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差點被炒魷魚,到一篇文案銷售300萬,只苦練了這一招

昨天,做在線教育課程新媒體小編的學妹在微信上狂找我:“師姐救命啊!一篇推文的標題我起了30多個,老闆都不滿意,說沒有’故事感‘。你寫了那麼多故事,可以告訴我啥是故事感嗎?感覺我要被炒魷魚了……”

從差點被炒魷魚,到一篇文案銷售300萬,只苦練了這一招

故事感?這讓我想起不久前看過的一篇賣課文案:

《大學退學,面試被拒32次,1年從無業到月入6萬+,她說2018年這項副業可以隨時隨地的賺錢》

這個標題本身就是一個充滿衝突和反差的故事,當時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篇推文講述了一個起點很低、沒有名氣的女孩安頓,通過不懈努力,學習研究某項技能,最終實現逆襲的精彩故事。

文末賣的產品是這項技能的課程,單價599,我看了一下銷量,接近5000份,也就意味著,這個課程賣了近300萬!

要知道,安頓並不是什麼知名大V,甚至可以說,在開這個課之前,她是0知名度的。能創造如此高的成交額,絕對跟這篇精彩的故事文案密不可分!

類似這樣的“故事”標題,還有——

《知乎100萬贊答主:高考失敗、減肥過度、曾患躁鬱症,我是如何跌倒又爬起來的?》

《作為合夥人,2次賣公司退休未果,給員工發1億美金平分,如今是行業全球老大》

《他在澳門賭了7年,贏了3000萬,然後賣掉所以房產創業,C輪融資1億美金》

以上這幾篇推文來自不同的公眾號,閱讀量都較同期高。

以前,我們知道“故事”可以用到品牌傳播、廣告視頻、銷售文案裡,沒想到用在標題上,效果也同樣很出色。

在這個時代,無論信息媒介有多少,語言和文字依然是溝通的主要方式。而有“故事感”的文字往往比大段的說教有更強大的傳播力和說服力。

哥本哈根未來研究所所長洛夫·傑森說:“創造以及訴說故事的能力,是21世紀企業必須擁有的最重要技能。”

而《全新思維:決勝未來的六種能力》作者丹尼爾·平克也認為,講故事將會成為21世紀最應具備的六項基本技能之一。

從差點被炒魷魚,到一篇文案銷售300萬,只苦練了這一招

故事,這個詞我們並不陌生。但到底什麼樣的故事才能觸動人心,營銷人如何利用故事為產品/品牌賦能,以及如何才能寫出一個好故事?

接下來我將一一為你解答。文章乾貨多,預計閱讀時間15分鐘。

01

什麼是故事?

人類歷史上一切故事的核心都可以概括為一句話:衝突顛覆生活

為什麼人類對故事天然地喜愛和樂於接受呢?這跟人類心智的運行機制有關。羅伯特·麥基在《故事經濟學》一書中做了如下解釋:

在人類的自我意識覺醒之後,必須找到方法為存在賦予意義,否則就會在混沌、謎團和無意義引發的困惑中動盪不安。而故事就是這根救命稻草。物競天擇將故事的心理機制通過基因植入我們的DNA中。

人類心智的故事化機制是這樣運行的:每天,我們的身體會吸收成千上萬的原始感官刺激, 在意識深處的某處,思維利用判定原理,把海量信息氛圍相關與不相關兩類,忽略其中99%的信息,集中在那1%引起注意的信息上。

那麼怎樣的信息能夠引起關注呢?改變。

只要條件恆定不變,我們照常經營人生,但一旦遭遇改變,我們就會為突如其來的威脅或者好運壓抑不已。無論是好是壞,我們都會做出反應。潛意識的生存機制開始運轉,其中最主要的是製造故事。核心自我幾乎立刻本能地調動思維,將眼前的事件進行故事化。

大腦布羅德曼10區的故事化肌肉開始活動。在這裡,過去湧向未來。思維回憶起此前的種種經歷,預測合理的結果。思維將過去相似的事件同當下的經驗進行比較,從而知道現在該如何應對,如果未來再次發生類似事件又該如何做。

