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真的是禍害漢朝的奸雄嗎?你怎麼看?

李胖砸


論 曹 操

在古今改朝換代的風雲人物中,今天在讀書品歷史中,寫一寫魏武帝曹操。

曹操乃沛國譙縣人,字孟德,其父曹嵩——漢相國曹參之後代,漢恆帝時,曹騰任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其養子曹嵩,官至太尉。

曹丕稱帝后,追封曹操之魏武帝。

“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節自《三國志》

孟子曰:“觀水有術,必觀其瀾”。如同觀錢塘江大潮異曲同工之妙——“壯觀天下無”!首先談一談曹操的筆墨書法。

唐代張懷瓘在《書斷》中品其筆墨——尤工章草、雄逸絕倫,實乃妙品”;南北朝時期庾肩吾在《書品》稱操之書法“筆墨雄贍”!

曹操年少時,便與蔡邕為摯友,邕被王允下獄後,民間傳說操偷樑換柱,買通獄卒救邕送至山水關隱居,得邕書法之精髓。後來新縣熊河之山水關,傳說為蔡邕父女共同題寫。也至於神醫華陀,在獄中關押期間,偷樑換柱相救而沒有成功。這也是曹操歷史的一頁敗筆。

曹操的書法,可與當時名家張芝媲美。其一生在征戰之中度過,膽量、謀略媲美與韓信、張良,揮筆成文之後,再起征程,不可能託泥帶水,猶豫不決。絕對是揮灑自如,一氣呵成。

不知哪位詩人品曹操之書法——

“滾滾飛濤雪作窩,勢如天上瀉銀河,浪花並作筆墨舞,魏武精神萬傾波”!

這是曹操書法的真實寫照。其在群雄中成就霸業,有治平天下的雄心壯志,心中裝著九州萬里江山的風景。下筆如雪花一樣紛紛揚揚,蕭灑自如,如瀑布飛瀉氣勢磅礴,如萬傾波濤一樣洶湧澎湃,凌雲壯志。盡顯筆墨之間。

曹操的書法與鍾繇也是分不開的。

官渡之戰中,鍾繇饋贈操戰馬千餘匹,後繼屢建戰功。其在《宣示表》與《賀捷表》之中,筆鋒之中溫淳雄正、望而畏敬。楷書正書皆由其主導,這樣一位文學大家的地位,足以撼震朝野,筆墨為領。操之書法,在其恢弘的氣度上,與鍾繇息息相關、心有靈犀。後曹丕稱之鐘繇“一代之偉人”!

曹操生逢亂世,皆在征戰,但其手不釋卷。且“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絃,皆成樂章”。其與其子曹植、曹丕皆為魏晉時期的代表作家。

曹操“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其精於兵法,用兵如神。有伯樂之睿智,善於惟才實用。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闡述其為奸雄多疑。但其並未廢漢獻帝,而是以其雄才大略,平定判亂而統一北方,奠基了曹魏王朝,他是亂世造就的開國帝王。陳壽在《三國志》中贊其“非常之人、超世之傑”,並非過譽之詞。

曹操一生,他的詩詞,文釆奕奕,峻潔風流。他的棋藝,與當時之高手王九真、山子道較之伯仲之間。他的書法,釆眾人之長,獨具風格。雖沒有統一華夏,但其文韜武略,勝過唐宗宋祖等歷代封建帝王。

讀 孟 德

壯志未酬身先崩,江山多嬌誰不頌?

戎馬征戰古今痛,超傑英魂貫長虹。

新縣紅城網!



