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拍賣成交的瓷器,舊器如新如舊好難理解


一組拍賣成交的瓷器,舊器如新如舊好難理解


656

十三世紀

寶冠釋迦摩尼

說明:這種風格的佛教造像習稱拉達克造像,主要流行於13-14 世紀以列城為中心的克什米爾東部到西藏阿里西部地區,學界過去又稱克藏式造像。如這尊佛像,其髪髻冠和物業花冠皆高聳,花冠與身後月輪間都有小的銅柱相連;通常採取溼衣法,腰身圓潤但四肢手腳較為壯碩;蓮瓣幾近半球狀。但胎體很薄,手頭明顯較輕,故很難保證不斷裂。這些都是拉達克造像的典型特徵。此外,嵌銀和鑲寶石也是這類造像的典型特徵。這尊寶冠釋迦牟尼佛像,左手結禪定印,右手觸地降魔印,頭戴五葉花冠,盤坐於蓮臺,通常也被認看望為不動佛或阿閦入如來像。

Height: 35 cm.

RMB: 900,000-2,000,000


一組拍賣成交的瓷器,舊器如新如舊好難理解


657

十八世紀

銅鎏金六世班禪像

說明:六世班禪羅桑華丹益希應乾隆70 壽辰之邀,於乾隆四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1780 年8 月14 日) 歷一年多行程抵承德避暑山莊。同年十一月二日(12 月22 日) 在北京黃寺因染天花醫治無效圓寂。乾隆甚痛惜,撥7000 兩黃金造天降金塔,今仍存扎什倫布寺銀塔內。

此像頭戴格魯派戒律冠,笑容慈和。其左手定印託缽,右手當胸結說法印為顯著標識。造像胎體厚實,鏨刻深雋精細,鎏金飽滿。圓形仰蓮臺,花瓣肥厚,尖部外翻;花瓣與蓮臺邊緣串珠紋下有密集的陰刻線以表示花蕊,為喀爾喀蒙古哲布尊丹巴一派典型風格。

Height: 24 cm.

RMB: 800,000-1,200,000


一組拍賣成交的瓷器,舊器如新如舊好難理解


660

十八世紀

銅鎏金綠度母造像

說明:綠度母是藏傳佛教重要的慈悲本尊之一,位居一切度母之首。據佛經記載,她能救助世人八種災難,故又稱“救八難度母”。此像束高髪髻,五葉冠飾華美繁縟,盡顯高貴與典雅,兩側繒帶向上捲起,富有裝飾效果;面龐圓潤,眉眼清秀,嘴角微微凹陷。上身披帔帛,下身著寬鬆長裙,帔帛依身姿順垂而下,自然鋪展。左手抬起,兩指尖拈花莖,右手結與願印。各種釧鐲飾品華貴精美,與冠飾、肩飾交相輝映,熠熠生輝。雙腿姿態自然舒展,富有動態感。造像面容生動寫實,如蒙古青年女子之容貌,具有蒙古地區特有的審美特點;各種飾品高大華麗,雕刻細膩繁複,佩戴方式也獨具特色,也展現了內蒙古造像傳統的裝飾特點。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此像採用錘楪技術製成,用料考究,工藝精緻,體量巨大,歷經數百年歲月仍保持如此完美,非常殊勝難得。

Height: 58 cm.

