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製藥與化工行業估值分析

仿製藥與化工行業估值分析近年以來,隨著數據核查、一致性評價、集採、談判降價等醫改政策的組合推出,資本市場對於醫藥製造,尤其是化學仿製藥的估值一路下調,到當前,很多人和投資機構認為醫藥(化仿為主)要與化工股估值看齊了。但是否可以這麼理解,姑且可以討論一下。

第一部分化仿與化工的區別

1.定價能力。 化工定位於原料端和初合成端,在整個產業鏈中具定價能力偏弱;化仿隨著醫保支付主體議價能力的增強,議價能力降低。但總體化仿還是比化工議價能力要高。

2.需求端。化工需求端呈週期波動,不具有較為持久的穩步增長空間。化仿總體在國內市場空間還處於穩步提升狀態,主要邏輯是進口替代和人口老齡化。需求端,化工週期波動vs.化仿持續提升。

3.技術壁壘。不可否認技術壁壘方面,頭部化工企業可以非常高技術和高效;但化仿在人體安全性、有效性、雜質控制等方面也具有較高的技術壁壘。技術壁壘,化工與化仿不相上下。

4.市場壁壘。化工的市場壁壘較化仿偏低,作為藥品除了基本的GMP 質控還需要藥監局的嚴格審批和上市後安全監控。市場壁壘化仿高於化工。

5.行業集中度。化工行業集中度高於化仿,再次集中的空間低於化仿(國內)。

6.發展階段。國內化工處於較為更為成熟發展階段,化仿處於早期快速發展階段。不同發展階段的估值不同。

7.技術與產品迭代與市場想象力。總體化工弱於化仿。藥品的市場想象力源於對健康的不懈追求。

上述,國內企業中,化仿的估值依舊要高於化工。

第二部分估值幾何即為合理。

1.化工利潤具有周期性,因此如果以PE估值擇機,一般投資選擇在高PE進,低PE賣出。總體對於利潤具有周期性的行業,PE要以折扣估值。而化仿當前處於穩步增長,PE估值一定比化工低位估值高。

因此在化工PE低位的時候,不能將化仿與之相比。

2.以淨資產估值,倒是具有相比性。化仿和化工都是相對重資產行業。PB相比個人認為倒是可以比較。

3.市銷率相比,由於二者營銷完全不同,用市銷率估值對比似乎也不合適。

結論:如果真的將化仿比作化工,總體可以參考PB市淨率估值,而PE化仿依舊高於低位化工比較合理。

化工PB多少呢?國內依舊保持在2左右。由此,對於淨利潤增速穩健的化仿,如果PB在2左右,應該是處於低估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