塵封的鄉愁


曹操是一個比較複雜的人物,小說《三國演義》對其評價很低,給以冠上奸雄的“美名”,那麼其到底是怎樣的呢?歷史總是兩面性。

曹操是英雄。漢末軍閥割據,無數曾經的國家官僚各個另立山頭,用一句話“領導當上山大王”來概括。在亂世中渾水摸魚、溜鬚拍馬、禍害百姓,無數生靈塗炭,真似曹操《步出夏門行》所寫“千里無雞鳴”。而曹操的橫空出世,改變了這一切。他首先在今河南、山東一帶撫卹流民、招攬英雄。再一步步蠶食今徐州一帶的陶謙部、呂布部、張繡部,其中他遭遇過欺騙、背叛和戰敗。但是經徐州之戰、下邳大水以及三徵張繡,終於基本平定了黃河長江下游之間的華北。之後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南征攻滅劉表、渭南擊潰馬超、入川拿下張魯……北方的亂局終於趨於平定,成為了流民安居休整的天堂。

曹操與漢朝末年不得不提的立皇關係。東漢末年,時局不穩,權宦亂政,在這時期,出現了三種勢力,也就是三種立皇的辦法。一是董卓,他想著廢舊迎新,在未準備周全時大舉廢力;二是袁紹、曹操之流,他們想著控制一個大家都承認的皇帝,然後以兵威和權勢蠶食天下,歷史證明這是成功的;三是袁術、劉備之流,用讖語和“天命”來自己稱帝,憑藉兵威和天險震懾天下。

那麼曹操是怎麼在這三種方式中脫穎而出呢?

三種勢力勢均力敵。但廢舊迎新和自己稱帝,太容易授人以柄,成為人人得而誅之的目標,看看董卓,肚子都被點了天燈、看看袁術,渴死都不能喝純淨水,“只有血水”。而大家會問,袁紹呢?袁紹愚蠢,扶植一個邊遠地區的家族長官,劉虞。結果導致了與今遼寧、河北、京津一帶的軍閥的戰爭,雖然大獲全勝,但失去了真正的皇帝,也就是在流亡中的漢獻帝,然後就被曹操撿了空子,當袁紹醒悟,但為時已晚。

而曹操在天時地利人和佔盡後仍能謙遜地去屯田安民,直至後來大潰袁紹。成為漢朝的“救世主”,當時經濟重心基本未南移,如此,基本統一了中國,三分天下有其二(尤指經濟)。由此可見,假若沒有曹操,漢朝也會在各種各樣的軍閥蠶食下走向終結。

總而言之,曹操是撥亂平虜的英雄,其基本確立南北對峙的形式,對漢末之亂的重建和喘息做了極為重要的“黃金時期”。他最終沒有稱帝,也沒有給人罵為“漢賊”之實。

<strong>


鄧海春


這個問題,我覺得可以打這麼一個比方——歷史和漢獻帝選擇了曹操,就像是在兩杯毒酒裡面,選擇了一杯性子沒那麼烈、死的沒那麼快的毒酒。

我不想評論曹操是不是奸雄,因為人都是立體的,也都是自私的,同時又都是不斷髮展的。早年的曹操和晚年的曹操,不能等而視之;不同的角度看曹操,也會得到不一樣的評價。

好多罵曹操的,都說他是竊國大盜,說他攫取了漢朝的權力,把漢獻帝架空,如此這般。其實在我看來,這些東西,對於一個政治家來說,簡直就不是黑點,尤其是在漢末那個背景之下,罵曹操的大概都是選擇性眼瞎。

讓我們把時間退回到李傕郭汜之亂的時候,此時的洛陽已經被燒燬,長安也變成了一片廢墟。天下的形勢用後來魯肅的話,就是“尺土一民,皆非漢有”。所謂的漢朝,除了一個小皇帝和一幫大臣以外,已經是啥也沒有了。

說句實話,在許昌附近如果漢獻帝遇到的不是曹操而是其他的軍閥,估計一刀剁了他的可能性都有,原因很簡單——此時的皇帝,有你沒你也差不離,殺了你老子做天子,豈不美哉?

