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劉備不伐吳而攻魏,不經歷彝林大敗,諸葛亮北伐能成功嗎?

牛寶說故事


劉備不伐吳是不可能。

劉備雖是一國之君他的智商太低下。當時蜀漢的弱點是比比皆是,首先派關公守荊州是第一步錯棋,大意失蘭荊州後,劉備連傷二弟,劉備發兵東征是第二步錯棋,這時劉備已制江山社稷而不顧,去完成桃園結義同生死的誓言,這時後已經沒有如果了。

諸葛高是聰明人,這些問題多看在眼裡,亮絕不肯做權重妨主。

荊州亮知道關公守不牢。為啥不採取措施。一是戰將缺,其它將軍都有剛位。二是亮知道關公不可容人,關麼傲氣縱橫。所以亮感到,不宜言多。劉備東征,亮也知東征必敗,亮當然也勸過,劉備不聽,那麼東征將帥簿弱,為啥不請亮同行,因此事備,亮有分岐,劉也不邀,亮也不自薦。諸葛亮已意識到蜀漢己基本結束。亮這時忎覺懷才跟了個庸主。既然受過三顧之恩,只能順天視事。所以造成東征失敗,劉備重受刺激,逝在白帝城。蜀漢弄到如此地步,第一步出在關公,等二步出在劉備。劉備,將劉關,張是看成一個家,劉備家天下思維十分嚴重,他要兄弟,不要江山。所以蜀漢這段歷史是沒有如果的。家天下已決定了一切。


老龔166916589


北伐成功依然很難,但是至少會有很大希望,不會顯得那麼無力。



因為夷陵之戰的失敗對於剛剛成立的蜀國來說,損失實在太過於慘重。東吳陸遜一把火,燒掉了劉備多年積累的家底,五萬多蜀中精銳與大量物資裝備付之一炬(七十多萬那都是羅貫中吹的,當時蜀軍並非七十萬人,而是約五萬。吳軍非二十萬人(累加),而是五萬。)張南,馮習等大批年輕將領的戰死,更是導致了蜀國後期人才凋零,青黃不接的尷尬局面。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其實已經在這裡埋下了伏筆。



而在諸葛亮北伐時期,兵員和將領的不足,乃是他最為無奈的地方。

當然,最為沉重的打擊,莫過於劉備的去世。這幾乎足以擊垮這個國家,蜀國之所以能夠建立,很大程度源於劉備多年打拼所積累起來的名望。



在歷史上,蜀國與益州本地士大夫集團,本身就存在矛盾。蜀國屬於外來者,根本得不到太多本地土豪們的支持。劉備在世時,他們或許還能賣皇叔一個面子,劉備這一死,僅僅憑諸葛亮的身份地位,不足以讓他們服氣。蜀國統治集團,大多數時候只能靠著大刀長矛去以勢壓人,雙方矛盾很大。

但他們是蜀地的地頭蛇,多豪強地主、士族官紳,他們控制著蜀國的基層政治和經濟,蜀國的賦稅錢糧多出自他們,勢力非常大。他們的消極態度,使得諸葛亮北伐壓力很大。



也正是這個原因,最後鄧艾僅數千人兵臨城下,譙周為首的益州士族不斷遊說劉禪,蜀地百姓也拋棄了蜀國,如此離心離德,劉禪投降其實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而且戰敗後,國內叛亂四起。丞相諸葛亮花了約5年的時間才能重建軍隊與彌平這些叛亂,並讓國力提升到可以對外出兵的地步。




這五年,太過於可惜,此消彼長之下,北伐成功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如果沒有此戰,劉備或許能再現漢中之威!


白話歷史君


這個問題我曾經也提過,如果劉備不死,還沒有夷陵之戰的發生,蜀漢的北伐想成功也很難,為什麼呢?我們來看一下。

第一,劉備雖然不死,但是關羽已死,荊州以失,這麼重要的戰略要地丟失,蜀漢的版圖和經濟都受到了嚴重的打擊,諸葛亮的隆中對也流產了,隆中對最重要的就是荊州,如天下有變,一將官從荊州出發,進取中原,劉備從益州出發,相互接應,才有可能一統中原,這裡是可能,還有不可能呢,荊州一丟就更不可能了。

二,蜀漢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樣的環境,不論是出兵也好,運送糧草也好,都是非常難得,再說北伐,蜀國的供給線太長了,一有意外,糧草中斷,不用打仗,就會自敗,所以最明智的選擇就是休養生息,發展國力,集草屯糧,循序漸進。

三兵力相差懸殊太大,當是魏國兵力百萬,蜀國也不過十餘萬,以弱攻強,以少攻多,本身就是大忌,再加上遠道而來,魏國是以逸待勞,當時北伐,已經使得蜀國老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農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國力嚴重不足,

