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三)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三)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趙富海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三)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三)

趙富海,1945 年生於黑龍江,祖籍山東,定居鄭州。做過工人、幹部、報社和雜誌社總編。曾任團鄭州市委副書記、鄭州紫油機廠黨委副書記、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鄭州市作協顧問、鄭州市非遺專家委委員、二七紀念館名譽研究員、《華夏文明》雜誌副總編、《古都鄭州》雜誌執行總編、鄭州文物考古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趙富海同志是中原文化的挖掘者、探索者和傳承者。他勤學敏思,文功深厚,博古通今。30 多年來,他在中原特別是鄭州厚重深邃的史海遺蹟中鉤沉遨遊,為社會奉獻出了 26 部、500 多萬字歷史文化方面的宏制巨篇。以等身的作品和研究成果再現鄭州的歷史輝煌,傳承鄭州的厚重文脈,被人們譽為熟知老鄭州歷史“第一人”。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是趙富海同志擬結集付梓的又一部文集。作者以“鄭州是我城,我是鄭州人”的視角,通過 80 多篇散文、隨筆和記述文章,講過他所知道和親歷的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娓娓道來,如敘家珍,親切自然。在我的誠邀下,趙富海同志慷慨應允,將這些文稿發給我,並同意在《中原視窗》公號上連載。自本期起,本網將分期發表,與網友分享。讓我們通過這一篇篇文章,一個個故事,走進鄭州的歷史和現實,品味作者的人生和守望。(《中原視窗網》總編輯:孟慶國)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三)

三、軍政大員你方唱罷我登場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三)

鄭州這個地方,無論在歷史上叫過什麼名字,曾隸屬哪方管轄抑或管轄過哪一方,它居天地之中、中國南北之要衝、中原腹地的位置無法改變。這塊地方就成了兵家必爭之地,所謂逐鹿中原,所謂得中原者得天下,就在鄭州。“鄭莊公克段於鄢”就是從新鄭打到滎陽追殺其弟大叔至輝縣,逼老弟自殺。劉邦、項羽滎陽廣武鴻溝“中分天下”,爭鬥數月,劉勝項敗。史載:公元204年,楚漢戰爭息,西漢紀年始。立漢。還有興唐,秦王李世民借瓦崗軍與有30萬大軍的竇建德會戰,竇軍大敗,竇被話捉,李世民回長安才穩坐江山,稱唐太宗。現在說漢唐盛世,是在鄭州立漢、興唐的。

公元1128年,岳飛大敗金兵於氾水關,收復鞏義與鄭州一帶。明末李自成率起義軍先打登封、滎陽後攻克鄭州。所以鄭州及周邊二三十公里,真可謂金戈鐵馬,狼煙四起。2000多年來,“鴻溝流水已成塵,溝畔荒涼起暮雲。”“成名豎子知誰謂,擬喚狂生與細論”。留給後人評說的是英雄豪傑們征戰殺伐的結局和各自人格魅力。

近代鄭州是靠火車一飛沖天的。我們應當感恩兩個人:張之洞與盛宣懷。開商埠,我們應感恩陳夔龍奏請清政府開鄭州商品埠。

修建盧漢鐵路時,清廷無錢,張之洞以兩廣總督從英國、比利時國高息貸款。鐵路1897年修建,同時鄭州黃河鐵橋始建。籌備處設在馬路大街(大同路)的呂祖廟內。鄭州站1904年建成,即為甲等站,火車1905年試運營,1906年正式通車。黃河鐵橋1897年始建,張之洞親臨監督檢查。

盛宣懷是清末洋務派、實業派代表人物,他創辦了許多開時代先河的事業,涉及輪船、電報、鐵路、鋼鐵、銀行、紡織、教育諸多領域。張之洞辦鐵路,得益於這個重要助手。他親赴開封、鄭州調研,定在邙山腳下築橋。他與張之洞共辦武漢大學,自辦交通銀行。

陳夔龍,河南巡撫。1905年巡視鄭州,見火車站下沿商業繁華,即報清廷開鄭州商埠。上奏1905年1月20日,獲准1908年11月30日。

1922年3月2日,國民黨北京政府內閣會議決定,開鄭州為商埠。

20世紀20—-40年代中期,中國顯赫一時的軍政大員如同走馬燈般頻頻光顧鄭州,或任職、或居住、或建公館、或晤面、或開會、或遊走,鄭州成了必經之地,必留之處,必居之所,炙手可熱,實為近代史上一大奇觀。期間,蔣介石1927年秋天來鄭與馮玉祥晤面,馮玉祥電邀北伐將領來議會師鄭州,將東北軍張學良趕出鄭州。

1927年秋,將介石來鄭州辦了兩件事:一與馮玉祥喜結金蘭,馮為兄蔣為弟。結拜兄弟儀式在馮的司令部(華美醫院)舉行。二在火車站廣場開群眾大會,蔣講北伐馮主持。參加集會有三四千人,蔣介石登臺先與地方軍政李德全(馮的夫人)、任右民等握手,任致詞,說:此次蔣總司令與馮總司令是“蔣馮會師”,是打倒軍閥,統一中國的。蔣介石講話,他首先發表了反對中國共產黨的聲明。他說:今天和馮總司令晤面,說明一點,以前孫中山先生是讓共產黨以個人資格參加國民黨的,現在他們陰謀暴露,背叛諾言,因此我們反共。說到此次馮蔣晤面商討北伐大計時,只說已經勝利,繼續前進,進行到底。蔣介石講完,臺下議論紛紛,接著是馮玉祥講話,他顯然對蔣講話反感,只好簡單發問:蔣總司令給大家講的明白不明白?群眾齊聲說:明白。馮玉祥說:明白就好,散會!