但是偏偏曹操就沒有這麼幹,不僅沒有,他還極其尊敬漢獻帝,不僅給了他口飯吃,還儘可能讓他的生活過得更好。這個時候的漢獻帝,估計對曹操是感恩戴德;而這個時候的曹操,似乎也真的是忠心漢室的。

很難說,後來是因為實力的膨脹導致曹操野心的膨脹,還是說曹操本來只是想借殼生蛋。畢竟,曹操在赤壁之戰以後,功勞不見有多少,對官爵的迷戀卻越來越大。又是封公爵又是拜魏王,還加了九錫,一切都在重蹈王莽的覆轍而已。

但是這並不能掩蓋曹操曾經拯救了漢獻帝的事實。要說他後來為什麼變得那麼擅權、暴戾,也許只能用一千五百年後一位滿洲詞人的話來概括: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青言論史


曹操肯定不算是禍害漢朝的奸臣了,我們現在對曹操的印象不好,大多都是受了《三國演義》的影響。

要知道《三國演義》是一本小說,小說就有杜撰的成分,而羅貫中就把曹操當作一個反面人才來寫的。

其實根據正史《三國志》的記錄,曹操和劉備,孫權是沒有任何區別的,他們的目的無非就是想稱帝。

但是,要說曹操是禍害漢朝的奸雄,這絕對屬於是無稽之談,曹操不但不是大漢的奸雄,他反倒是大漢的救命恩人。

為什麼這麼說,我們還是根據《三國志》的記錄,來敘說這件事。

東漢末年,董卓亂政。他到了都城洛陽,就在皇室裡進行了大肆的搶劫。

董卓不但搶劫皇室的財寶,他還擅自廢立了皇帝,後來的漢獻帝就是董卓一手立起來的。當時的漢獻帝只有五六歲,董卓之所以立他,就是想操控他。

可以說這樣的董卓當然是亂臣賊子了。

漢獻帝被董卓給挾持住,過上了逃亡的生活,董卓去哪裡,漢獻帝也要去哪裡。

而且漢獻帝大部分時間是吃不飽飯的,他吃什麼飯,穿什麼衣服,都是看董卓的臉色,董卓又是一個大老粗,只顧著自己享樂,根本來不及管漢獻帝。

所以,這一期間也是漢獻帝生活的最為艱難的時刻。

曹操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開始反對董卓的。這時候的曹操僅僅只有五千人馬,而董卓有大幾萬。

這樣的曹操,若是想去挑戰董卓,無異於以卵擊石。

其實當時能和董卓一戰的有袁紹,袁術兄弟二人,但是,他們兩個只圖自保,根本就不去管大漢滅不滅亡的事情。

曹操只好去戰董卓了,結果可想而知,曹操差點是連命都丟在哪裡。

不過,這一戰曹操雖然失敗了,但是,還是給他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好處的。

因為曹操是在討伐逆賊董卓,天下的人心都是向曹的,所有人都還是覺得曹操這個人還是不錯的。

因為曹操得人心,一時之間投奔他而來的人就多了起來。

在這期間荀彧的投奔可以說徹底的改變了曹操的命運,就連曹操的成名之戰官渡之戰,都是荀彧幫助曹操打贏的,後來董卓被打敗,曹操就把漢獻帝給接到了自己身邊。

漢獻帝來到曹操身邊,真的是身無分文,連洗臉的盆都沒有,就不要說其他的了。

曹操看著這麼一個落魄的天子,就把之前皇帝賞賜給他們家的東西,拿出來還給了漢獻帝,這即照顧了漢獻帝的面子,又送給了漢獻帝必須之物,真可謂是用心良苦。

這樣的曹操肯定不是禍害大漢的人了,反過來看,他倒是大漢的救命恩人。雖然曹操挾持漢獻帝的目的不純,但是,漢獻帝跟著他的時候的生活還算不錯的。

曹操還把自己的幾個女兒都嫁給了漢獻帝。

作為亡國之君的漢獻帝,能得到這樣的待遇,是其它任何亡國之君都不曾享有過的了。所以說曹操對漢獻帝不薄。


史學達人


所謂曹操禍害漢朝,所謂曹操是奸雄,這些觀點實際上出自《三國演義》。而《三國演義》並不是歷史,而是歷史小說。既然是小說,很多東西都是虛構的。而且《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一個立場問題:整個小說,他都站在劉備的立場,於是劉備的對立面曹操必然就成了反面人物。

實際上,如果沒有曹操,漢朝早就亡了。當東漢的洛陽宮殿被焚燬,漢獻帝帶領著一群迂腐的大臣惶惶如喪家之犬無家可歸、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時,漢朝實際上已經就亡了。

是曹操把漢獻帝接到了自己地盤上,讓漢朝重新續命。雖然是名存實亡,但總比直接滅亡強一點吧?

