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中那麼優雅高端還能送信的大雁,真實雁生卻讓人淚目

在古人心中,大雁是鳥界名氣最響的頭牌大明星,它在中國文化裡的地位是其他所有鳥都比不了的。

古詩詞中那麼優雅高端還能送信的大雁,真實雁生卻讓人淚目

什麼雁陣驚寒、鴻雁傳書、鴻漸於陸、驚鴻照影、目送歸鴻、哀鴻遍野等等等等,大雁的詩詞是所有鳥中最多的,文化意象也最豐富,但這看似風光無限的明星光環下,藏著的是大雁幾千年的血淚史。

古詩詞中那麼優雅高端還能送信的大雁,真實雁生卻讓人淚目

我們來透過表象看本質。

大雁的頭牌鳥明星地位至少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奠定了。那時候,人們就非常喜歡大雁,把大雁作為珍貴的禮物。

比如古人最重要的婚姻大事,從媒人提親到迎娶完婚一共有六個環節,分別叫“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除了納徵,其餘的五個環節都要用活大雁做禮物送給女方,叫“雁奠”。每次送的大雁或一隻,或一對,總之把一對新人送入洞房,至少有五隻大雁要做出犧牲。

古詩詞中那麼優雅高端還能送信的大雁,真實雁生卻讓人淚目

但是,文獻裡明確說,先秦吃的六種野生鳥類“六禽”裡,第一禽就是大雁。先秦對吃大雁也很有研究,說“雁宜麥”,就是說大雁肉要配合麥類食物一起吃。

古詩詞中那麼優雅高端還能送信的大雁,真實雁生卻讓人淚目

不過,被吃得最多還只是一部分原因,支撐起大雁頭牌鳥明星的地位,還有古人為抓大雁、吃大雁開發出來的各種“意義”。

古詩詞中那麼優雅高端還能送信的大雁,真實雁生卻讓人淚目

這個問題你可不能問先秦人,更不能問先秦的普通百姓,給事物賦予意義、弄弄玄虛向來是後代文人的事。從漢朝開始,文人們就為抓大雁吃大雁整出了一套又一套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意義”。

彙總起來就是:大雁有仁、義、禮、智、信的儒家美德,是君子的象徵。所以要抓來在重要活動中作禮物,以及吃。

雁之仁:一隊雁陣當中,壯年的大雁會照顧老弱病殘,不拋棄傷病的大雁。

雁之義:雁一夫一妻,從一而終,失偶的孤雁,往往到死也不會再找別的伴侶,甚至會自殺殉情。金代元好問的“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就是為殉情的大雁寫的。

古詩詞中那麼優雅高端還能送信的大雁,真實雁生卻讓人淚目

“因為大雁有情有義、從一而終、失偶殉情,所以把大雁抓來當結婚禮物”,對這種邏輯感到困惑的人想來也不會太少,晚唐時總算看到有人結完婚就把大雁放生了。

不過放生當然不可能成為主流。但人們在抓不到大雁,或買不起大雁時,會用鵝來代替大雁,或者做木頭雁、布偶雁來代替真大雁,這個雁的贗品倒是慢慢成了主流,婚禮也就很少用活大雁了。這也許能讓人在結婚時心裡好受點。只是,這並不能減少人們吃大雁的愛好。

大雁除了仁、義之外,還有禮、智、信:

雁之禮:雁陣飛行時會依序排成“一”字或“人”字,被稱作“雁序”“鴻儀”。雁陣由老雁領頭,小雁在中間,互相照應,既有等級差別,又協作有序,有儒家的禮儀風範。

雁之智:大雁警惕性很高,休息時,會派一兩隻大雁站崗放哨,一有風吹草動,就發出警報。

雁之信:雁是南北遷徙的候鳥,春天北往,秋天南來,順時遷徙,從不爽期,被古人當做標誌性物候。

古詩詞中那麼優雅高端還能送信的大雁,真實雁生卻讓人淚目

說來也怪,古人也給鶴、喜鵲、燕子等鳥賦予了特別的文化意義,但是,人們對鶴、喜鵲、燕子多是愛護和保護,並不作為常用食材。但文化意義最豐富的大雁卻一直是古代重要的狩獵對象,是要抓來吃的,難道人們五行缺君子,得吃大雁補?

