化,是充分解放人的思想和創造力的開明文化。是先進文化的代表。因為解放思想和鼓勵創造,所以科技先進,軍事強大也是強勢文化的一個代表性產物。武力文化雖然外表強勢,但不能代表強勢文化,因為武力文化不是先進文明的文化。

強勢文化的形成需經歷四個階段,分別是:失望階段、對抗階段、覺醒階段、應用階段。

7、弱勢文化:不是捱打文化。它是皇權文化的代表。是禁錮人思想和行為的落後文化。因為禁錮,所以科技落後,捱打是必然結果。

什麼是弱勢文化?自我麻木的文化就是弱勢文化,其特點為:服從、依賴、麻木。

弱勢文化的形成需經歷四個階段,分別是:失望階段、對抗階段、妥協階段、麻木階段

強勢文化是受國家政權保護,個體文化獨立存在,整體強於國家統治文化。個體強,國家就強,民族就強。

弱勢文化是為國家政權服務,個體文化受到限制,整體弱於國家統治文化。個體弱,國家就弱,民族就弱。

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具有互相轉換的屬性。國家體制和教育思想的根本變革,會改變一個國家的文化屬性。

8、廣義的文化 包括四個層次:物態文化層,制度文化層,行為文化層,心態文化層。

一是物態文化層,由物化的知識力量構成,是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產品的總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

二是制度文化層,由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各種社會規範構成。包括社會經濟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國家、經濟、政治、宗教社團、教育、科技、藝術組織等。

三是行為文化層,以民風民俗形態出現,見之於日常起居動作之中,具有鮮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四是心態文化層,由人類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經過長期蘊育而形成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構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我的思考:人性、文化、文化屬性、傳統文化、強勢文化、弱勢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思想,得益於各諸侯國先後推行的變法改革,各種思想學術流派逐步形成,與同時期的古希臘文明交相輝映;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文化思想空前活躍,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現於這個時代,構成了中華文明的精華和基礎。而一旦封建地主階級統治思想確立,封建大一統的國家形成,百家爭鳴的多種文化思想流派共存的格局,就顯得與皇權統治格格不入。到了秦朝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為了維護皇權統治,強力推行“焚書坑儒”政策,以及漢武帝時期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人的思想被禁錮,儒家思想最終被推崇為服務於皇權統治的治國之道,禁錮人的思想幾千年,科技落後了幾千年,古代四大發明成為中國文化歷史長河中的曇花一現。這些文化現象產生的背景都與當時的國家體制直接相關,百家爭鳴之後的中國文化,由於國家皇權統治的需要,逐步改變了之後幾千年的文化屬性,由原來百家爭鳴時期的強勢文化逐步演變成為後來幾千年的弱勢文化。

弱勢文化專注於人性、專注於利益,專注於人性與利益之間的關係;

強勢文化專注於自然、專注於社會、也專注於人性,專注於自然、社會、人性之間的關係。這點差異就已然是天壤之別了。

專注於人性和利益勢必就會忽略自然、社會對個體產生的影響,勢必就會誇大利益對人的作用,忽視人性的善,強化人性的貪、痴、妄,形成普遍性的偏私。由於這種偏私與社會、自然不相和諧,更與人性中的善相沖突,或早或晚,必然會產生崩塌,重建新的平衡。這種崩塌有時還表現為群體性的、區域性的、甚至是世界性的災難。

我們對人性的瞭解和運用不可謂不擅長,以至於現在市面上的任何一本書,社會中的任何一個故事,有大概率的都與利益和控制有關,這背後時刻在傳達著“優勝劣汰”的法則,使得人與人之間大概只有利益是永恆的。而趨利的結果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越來越糟糕。

弱勢文化的強盛使得我們可以違背內心的良知,卻不會受到任何的譴責和承擔任何的後果,這更推動了弱勢文化的盛行,也在無形中助長了強者的產生,因為弱勢文化急需要一個有力的強者來替他們在社會中爭取利益,避開風險,而強者們也需要有一個群體能夠支持自己的所做所為進而達成自己的目的,於是強者文化應運而生,強者文化信奉的是“優勝劣汰”,標榜的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但強者文化不屬於強勢文化,它仍是弱勢文化,是弱勢文化裡的強者,強者文化的盛行標誌著弱勢文化走向了頂峰。