當然,曹操也不是善男信女,他迎接漢獻帝也是出於自己的目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不管怎麼說,在客觀上,是曹操救了大漢朝,而不是禍害了大漢朝。

正如曹操自己所說,如果沒有他曹阿瞞,天下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帝。

朝代更迭是歷史規律。你強,無人可亡你;你弱,那就怪不得別人。哪朝的江山不是從前朝的手裡奪來的?難道說所有的開國皇帝都是奸雄嗎?

事實上,曹操是一個特別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真正的既懂軍事又懂政治。同樣是看到漢獻帝無家可歸,世代漢朝重臣的袁紹無動於衷——袁紹就不懂政治。但袁紹好歹還懂軍事。更不堪的是袁術,既不懂軍事又不懂政治。手裡那點兵馬,僅僅因為得了一塊破石頭——傳國玉璽,就敢貿然稱帝,真是活夠了。

相比而言,曹操成熟得多。他是想一統天下的,還黎民百姓以太平——這是他的大情懷。同時,他又比較務實,知道無法實現夙願,便也不去強求。

如果假以時日,讓曹操一統天下,光明正大地代漢,那麼曹操在歷史上就不會有這麼大爭議。正因為沒能一統天下,因此留下了話柄。

可見,結果最重要。


趣談秘史


說曹操為奸雄的,大部分原因都是受到《三國演義》演繹的影響!

世人皆知“若天下沒有我曹操,將人幾人稱王,幾人稱霸!”

如單看這一句話,似乎這豪氣千雲的一句話,就已經暴露的曹操的也行,可是如果你要是看過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也就是上一段話的出處,你就不會這麼認為了!可以說此文概括了曹操的210年之前的所有功績,以及他的無奈之處,而且此文足以表明當時曹操對漢的忠心!沒看過的朋友,可以自行閱讀下。

曹操雖然走的是王莽的路線,封魏公,加九錫,看似竊國已成定局,可是曹操致死都未稱帝!

而此生以光復漢室為己任的劉備,劉豫州(劉皇叔,是三國小說的稱號,正史上漢獻帝根本沒稱過劉備為劉皇叔!別被三國演義給誤導了。)卻在漢獻帝未死之時就稱帝,兩相對比,誰忠,誰奸,一目瞭然!

在董卓亂政之時,天下之人,無不恨之,可敢真正行刺董卓的僅此曹操一人而已,而當時的曹操雖算不上董卓的心腹,但也可以算作是近臣,他完全可以依附董卓,在謀求發展,或者找一個藉口離開董卓身邊,可曹操沒有,為了漢室,他依然冒著生命危險選擇刺殺董卓,而成為全國通緝犯!

又是曹操在陳留起兵,首先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才有十三路諸侯會盟(十八路是三國演習戲說的)討伐董卓。

董卓兵敗,撤退長安,各路諸侯為了自身的利益,拒不發兵,唯有曹操獨自率領本部人馬進行追擊,結果險被殺死,大敗而回!回到營帳看諸侯把酒設宴,大慶勝利之時,唯有曹操說了一句:“豎子不可於謀也!”可以說從這個時候開始,因為各路諸侯的行為,曹操的忠心有些動搖了。全天下的漢家諸侯都精心發展自己的實力,無人在把漢室放在眼中,唯曹操一人,獨木難支,曹操第一次知道,如要光復漢室,唯有兵強馬壯爾!