RMB: 600,000-800,000


一組拍賣成交的瓷器,舊器如新如舊好難理解


661

十四世紀

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像

說明:此像表現的正是釋迦牟尼佛常見的標準形象。佛像頭飾螺髪,頭頂肉髻高隆,髻頂安寶珠,大耳垂肩,脖頸處刻有三道蠶節紋。面形長圓,額部高廣,雙眉上挑,雙目低垂,隆準小嘴,下頜圓凸,生動表現了佛陀不同凡俗的莊嚴和寂靜。上身著袒右式袈裟,下身著僧裙,衣質薄透貼體,完全採用古印度薩爾納特式表現手法,突出軀體的自然起伏和變化。身姿挺拔,軀體硬朗,肌肉精壯結實,看似有些僵板,實則雄健有力,氣勢非凡,充分表現了佛陀“勇猛大丈夫”的非凡氣質。雙腿結跏跌端坐,左手置雙膝上結禪定印,右手置右膝結觸地印,表現的正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降魔成道的姿勢和形象。身下蓮座已失,是其微小不足,但由此可知像身與蓮座原為分鑄,為判斷此像風格和產地提供了重要依據。整體造型大方,體魄雄健,工藝簡潔,技藝高超,體現了極高的雕刻藝術水平,堪稱一件造型精妙的古代雕塑藝術珍品。

Height: 32.5 cm.

RMB: 1,800,000-3,800,000

一組拍賣成交的瓷器,舊器如新如舊好難理解

663

十五世紀

銅鎏金觀世音菩薩像

說明:觀音菩薩是內地最受崇拜的佛教題材,正所謂“家家觀世音, 戶戶彌陀佛”。此像頭冠正面有化佛阿彌陀,標顯出觀音菩薩的身份特徵;左手捧淨瓶,右手拈柳枝,顯示是一尊淨瓶觀音。頭戴風帽,面相方圓,天庭飽滿,眉脊隆起,雙目微睜,鼻樑高挺,人中凹陷明顯,嘴角微翹,表情生動。大耳垂肩,下佩耳璫,耳璫形如盛開之蓮花,樣式優美華麗。外著通肩大衣,衣質厚重,衣紋自然流暢。整體造型精確,比例勻稱,遠遠勝於明代晚期頭身比例失調的造像,結合其類似永宣造像的瓔珞樣式,可以認定這是一尊受到明代永宣宮廷造像影響的漢地造像,且其體量碩大,鎏金亮麗,保存完好,實為難得的藝術佳品。

參閱:北京瀚海,2015 年11 月28 日,若去若來—金銅佛像專場,編號1948,大勢至菩薩

Height: 39 cm.

RMB: 900,000-1,800,000


一組拍賣成交的瓷器,舊器如新如舊好難理解


一組拍賣成交的瓷器,舊器如新如舊好難理解


706

清乾隆

青花十八學仕/ 八仙過海圖雙龍耳方瓶

說明:雍乾之際,社會審美時尚是以皇家的藝術品味為中心,在宮廷造辦諸藝百工所設計製作的各式陳設中,表現皇室宗教信仰的器物當為一大宗,如此件出自景德鎮御窯廠的青花人物故事圖龍耳方瓶尊即是一件反映彼時宮廷對道教尊崇的佳作。其造型當自上古青銅壺化裁而來,上窄下寬,恢弘穩健,氣派大方,頸部設螭龍形耳,龍身自上而下作攀附狀,身形矯健靈動。口沿一週通景繪製山水圖卷,遠處山川結廬、雲霧繚繞,近處水榭樓臺、雅士潯遊。腹部四周分別飾青花十八學士、八仙過海、海屋添籌、松鶴延年、鶴鹿同春圖。十八學士,或吟詩作賦、或撫琴對弈、或觀畫雅賞、或執杆垂釣,場景祥和熱烈。另一面漢鍾離袒腹舉捧還魂扇;李鐵柺拄杖緊握仙葫蘆;藍采和寬衣灑帶挑花籃;韓湘子凝神遠望吹橫笛;曹國舅高抬綽板;張果老謹抱魚鼓;呂洞賓負劍直身;何仙姑輕盈持蓮。大家側身遙望海面,遠方一仙鶴口銜一籌冊飛入海中仙屋。 畫面佈局飽滿,充滿喜慶氣氛,紋飾描繪筆觸細膩精湛,尤其細若遊絲的海浪波紋頗見功力,眾仙神情精妙,仙風道骨盡顯無遺。兩側青松遒勁,鶴飛鹿鳴,仙氣繚繞。

