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鑑定裡面的望聞問切

瓷器鑑定學習:元瓷足底特徵

有人認為是因為元瓷通常又大又重,足底上釉很不方便,在可上可不上時就不上了。我認為後一種說法比較貼切。因為足底上釉要增加幾道工序,稍不留神會損壞畫面。在元代統治階級並不刻意要求時,窯主們樂得省些力氣而不上釉了。在這種情況下,足底也不必追求光潔,可以一刀旋削完事。而且,元代景德鎮瓷窯的窯主與窯工不乏從北方磁州窯南下的。磁州窯就習慣於底部不上釉。

元代瓷盤的足底雖然也不上釉,但修削得十分乾淨、平整。即使有螺旋狀切削痕和放射狀跳刀痕存在,其印痕也很淺。而瓶、罐類則不然,大多修削潦草,有的竟連修削時在已經修削過的底面上濺粘的瓷土也不撣掃乾淨。主要原因在於墊燒面的不同。瓶、罐類是足圈端墊燒的,而瓷盤除了特別受到重視而修削細緻這一點外,它是足圈端與盤底同時墊燒的。這也是瓷盤底部絕對不會出現釉斑的原因。

元瓷底部常見火石紅斑、芝麻斑點、螺旋狀切削痕和放射狀跳刀痕;除了瓷盤,多見釉斑。

火石紅斑和芝麻斑點見附圖1221。上圖為火石紅斑,中圖為黑色芝麻點,下圖除了有黑色芝麻點,還含有褐色芝麻點。在元瓷上,這些色斑出現的幾率很高。有的瓷器不僅有一種色斑,可以有兩種甚至三種色斑共同存在。相對而言,黑色芝麻點出現率較高,褐色芝麻點出現率較低。火石紅斑出現的原因一般認為與胎泥中含的氧化鐵有關。但它不一定是唯一的因素。有的火石紅斑可能是護胎汁或墊餅形成的,有的甚至是出土地層裡的沁痕。出現芝麻點的原因尚不清楚,有可能是薪火的某種汙染。

瓷器鑑定裡面的望聞問切


眼看形體和釉色,筆法輕得朝代特。

耳聽聲音輕脆悶,聲音長短分啥貨。

鼻聞土藏鹼酸造,真假別憑一時熱。

巧問賣者心琢磨,買得真品才有樂。

手摸凹凸釉擋手,麻滑提重有收穫。

鑑定瓷器的望聞問切:指的是器形大小,工藝,釉料,什麼時代的畫法,輕重薄厚,聽聲音情況,聞是否老產品,是否用高錳酸鉀消毒,去光,腐蝕,是否用氫佛酸,酸腐蝕過,這些都要查,還要問賣者,永新琢磨來路因緣,用手摸器件的工藝情況,如接口是手工還是機制,有沒有接口,詢問傳世情況,釉料,畫工情況,滑潤澀,光亮度等情況,這一切都要弄清楚,方可買貨。

瓷器鑑定裡面的望聞問切


對元瓷足底的研究非常重要。元瓷足底通常不上釉,處於裸露狀態,因此,它是瓷器上最能吐露信息的窗口。

元瓷足底一般為平底,或淺窩底,旋削成型(但個別也有挖削成型的),通常為裸態;有的上有護胎汁,有的連護胎汁也不上。即使上護胎汁,也極為稀薄,連汁的顏色也看不出來。宋、清兩代瓷器的足底多是有釉的,宋代有的瓷器內外上下通體一色釉面。明代早期沿用元代習慣,一些大件瓷器的底部也不上釉,但後來多上釉了。元代瓷器的足底為何不上釉?這一直是人們探討的問題。有人認為是因為蒙古人習慣於把器物放在地上,器底是否上釉無所謂。這顯然不符合實際。因為那些精緻的瓷器並不是普通老百姓能享用的,只有王公貴族,達官富商們才有可能使用。他們並不席地而坐,而是坐在精美的地毯上的。

瓷器鑑定裡面的望聞問切


點擊下方即可領取《瓷器鑑定手冊》~免費的哦~先到先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