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華工就沒有今天的馬來亞,英國殖民東南亞為何從不用本地工人

1819年,新加坡開港時,只是一個偶爾有海盜出沒和漁民棲息的荒島漁村,經過無數華工的辛勤開發,僅僅幾十年的時間就變成了大英帝國控制遠東和東南亞貿易的經濟樞紐和戰略基地。

我國沿海百姓“下南洋”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朝,但高潮卻是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後,西方資本主義轉向帝國時代,對東南亞殖民地的掠奪與開發也進入了新的時代。

沒有華工就沒有今天的馬來亞,英國殖民東南亞為何從不用本地工人

無論是印度尼西亞,還是馬來亞(馬來西亞前身),殖民者雖佔據大量土地,但當地農民還沒有窮到賤賣自己的地步,寧願過著半飢半飽的日子,也不願進入殖民者開辦的種植園和礦場中勞作。

近代以來中國人口暴增,地權卻高度集中,導致“竭一人終歲勤勞之力,往往不能仰事俯畜”,破產農民紛紛將海外當做出路。英國本就是黑人奴隸貿易的發起者之一,很快將販賣黑奴的手法複製到了中國,於是誕生了著名的“豬仔貿易”。

最初時,僱主僱主委託新加坡的豬仔頭,租船開到廈門、澳門等地,然後再轉到自己的家鄉,誘騙或是綁架同鄉、同族的破產農民。勞工簽訂賣身契賤賣自己後,會像牲口一樣被關在狹小的船艙運到新加坡,所以才被稱為“豬仔”。

沒有華工就沒有今天的馬來亞,英國殖民東南亞為何從不用本地工人

豬仔貿易利潤豐厚,澳門和新加坡的幫會很快串通一氣,基本上壟斷了豬仔貿易。到了後期,為了確保能夠獲得足夠的勞動力,英國殖民政府也直接參與到豬仔貿易中。

葡萄牙在列強的競爭中力漸不支,澳門的經濟也受到巨大的衝擊,葡澳政府於是將賣豬仔當成經濟支柱,所以澳門很快成為豬仔出國的最大港口。南洋的新加坡和檳榔嶼則是接受和中轉豬仔的主要基地。

沒有華工就沒有今天的馬來亞,英國殖民東南亞為何從不用本地工人

十六到十七世紀,東南亞各國的發展極不平衡,有的國家已經進入封建社會,有的處於奴隸社會,還有不少國家停留在原始社會末期。華工為落後的東南亞帶來了先進的製糖、鍛鍊熟鐵和採礦技術。大概因為東南亞自然環境太過優越,土著並不關心如何榨取更多的甘蔗汁、如何快速淘出礦砂,只在意如何快樂地過完每一天。

殖民者對土著民族的性格洞若觀火,英國人從佔領檳榔嶼開始直到二戰結束,馬來亞的錫礦和種植園都鮮有土著勞工。儘管華工是被當做“豬仔”賤賣過去的,英國人並不限制有能力的華工在殖民地承包礦場、開闢橡膠園,還為他們提供貸款服務。

沒有華工就沒有今天的馬來亞,英國殖民東南亞為何從不用本地工人

荷蘭人比英國人更早來到東方,他們也曾大量招募華工,但卻認為華工太勤勞、太智慧,可能會威脅到殖民統治,又加之爪哇島人口過剩,荷蘭殖民者不僅嚴禁華工入境,還驅趕,甚至屠殺華工。

因為排斥和驅趕華工,荷蘭人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荷屬東印度在人口、土地和資源上都遠遠大於英屬馬來亞,但荷蘭人三百多年殖民統治所取得的經濟成果,在短短几十年的時間內就被英國超越。

沒有華工就沒有今天的馬來亞,英國殖民東南亞為何從不用本地工人

華工不畏艱辛將充滿煙瘴的原始森林開發為成片成片的橡膠園、胡椒園;把深山中的錫礦砂一點點淘出來,最終全世界一半的錫礦和橡膠產量都曾被英國殖民者控制,作為吞吐港的新加坡也很快發展成新興的工業城市。

英屬馬來亞總督瑞天鹹在其著作《英屬馬來亞》中對華工高度評價道:“是中國人的精神和事業心成就了今天的馬來亞”。另一位英國殖民官維克多·珀塞爾更是說道:“如果沒有中國人就沒有現代的馬來亞;如果沒有現代馬來亞的助力,歐美汽車工業就永遠不會取得這樣巨大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