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登《溫州都市報》頭版,「新溫州人」吳讓大的雷射傳奇

2018年,中國迎來改革開放40週年。

四十年來,風雲激盪。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溫州人砥礪奮進,敢為天下先,創造出一個接一個彪炳史冊的“第一”,書寫了舉世矚目的“溫州模式”。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這歷史進程中,有多少人和事,值得後人銘記!

鑑於此,溫州都市報全媒體推出《總編訪談》欄目,尋訪他們的身影,傾聽他們的故事,記錄他們的聲音。希望從他們的奮鬥史中,汲取力量,給溫州的未來發展提供參考,再造改革開放新優勢、再創高質量發展新輝煌。

近日,溫州日報報業集團副社長、溫州都市報總編輯金可生(以下簡稱“金”),專訪了奔騰激光(溫州)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吳讓大(以下簡稱“吳”)。

榮登《溫州都市報》頭版,“新溫州人”吳讓大的激光傳奇

吳讓大正在接受訪談

匠心:30年,他與激光的不解情緣

我骨子裡跟溫州人有點像,願意去拼,奔著目標沒日沒夜地幹。

金:很多市民對你和你從事的行業不熟悉。是不是先介紹一下自己?

吳:(笑)好的。我是“新溫州人”。來溫州之前,我一直在武漢工作、生活。大學畢業後分配到當地的國企。年輕人嘛,總想出去闖闖。所以,我跳槽去了民營企業楚天光電子公司(注:楚天激光前身),從工程師做到廠長。做一把手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因為過去只是做技術,對做市場和管理確實有點茫然。不過,可能我骨子裡跟溫州人有點像,願意去拼,白天跑市場、晚上搞研發,奔著一個目標沒日沒夜地幹。

從一開始研發醫療激光設備,到後來和意大利EL.EN集團(注:歐洲著名激光公司)合資專攻工業激光設備,再到來溫州,今年剛好是我從事激光行業的第30年。我比較幸運,找到了一份我喜愛的、願意為之努力一輩子的事業。

榮登《溫州都市報》頭版,“新溫州人”吳讓大的激光傳奇

2007年,楚天激光與意大利EL.EN(艾倫)集團合資組建了武漢奔騰楚天激光設備有限公司,研發生產高功率激光切割設備。

金:30年專注做一件事,這恰恰是我們現在很需要的“匠心”精神。很多企業家在累積到第一桶金後,往往會考慮多元化發展,你為什麼不這麼做?

吳:一輩子很短,專一在一件事上做深做精就很好了。2005年開始,我所帶領的武漢楚天激光集團發展遇到瓶頸,關鍵技術幾年都無法突破。我不甘心,帶著兩名工程師到歐洲考察了十幾家大型激光公司。在那裡,我不僅找到了所需要的技術,而且看到西方企業家的遠見。他們把公司當做一個孩子或者一棵樹來培育,只有長時間的投入才能獲得成果。對他們來說,像轉投房地產這樣的事是不可想象的。國外的經營理念更讓我堅定了信念,要心無旁騖地聚焦激光產業,做中國最好的激光加工設備領導品牌。

而且,現在激光的應用非常廣泛。它是一個新的技術、新的工具,對傳統的方法有很多突破。這種有開拓性的工作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我每天都在思考,還有哪些新的應用可以研發、怎樣讓激光的作用發揮到極致等問題,對其他事情的關注度就沒那麼高了。

榮登《溫州都市報》頭版,“新溫州人”吳讓大的激光傳奇

2005年,吳讓大在意大利EL.EN(艾倫)集團的激光實驗室考察學習。

金:聽說你在45歲的時候重新學習英語,是為了激光?

