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塊多次拯救大唐的“寶地”,為何叫北宋陷入積弱深坑

這塊多次拯救大唐的“寶地”,為何叫北宋陷入積弱深坑

大凡今之推名鎮為天下第一者,日揚、益,以揚為首,蓋聲勢也。人物繁盛,悉皆土著,江山之秀,羅錦之麗,管絃歌舞之多,伎巧百工之富,其人勇且讓,其地腴以善熟,較其要妙,揚不足以侔其半。

——唐·盧求《成都記序》

盧求提到的“益”指的就是位於西南盆地的益州,在唐代,益州的繁華錦繡天下聞名,素有“揚一益二”之稱。而且,益州所在的蜀地,還是唐王朝不折不扣的一塊福地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塊福地有著怎樣的故事吧。

一、唐王奔蜀

唐王朝和蜀地的淵源最初要追溯到李淵那裡。李淵起兵佔領巴蜀後,獲得了蜀地大量的財富,正是依靠著蜀地的富饒,李淵才有了之後的揮師東進,平定關東,繼而一統天下。難怪唐代大詩人陳子昂說:“蜀地是國家的寶庫,人民富庶,糧食充足,這一地的富饒便可支援整個國家了”。

這塊多次拯救大唐的“寶地”,為何叫北宋陷入積弱深坑

富饒的蜀地不僅為唐王朝提供了經濟支持,還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成為了唐朝皇帝最重要的避風港。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為避戰亂,狼狽西遁,駐蹕成都,史稱玄宗幸蜀。蜀地四周崇山峻嶺,道路艱險,又有劍閣三峽,易守難攻。玄宗入蜀後,果然躲開了三秦大地的烽火,任憑潼關內外狼煙四起,蜀地永遠是一片寧靜安詳。

玄宗在這片世外桃源中保住了自己最後的實力,同時,由於蜀地重要的戰略地位,唐玄宗控制巴蜀後,既可以操縱西北邊軍,又可以沿江而下,控制江南。

唐軍平定叛亂最需要的兵馬錢糧,蜀地都有,這樣一塊寶地,簡直就是李唐王朝的“救命符”。後來唐軍果然靠著蜀地的財富與回紇的援軍才平定了安史之亂。

這塊多次拯救大唐的“寶地”,為何叫北宋陷入積弱深坑

無獨有偶,公元783年,涇原兵變爆發,長安淪陷。唐德宗倉皇出逃,再履蜀棧。靠著蜀地這個西南大後方,唐王朝第二次轉危為安,平定了叛亂,保住了李唐政權。

公元878年,黃巢起義爆發,這次當家的唐僖宗一見叛軍勢大,立刻毫不猶豫的奔蜀地去了,蜀地又一次成功完成了保護君王的角色。

縱觀整個唐代,皇帝三次奔蜀,三次成功的保住本錢,最終成功的平叛。蜀地就如同唐朝皇帝的“保命符”一般,護佑著唐王朝,但蜀地的神奇之處不僅於此,它還是唐代將領韋皋的福地呢。

二、蜀地殺敵

公元785年,韋皋出任劍南西川節度使,成為了巴蜀大地的守護者。

韋皋來到蜀地後,首先對境內的東蠻予以安撫,然後遣使與南詔修好,離間南詔和吐蕃的關係。事實證明,韋皋的一番苦心沒有白費,等到吐蕃再來進攻蜀地時,南詔果然不肯與吐蕃聯手了。

韋皋抓住這個機會,利用地形大破吐蕃於清溪關,取得了這次防禦戰爭的全面勝利。

這塊多次拯救大唐的“寶地”,為何叫北宋陷入積弱深坑

而後,韋皋還化被動防禦為主動出擊,公元789年,韋皋派大將王有道率兩千兵馬與東蠻聯手進攻吐蕃,大破吐蕃於臺登。公元793年,唐王朝想在吐蕃眼皮子底下建鹽州城,為防止吐蕃干擾,韋皋又一次主動攻打吐蕃。

這次韋皋一口氣攻破吐蕃峨和、通鶴、還把吐蕃的定廉城一把火燒了,又包圍維州,搏棲雞,攻下羊溪等三城,殺傷吐蕃軍數千人,嚇得吐蕃再也不敢幹預鹽州城的事。

據史料記載,韋皋在蜀地二十一年,總共擊破吐蕃軍隊四十八萬,擒殺節度、都督、城主、籠官一千五百人,斬首五萬餘級,獲牛羊二十五萬,收器械六百三十萬。正是這場痛快的殲滅戰,令曾經趁火打劫佔長安的吐蕃,從此一蹶不振。蜀地,不僅成為韋皋殺敵立功的福地,更是再造大唐“元和中興”的福地。