乾隆御瓷風格奢華精緻,所繪主題多以各式吉祥圖案為主,甚而達到“圖必有意,意必吉祥”之地步,故如此瓶以青花繪大幅風景圖於其上者,誠然卓爾不群,獨樹一幟,在眾多華麗御器中,格外引人注目。鈷藍似水墨般濃淡有致、遠近有別,雲蒸霧罩間恍若神蹟,亦真亦幻,不是仙境甚似仙境。設計精妙,製作規整,俊逸之中不失御瓷規範,不愧巔峰時期之御窯佳器。此種器型鮮有同類,應屬為祝壽而特製,獨一無二。

參閱:《香港蘇富比二十週年》,香港,1993 年,頁153,圖174

《香港蘇富比三十週年》,香港,2003 年,頁255,圖279

Height: 52.5 cm.

RMB: 800,000-1,200,000


一組拍賣成交的瓷器,舊器如新如舊好難理解


一組拍賣成交的瓷器,舊器如新如舊好難理解


720( 款識)

720

明嘉靖

青花龍紋大缸

款識:“大明嘉靖年製”六字單行楷書款

說明:此缸與上海博物館藏明嘉靖青花大龍缸相似。缸胎體厚重,器形碩大。所繪龍紋矯健威猛,畫風古拙。此式嘉靖龍缸外壁一般多見以雲龍紋和龍穿纏枝蓮紋裝飾,如此式以荷塘游龍紋裝飾的則極為罕見。

大龍缸是明代景德鎮御廠御窯廠製作的一種專供宮廷使用的官窯大缸,一般器型較大,且結實耐用,不論做為宮廷的糧、油等儲存器,還是是盛水防火都極為適宜,至今仍有人使用該類器物種荷、養魚。由於在器身使用青花繪畫龍紋裝飾,故而得名龍缸。與其它瓷器製品相比,該類器物造型較大,因此也有“大龍缸”之稱。嘉慶時期,昌南藍浦的《景德鎮陶錄》中記載:一口大龍缸,要用整整十九天時間才能燒籹而成。而且御窯廠對龍缸、花瓶類的瓷器挑選極嚴,上交宮廷的“百不得五”,其餘的全部砸碎。明代御窯廠曾經估價,大樣瓷缸,每件估銀五十八兩八錢,二樣瓷缸,每件估銀五十兩。而當時官窯瓷器的平均成本,只有白銀一兩。由於大龍缸製作工藝複雜,且頗費工時,大龍缸燒籹在民間一直流傳有極富傳奇色彩的故事,如清代年希堯《重修風火神廟碑記》、唐英《火神童公傳》與《龍缸記》中都提到萬句時期童姓窯工由於龍缸燒造屢次失敗,而捨身跳入窯中,始得大缸燒成的傳說。唐英認為龍缸的籹造有賴於童公的骨肉膏血,故為之作傳。

參閱:《上海博物館藏品研究大系—明代官窯瓷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頁158,圖3-84

diameter: 53.5 cm. Height: 32 cm.

RMB: 800,000-1,200,000


一組拍賣成交的瓷器,舊器如新如舊好難理解


一組拍賣成交的瓷器,舊器如新如舊好難理解


755局部

755

民國

王琦 粉彩四愛圖四條屏

說明:拍品由四條屏組成,長方木框精緻,上配鏤雕團壽銅鉤,內嵌白釉瓷板,胎質縝密堅實,釉面細膩潤潔,其上以粉彩繪四愛圖分別入畫,即子陵隱釣、王羲之愛鵝、陶淵明愛菊、林和靖愛梅鶴,皆以表達中國古代四位文人逸士閒靜雅淡的隱居生活,人物與自然相融合,構成情景交融的悠遠意境。

《子陵隱釣》圖內繪綠柳依依,波光粼粼,嚴光身披羊裘,頭戴斗笠,隱釣岸邊,上題詩文:“羊裘那肯換簪纓,一曲桐江老此生。高節終扶炎漢祚, 漁竿不是釣虛名。時在己巳夏月,扶黃慎之筆法,西昌陶迷道人王琦。”後落朱文鈐印“琦”、“匋迷”。