因此,我們有了對故事的最佳定義:

“一系列由衝突驅動的動態遞進的事件,在人物的生活中引發了意義重大的改變。”

當改變發生(比如因愛生恨或由恨至愛,從勝到敗或者轉敗為勝),事件就有了意義,情感自然流淌,它的意義就會在我們的記憶中留下深刻印象。

當你講故事的時候,你就藉助了故事的力量,把你和聽眾連結在一起,讓他們透過故事,去了解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有意義的。

比如,兩千多年來,關於“教育環境重要性”的道理,我們依然用“孟母三遷”的故事來講述。

從差點被炒魷魚,到一篇文案銷售300萬,只苦練了這一招

02

故事在營銷上的應用

在《說故事的力量》這本書裡面,安妮特·西蒙斯補充說明了最新探索出的故事在營銷領域的重要性:“用故事包裝事實是一種強大的力量,能夠為人們打開心靈之門,傳遞真相。”

這句話說明了故事最重要的目的:包裝事實,使你要講述的事實更加真實,深入人心。

在營銷領域,故事被應用於品牌故事、銷售文案、廣告、PR等模塊,連接品牌與消費者。讓我們來看幾個有趣的案例。

品牌故事:車庫發家史

從差點被炒魷魚,到一篇文案銷售300萬,只苦練了這一招

在讀、輟學或畢業沒多久的幾名大學生,在一個散亂堆放交換機、集線器的車庫裡,作者一些起初不為人知,但日後改變世界的產品。這就是惠普、蘋果、google被津津樂道的車庫發家史。

銷售文案:90後男孩做衛生巾

輕生活品牌衛生巾第一次進入大眾視野,源於一篇爆文《這個大男孩,做了款衛生巾,男人居然爭著用它來表白!女人搶著用它來秀恩愛!》。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男生因為女朋友過敏而去親自深入研究衛生巾,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後終於做出了安全好用的衛生巾送給心愛的人的故事。首次推廣就賣爆,目前已經估值過億。

從差點被炒魷魚,到一篇文案銷售300萬,只苦練了這一招

廣告:Always“像女孩一樣”有力量

寶潔Always衛生巾以身邊隨處可見的女孩群體為主角拍了一條廣告視頻,用一個個強悍有力的轉折點講述女孩們戰勝女性標籤性別歧視的勵志故事。在故事的高潮,得到力量的女孩們把這個短語的隱含意義從負面轉為正面,令“像女孩一樣”成為女性力量的象徵。

這個視頻一經推出就在YouTube上引爆,點擊過億,大大提升了Always的品牌好感度和銷售量。

從差點被炒魷魚,到一篇文案銷售300萬,只苦練了這一招

PR營銷:張瑞敏砸冰箱

張瑞敏砸冰箱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這個事情發生1985年,至今30多年過去了,這個故事依然是“海爾重視質量”理念的最好載體,也是PR的經典範例。

事實是死的,而故事是有生命的。

當事實被故事包裝之後,它就能以巧妙的形式走進用戶心智,引起共鳴和認同,消解用戶對於廣告的排斥感,從而有更大幾率留存於用戶的記憶中,或者讓用戶實現購買轉化。

既然故事如此有用,那要怎麼樣才能寫出一個好故事呢?

03

如何寫出好故事?

故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有大量書籍會教你寫故事的技巧,包括背景,角色,觸發,探索,意外,選擇,逆轉,解決等等。

但營銷人不是小說家,要在有限的篇幅和特定的載體上寫出“好故事”,實現營銷目標,最關鍵是做到以下3點。

1、牢記前提:用戶利益

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看了一篇精彩的品牌故事文案,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因為“你精彩是你的事,但跟我有什麼關係呢?”

有一句很經典的話值得你記住:“鬼才關心你(的產品/品牌…),人們只關心他自己!”

