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多次拯救大唐的“宝地”,为何叫北宋陷入积弱深坑

这块多次拯救大唐的“宝地”,为何叫北宋陷入积弱深坑

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日扬、益,以扬为首,盖声势也。人物繁盛,悉皆土著,江山之秀,罗锦之丽,管弦歌舞之多,伎巧百工之富,其人勇且让,其地腴以善熟,较其要妙,扬不足以侔其半。

——唐·卢求《成都记序》

卢求提到的“益”指的就是位于西南盆地的益州,在唐代,益州的繁华锦绣天下闻名,素有“扬一益二”之称。而且,益州所在的蜀地,还是唐王朝不折不扣的一块福地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块福地有着怎样的故事吧。

一、唐王奔蜀

唐王朝和蜀地的渊源最初要追溯到李渊那里。李渊起兵占领巴蜀后,获得了蜀地大量的财富,正是依靠着蜀地的富饶,李渊才有了之后的挥师东进,平定关东,继而一统天下。难怪唐代大诗人陈子昂说:“蜀地是国家的宝库,人民富庶,粮食充足,这一地的富饶便可支援整个国家了”。

这块多次拯救大唐的“宝地”,为何叫北宋陷入积弱深坑

富饶的蜀地不仅为唐王朝提供了经济支持,还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为了唐朝皇帝最重要的避风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为避战乱,狼狈西遁,驻跸成都,史称玄宗幸蜀。蜀地四周崇山峻岭,道路艰险,又有剑阁三峡,易守难攻。玄宗入蜀后,果然躲开了三秦大地的烽火,任凭潼关内外狼烟四起,蜀地永远是一片宁静安详。

玄宗在这片世外桃源中保住了自己最后的实力,同时,由于蜀地重要的战略地位,唐玄宗控制巴蜀后,既可以操纵西北边军,又可以沿江而下,控制江南。

唐军平定叛乱最需要的兵马钱粮,蜀地都有,这样一块宝地,简直就是李唐王朝的“救命符”。后来唐军果然靠着蜀地的财富与回纥的援军才平定了安史之乱。

这块多次拯救大唐的“宝地”,为何叫北宋陷入积弱深坑

无独有偶,公元783年,泾原兵变爆发,长安沦陷。唐德宗仓皇出逃,再履蜀栈。靠着蜀地这个西南大后方,唐王朝第二次转危为安,平定了叛乱,保住了李唐政权。

公元878年,黄巢起义爆发,这次当家的唐僖宗一见叛军势大,立刻毫不犹豫的奔蜀地去了,蜀地又一次成功完成了保护君王的角色。

纵观整个唐代,皇帝三次奔蜀,三次成功的保住本钱,最终成功的平叛。蜀地就如同唐朝皇帝的“保命符”一般,护佑着唐王朝,但蜀地的神奇之处不仅于此,它还是唐代将领韦皋的福地呢。

二、蜀地杀敌

公元785年,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成为了巴蜀大地的守护者。

韦皋来到蜀地后,首先对境内的东蛮予以安抚,然后遣使与南诏修好,离间南诏和吐蕃的关系。事实证明,韦皋的一番苦心没有白费,等到吐蕃再来进攻蜀地时,南诏果然不肯与吐蕃联手了。

韦皋抓住这个机会,利用地形大破吐蕃于清溪关,取得了这次防御战争的全面胜利。

这块多次拯救大唐的“宝地”,为何叫北宋陷入积弱深坑

而后,韦皋还化被动防御为主动出击,公元789年,韦皋派大将王有道率两千兵马与东蛮联手进攻吐蕃,大破吐蕃于台登。公元793年,唐王朝想在吐蕃眼皮子底下建盐州城,为防止吐蕃干扰,韦皋又一次主动攻打吐蕃。

这次韦皋一口气攻破吐蕃峨和、通鹤、还把吐蕃的定廉城一把火烧了,又包围维州,搏栖鸡,攻下羊溪等三城,杀伤吐蕃军数千人,吓得吐蕃再也不敢干预盐州城的事。

据史料记载,韦皋在蜀地二十一年,总共击破吐蕃军队四十八万,擒杀节度、都督、城主、笼官一千五百人,斩首五万余级,获牛羊二十五万,收器械六百三十万。正是这场痛快的歼灭战,令曾经趁火打劫占长安的吐蕃,从此一蹶不振。蜀地,不仅成为韦皋杀敌立功的福地,更是再造大唐“元和中兴”的福地。