吳:(笑)因為有一件事情對我觸動非常大,所以才下這麼大的決心。我記得很清楚,2005年4月下旬,我在北京參加一個光電展覽會。當時,1個小時裡要和5位外國專家交流,翻譯一來一回,交流的時間其實很有限,而且我感覺翻譯有時也詞不達意。語言的障礙對工作的影響非常大,企業要走國際化道路,我得帶頭學好英語。所以,那年五一長假,我把自己關在家裡5天,每天放十幾個小時的英語磁帶,翻來覆去地聽。這5天對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改變。後來,我上過一些英語培訓課程,參加一些國際交流活動,現在出國交流再沒配過翻譯了(笑)。

2007年5月,美國激光學會在波地摩市(Baltimore)召開一個激光科學與工程的學術會議,大會主席邀請我去作報告,介紹中國激光加工設備的現狀和發展趨勢。那是美國激光學會歷史上第一次邀請中國激光產業界人士去講。我用英語講了約半個小時,產生了強烈反響。講完下來是11點多鐘,被很多國外的同行以及在美國的留學生圍住交流了2個多小時,下午2點才離開會場。這也說明,付出總是會有回報的,做好準備才能抓住機會。

榮登《溫州都市報》頭版,“新溫州人”吳讓大的激光傳奇

2007年吳讓大在美國作學術報告後與美國激光學會秘書長合影。

金:你剛才提到,激光的應用非常廣泛。我也是認識你後,瞭解到激光的神奇。

吳:醫療激光大家會比較熟悉,比如在一些皮膚治療、眼科手術和外科手術上的應用。工業激光設備其實離咱們老百姓生活也很近。比如,皮包皮鞋上一些精細的印花與鏤空,就是用激光雕花機直接雕刻的;高功率的激光切割設備主要用於機械製造,相當於一個工作母機。它有兩個最大的應用。一個是鈑金加工,比如汽車的覆蓋件、高鐵機車的車廂、電氣櫃和各種設備外圍的加工成型。原來都是用衝床,像我們溫州很多地方現在都有在做,相比激光切割,衝床的侷限性就很明顯,一是精度不夠高,二是需要模具,三是操作工人的安全性問題,四是噪音汙染;激光切割精度高,無需模具,操作安全,環保無汙染。第二個應用是可以直接用於機械零件製造。它取代了傳統的火焰切割、等離子切割、水切割等工具。由於它是全數字控制,只要圖形設計好導入機器,一般的零件,幾分鐘就可以切割出來,一次成型,零件的精度和表面的光潔度都能滿足要求,不用再打磨,再加工,拋光等後續工序。比傳統的方法提高效率5至50倍。這樣對企業老闆來說,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提高了,產量和效益就上去了。因此,受到機械製造行業客戶的普遍歡迎。

榮登《溫州都市報》頭版,“新溫州人”吳讓大的激光傳奇

2001年吳讓大參加德國慕尼黑激光展。

匯智:向北上廣乃至全球“借腦”

掌握了行業高端人才,你才有可能成為行業裡最具競爭力的公司。

金:2013年,你從武漢走來,把公司整體搬到溫州,別人都是企業發展好了往更大的城市搬,你偏偏“反其道而行”。為什麼選擇溫州?

吳:從武漢到溫州,是一個機緣。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當時為了促進溫州市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國家科技部批准溫州成立國家激光與光電產業集群基地。那時候,溫州的激光產業比較弱,有幾座小工廠,很難做出規模。市委市政府研究對策,決定從全國大的激光企業裡引骨幹企業,起引領帶頭作用。

當時,溫州市激光與光電產業集群辦公室在全國各地走訪,也徵求了國內一些激光專家的意見。那會兒我們的年銷售額才2億多元,規模也不大,但在當時的國內激光行業已經算比較大的了。專家推薦結合實地走訪、考察,大概花了有大半年的時間。奔騰激光就像選秀一樣被選中了,千里挑一,成為唯一一家被引進溫州的大型激光裝備企業。

溫州建設國家激光與光電產業集群基地,這是一個國家戰略,我們也響應國家號召,想要在溫州這個集群裡有所作為。在這個背景下,溫州市委市政府給了我們很大的支持,包括研發團隊、研發經費、從武漢過來的搬遷費用、土地價格等等。這是第二個原因。

第三個重要原因是客戶。我們在江浙滬的客戶佔了銷售額的50%。我想,把企業建在靠近客戶的地方,對企業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靠近市場,以客戶為中心嘛!我們可以更便捷地為客戶提供產品和服務。

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我們感覺(搬遷)這個決定是正確的。

榮登《溫州都市報》頭版,“新溫州人”吳讓大的激光傳奇

作為“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獨家激光切割機供應商,2008年吳讓大在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前留影。

金:當時整個團隊一起過來?