弱勢文化本質上是我們低估了自身的智慧和能力,高估了強者的力量和影響力,以為強者便代表了社會的意旨和力量,甚至代表了自然的規律和力量。我們細心的觀察會發現那些所謂的強者,身上隨時都帶著光環效應,不管走到哪裡都受人矚目,令人仰望,但其實他們到底做了些什麼特別了不起的事情嗎?是澤被蒼生,惠普天下?還是德高望重,啟人智慧?我無意挑起爭端,一沒精力,二沒興趣,只希望大家能夠中正的看待一些事情,或許這個世界能更和美一些。

我的思考:人性、文化、文化屬性、傳統文化、強勢文化、弱勢文化


人性既非本善,也非本惡,或者說人性本善、人性本惡也可以,但都不全面。人性中有善也有惡,甚至可以是同時出現的,而每個人最終的善或惡除了與自身的經歷相關,更與這個社會的環境、與法律制度有關。既然如此,那善與惡不都是可以的嗎?為何一定要懲惡揚善?為何不是懲善揚惡?

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是人,我們不是動物,我們有著自己的文化禮儀,有著自己的精神信仰,有著自己的藝術審美,我們創造了自己的文明,我們使世界變得更美好。

是像動物一樣難看的吃相?還是像人一樣優雅的烹飪?難道我們真希望看到有一天與豬同桌討論著美食?難道我們要退化到有一天在狼嘴裡搶肉?

我們一定是不願意也不希望看到這樣的結局。

所以強勢文化的意義就在於規避人性中的惡,喚起人的良知,修正人的行為,培養人的道德,與自然和諧,與人和美,使人不至於淪落到要和豬討論哲學,要在狼口中爭食,人就該有人的自尊、人的優雅、人的快樂。

我的思考:人性、文化、文化屬性、傳統文化、強勢文化、弱勢文化


強勢文化揭示了自然、社會、人性及其三者之間的深刻關係。瞭解易經的朋友應該知道,易經中有三才,分別為天、人、地,注意了,人是位於天和地之間的,天道管著地球、月球、太陽、宇宙的運行,管著四季、雨雪等自然現象;地道承載著萬物的孕育、生長、離滅,承載著山川的變化、社會的發展,順應著天道的規律;而人呢?人立於天地之間,上可仰觀天文,觀斗轉星移,知世事變化。下可府察地理,察萬物崢嶸,知厚德載物。天地之間,生生不息,是有氣象萬千,是有這婆娑世界。而生於天地之間的人從來就不只是屬於自己,也屬於天地,自然就該有天地之能,天地之能不僅生育萬物,主宰萬物,更不與萬物相爭,不爭即可“和”而“美”。

人立於天地之間已有 12000 多年,人與天地之間的關係早已是相感相知的關係,所以才有“天人合一”的哲學體系。這種相感相知表現在地震、洪水、霧霾、瘟疫、癌症,也表現在藍天、綠水、青山、繁茂、興盛。我們是希望前者還是後者,選擇權其實在我們自己手裡。

已經有太長太長的時間了,人與人之間、人與天地之間的關係處得並不好,長到人們都已經忘記了那段人與天地、人與人和諧相處的歷史,如今這種並不太好的關係已經惡化到了一個臨界點,這個臨界點將決定著未來我們每個人的命運,或許我們是時候重新拾起對自己核心文化的認知和信心,辨識我們的文化屬性中哪些是強勢文化,哪些是弱勢文化,加強對強勢文化的學習和運用。如此經年之後,我們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一個我們內心裡長久以來希望看到的世界,那個世界不再屬於強者,而是屬於我們每一個人。

文化屬性和它的歷史文化積澱和國家體制以及教育思想有關,只有國家體制和教育思想的發生根本變革,才能開始改變一個國家的文化屬性。外力只能促使社會產生一個時期的文化現象,但是改變不了一種文化的屬性,不能代表文化本身。所以說,單純依靠外力的影響來改變一個國家的文化屬性,這種思想多數人應該不能認同。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我們中國人的智慧歷來豐富,所以只有改變長期國策,依靠自身的淨化和提高,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一個國家的文化屬性。人類的文化是在思考中慢慢產生的,這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形成的過程。一種文化現象結束之後,會衍生出一種與之相關的思想,甚至會影響一部分人群的做事風格。但這不能代表文化屬性,仍然是一種文化現象,因為文化屬性是一個民族的性格,是長期才能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受某一個特定事件影響所能形成的。建設一個公平自由的法治社會,過程會很長很曲折,也許需要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只要方向是對的,我們相信歷史的車輪會一直向前。

我的思考:人性、文化、文化屬性、傳統文化、強勢文化、弱勢文化


由於本人才疏學淺,文中一些說法難免存在不足之處,歡迎批評斧正!

本文中部分文字引用了互聯網上的部分內容,感謝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