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頭版評論:讓“賣出”評級研報成為常態

《證券時報》3月8日頭版刊發評論文章《讓“賣出”評級研報成為常態》,全文如下:

昨日,中信證券發佈了一篇中國人保A股研究報告,在這篇報告中,中信證券認為中國人保A股顯著高估,給予“賣出”評級,預計合理估值區間為每股4.71元~5.38元,而中國人保A股昨日的收盤價為12.83元。A股市場上,在研究報告中給予一家公司“賣出”評級雖非前所未有,但確實是非常少見,所以,這份研究報告備受關注。

證券市場是各種利益交匯之地,出於獲得承銷項目、維護日常關係、擔心損害買方大客戶利益等各種考慮,投資銀行、券商等賣方機構在出具上市公司研究報告中大多數是看多的,給予“買入”評級是常態,“中性”、“賣出”的評級要少得多。2000年納斯達克的互聯網泡沫破裂後,人們發現投資銀行研究部門對一些互聯網公司的無原則吹捧是助推泡沫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監管政策對此作出了調整,要求投資銀行的研究報告必須在報告的末尾公佈該機構在一段時間內出具的全部報告中“買入”、“中性”和“賣出”評級各自的數量和所佔比例,其目的是在難以微觀干預的領域,通過加大信息披露,便利投資者判斷研究報告的可信度,如果一家機構過去一年來100%的研究報告都是看多的,那麼其看多報告的公信力自然是要打折扣的。

A股市場上看空報告更加少見,這是因為A股市場做空機制更加不完善,雖然目前有股指期貨、融券等做空渠道,但對上市公司、中介機構和投資者來說,“做多”仍是獲利的主要方式,出具看空報告對券商研究部門來說是一件不討好、甚至是有風險的事情。常見的情況是,在公司基本面變好或二級市場大牛市的情況下,發佈大量的看多報告,一旦基本面變壞或股價嚴重脫離基本面,就減小報告發布頻率或乾脆保持沉默,有的研究員甚至出於個人或機構利益考慮不顧事實繼續發佈看多報告。這一方面使得券商研究報告的公信力受到嚴重破壞,同時也讓市場失去了重要的平衡力量,增加了市場風險的積聚。

價格機制是股市的靈魂,而價格機制要正常運作,有賴於各方力量的制衡,做多與做空、增持與減持、增發與回購,均是市場上重要的鏡像關係,對立雙方力量平衡形成的最終價格,可以避免市場偏離正軌太遠,有利於降低市場失控的風險。現實中看多與看空研究報告數量上完全不平衡,其實反映的是市場上做多利益鏈與做空利益鏈的嚴重不平衡,當然,從業者的責任感和職業道德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A股價格形成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這有賴於市場形成更有效的內在制衡,研究報告則是這種制衡局面能否形成的一個重要環節,如果市場上“賣出”評級報告像“買入”報告一樣成為常態,市場一定會健康得多。同樣,市場上券商、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等中介機構的獨立、客觀都非常重要,一旦這些機構不能秉持公正客觀的立場,就易引發失衡,威脅市場健康運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