吳:最初過來的時候,從武漢帶過來100多人,研發團隊大部分都過來了。一方面,這裡提供了一個更大的平臺。另一方面,集群和公司在生活上給予了很好的安排。比如公寓,配套設施很完善,工程師和中層幹部都是一個人一間房,高管和高端技術人才是六七十平方米的套間;每個月有探親假期。還有就是公司投入大量研發經費,讓他們有好項目幹,工作上有挑戰性和成就感。

我們高管帶頭,我把一家人都帶過來了,老婆、兒子、兒媳,現在都在溫州工作。兒子是學工科的,從芬蘭留學回來,原來在上海一家外資企業工作,我動員他也來溫州創業,在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了一家環保設備製造公司。我們一家都在溫州,在濱海買了房,都是“新溫州人”(笑)。

對於家庭原因不能來溫州的武漢員工,我們採取變通的方式。比如在武漢,我們保留了一個研發基地,可以人在武漢研發、成果共享到溫州;針對在北上廣深這些城市的人才,我們採取不同方式。在上海,我們建立了一個激光技術應用中心,吸引上海的激光人才,在當地研發;在北京,我們和北京工業大學合作,建立聯合研究中心。北工大的激光專業很有名,我們就借他們的老師和科研力量,一起來做一些項目開發,我們來承擔研發經費,成果由我們負責產業化。

借北上廣深的大腦,由溫州來生產。不止在國內,國外我們也這樣操作。我們在意大利同樣有一個研發中心。對於溫州這樣一座城市,人才的引進和使用,要更靈活,要不受區域的限制,延攬全球人才。因為,不管哪個行業,掌握了行業的高端人才,你才有可能成為行業裡最具競爭力的公司。

榮登《溫州都市報》頭版,“新溫州人”吳讓大的激光傳奇

2016年,奔騰激光(溫州)有限公司一期工程正式投產。

創新:研發成果填補國內技術空白

市場上產品更新換代的週期越來越短,不去做新的東西,很快就會被淘汰。

金:你說搬遷的決定是正確的,那麼現在奔騰激光的發展怎麼樣?

吳:我們體會最深的是,在市委市政府對科技創新的支持下,我們自身創新步伐加快。現在,奔騰激光裡有專職研發人員65人,佔員工總數的20%以上;我們每年要投入幾千萬元的研究經費,差不多佔銷售額的5%,政府也會給一些補貼,減輕我們的負擔,增加了我們做研發的決心和力度,有利於我們去引進高端人才。

以研發為基礎,我們最近幾年發展非常快。2013年剛搬來的時候,公司年銷售額是2億多元;2017年,超過8億元;今年可能要到12億元。我們做了統計,每年研發的新產品佔銷售額的比重,都在40%以上。

榮登《溫州都市報》頭版,“新溫州人”吳讓大的激光傳奇

2018年3月9日上午,由副省長朱從玖帶領的省政府調研組來奔騰激光調研。浙南沿海先進裝備產業集聚區管委會(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徐蓬勃等陪同調研。

市場上產品更新換代的週期越來越短,你不去做一些新的東西,很快就會被淘汰。有一年,我們公司的利潤不到500萬元,但投入研發的經費還是高達1000多萬元,大家都捏了把汗,但還是堅持做了。所以,我們在行業內的增長速度是最快的,總體上目前在國內是行業龍頭位置,尤其是在高功率的激光切割這個細分市場,我們在國內的技術優勢是最明顯的,切割速度和效率最高。比如,3年前我們研發的“閃電”這款機器,切割速度每分鐘200米,提速、剎車都很快,加工效率比其他機器高20%至30%,而且保證精度。我們在行業內的出口也是最高的。像去年研發成功的1萬瓦高功率切割機,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而且很快實現出口,實現了我國萬瓦激光切割設備零的突破。今年3月,我們有三個新產品通過省級鑑定,浙江大學的院士專家組成鑑定委員會,鑑定三項產品都達到國內領先水平。3年內有兩個產品成為浙江省首臺產品,去年獲得浙江省企業研究院稱號。