總之,人們對大雁既賦予了最多的深情厚意,同時又熱情地捕捉獵殺端上餐桌,文化之雁和食用之雁似乎能在人們心中無障礙切換。

不過,我不太容易想象詩人們一邊吃雁肉,一邊寫雁詩的場景,所以,姑且認為下面這些美妙的詩句,並不是詩人們吃著雁肉寫出來的吧: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漢武帝劉徹)

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王勃)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

最憐霜月懷人夜,鴻雁聲中獨倚樓。

(惲格)

夜聞歸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歐陽修)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高適)

“鴻雁傳書寄相思”是人們非常熟悉並喜愛的大雁意象,這也是漢朝時給大雁添加的文化意象。

《漢書》記載,西漢漢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扣押了十九年。朝廷向匈奴要人,匈奴就說蘇武死了。後來蘇武的一個從官想出一計,讓朝廷使者對匈奴說:漢天子在上林苑打獵,射下一隻大雁,雁足上繫著一封書信,寫著蘇武就在某個地方。匈奴這才放了蘇武。

《漢書》:“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

從此以後,大雁便成了書信或音訊的代稱,尤其是家中有親人戍邊的人,每到秋天大雁南飛之時,慣例便要望雁寄情。

古詩詞中那麼優雅高端還能送信的大雁,真實雁生卻讓人淚目

不過,除了小孩子,應該沒人認為大雁能送信,所以鴻雁傳書的故事應該不會增加人們射大雁的興趣,但應該也不會減少人們射大雁吃雁肉的愛好。

作為最具文化意蘊的頭牌鳥明星,大雁獲得了詩人們最多的抒寫,大雁的好詩美詞數不勝數,但這些詩句很多都有一種哀傷的氣質,最典型的是從《詩經·鴻雁》的“鴻雁于飛,哀鳴嗷嗷

”中提煉出來的成語“哀鴻遍野”,用鴻雁來形容遍地哀嚎呼號、流離失所的災民,莫非這就是古人獵雁時的真實寫照?真是雁耶?人耶?人耶?雁耶?

南北路何長,中間萬弋張。不知煙霧裡,幾隻到衡陽。(唐陸龜蒙)

大雁怎麼的仁義禮智信,又怎麼的鴻雁傳情,這都是文人的創造,對大雁來說,陸龜蒙這首詩才是它們的真實雁生。

科普一下古人抓活雁的技藝,想要活雁,就不能用弓箭射,古人是用弋射來抓活雁,他們在一個小的鈍箭上綁上繩子,射出去後,繩子把雁纏住,大雁便飛不了。歷史上弋射大雁圖非常多,可見弋雁之盛,當然對大雁來說,這都是血淚史。

古詩詞中那麼優雅高端還能送信的大雁,真實雁生卻讓人淚目

好在大雁的繁殖能力也不弱,一對大雁一個夏天總能孵出好幾只小雁。所以雖然人們嗜吃大雁,但直到在二、三十年前,春、秋大雁遷徙之時還是經常能看到大雁浩浩蕩蕩飛過長空。

如今,因為大雁棲息地的破壞,遷徙通道上的溼地湖泊被開發,科技進步又提供了日新月異的獵捕手段,大雁終於被保護起來了,成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對普通人來說,現在能看到雁陣,純屬運氣。

在古人的七十二候裡,大雁的物候多達四個:小寒一候,雁北鄉;雨水二候,候雁北;白露一候,鴻雁來;寒露一候,鴻雁來賓,是入物候最多的動物。可想而知,對古人來說,雁陣是很容易看到的景象,每到現在這個季節,定是長空布雁影,舉頭見飛鴻。

如果現在再編新的七十二物候,大雁應該入不了物候吧。

運氣不夠看不到雁陣驚寒的話,就看看圖片上的雁陣吧。

古詩詞中那麼優雅高端還能送信的大雁,真實雁生卻讓人淚目

大雁南飛

古詩詞中那麼優雅高端還能送信的大雁,真實雁生卻讓人淚目

夕陽下一隻北飛的大雁劃過了碧波的湖面,歸心似箭飛向遠方的家鄉。

最後,讀一首最虐心的大雁詞吧。金代元好問為殉情的大雁寫的《雁丘詞》:

問世間,情為何物,

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

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

就中更有痴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

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

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

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

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