《羲之愛鵝》圖中山石樹叢間,羲之攜童子戲鵝,詼諧輕鬆,上題詩文:“照眼雙鶴引頸來,胸中妙思與之偕。寥寥尚友千年後,只有涪翁識此懷。龍集己巳仲夏月下浣,西昌匋迷道人王琦寫於珠山客行。”其後鈐印“琦”、“匋迷”。

《陶淵明賞菊》內古松參天,樹幹虯勁,陶淵明以老者之態,執葫蘆手杖,童子手拿竹籃,其內菊花燦爛,上題詩文:“謝安卻為蒼生起, 陶令可辭印綬回。若使生逢聖明世,青松老盡不歸來。己巳仲夏月下浣,西昌陶迷王琦寫於珠山客行。”後落朱印“琦”、“匋迷”。

《林和靖“梅妻鶴子”》圖中林和靖手執竹節,舉頭凝視,梅樹斜出,朵朵綻放,高潔清幽,仙鶴作伴,正上題詩文:“第六橋頭雪乍晴,杖藜曾引鶴同行,詩成酒力都消盡,人與梅花一樣清。龍集己巳仲夏月下澣,耿光尊兄軍長雅玩,弟姜松齡贈。”下落“松齡”朱印。

繪者王琦用筆豪放,線條自由生動,運用粉彩所畫人物形神兼備,面部極具立體之感,衣紋以寫意法畫就,富有新意變化;景色恬靜悠然,兼工帶寫,生趣盎然,有西畫中的素描關係和光影變化,暈染手法獨特,條屏上部大量留白,只於左上角題字畫章,字體遒勁,筆法豪邁,將詩書畫印融於一體,氣韻悠長,文氣十足。拍品製作精湛,四屏皆全,材質精良,掛於室內,平添閒適。

王琦(1884-1937),號碧珍,別號陶迷道人,齋名匋匋齋,江西新建人,民國初年景德鎮繪瓷名家,是“珠山八友”之首。常用印有“王琦”、“匋迷”、

“洗心齋”、“碧珍”、“王琦畫印”等。尤善繪粉彩人物,草書題記,詩、書、畫俱佳,可謂是民國粉彩人物畫的開山鼻祖,影響了近代文人瓷畫風。

Height: 75 cm. width: 20 cm.

RMB: 3,800,000-5,800,000


一組拍賣成交的瓷器,舊器如新如舊好難理解


760

銅胎掐絲琺琅太平有象( 一對)

說明:此類太平有象瓷塑是清代乾隆時期極具時代特徵的陳設器,亦稱為象馱寶瓶,即《漢書·王芥傳》中言:“天下太平,五穀成熟”。掐絲琺琅是屬漢族的傳統工藝品,又稱“景泰藍”,隨著東西貿易與文化交流頻繁的,由西方傳入我國。明初代景泰年間,琺琅工藝臻於鼎盛,至清初宮廷內即設立琺琅作,專門研發琺琅器,康熙時期掐絲琺琅的風格,沿襲明代規範,掐絲細密釉色不及。而到乾隆時期,掐絲琺琅工藝才全面興盛,正式達到巔峰,並形成了內府造辦處、廣州、揚州、蘇州等幾個工藝中心。本件拍品即為此類,傳世不為多見,殊為珍貴。

拍品沉穩敦實,象身直立,雙目炯炯,長鼻內卷,四足有力,泰然自若,靈氣盡顯,身配纓絡鞍韉及轡頭,裝飾華美精緻。象身背馱寶瓶,葵口象耳纏枝蓮紋,如意形鞍座,座毯繪立龍戲珠,氣勢非凡,福山壽海,寓意吉祥。全作掐絲琺琅手法精煉,金彩奢花富麗,下配纏枝蓮紋方形器座,觀之儀態威嚴,擺之祥瑞肅穆,表達出皇室對天下太平、國泰民安的追求與讚頌,是清代御造經典之作,一氣呵成,實屬難得。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金屬胎琺琅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年,頁142-143,圖137

Height: 48 cm.

RMB: 500,000-800,0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