遭受“天子九逃”灾难的唐王朝,能够成功坚挺二百八十九年,蜀地,就是续命补血的大功臣。

三、竭泽而渔

说来也奇怪,唐朝人见人爱的宝地西蜀,到了宋朝后却再也没有给北宋王朝带来好运,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蜀地还是那个蜀地,但宋朝给蜀地人民的待遇,和唐朝可大不相同了。

这块多次拯救大唐的“宝地”,为何叫北宋陷入积弱深坑

首先是田赋。虽然宋代继承了唐代的两税法,但却在两税法之外依然加收名目繁多的杂税,同时,一些两税法中已经包含的项目比如力役,布帛等等,宋代也会在两税法外再次重复收取,这使宋代的田赋实际收取的金额比唐代高了好几倍。

其次是商税。蜀地是天府之土,素来富裕,商业繁盛。宋代为了最大程度赚取蜀中百姓的财产,

在公元992年规定将988年到992年之间收取商税金额最高的那年所收到的金额定为“祖额”,之后以此作为标准比较科罚。

这样的祖额无疑是很高的,可北宋政府仍不满意,为了多收一些商税,他们又想出了一个广泛征税的办法。

这个办法简单来说,就是打起了蜀地丝织品的主意。蜀地盛产丝织品,蜀锦天下闻名,民间多有收藏。于是北宋政府规定这些民间收藏的丝织品即使没交易也要交商税,就连一些手工艺者自织自用的丝织品也要交商税。

这块多次拯救大唐的“宝地”,为何叫北宋陷入积弱深坑

此外,北宋政府还规定税收除了“半输银帛外”, 还要“二分入金”,再加上负责税收的官员挑剔敲诈的作风,蜀地几乎成了北宋税收最重的地方。

第三是北宋政府在蜀地实行的垄断政策。为了获得高额利润,北宋政府将许多生活用品垄断经营,禁止民间买卖。虽然历朝历代都难免碰到几个垄断经营的大商人,但北宋政府垄断的范围实在太广了,用北宋人石介的话来说就是“今山、泽、江、海皆有禁;盐、铁、酒、茗皆有禁;布、绵、丝、枲皆有禁;关、市、河、梁皆有禁。”

压榨的这么严重?当时的宋朝统治者怎么想?人家自我感觉好着呢!比如宋太宗赵光义,经常在饮宴时自夸爱惜民力,把百姓治理得太平安乐。有一次老直臣吕蒙正实在看不下去,硬生生怼了一句:“乘舆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臣尝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不必尽然。”皇上,也就是汴京城里比较繁荣,不信你去农村看看,到处饥寒交迫呢!

彼时蜀地,就是吕蒙正口中“饥寒而死者甚众”的大宋民生,最生动的写照。

更打脸的是,明明蜀地已是民力穷困,在当地横征暴敛的彭山县知县齐振元,还被宋太宗热情表彰,树成了全国官员学习的模范。“模范”到993年,忍够了的蜀地百姓终于揭竿而起,把坏事做尽的齐元振抓了开膛剖腹,然后愤怒的烈火燃遍西南。是为宋初一场震撼大事:王小波、李顺起义。

这块多次拯救大唐的“宝地”,为何叫北宋陷入积弱深坑

这场大起义在993年爆发,前后持续两年多,连成都都一度落入了起义军之手,建立了大蜀政权。急红了眼的宋太宗调集大量精锐,还硬着头皮下了罪己诏。历经两年软硬兼施,终于把起义艰难镇压下去。但昔日富庶的蜀地,几乎打成了一片烂摊。

更严重的后果是,这几年,也恰是北宋与辽国,在北方杀得白热化的年头。由于大量人力物力用于西南平叛,宋军在抗辽战场上也严重吃紧,一度陷入到被动挨打的局面里。虽说起义被平定,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最好战机,早已无情错过。战略被动的态势,已是事实。

最终北宋政府不得不与辽国签署了《澶渊之盟》。坐看幽云十六州落于辽国之手。曾经唐代的宝地西蜀,就这么华丽丽的给宋代挖下了一个积弱的大坑。

其实这也不能怪蜀地,唐朝藏富于蜀,才有了护佑三代帝王的宝地,宋朝竭泽而渔,便让宝地成了凶地。古人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是这样,蜀地也是这样。

参考资料:《宋史》、《新唐书》、《旧唐书》、《王小波李顺起义为什么在川西地区发生》、《优雅而华丽的武士__记唐代名将韦皋》、《唐朝皇帝奔蜀浅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