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節:“吃元宵,送孩兒燈,走百病”

元宵節是中國自古的傳統節日,為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由於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據史料記載,司馬遷創建《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

正月十五元宵節:“吃元宵,送孩兒燈,走百病”

《隋書·音樂志》曰:“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

雖說,歷經兩千餘年,社會和時代早已變遷,但元宵節至今仍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會,猜燈謎,吃元宵,各種各樣的民俗,輪番上演,好不熱鬧。

正月十五元宵節:“吃元宵,送孩兒燈,走百病”

1、吃元宵

“元宵"作為一種食品,據說起源於宋代民間。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正月十五吃元宵,有團圓美滿之意,寓意新的一年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正月十五元宵節:“吃元宵,送孩兒燈,走百病”

2、鬧花燈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今。因而,正月十五,又稱為“燈節”。

元宵節這天晚上,滿街掛滿燈籠,到處花團錦簇,燈光搖曳;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各式花燈,熱鬧非凡。

正月十五元宵節:“吃元宵,送孩兒燈,走百病”

3、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也是從古代就流傳下來的元宵節特色活動。

每到正月十五這天,民間就會掛起彩燈,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由於謎語既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後來慢慢演變成元宵節不可或缺的節目。

正月十五元宵節:“吃元宵,送孩兒燈,走百病”

4、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據說,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時代。

“燈龍”由九節組成,龍頭用竹條紮成架子,糊上白色清明紙,塗上各種顏色,形態逼真,有角、有嘴、有眼、有鬍鬚。龍身各節用細篾紮成圓筒形,外糊清明紙。

龍尾亦用細紮成魚尾形,用紅布帶將龍頭、龍身、龍尾連接起來,並在龍頭、龍身、龍尾各節內點一蠟燭燈,似為燈籠。

傳統的舞燈龍非常熱鬧,前有二至四對排燈開道,標明此燈龍是哪個村寨或街道的巨龍,排燈後還有魚、蝦和蚌殼、燈籠等,在鑼鼓、號角聲中晃頭擺尾,暢遊各街頭巷尾,引得眾人圍觀。

正月十五元宵節:“吃元宵,送孩兒燈,走百病”

5、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

舞獅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綵球等動作。

正月十五元宵節:“吃元宵,送孩兒燈,走百病”

6、踩高蹺

踩高蹺,亦稱“高蹺”、“踏高蹺”、“扎高腳”,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

民間流傳,每到正月十五,都由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進行表演。由於踩高蹺技藝性強,形式活潑多樣,深受大家喜愛。

正月十五元宵節:“吃元宵,送孩兒燈,走百病”

7、劃旱船

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即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於船中一樣,手裡拿著槳,做划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

正月十五元宵節:“吃元宵,送孩兒燈,走百病”

8、逐鼠

逐鼠是一項元宵節期間的傳統民俗活動,始於魏晉時期。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傳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

9、送孩兒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

正月十五元宵節:“吃元宵,送孩兒燈,走百病”

10、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正月十五元宵節:“吃元宵,送孩兒燈,走百病”

正月十五,吃元宵,賞花燈,你的家鄉,元宵節怎麼過呢?不妨在下方留言哦!

聲明:本文由小編上傳併發布,今日頭條僅提供信息發佈平臺。文章僅代表作者小編個人觀點,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未經許可,圖片版權不可輕易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