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要讓自己的努力開花結果,必須始終追求完美

稻盛和夫:要讓自己的努力開花結果,必須始終追求完美

如果缺乏自信,認為自己不可能完美,以半吊子的心態投入工作,那麼,對於結果也不會有自信。

——稻盛和夫《思維方式》

01

我從年輕時開始,就將“貫徹完美主義”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貫徹完美主義”這一條,既是我自身的性格使然,也是我從事研究開發這一創造性工作所得出的經驗。

當挑戰從來沒有人涉足過的研發課題時,由於沒有實驗數據等可以參考的資料,所以必須從零開始,必須用自己的手去摸,用自己的腳去踩,所有的事情都必須靠自己論證,由自己證實推進。

就是說,必須把自己作為指南針,確定前進的方向。

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就是對自己的信心。對自己的品格、對自己的技術、對自己本身,必須抱有確信,必須確鑿無疑。

如果缺乏自信,認為自己不可能完美,以半吊子的心態投入工作,那麼,對於結果也不會有自信。

這樣的話,絕對無法從事創造性的工作。

02

以陶瓷為例,比如說,有時候要混合好幾種原料,只要放錯了一種原料,或者搞錯了分量,或者是混合方法不對,都無法做出自己理想中的陶瓷產品。

實際上,在我自己做實驗的時候,就曾有這樣的情況:

在實驗室混合原料粉末的時候,需要使用瑪瑙製成的研缽和研棒。

“要合成這樣的陶瓷材料”,於是將計算好分量的原料放進研缽進行混合。混合的時間越長,原料混合得就越均勻。但是,花多少時間才算混合好呢?這是一個問題。

製造陶瓷材料,需要混合氧化鎂、氧化鈣等原料粉末。

為了便於理解,大家可以把它們想象成小麥粉。比如說,要將不同顏色的小麥粉進行混合。

最初看上去是一塊塊不均勻的顏色,拼命攪拌混合後,顏色變得一致。如果是液體的話,這樣就可以說是混合均勻了。但因為是固體,就不知道到底混合到什麼樣的狀態才能說是均勻。

03

即使把顆粒磨細到直徑千分之一毫米的大小,從微觀角度來說,也不能說完全混合了。所以,如果想充分混合,就會有一個問題,就是到底應該混合到什麼程度才算混合好。

不管是使用研缽混合,還是用“罐式球磨機”這種一邊轉動一邊粉碎混合的機器來混合原料,都很難判斷到哪個時間點才算完全混合好了。

所以,我用研缽混合粉末時,經常會思考:“僅僅一個混合的步驟,就已經很困難了。但是,如果不將所有流程都完美實施,就無法做出理想的產品。要製造出完美的產品,究竟應該怎麼做?”

假設某個步驟由於稍有疏忽而失敗,那麼,到此為止所使用的所有材料、加工費、電費和一切其他投入都付諸東流。

這不僅會給公司帶來損失,還可能導致交貨延遲,給客戶帶來麻煩。

04

京瓷規模還小的時候,幾乎全都是直接從客戶那裡接訂單進行生產。

銷售人員去拜訪客戶,與客戶商討,客戶會說:“我要做這樣的陶瓷零部件,什麼時候必須交貨。”

於是我們的銷售人員會回答:“一定按期交貨。”接下訂單。客戶就會按照零部件的交期,制定用到這個零部件的產品生產計劃。所以我們必須在規定的日期前交貨。

但往往就是這種時候,眼看就要到交貨期了,結果由於一個小小的失誤而失敗。如果說從原料混合到成品完成需要15 天的話,如果在最終出貨前的節骨眼上失敗,就要重新再花 15 天。

於是不得不對客戶說:“請再給我們 15 天的時間。” 這樣的話,客戶就會劈頭蓋臉地怒罵我們的銷售人員“就是因為把訂單交給了你們這種不靠譜的破公司,才把我們的生產計劃都打亂了”“再也不跟你們做生意了”等。

銷售人員垂頭喪氣地回到公司。然後我們不得不再次拜訪客戶,真心誠意地解釋,儘量得到客戶的諒解,儘可能早點交貨。

正因為體會過這樣心酸的經歷,所以我深切地感受到,哪怕是一個小小的錯誤,也會導致嚴重的後果。

所以京瓷迄今為止都貫徹完美主義的方針。

04

就是說,從製造到交貨的全流程,哪怕只有百分之零點幾的失誤,也會導致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化為泡影。所以必須時刻保持緊張感,徹底貫徹完美主義,追求完美。產品製造的世界就是這麼嚴格。

人生也和工作一樣,疏忽了最後的 1% 的努力,就可能前功盡棄。

要讓自己的努力開花結果,必須始終追求完美。

本文摘自《思維方式》

稻盛和夫:要讓自己的努力開花結果,必須始終追求完美

稻盛和夫:要讓自己的努力開花結果,必須始終追求完美

稻盛和夫

1932年出生於日本鹿兒島。畢業於鹿兒島大學工學部。

1959年創辦京都陶瓷株式會社(現在的京瓷公司)。

1984年創辦第二電電株式會社(現名KDDI,是僅次於日本NTT的第二大通信公司)。這兩家企業都進入過世界500強。

2010年出任日本航空株式會社長,僅僅一年就讓破產重建的日航大幅度扭虧為盈,並創造了日航歷史上最高的利潤。

現任京瓷名譽會長、KDDI最高顧問、日航名譽顧問。

代表作:《活法》、《京瓷哲學:人生與經營的原點》、《思維方式》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