來看一個印度神話:

印度天神溼婆和妻子帕瓦蒂有兩個兒子——迦尼薩和瑪魯哈。迦尼薩象頭大耳,敦厚可愛;瑪魯哈體態優雅,風度翩翩。

這倆熊孩子整天為爭奪父母的寵愛而爭吵不休。有一天溼婆實在忍無可忍,於是他想出了一個方法:讓兩兄弟同時從家門口出發,環繞世界三次,誰先回來就將會是天神最愛的孩子。

比賽開始了。一聲令下,瑪魯哈風一般的出發了。而迦尼薩卻停留在原地,他知道自己體力比不過弟弟。

於是他騎上自己的小紅老鼠,走到父親母親跟前,繞著他們轉了三圈,然後回到起點。

溼婆問迦尼薩這是在做什麼,迦尼薩說:“你們就是我的世界啊。”

迦尼薩的話讓溼婆和帕瓦蒂深深感動:“孩子,你贏了,你是我們最得意、最喜愛的孩子。”

這個故事在印度已經流傳了數百年之久了。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父母對孩子,也多少夾帶一點個人私利。

個人利益這個觀念,一直是研究影響力策略中的一個核心因素。我們影響別人的心理目標是,要將你的目標和聽眾的個人利益聯繫起來。

你講的故事,到底是給用戶傳遞抵禦焦慮的能量,還是為用戶提供解決某個難題的簡單方法,又或者向用戶推薦一個提高他生活品質的產品……你的故事,要能夠為用戶提供價值,滿足他某方面的利益,才有可能讓用戶做出你想要他行動的目標。

舉個例子:

《他畢業就失業,辭職後5年買過100套房,今天想幫月薪5千的你實現買房夢》

這個標題是不是一看就覺得跟我有關係,迫不及待想要點開呢?

P.S 關於”用戶利益“這個模塊,小瑜機長總結出了142個價值模板,有興趣的戰友請報名參加新一期營銷航班訓練營。

2、深度挖掘:用戶人性畫像

用戶畫像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我這裡想說的用戶畫像,並不僅僅是表面的年齡、城市、收入、學歷這些,更重要的是用戶的“內心世界畫像”。

用戶的態度、行為、偏好、認知、情緒、人性、關注圈、興趣點、要完成的任務……用戶喜歡什麼、恐懼什麼、支持什麼、反對什麼、逃避什麼、想要什麼,深層的慾望是什麼,諸如此類。

因為人的反應通常是出於本能,受到意識閾限之下更為深層的情感所支配。用戶能否認同故事,取決於故事所傳遞的價值觀是否與自己內在的信念一致。

以下是我在第7期航班課程,對某個母嬰類大號近半年的文章使用聚類分析工具歸納出來的最高頻的一組關鍵詞:

從差點被炒魷魚,到一篇文案銷售300萬,只苦練了這一招

根據這組關鍵詞,我推導出其中一組用戶畫像(用戶畫像可以有多組)如下

【興趣關注】:美容,護膚

【事件主題】:臉部皮膚和眼部皮膚抗衰老

【心理情緒】:害怕成為媽媽後就變得邋遢,不再美麗,不再容光煥發

【用戶需求】:在照顧寶寶的同時保持美麗的外表

【人性慾望】:對衰老的恐懼,對於美的渴望和理想自我的追求

於是你會看到這個母嬰大號上賣護膚品的推文,往往講的是“生了孩子之後身體(皮膚/身材)發生了加劇衰老的變化,引發了內心的恐懼和自卑,後來使用了某個產品後,重拾美麗和自信”這樣的故事套路。

而在銷售在線課程的推文裡,你看到的通常是“對於貧窮的焦慮(心理情緒)引發了某個行動,在經歷重重波折後(絕望與希望的情緒交織)最終收穫財富(人性慾望)”的故事。

當你從內部精神世界去了解你的用戶,你的故事就更有可能激發起TA的情緒反應,從而建立起情感聯繫。

新世相在《45個關於愛與錢的故事》一文中,分享了一個故事:

當年北漂在昌平租房,退租時被二房東以各種各樣的理由抵扣押金,我和男朋友很需要那幾百塊錢。我靠在門上,不退押金就不讓房東離開,撒潑耍賴,最後還是男朋友抱著我讓房東走了。出來後,我和他在馬路上抱頭痛哭。他心疼我,我心疼錢。