榮登《溫州都市報》頭版,“新溫州人”吳讓大的激光傳奇

吳讓大正在裝備研發中心內與員工一起研究激光切割樣品的精細度。

在我國航空航天、城市軌道和高鐵交通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為能參與到這些領域感到很自豪。去年4月,我國發射的“天舟一號”飛船,就是用我國自行研製的大運載火箭發射的。奔騰激光研發的激光切割機為大運載火箭製造了許多關鍵零部件。我們20%以上的客戶,都是為高鐵機車製造配套的企業。2014年,我們為中車青島四方機車研發製造的6000瓦激光專用焊接機,已經焊接製造了數千臺機車車輛。

溫州:堅持溫州模式之魂

金:你是溫州激光行業協會的會長,這幾年,溫州激光行業總體發展情況如何?

吳:2013年以來,溫州市的激光產業發展非常快。市委市政府在規劃集群的時候,不僅引進大企業,也引進中小企業配套,還引進了國內激光方面的專家,在大學裡成立實驗室,開設了激光專業,為集群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搭建了平臺,從產學研的結構去佈局,規劃得比較全面。同時,在規劃每個步驟的時候都有大量的投入。這些投入慢慢開始產生效果。去年底,溫州通過了科技部激光與光電集群項目驗收,各項指標評價都還不錯。

產業在穩步前進,產業鏈在不斷完善,包括激光器、零部件、整機、應用,都有不錯的推動。科技局舉辦了很多場激光在不同行業應用的推廣會,推動了溫州激光技術的應用,拉動了激光設備的銷售,促進了激光集群的發展。去年3月,佔地86畝的激光產業園開始建設,有十幾萬平方米的標準廠房,面向全國招商,大概明年這個時候就可以投用了。

我們正在追趕武漢和深圳,速度很快。國內大型的激光企業,最大的在深圳,第二大的在武漢,都是上市公司。我們可以排第三。奔騰激光目前也在籌備IPO,計劃在2020年上市,屆時就可以真正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榮登《溫州都市報》頭版,“新溫州人”吳讓大的激光傳奇

吳讓大正在奔騰激光公司的車間內指導員工在整機調試過程應注意的細節。

金:這兩年社會上有人說溫州不行了、溫州模式已經沒有活力了等等。作為一位從武漢來到溫州創業的企業家,你怎麼看?

吳:到溫州這些年,接觸到了很多溫州企業家,從他們身上也學到了很多。這兩年也確實聽到了一些唱衰的聲音。越是這個時候,越要樹立信心。

溫州模式,在改革開放初期非常成功。寬泛地說,溫州模式主要是以家庭為單位的企業結構,把小商品做成大市場。我個人認為,這種描述只是它的一種表象,只描述了它的形。它的魂,是溫州人崇尚市場經濟的意識,以及艱苦奮鬥、頑強拼搏、鍥而不捨的精神。

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溫州模式如果沒有魂只有形,是不可能成功的。對於今天有人說溫州模式“過時了”,我認為,它的魂是沒有過時的,形可能過時了。所以,我的觀點是,要堅持溫州模式的魂,去提升、創新我們的形。

轉型:科技創新是溫州產業升級的“華山一條路”

溫州經濟的二次騰飛,再也不能只依靠市場的力量了,政府與企業家同時發力才是希望所在。

金:你說的這個形要怎麼去提升、創新呢?

