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过的那些美食节目

我是一个生活比较粗糙的人,对吃穿历来不大讲究。成家之前也没做过饭,除了煮方便面、熬粥还行,别的也都不会。结婚后,做饭的任务便落在了我身上,做得好吃全家人一起享受美食,做得难吃大家只好忍受。谁会特意跟自己的肚皮过不去呢,于是我便去学着做菜。视频是最好的形式,上网一搜,很快便发现了《天天饮食》这档节目。节目里有不少的厨艺高手,不玩虚的,就是好好教人做菜。食材的处理、油温的把控、火候的控制、营养的搭配,还有烹饪技法、菜品风格,节目不会专门去讲,但总有涉及,常看的话受教很多。厨艺高手们所教的菜也都比较家常,十多分钟的节目能让观众了然于心,实操起来也并无困难。很可惜,这档节目几年前停播了,如此货真价实的节目很难再找到了。

追过的那些美食节目

我很少看电视,前年过年回老家,手机流量不足,偶尔看看电视。一次看了北京卫视播出的《暖暖的味道》,觉得挺有趣的,此后一连追了好多期。这个节目真正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比如说某户人家今天老爷子过生日,平时爱吃什么样的菜,大厨便亲自设计菜品,来到这户人家,既一展厨艺,又成全了一桩美事。生活气息很浓,沟通意识很强,是这档节目的一大特色。对做饭者来说,做饭很多时候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家人。我也是这样,如果一个人在家,宁愿吃方便面也不愿动手。《暖暖的味道》大概也是由此而来,做饭者心是暖暖的,做出的饭菜是热腾腾的,吃的人心中必然也是暖暖的,这是爱的味道。

追过的那些美食节目

前两档节目可以说是找来的,或碰到的,《舌尖上的中国》算是从天而降吧。节目播出以后,迅速走红,到处都是相关的内容,只要你玩手机、用电脑,肯定会被吸引。《舌尖上的中国》确实让无数人舌头生津,并划分出了一个庞大的吃货群体。茂林、湖泊、海洋、草原,各种食材令人眼花缭乱。煎炒烹炸,浓淡咸甜,丽颜巧色,食物有了生命,有了艺术之美。原本只是美食纪录片,但从中我们看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艰辛与气魄,看到了世间百态,感受到了人情冷暖。第二季人文的内涵更强,有镜头作假,引得吃货们稍有不满。第三季换了导演,商业性更强,负面内容增多,吃货们表示心里有点窝火。

追过的那些美食节目

美食节目出现空档的时候,《人生一串》解决了片荒的问题。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告诉人们没什么不能吃,那《人生一串》旨在表达没什么不能烤,羊肉、生蚝、蚕蛹、猪眼、田鼠、鼻筋、海肠、牛油、猪心管、板筋、蔬菜、馒头……吃,同样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炎炎夏日,到了晚上,暑气退却,约三五好友,齐至烧烤摊前,吃着烤串,喝着啤酒,侃着天,无比放松,何等惬意。大概中国人最懂得:食物,是最古老的表达,是最质朴的沟通,是生命力的舒展,也是温柔的故乡。

追过的那些美食节目

最后便是正在热播的《风味人间》,每一集播出,舐屏的弹幕不计其数。与《舌尖上的中国》相比,《风味人间》的自由度更大,视野更广,角度更新,当然也更高大上。比如讲火腿和烧饼时,不仅展现了中国的火腿和各式烧饼,还有西班牙火腿、伊朗烤馕、法式面包等。食物被拍得美轮美奂,令人垂涎欲滴。人间有各种风味,各种诱惑,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从维持生存到享受生活,人类的脚步永不停歇。我们对美食的追求更像是一种生活情味,而非单纯的纵情腹欲。饥饿时,馒头也是美食;饱餐后,海鲜也落平常。极致是美,随性又何尝不是?

追过的那些美食节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