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吃完飯放下一些碎銀子就走,店小二不阻攔,也不當面清點

親愛的讀者們,不知道大家在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有沒有發現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一位大俠走進酒樓吃香喝辣,吃完後隨手扔下一塊碎銀子,起身就走。店小二不僅沒有攔住,反而喜笑顏開大喊:這位爺,您走好!


古人為何吃完飯放下一些碎銀子就走,店小二不阻攔,也不當面清點


問題來了,為什麼店小二當面清點一下這個錢數?難道不怕錢不夠嗎?雖然電視劇裡會有誇大的成分,但是這種問題在歷史上也曾發生過,我們合理探討一下。

白銀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使用了,只不過在漢唐時期它的使用不廣泛,而且當時一兩白銀,它的價值比較高,相當於現在的五六千塊錢。你想普通人家也不會帶這麼多錢出門吃飯,加上當時物質匱乏,吃一頓飯大部分人只需要用到銅板。


古人為何吃完飯放下一些碎銀子就走,店小二不阻攔,也不當面清點


每個朝代的繁榮程度不一樣的,比較富足的算是唐朝,比較窮的是隋朝了。在唐朝的時候,物資是比較豐富的,貞觀年間,米是比較便宜的,只需要五文錢就能夠買上一斗米,那一千文也就是一兩銀子就能夠買到兩百斗的米。


古人為何吃完飯放下一些碎銀子就走,店小二不阻攔,也不當面清點


按照我們現在大米的價格來進行計算的話,那古代的一兩就是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兩千塊錢了。在宋朝的時候,戰爭是比較多的,所以沒有那麼多人種糧食,自然大米的價格就比較貴,在這個時候,一斗米的價格是三十文,但是在這個時候一兩是有二千文的,那一兩銀子能夠買到四擔左右的大米,基本上是相當於一千五百塊錢的。因為這其中老百姓的購買能力是不一樣的。但是大米的價格還是一樣的,後世的人記錄就會用買米的方式。

當時的銀子的生產量是很不高的,一兩銀子也沒有一個固定的數值,因為每個朝代不一樣,銀子的價值也是不一樣的,比如一兩銀子在明朝的時候,可以換800枚銅錢,而到了清朝就可以換成1000多枚了。知道這一兩有多值錢了吧,所以一般人即使到酒樓裡吃飯,扔下一粒碎銀子就走,真的不用問價格的,即使再貴也沒有1000個銅錢貴了。


古人為何吃完飯放下一些碎銀子就走,店小二不阻攔,也不當面清點


但是如果你是土豪需要大量買買買,就需要我們題目中提到的銀子。但是我們都知道店家是最英明的,他怎麼可能允許隨便人放下錢撒腿就跑?所以在古代茶館或酒樓等一系列消費場所就會有專門的戥子,專門用來衡量銀子的重量。這時候就有人提出,為什麼要這麼麻煩?你帶一個小一點的元寶不就行了嗎?我們來假設一個場景,比如一個小元寶是一兩(不同年代一兩的價值不同,假設1兩=1000銅板),然後你胡吃海喝,吃一頓最豪華的餐食頂多100銅板。店家再找你900個銅板,你是不是覺得這太麻煩了?再說了,這麼多銅板,出門沒僱個保鏢或者帶個小毛驢,多麼沒場面啊。


古人為何吃完飯放下一些碎銀子就走,店小二不阻攔,也不當面清點


所以說老祖宗的智慧是無窮的,碎銀子出現後,不僅方便攜帶,而且購買力很強,方便不少行走江湖的大俠。這就完美解決了我們上面說到的問題。綜上一塊碎銀子價格比飯菜高太多,所以店小二看到顧客扔下一塊碎銀子,不僅不會阻止,而且還會喜氣洋洋地送走客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