吳:首先,我們說企業結構。大量的中小企業還是家庭模式,或是擴大到家族。這是一定要改進的。要突破以家庭為單位的觀念。要實行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核心就是股份制。股份制企業,不僅僅可以增加資本的規模,更重要的是,股東的思想、智慧、社會關係等非現金資源更廣。這個對企業來說,比資金更重要。所以,企業要加速從家庭型的形式,向股份制的結構轉變。從管理模式來講,要從家族化管理過渡到職業經理人。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要放心地把企業交給專業的人,你做好監控就好了。

第二個是產品。過去,我們做的日用品滿足了當時市場的需要,所以我們成功了。現在,40年過去了,市場需求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這種日用品的利潤率越來越低了,還是抱著這個不放,就很難發展了。不管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必須跟著市場走,跟著消費需求走。國家也在做這樣的思考和調整,“中國製造2025”的十大重點發展領域,就是新的市場、新的工業佈局。溫州的企業要抓住這個機會,在這些領域下功夫,去投資、去開拓市場。我在想,把40年前的溫州和深圳比,當時溫州肯定要比深圳強好幾百倍。為什麼深圳在40年裡可以有這麼迅猛的發展?現在GDP是溫州的4倍。從產業結構來看,完全不一樣。深圳全都是高新產業。我們要適應新的市場經濟,就要去做這個東西。

接觸中我發現,很多老闆很難捨棄他過去的產業。他說自己不懂新技術,就不敢去轉型。投新東西肯定有風險。但是我想,只要這個東西符合市場潮流,總可以找到配套的資源和市場的出口。

這也是政府需要考慮的。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對溫州經濟來說,現在是最緊迫的時候。我們要對傳統的項目做一些分析。確實有優勢的,還能夠與時俱進的、可以做到世界一流的,繼續扶持,繼續讓它站在新市場的領先位置;沒有優勢的,有所為有所不為。市場在不斷地做一些調整,如果我們不調整,就會被市場拋棄。

要充分地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科技創新是溫州轉型升級的“華山一條路”。 科技研發對企業、對一個地區甚至對國家都太重要了。像最近的中美貿易摩擦和美國製裁中興事件,就給我們很大的警醒,倒逼我們正視發展中的問題,要注重核心知識產權,要重視科技研發。溫州已經有這個意識,不過執行層面要更加到位。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城市的經濟驅動模式。

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指出,市場是一隻無形的手,政府是一隻有形的手。經濟的發展,需要兩隻手共同發力。溫州經濟的驅動力,在改革開放初期,無形的手更有力,民間的推動力更大。到今天,政府這隻手要出手了。政府應該通過制訂一些政策,確立一些新興產業方向,使出洪荒之力,來引導、驅動區域經濟的發展。我們再講深圳,為什麼能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關鍵靠的是政府這隻有形之手的巨大力量。

我認為,溫州市委市政府當前推出的“21條”(注:《培育引進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壯大溫州發展新動能的實施意見(試行)》,簡稱“新動能培育‘21條’”),就是使出了這隻“有形之手”,建議步子邁得更大一些。比方說,在制訂政策時,要和其他城市相比,要對標,推出吸引力更大的東西,要更有魄力。引進奔騰激光,就是政府的巨大魄力帶來的成果,是政府和企業雙贏的典範,企業獲得了翻倍的發展,政府不僅獲得稅收,而且培育了溫州戰略新興產業,促進了溫州傳統產業的升級,也拉動了產業鏈的配套發展。2013年的時候,溫州整個激光行業的產值大概在1億元左右,到現在,已經是30多億元了。所以,政府在引入龍頭企業,推動產業升級上要更有魄力,並持續推進。

政府這隻手要更加強有力地引領溫州產業的轉型升級,大部分的中國的民營企業家、溫州的民營企業家,已經走到了一個瓶頸。在這個當口,是政府該出手、出狠手的時候了。溫州經濟的二次騰飛,再也不能只依靠市場的力量了,政府與企業家同時發力才是希望所在。