1928年直奉軍閥戰爭中,東北軍少帥張學良與佔據鄭州控制京漢、隴海兩條鐵路線的吳佩孚部將靳雲鶚激戰於鄭州黃河鐵路大橋,炸燬了10、12兩座橋墩。

1927年春,北伐軍中勁旅馮玉祥部戰功赫赫,馮又主豫任河南省主席兼總司令,他電邀國民黨武漢政府及北伐將領來鄭議北伐大計。會址在鄭州隴海花園(鐵路工人文化宮,後改鄭鐵一中,現在市101中學)。參加會議的有程潛、汪精衛、張發奎、楊虎城、于右任等。

1928年,馮玉祥為了安葬北伐中戰死將士,令部下不能用農田,在鄭州西郊一處叫白沙崗的地方(原是戰國時期埋人的地方),拔款20萬元,建陵園,他親題園名:碧沙崗。取“碧海丹心,血殷黃沙”之意。

1938年,設在一馬路的難童學校,遷址碧沙崗烈士祠內。1944年,鄭州第二次淪陷,聖德中學800名師生徒步西遷陜西,兩個月才走到西安,1942年2月又徒步回鄭州,仍在碧沙崗上課,改校名為:鄭州市私立聖德中學。1952年改名鄭州五中。

1930年,歷史上最大也是最後一次軍閥混戰--中原大戰爆發。馮玉祥、閻錫山為一方,蔣介石為一方。雙方屯兵130萬,馮、閻在鄭州碧沙崗烈士祠通電世界討蔣,雙方打成膠著狀態。後東北軍張學良通電世界助蔣,25萬東北軍開進關內,馮、閻大敗。蔣封學良為國防部次長,結為兄弟。抗日戰爭爆發後,張學良、楊虎城兵諫蔣介石抗日,釀成西安事變。後,楊被殺,張軟禁。蔣、張恩怨影響了中國歷史進程。

1927年6月9日,汪精衛在鄭州東站歡迎馮玉祥,10日,汪、馮達成反共默契。 馮玉祥在鄭州抓捕共產黨員,裝上卡車,送到郊外,每人發一塊大洋,逃命。

二三十年代,國民黨陸軍總部駐鄭指揮部主任孫震在鄭有房產,另一有房產的是國民黨安徽省主席、鎮嵩軍司令劉鎮華,他在大同路有房產幾十間(鄭州解放後改為小呂宋洗染店)。張鈁,國民黨河南省代主席,在鄭州天成路建有公館,鄭州解放後,改為市體委用房。鄭州駐軍司令曾有三人,一是國民黨上將顧祝同,小個子,好戴眼鏡,曾給德化街精華眼鏡店題辭;第二任是劉峙,日本無條件投降,他是鄭州地區接受投降官,他在火車站搭好了受降臺,胡宗南原定在漯河授降,爭到鄭州,劉峙說,都是上將,我又駐守鄭州,部下說,人家胡長官是蔣總裁的學生,你不是。第三任是孫桐萱,他是國民黨第三集團軍總司令,1941年,日軍第一次侵鄭,孫將軍與民眾同仇敵愾,30天克復鄭州,滅日軍8000餘,自損7000兵。他親自手提相機,拍攝了76張戰地照片。新中國成立後,孫桐萱為全國政協委員。

1938年日軍轟炸鄭州,宋美齡來鄭州華美醫院看望傷員,儘管病房頂履蓋著美國星條旗,日軍照炸,院方只好將傷員移動北郊,現大石橋那地方,宋美齡隨同看望。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初,國民黨陸軍司令專程來鄭州檢查受降準備工作,鄭州知州王光臨竟組織500個妓女歡迎,何應欽司令車到城隍廟熄火,只對王光臨交待幾句,對舉旗歡迎的妓女看都不看,車發動,他一揮手,進車裡,走了。

1945年9月22日,胡宗南在鄭州長春路(二七路)聖公會教堂(今商城大廈)接受日本無條件投降,日軍代表鷹森孝中將在投降書上簽字。3500多日軍交槍撤出鄭州。

1946年,內戰爆發,鄭州剿共指揮部司令,先劉峙,後顧祝同,1947年換範漢傑,副司令杜聿明。杜住在黃殿坑,夫人也隨行。1948年指揮部遷徐州。

1975年,周總理指示,要國民黨在押戰犯出來走一走,看看祖國的變化,走一走看一看的戰犯中就有杜聿明。戰犯一行20餘人由省統戰部安排,先看黃河花園口,晚上在鄭州劇院看曲劇《紅雲崗》。我問領隊雷振科,哪個是杜聿明,看過毛選《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也知道杜是楊振寧的岳父,雷手指一中等個、臉瘦削、白淨的老頭,就他。杜與其他戰犯一樣身穿藍色棉囚服,不同的是他兩眼很有神,端坐不語看大幕。若不是有人介紹,誰也想不到這老頭是昔日的國民黨上將杜聿明。今非昔比,豈是一句“勝敗乃兵家常事”說得清楚的。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三)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三)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三)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三)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三)

趙富海、1945年生,祖籍山東,定居鄭州。長期研究中原文化,博古通今,創作出版歷史文化書籍26部。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鄭州市非遺專家委委員、《古都鄭州》雜誌執行總編、鄭州文物考古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三)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三)

堅持是一種信仰,專注是一種態度!分享是一種美德,轉發是一種境界!點贊是一種支持!

↓↓↓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三)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