沮授勸袁紹迎漢獻帝,袁紹不從,理由,我在這當土皇帝多好,你個沮授什麼餿主意,讓我迎漢獻帝,讓我給人家當臣子?哪有我這土皇帝舒服!(歷史上第一個提出迎漢獻帝的乃是袁紹手下沮授非荀彧)

荀彧勸曹操迎漢獻帝,曹操乃漢臣,尊天子,迎之!要知道迎漢獻帝雖在政治上有極大的優勢,可他的負面因素也一樣巨大,要知道當時的曹操還依附於袁紹,實力還不算強大,又處於四站之地,任何一個諸侯有心的話,也都可以打著清君側的名義,對曹操發動攻擊,官渡之戰就是以此為藉口的。官渡之戰時,劉備就曾進言劉表偷襲許昌,迎漢獻帝,劉表不允!

出兵荊州,一舉定天下,慘遭赤壁之敗,休養生息,平定西涼。為掩悠悠眾口而寫出《讓縣自明本志令》雖為掩飾,但也可以說是發自肺腑的!這時候的曹操還沒有封公加加九錫。雖有稱帝之心,卻依然心繫朝廷,為朝廷盡忠。

曹操最後之所以封公,加九錫,進而封王,在我眼裡,就如同他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一樣,擁兵,擁權,只為自保而已!要知道當時的曹操已經功高震主了,曹操的功績越大,他得罪的人也就越多,只要曹操將權利還給漢庭,曹操在時,漢庭不敢做什麼,但要是曹操死後呢?試想一下,漢庭會怎麼對付曹家人?劉邦借呂后之手殺韓信就是個先例,其後代漢宣宗,也就是打造宣帝中興這個局面的明君,霍光在時,宣宗如坐針墊,霍光死後,就被滿門滅族?這是為什麼呢?從霍光滅族這一層面上看,曹操的做法是對是錯?如若是你?你會怎麼做?有先例在眼前,曹操不得不為自己的族人考慮!我敢斷言,如若曹操把權利交給漢庭,曹操死後,其族人必備滅族?

所以歷史上沒有誰忠誰奸,一切皆是歷史的必然性!人的選擇沒有錯,錯的是那個時代!


詩酒魔劍


應邀。

曹操是禍害漢朝的奸臣這話完全是一個無知迂腐的說法,曹操非但不是奸臣,而且是一個對歷史推進和民族統一做出巨大貢獻的人物,這幾年在頭條有很多人吹噓劉備而摸黑曹操,正好一次性來總結一下,不要喊口號,不要說廢話,一切以板上釘釘的事情作依據。

首先搞清楚,幾百年的亂世始於東漢末年,但凡有百姓集體起義的朝代離滅亡也不遠了,屢試不爽,所以天下大亂來自東漢朝廷,一堆神操作後引來董卓,別亂甩鍋,沒有東漢朝廷的胡作非為就不會有往後的亂世,這點誰能否認?有人嗎?

曹操宦官之後出身並不光彩,但飛鷹走狗鬼混一生足夠有餘,挾天子後和董卓一樣只顧自己玩樂也可以,有人反對嗎?曹操挖墳得來的財寶是用來個人享樂還是用於增加自己力量要統一天下,這問題很明白了吧?劉備入川還將百姓財產歸公換取一堆沒神麼含銅量的所為貨幣,別說含銅量與百姓購買力無關,有這想法的,我可以給你們科普一下最簡單的經濟學。

漢末的天下大亂,最重要是什麼? 難道不是儘快統一天下讓百姓迴歸正常生活? 中間用什麼手段重要嗎?對於曹操最後統一大半天下,也是天下大部分的百姓不用每天顛沛流離,有什麼比這貢獻更大的? 有人可說來聽聽嗎?求賢領是隻要有才,不是出身名門或道德有瑕疵的都會重用有問題嗎?有誰說說在刀光劍影的年代沒本事只會每天嘮叨這仁義的那道德的人,在亂世有什麼用? 有人反對嗎?。

就當歷史沒曹操這人,劉協與百官逃亡誰去救?當時劉備有什麼勢力? 能做什麼,劉協能否保命都成問題還有漢朝最後那幾十年? 當時那個諸侯有本事統一天下? 是建議邀董卓入宮的袁紹還是趕著稱帝的袁術? 沒有曹操的話,天下肯定是回到春秋戰國時代,有人敢說不是嗎?