總編手札:你從武漢走來

武漢——九省通衢的中原重鎮,溫州——曾是交通掣肘的海濱小城。只因改革開放以來溫州人創造了無數的“第一”,營造了一方沃土,於是讓大你從武漢走來。

你帶著情懷而來,觸動不少溫州人日漸遺忘的初心。50多歲,多少溫州人把它視作該“歇一歇、享享福”的年紀,你卻帶著全家來到我們溫州。請注意,他來,不是為了謀生。堂堂華中科技大學的高材生,榮耀一身、功成名就,有著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武漢市勞動模範等榮譽,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兒子、兒媳都是海歸,在外企有不錯的工作和收入。我想起10年前,我們的製造業出現南移現象,我向一群40多歲的企業家建議,你們也去東南亞,帶著我們已有的設備和管理模式、資金優勢,去搶佔市場。大家異口同聲地說不去,因為“不想再辛苦了”。可能我們現在忘掉的,就是你那種為了遠大目標去拼搏的初心。錢賺過來夠花行了,生活想過得安逸,丟掉了以前創下無數個“第一”的精氣神。

你來,更不是心血來潮。從你緊鎖的眉宇和專注的眼神,可以看出你是一個思想深邃、目光遠大的人,從你瘦而幹練的身軀、少而精煉的言語,可以看出你是個實幹、內斂又謙和的人。

你是個典型的60後理工男,經歷了市場經濟初期“一切向錢看,靠喝酒、靠人際年代”的冷落,經歷了被人笑為“不會來事的窮書生、書呆子”的白眼。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社會上流行的是這樣的說法:“拿手術刀不如握理髮刀、造原子彈不如賣茶葉蛋”,正是所謂“腦體倒掛”的時代。

今天,一個靠科技、靠創新的時代到來,準確地說,這是你們理工科的時代。你的情懷遇上了這個時代的春風,正是天高任你飛時,誰不會展開雙臂、打開情懷呢?

你說幹就幹:2012年在溫州註冊奔騰激光公司,2013年公司奠基,一邊建廠房一邊接業務,2016年公司在溫投產,轉眼2017年,公司的業績已讓你們有足夠自信衝刺IPO——你帶著情懷腳踏實地而來,向著世界一流的科技水平奮力而去。

你是一束強光,興許會為溫州照亮一片新的領域。

從行業自身來看,正如你所說的,為溫州建國家激光與光電產業集群基地引入一個龍頭,和本地企業一道,短短几年溫州激光產業產值是2013年的30倍,將形成與深圳、武漢在激光產業領域的“三足鼎立”之勢。高功率激光作為高科技,也為溫州的電器、皮革、服裝、汽摩配、眼鏡、打火機、小五金、小商品等傳統產業帶來了模具等生產手段的革命,推動溫州相關產業的轉型升級。同時,激光在皮膚治療、眼科等醫學領域的應用發展,也許能推動溫州在醫學專業設置的豐富。

我最想說的是激光產業與其他能源產業的深度合作。今年“兩會”時提交給市政協的《關於整合提升“能源裝備產業”的提案》:我們已有輸配電成套、泵閥管道兩個總GDP近2000億元的能源輸送裝備行業,有正泰太陽能、華儀風能、綠盛潮汐能、青山鋼鐵鋰電池等新能源裝備產業的龍頭,也有節能科技以及其他上下產業鏈,如礦山管理、礦山坑道技術、礦難避險救生艙、礦燈、防爆、機電設備等等。政府部門可以通過抓好佈局、引入龍頭企業和新技術、建設眾創空間、舉辦“一帶一路”能源裝備產業展或高峰論壇、年會等舉措,整合提升能源裝備產業。能源裝備產業的整合提升,既能引領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有效激活上下游產業鏈協同發展,形成集聚效應,為大量在外溫商企業提供迴歸的平臺和載體,也能吸引全國的能源裝備企業向溫州集聚,形成國家級平臺,為溫州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能源裝備產業的基本框架似乎已形成,一個5000-10000億元的產業正在向我們招手,關鍵在於我們以怎樣的姿態,讓更多的“讓大”和他的團隊們向溫州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