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逼迫武則天退位的人最終全部慘死?

盧金潮


五王之死,表面是奸臣用事所致,內裡卻是武李兩家鬥爭的延續。深受武則天信任的狄仁傑,在武則天為立儲之事猶豫不決時,說了一句只見兒子拜祭父母,未見侄兒拜祭姑母“廟不袝姑”的話,本來武則天晚年,見民心人望還屬李唐,就有還政之意,狄仁傑這席話堅定了武則天的決心,三子李顯被立為皇太子,狄仁傑於時又推薦了張柬之崔玄暐等入朝為相,無意中為李唐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立儲後武則天也開始懈怠,把政事全託付張昌宗張易之兄弟,自己歡娛晚景,縱情享樂。


二張用事,如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又如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生殺在手目空一切,徹底得罪朝中武李兩家權貴,705年,鳳閣侍郎張柬之等見機會難得,聯合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聯絡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人,強行簇擁李顯,誅二張逼武則天退位歸政,武則天無奈,先封李顯監國,隔日再進行禪讓,至此,失落十多年的江山又回到李氏後人手裡。(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張柬之挾破竹之勢,本來可以一舉撲滅武氏在朝一黨,一為全君臣大義名份,二為了讓李顯殺人立威,對武三思等人放過不究,留待李顯動手。


李顯當上皇帝后,封張柬之五人為王,但政局並不平靜,朝中有神龍功臣和武氏勢力,後宮有韋后、武官婉兒制肘干政,還藏有另一股本家弟妹太平公主和曾為皇帝的李旦,都是不可小視的力量,在去周復唐,為武則天歸陵上尊號等撥亂反正的重大決策中,幾股力量多次鬥爭角力,張柬之等人期望的殺武並沒有出現,李顯只是利用各派進行制衡,維持政局平穩。(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形勢的發展越來越不利於五王,李顯也有丟車保帥的意思,武三思勾結韋后“內行相事,反易國政”,武氏家族中人及其羽黨仍當權用事,為天下所患。當時在京師流傳武三思與韋后私通,鬧得人盡皆知,李顯得知暴怒,武三思乘機進譖,說是五王蓄謀已久,有意打擊報復,擁立的皇帝不聽其意見,而中傷皇后。(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其實從這件事的發展及獲益,太平公主和李旦才是最可疑的,應也不是武派所為。至此,政局出現傾斜,張柬之五人全部被貶往嶺南。

五王除了張柬之崔玄暐在流放途中病死,其他三人敬暉桓彥範袁恕己都受到殘殺,武三思韋后讓上官婉兒假造聖旨,派出心腹五王原來的對手周利貞星夜前往嶺南追殺五王,追上後周利貞令人將桓彥範捆綁起來,在砍去上半截露出尖頭的竹樁上拖著走,肉被竹樁颳去只見骨頭,而後用棍棒打死,袁恕已被強行灌進毒液野葛藤汁,毒發時痛苦難受,以手抓土指甲磨盡,被用竹板打死。敬暉被一刀一刀割肉,以凌遲的方式處死。


南方鵬


因為這牽扯到唐中宗李顯與相王李旦的權力鬥爭,唐中宗是有意削弱自己弟弟李旦在朝廷中的影響力。


事實上在李顯被武則天從房州召回來的時候已經離開長安十四年之久了,而在此期間誰一直留在長安呢?


相王李旦。


而武則天執政後期除了李旦,李氏皇族裡還有誰在朝廷中樞有很強的影響力呢?


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和誰關係更密切呢?


還是相王李旦。


李旦當時在朝廷中樞影響力有多大呢?神龍政變,參與逼迫武則天退位的“五王”裡,袁恕己在任司刑少卿時兼知相王府司馬。張柬之由司刑少卿推薦為秋官侍郎時,袁恕己出了很大的力氣,而桓彥範本來就算是張、袁團體的一員。


也就是說“五王”裡至少有三個和相王有關係,這不得不引起唐中宗的憂慮。


尤其是唐中宗一直遠離朝廷中樞,又是通過政變上臺,他手裡其實沒有多少可用之人的。


這才是為什麼唐中宗一定要用武三思的原因。


而袁恕己、張柬之、桓彥範、崔玄暐、敬暉又老是在唐中宗面前要他不要用武三思以及武家後人,這不得不引起唐中宗的警惕。


所以不管是敲山震虎也好,還是為了肅清朝廷中樞李旦的影響也好,唐中宗最後還是決定把“五王”全部貶到地方。


雖然“五王”被貶,但其實五個人裡還是有區別的,像袁恕己這種李旦的鐵桿,唐中宗就聽由武三思派人把他虐殺,而像崔玄暐這樣其實跟李旦沒什麼關係的,唐中宗除了把他趕到地方去以外,並沒有特別為難他。張柬之也是同樣道理,唐中宗其實並沒有為難這個老臣。


由此可見,唐中宗清洗“五王”還是心裡有數的,不是所謂的“聽信讒言”。


說起來唐中宗還是比較心慈手軟的,他只是通過重用武三思和韋氏族人以及打壓李旦朝廷中樞勢力的辦法來削弱李旦影響力,而沒有學他爺爺李世民那樣從肉體上消滅李旦這個隱患。


蘭臺


權利遊戲就是一場有我無敵的淘汰賽,然而神龍政變的“五王”卻打成友誼賽,他們的結局就不言而喻了。

公元705年2月20日,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太子李顯正式復位。結束武周統治,復國號為唐。