這個故事並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卻很貼近新世相的用戶,讓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更容易激起情緒的波動,引發認同感。

通過對用戶畫像的深度挖掘,可以讓你更清晰立體的瞭解你要寫的故事的目標受眾,讓故事不再單薄。又或者當你要在不同的公眾號上面進行產品的投放時,用戶畫像能讓你的故事文案更加有的放矢。

3、構建情節:經典故事模塊

故事最基礎的情節模式通常這樣:

#一個事件打破主人公生活的平衡,使之變好或者變壞,在TA內心激發起一個自覺或者不自覺的慾望。為了找回平衡,主人公開始行動,一路上他必須與內心的、個人的、以及外界的各種阻礙衝突相抗衡,觸發一系列遞進的事件,使生活發生了意義重大的轉變。最後,主人公的慾望有可能達成,也有可能沒有達成,而生活最終實現了新的平衡。#

我們可以歸納為:失衡—慾望—行動—反饋—高潮(結局)

這裡面的核心是主人公為了恢復平衡所表現出來的深層慾望和所進行的不懈努力。

舉兩個標題類的短故事文案例子:

從差點被炒魷魚,到一篇文案銷售300萬,只苦練了這一招

而如果是長故事,比如品牌故事或者賣貨文案,則行動和反饋的部分會重複多次,逐級遞進。每一次的行動和結果之間都會產生落差,落差會促使主人公採取新的行動,帶來新的反饋…..直到最後採取高潮行動,達到慾望目的。

下面是一個真實發生過的故事,它在多年間層層遞進,經歷許多轉折點,看你能否通過一系列公開報道過的事件猜出這個主人公。

背景:某企業家發現了一個有利可圖的生意機會,產品線質量優異,於是成為這家公司的總裁。

失衡事件:創始人提前退休後,公司在新總裁的領導下業績一落千丈。

慾望:創始人重新回來擔任總裁,希望讓公司扭虧為盈。

第一個行動:為削減成本,創始人關閉了10%直營店,解僱部分員工。

第一個反饋:利潤持續下降,股價跳水,華爾街稱這家公司正面臨慘敗。

第二個行動:創始人降低定價。

第二個反饋:銷量下滑的更厲害。

第三個行動:創始人靈機一動,通過有益於員工的社會舉動重塑公司形象。

第三個反饋:消費者在社會舉措的感染下重回品牌懷抱,併為公司贏得好口碑。

第四個行動:股東尋求更大利益,敦促創始人砍掉員工福利。創始人發誓捍衛員工福祉,反而提供了更多福利,並用營銷手段進行傳播。

第四個反饋:公關贏得巨大成功。

第五個行動:投資新產品。

第五個反饋:新產品失敗。

第六個行動:創始人吸取教訓,開始關注消費者到底想要什麼,並親自詢問。

第六個反饋:消費者給出反饋。

第七個行動:創始人滿足消費者需求。

第七個反饋/高潮和閉幕:消費者為企業帶來巨大利潤,創始人最終實現了帶領企業扭虧為盈。

可能有些人已經猜到了,這是霍華德·舒爾茨和星巴克的故事。

從差點被炒魷魚,到一篇文案銷售300萬,只苦練了這一招

小結

精彩的故事能夠把故事的意義包裹在情感之中,從而打消受眾的懷疑心理。這種心理作用的根源是移情作用。一旦觀眾在某一瞬間將自己的感覺與主角聯繫起來,懷疑就會消失不見。主角的選擇和行動讓觀眾感同身受。當主角的最終行動讓他達成慾望時,情感和意義自然融為一體。

故事的高潮行動以其真實感淹沒了理智,就像頓悟一樣。由於這個想法是受眾在自己腦海裡面自發形成的,他們無需任何合理化的過程就會篤信不疑。

更重要的是,這一刻的“頓悟”激發的愉悅情緒將這種體驗銘刻在受眾的記憶深處,連接起品牌(產品/IP…),從而對消費者的行動決策產生影響。

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被打動、被感染、被影響,這就是故事的魅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