那些說曹操獨攬大權,殺皇后不應該,要還權給漢獻帝的人,請問曹操把權力交給劉協,劉協有沒本事統一天下? 衣帶詔事件是劉協要去掉曹操,面對這環境不讓劉協畏懼萬一自己真是有生命危險怎麼辦?更何況曹操協天子後每天都南征北討一步步的要統一天下,相比統一天下的大目標,那怕殺皇后,殺他九族又如何?噴子們只會說什麼屠城是殺你一家或者皇后是你女兒這些廢話,那你們有沒想過這些人的死換取了天下大半百姓的穩定生活? 用一部分死亡的抓住不放,忽視那天下大半百姓,有沒人出來說說為什麼不值的?

曹操抵抗北方外族再把天下統一成十三週佔其九,這貢獻有誰可以相比? 請問劉備除了個宗親身份外,對天下有什麼貢獻?劉備自己打下了什麼天下? 請問劉協禪讓後劉備為何能稱帝?


過路閒人路過


把曹操看成是禍害漢朝的奸雄實在是太片面了,我認為:無論如何都無法否認曹操對漢室的延續作用,即便是他為曹丕篡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大漢忠臣曹孟德

曾經的曹操也是一位以匡扶漢室為己任的忠臣,對於匡扶漢室抱有無限的希望,上書靈帝為竇武陳蕃鳴冤、嚴明執法杖殺蹇碩叔叔、禁止濟南國淫祀整飭風氣、身先士卒討伐黃巾叛黨……一樁樁一件件,曹操都是用生命踐行他匡扶漢室的理想,朝著治世能臣的目標砥礪前行。

反觀曹操的對手,嘴裡喊著仁義道德,肚子裡全是男盜女娼。實力最強的袁氏兄弟打著討伐董卓的旗號,擴張自己的勢力,“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劉表、劉焉則是關起門來做土皇帝,“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耕荊(益)州田”;呂布、馬騰、韓遂之流則更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即便是最後與曹操鼎足而立的劉備、孫權也並非真心輔佐漢室,劉備雖是漢室宗親,卻早有王霸之志,孫權更是如此。匡扶漢室不過是孫、劉對曹操進行政治攻擊的藉口而已。

在漢獻帝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時候,只有曹操想起了他,並幫了他,其他人要麼沒這個想法,要麼沒這個實力和機會。如果沒有曹操的奉迎,漢獻帝和他的流亡朝廷最終結果不敢想象,被盜匪偷襲屈辱而死也不是沒有可能。



從曹操青年時代的表現和他奉迎天子的行動來看,沒有人比他更忠於漢室。

設使國家無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這句話雖然是假設,但確實不爭的事實。曹操在奉迎漢獻帝之後,靠著不懈的努力,最終樹立起了漢朝的權威。宛城徵張繡、下邳滅呂布、官渡敗袁紹、南征降劉表、西進討馬韓……多少漢末並起的群雄敗在了曹操的手中,無數人對分崩離析的漢朝燃起了新的希望。


如果沒有曹操,東漢末年恐怕不知道蹦出來多少個“袁術”,稱王稱帝,其後果可想而知。曹丕篡漢,劉備在蜀地旋即稱帝,孫權也在江東稱王,象徵統一的東漢王朝徹底終結,進入鼎足而立的三國亂世。由此也可見曹操在維護漢室權威方面的重要性。

若天命在吾,吾願為周文王矣

這句話包含了曹操對漢朝無限的眷戀,也表達了他對魏國無限的期許。在替漢朝收拾舊山河的過程中,曹操的權力也越來越大,地位也越來越鞏固,而那位名義上的君主漢獻帝也不斷被邊緣化。