政變後,張柬之被封為漢陽郡王、敬暉被封為平陽郡王、桓彥範被封為扶陽郡王、袁恕己被封為南陽郡王、崔玄暐被封為博陵郡王,所以,神龍政變又被稱為“五王政變”。

最終“五王”的結局都落得慘死。首先五人被武三思和韋后誣陷全部被貶官;隨後張柬之在新州憂憤病死,崔玄暐在嶺南病死,敬暉被流放瓊州、桓彥範被流放貴州、袁恕己被流放環州,三人都被周利貞虐殺。

“五王”下場之所以如此悽慘,其根源是對武周勢力沒有乘機進行徹底清洗。雖然被史家稱為革命,但是政變後,武則天自己又向李顯要求迴歸大唐皇后身份,武家子弟這些強權人物依然把持著朝政;相反,政變的五人通過封王的形式削奪了宰相權力,失去把持朝政的能力。

這次政變歸根結底就是皇族之間藉助大臣勢力進行的一次權利交接,當權利順利過渡後,沒有將失敗一方逐出權利圈外,繼續成為皇族內部的權利遊戲,當初參與政變的“五王”當然要被排除權利圈外了。



安定郡潛夫


以張柬之為首的五位大臣發動的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擁立太子李顯,立有不世之功。然而令他們做夢也想不到的是,對李唐的一片忠心,換來的竟是滅頂之災。

一、養虎遺患

武則天退位後,張柬之等人優柔寡斷,並未在第一時間除掉武氏諸王。他們設想,這件事由李顯來做更為合適。

但是昏庸無能的李顯與其母親的鐵腕相比,真乃天地之差,相去甚遠。其在政治上純粹就是個白痴,他不僅沒有趁機打壓武氏諸王,還任由武三思與韋后私通,放縱武三思把持朝政,為所欲為。

等到張柬之等五人反應過來之時,已為時已晚。在武三思和韋后的陰謀策劃下,張柬之等五人先是被冊封為王,表面上榮寵至極,實則是被剝奪了實權。

706年,藉著處理王同皎謀反案,武三思誣陷五王是同謀,並將其貶到外地擔任司馬,此時的五人已成為任由武三思宰割的俎上魚肉。

接著反汙五人謀反,並請求將他們滅族。與此同時,武三思暗中指使安樂公主在李顯面前大肆誣陷,又讓侍御史鄭愔在朝外對其大加彈劾,裡外夾攻,李顯盛怒之下,命令迅速結案。其結果五人被判處死刑。

當判決呈報李顯後,他突然良心發現,想起曾經給張柬之等五人賜予過免死鐵券。於是,敬暉被流放瓊州,桓彥範被流放瀼州,張柬之被流放瀧州,袁恕己被流放環州,崔玄喡被流放古州,子孫十六歲以上被流放嶺外。

二、慘遭殺戮

然而陰險毒辣之武三思做的是斬盡殺絕、斬草除根。於是其死黨周利用被任命為代理右臺侍御史,奉命出使嶺外,去誅殺五人。等到周利用抵達嶺外時,張柬之和崔玄喡已死,僥倖躲過一劫。

在貴州抓到桓彥範,周命令部下將其綁起來,放倒在竹筏子上拖著走,一直拖到桓彥範肉被磨掉露出骨頭,才用杖打死;抓住敬暉後,將其一刀刀的剮死;周利用強逼袁恕己喝有毒的野葛汁,喝下幾升後,毒性發作難以忍受,其疼得用手扒土,幾乎把手指甲全都磨掉,然後再用棍棒將其活活打死。

殺人屠夫周利用回朝後,李顯卻將其提升為御史中丞。

三、咎其緣由

以張柬之為首的五位大臣發動的神龍政變雖然成功了,然斬草未能除根,懲前不能毖後,養虎遺患,留下一個禍根武三思 ,至使武氏諸王死灰復燃。

‘五王’冒死擁立的太子李顯竟是一個昏庸無能,腦袋進水的大草包,其被武三思接連帶了兩頂綠帽子,卻渾然不知不曉,甘當元緒公。這場驚心動魄的‘神龍政變’,真乃神龍見首不見尾,到頭來忠若五王,卻是為他人作嫁衣裳,都做了死不瞑目的冤死鬼!


手機用戶50902211138


真的麼?那證明了什麼呢?這不正好證明,則天女皇的功績是天地公正的麼?所以那塊無字碑的價值,真的是擎天柱!世人根本沒有權力,評價她的功過,只有天地可以為說。



響樂水


很簡單啊,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神龍政變把武則天弄下臺了,卻沒有對武三思等進行除根,後面中宗耳根子軟,韋氏和安樂公主亂政,這兩個2b也想學武則天,於是跟武三思等人搞在一起,所以神龍政變的那些人就被反殺了!所以說打蛇不死,反受其害


章若初


逼武則天退位的人,迎李顯即位,李顯無能,李顯後面的人對權力虎視耽耽,所以要清理拌腳石。


貝貝127554956


李顯忌憚,而本身無根基,乃擢升皇后韋氏和武三思而拆五大臣之臺,而後武三思大權在握後痛下殺手。無一善終。五大臣本身還是有很大問題。嗅覺不靈敏,手段不高明。在東宮舊屬魏元忠等五人歸朝封相後,李顯己有剪除功臣集團的底氣


展翅高飛11223


因為皇帝也怕,他們再造反。默許武三思,坑死他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