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隨筆12:第一章 有無之辨

序 言

2018年6月,出版了《道德經十講:98天輕鬆入門》之後,萌生了一個想法,想把平時跟大家聊天之中的點滴記錄整理下來。我們寫《道德經》的解讀,一般是逐章逐句逐字繹讀,受到章節的約束,缺少一些綜述的文章。老子的思想是整體的,但是是散落在每一個章節。所以,這些隨筆,接近於《道德經》的綜述,或許能有些新意,也能多一個與讀者溝通的渠道。

沒有計劃,有感就發,多了就彙總成一本電子書吧。

黃曉明

2018年11月26日


道德經隨筆12:第一章 有無之辨

老子第一章論有無,還是很清晰的。第一章強調有無,是從第二句,名可名非恆名開始。

我以前注意到,老子其實第一句並不重要,第二句才更重要,如: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按照文學修辭,這應該屬於賦比興的寫法。

所以,興在第二句。當然第一句也有內涵,並沒有浪費,只不過重點其實在第二句。即老子全文的名重要。

老子很多原創,如將“道”重新命名為最終極的存在,這是老子的第一個做的。以前我並不確認,但是我看了顧瑞榮先生推薦的他博導吾淳先生《中國哲學的起源》之後,確認了這個事實。但是那只是一個命名,把這個名,還原到過去的“太易、太一、大一”等,也是可以的,在思想上並沒有太多的貢獻。


道德經隨筆12:第一章 有無之辨


老子道論的真正的貢獻,還是在對有、無的認識。只不過,依據老子的命名原則,從生活之中的“有無”(標誌為11章的前三句),開始走向形而上的“有無”,這是在第一章。兩種斷句在這裡出現了分野:

1)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全文對有無有哪些地方重點論述呢?

02:有無相生

11: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40: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64: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64章比較關鍵,即執無(無執),才能無為。所以如何無執(即捕捉無形的徵兆,無執此理解結合了64章的其未兆易謀)?五官七竅是觀察形而下的工具;而結合全文,塞其兌閉其門,關閉對形而下的五官七竅,才能捕捉無形的徵兆,才能終身不勤。

所以,對無的理解,並不是到了後人才開始重無;而是老子一開始就是對“無”有深刻認識,只不過用了11章一般人理解的無,來昇華成為老子道論的名。

所以,第一章這裡斷句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比較合於我的認識的。當然有名、無名,也是在全文出現的:道隱無名,始制有名。這就是老子道論給後人留下了模糊的地方。

我認為,這一句“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的,只不過是沿用上文,強調: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即:名,是指對有無的重新的命名、定義。

什麼是有、無?從老子全文解讀: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就是無

視之可見聽之可聞搏之可得,就是有

五官七竅與身體可以感知的,為有

五官七竅與身體無法感知的,為無

所以老子才有:塞其兌閉其門,去感受無,這樣才能把握未有之徵兆。把握了,就能: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所以不出事,無敗事,所以終身不勤;反之,則終身不救。這是64章的無、無執、無為的思想。

有無是老子對世界(姑且名之)的兩大分類。

但是,第一章講的有無,更加指向“有無”的臨界(無的臨界為混沌,有的臨界為基本粒子)和有無之間的邊界(徼),構成了整個世界。所以第二章才有“有無相生”。這個徼,就成了有無相生的機制、界面等含義。徼,從形而下的邊界,就被老子重新命名為:有無的邊界。

結合現代物理學的概念,和湯川秀樹對莊子“倏忽與中央之帝混沌”的寓言的解讀:有,為基本粒子;無,為混沌。而莊子的這篇寓言:“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正是對無形混沌認知難題的深刻體悟,即:一旦開啟了對有形世界的萬物認知的七竅,就很難真正認識到無形世界的混沌了。

從大道本體的湛兮,到逐漸演化到蘊含了天地萬物雛形的混沌,都是無;

從大道創生宇宙為基本粒子,到基本粒子逐漸聚合成天地萬物,都是有。

我們應該如何認知“有無”,把握“有無”,以及有無之間的聯繫與相互轉換機制“”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