遭受“天子九逃”災難的唐王朝,能夠成功堅挺二百八十九年,蜀地,就是續命補血的大功臣。

三、竭澤而漁

說來也奇怪,唐朝人見人愛的寶地西蜀,到了宋朝後卻再也沒有給北宋王朝帶來好運,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蜀地還是那個蜀地,但宋朝給蜀地人民的待遇,和唐朝可大不相同了。

這塊多次拯救大唐的“寶地”,為何叫北宋陷入積弱深坑

首先是田賦。雖然宋代繼承了唐代的兩稅法,但卻在兩稅法之外依然加收名目繁多的雜稅,同時,一些兩稅法中已經包含的項目比如力役,布帛等等,宋代也會在兩稅法外再次重複收取,這使宋代的田賦實際收取的金額比唐代高了好幾倍。

其次是商稅。蜀地是天府之土,素來富裕,商業繁盛。宋代為了最大程度賺取蜀中百姓的財產,

在公元992年規定將988年到992年之間收取商稅金額最高的那年所收到的金額定為“祖額”,之後以此作為標準比較科罰。

這樣的祖額無疑是很高的,可北宋政府仍不滿意,為了多收一些商稅,他們又想出了一個廣泛徵稅的辦法。

這個辦法簡單來說,就是打起了蜀地絲織品的主意。蜀地盛產絲織品,蜀錦天下聞名,民間多有收藏。於是北宋政府規定這些民間收藏的絲織品即使沒交易也要交商稅,就連一些手工藝者自織自用的絲織品也要交商稅。

這塊多次拯救大唐的“寶地”,為何叫北宋陷入積弱深坑

此外,北宋政府還規定稅收除了“半輸銀帛外”, 還要“二分入金”,再加上負責稅收的官員挑剔敲詐的作風,蜀地幾乎成了北宋稅收最重的地方。

第三是北宋政府在蜀地實行的壟斷政策。為了獲得高額利潤,北宋政府將許多生活用品壟斷經營,禁止民間買賣。雖然歷朝歷代都難免碰到幾個壟斷經營的大商人,但北宋政府壟斷的範圍實在太廣了,用北宋人石介的話來說就是“今山、澤、江、海皆有禁;鹽、鐵、酒、茗皆有禁;布、綿、絲、枲皆有禁;關、市、河、梁皆有禁。”

壓榨的這麼嚴重?當時的宋朝統治者怎麼想?人家自我感覺好著呢!比如宋太宗趙光義,經常在飲宴時自誇愛惜民力,把百姓治理得太平安樂。有一次老直臣呂蒙正實在看不下去,硬生生懟了一句:“乘輿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臣嘗見都城外不數里,飢寒而死者甚眾,不必盡然。”皇上,也就是汴京城裡比較繁榮,不信你去農村看看,到處飢寒交迫呢!

彼時蜀地,就是呂蒙正口中“飢寒而死者甚眾”的大宋民生,最生動的寫照。

更打臉的是,明明蜀地已是民力窮困,在當地橫徵暴斂的彭山縣知縣齊振元,還被宋太宗熱情表彰,樹成了全國官員學習的模範。“模範”到993年,忍夠了的蜀地百姓終於揭竿而起,把壞事做盡的齊元振抓了開膛剖腹,然後憤怒的烈火燃遍西南。是為宋初一場震撼大事:王小波、李順起義。

這塊多次拯救大唐的“寶地”,為何叫北宋陷入積弱深坑

這場大起義在993年爆發,前後持續兩年多,連成都都一度落入了起義軍之手,建立了大蜀政權。急紅了眼的宋太宗調集大量精銳,還硬著頭皮下了罪己詔。歷經兩年軟硬兼施,終於把起義艱難鎮壓下去。但昔日富庶的蜀地,幾乎打成了一片爛攤。

更嚴重的後果是,這幾年,也恰是北宋與遼國,在北方殺得白熱化的年頭。由於大量人力物力用於西南平叛,宋軍在抗遼戰場上也嚴重吃緊,一度陷入到被動挨打的局面裡。雖說起義被平定,但收復幽雲十六州的最好戰機,早已無情錯過。戰略被動的態勢,已是事實。

最終北宋政府不得不與遼國簽署了《澶淵之盟》。坐看幽雲十六州落於遼國之手。曾經唐代的寶地西蜀,就這麼華麗麗的給宋代挖下了一個積弱的大坑。

其實這也不能怪蜀地,唐朝藏富於蜀,才有了護佑三代帝王的寶地,宋朝竭澤而漁,便讓寶地成了凶地。古人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是這樣,蜀地也是這樣。

參考資料:《宋史》、《新唐書》、《舊唐書》、《王小波李順起義為什麼在川西地區發生》、《優雅而華麗的武士__記唐代名將韋皋》、《唐朝皇帝奔蜀淺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