在這個過程中,曹操是打著復興漢室的旗號來做事的,曹操代表漢天子,為曹操效力就是為漢朝效力,無數忠於漢室的仁人志士聚攏到了他的旗下,為他奔走效勞。曹操也在無形中取代漢獻帝在天下臣民心目中的地位。

曹操最初的心願是復興漢室,他也一直為之努力奮鬥,可笑的是他最後不得不違背自己的初心,因為屁股決定腦袋,利益的變化已經使曹操無法不改初心了,為了子孫後代、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他只能做漢朝的掘墓人。


從感情上他想要忠於漢室,因為這是他的初心,是支撐他走到如今的信念,從理智上他又不得不違背自己的初心,因為權力的遊戲只有出局沒有回頭,理性與感性的較量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雖然曹操在最後選擇了理智背叛了曾經的理想,客觀的來講:曹操確為曹丕篡漢創造了條件,終結了東漢王朝,無論他是有意還是無意,但他並不是禍亂漢朝的奸雄,因為無論是誰都無法否定他為維護漢朝所做的那些努力。


天空蔚明


我覺得當東漢遇到曹操應該是一種幸運,不僅沒有禍害漢朝,反而是給了漢朝一個體面的結束,並在有限的時間內把國家迅速的整合為一,為下一個大一統王朝的奠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按照當時的時代大背景來看,東漢末年宦官干政,百姓水深火熱,黃巾起義致使天下大亂,各地的軍閥也趁勢而起,都希望能夠在亂世中要麼成為下一個劉邦,要麼成為下一個項羽,要麼就成為打醬油的配角。


按照歷史的邏輯來講,東漢末年就是該改朝換代了,只是這個改朝換代的方式要怎麼樣去進行罷了。

擺在曹操面前就兩條路:

第一,要麼修補東漢這艘千瘡百孔的巨輪,替漢帝打天下,自己當水手,雖然打沒打的下都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意義。大漢早已名存實亡,只是突然之間四海之內的仁人志士和尋常百姓心裡難以接受這個事實罷了。往好了說曹操能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魏王,成為青史留名的名臣。往壞了說,他這是功高震主,會招致劉姓皇室成員的怨恨,最後即便不落得個韓信兔死狗烹的下場,在悠悠青史上也難能有個好名聲。



第二,要麼就不管那艘無可救藥的破船了,自己再建造一艘新艦,這倒是挺有意義的。不僅自己可以做到名留青史光宗耀祖,還能和秦始皇、漢高祖這樣的千古一帝站在一排,人生價值也得以彰顯。

很明顯曹操走的是第二條路,但是時不他待。曹操畢其一生只不過才統一了北方地區,而且還是以漢臣的身份收復的,這種做法是很高明的,曹操深知沒有統一天下僭位稱帝只是徒有虛名,所以在未統一之前是不會輕易稱帝的。

曹操的一生都在以一統天下為己任,雖然有些遺憾,但他對天下的大一統是有重大貢獻的,也對東漢王朝做到了仁至義盡。


納蘭談史


不是。曹操是一代梟雄,“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他沒有造成漢朝的動亂和禍害,而是漢朝本身的朝政昏暗,以至於出現東漢末年的“十常侍亂政”和“董卓暴政”,漢朝本身已經不足以維持正常的運轉導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此時曹操作為北方諸侯的傑出代表,出臺了一系列安定軍政民的措施,穩定了北方的民生,促進了生產力發展,並且最終實現了全國的統一,進一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曹操一生直到他的離世,並沒有逼迫漢朝皇帝退位,維護了漢朝的統治。雖然有些朝政措施沒有體現傀儡皇帝的意志,但更多的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利益,是符合社會發展趨勢和潮流的。至於後來曹操的兒子曹丕逼迫漢朝皇帝退位取而代之,已經是曹操身後的事情,是曹操所不能左右的。如果以此給曹操安一個奸賊篡漢的罵名,有點委屈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