還有就是劉備就是不死,他有的也只是一個名頭,不論軍事,智慧,作戰都是一般,縱觀整個三國,劉備單獨作戰勝利的戰役有那個,從一開始出山,就是不斷地投靠這個,背叛這個,最後,從諸葛亮出隆中才開始轉運的,荊州還是借的,所以說劉備就算不死,北伐成功也不可能,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具備,怎麼可能成功呢。


老蘇拉歷史


如果荊州丟失,關羽遇害之後,劉備不伐吳而攻魏。

那麼首要任務就是到要遣人與孫權重修舊好,甚至可以邀請孫權自南郡出兵攻取襄樊。

站在孫權的角度來講,自然是非常願意與劉備重修舊好的。就算是不他同意出兵,至少也不會在蜀漢集團北伐的過程中使絆子。

解決了孫權這個後顧之憂,蜀漢集團就可以放心大膽的出兵了。

劉備集團如果不經歷夷陵之敗,那麼蜀漢集團的中堅力量就還在,一大批蜀漢重要將領也不會死,所以北伐的過程中也不會出現束手束腳的感覺。

按照題主的意思。

劉備鎮成都,諸葛亮率軍北伐。

這樣一來,我個人覺得蜀漢攻下雍涼地區的可能性比較大。

我們來看一下,在歷史上諸葛亮首次北伐是什麼情況。

公元228年,諸葛亮兵出祁山,天水四郡望風而降,魏主曹睿措手不及,倉促迎敵。

如果不是因為馬謖失了街亭,諸葛亮就能進一步的擴大戰果,第一次北伐就有可能成功。

那麼如果在公元220年,諸葛亮就率軍北伐,情況會怎麼樣呢?

當時曹丕剛剛即位,忙著穩定國內局勢不說。

孫權剛剛攻取南郡,殺掉關羽,如此深仇大恨,恐怕魏國誰也想不到劉備會北伐吧。

而這個時候,諸葛亮突然出兵攻取雍涼,曹丕一定會比曹睿更加措手不及,調集兵馬一定會更慢,這樣給諸葛亮的時間就更多了。

鎮守街亭之所以選擇馬謖,就是因為諸葛亮身邊的可用之人太少了。

而沒有經過夷陵之敗的蜀漢,那些宿將都還在,所以隨便派一個有能力的將領,都可以保證街亭不失。

這樣就給了諸葛亮足夠的時間擴大戰果。

就算是最後司馬懿帶兵前來,最多也就是阻擋諸葛亮繼續前進,已經打下來的這些城池,就別想讓諸葛亮吐出去了。

說不定等司馬懿到來之後,關中已經落入諸葛亮之手了。

我是@盜帥夜留香YE,關注我,一起交流更多的文史話題。


盜帥夜留香YE


如若劉備不伐吳而攻魏,不經歷彝林大敗,諸葛亮北伐能成功嘛,我只能說歷史是無法預測的,但題主問了,我就據我的瞭解分析一下吧。

諸葛亮在隆中給劉備出了安天下的方略,第一步、取荊州,第二步、立足荊州眼觀西川,劉備若得荊益兩州天下己得其半,則到了第三步西和諸戎,南扶彝越,待天下有變率雄師出秦川則大業可成。



但劉備自得諸葛亮以來經歷了兩次損耗根基的大敗,其一為關羽大敗、荊州之失,其二為彝林大敗損國力,其一敗導致孔明出秦川的戰略付之一矩,北伐時期只能出祈山,其二敗導致蜀漢國力大損,北伐成功更是難上加難。


現在迴歸主題,若沒有彝林大敗,我覺的北伐成功依舊困難,這裡插一個題外話,若孔明採用魏廷的子午谷奇謀,成功性可能要大一些,所謂兵行險招,出其制勝。


海馬歷史


劉備佔據益州、漢中後,首先進行的就是攻魏並不是伐吳。但因為孫吳與曹魏內外勾連,致關羽毀敗,他自己也死於非命,這令劉備對曹魏和孫吳非常生氣。但此時如果劉備再去攻魏,一是已經失去了前沿荊州,人力與地理處於劣勢,軍事力量也一時組織不起來;二是孫吳已經不是盟友了,如果他去攻曹魏,孫吳再來攻漢中、益州,問題會更嚴重。但要劉備忍下孫吳配合曹魏殺關羽、奪荊州的仇恨,也是做不到的。兩害相權,取其輕,劉備便在經過近兩年的準備後,就近進攻孫吳。劉備進攻孫吳時,諸葛亮是沒有進行死諫的,其實諸葛亮也是有活思想的,因為孫吳破壞了他與劉備《草廬對》所制定的兩線出擊,打垮曹魏的戰略。勸應該是勸了,但劉備不聽也就算了。所以,才有後來聽到劉備敗退的消息後講:“如若法孝直在,可勸主公不致此敗。”諸葛亮要做管仲、樂毅,必須建立功業。孫吳不能先打,只有先攻擊曹魏。後人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以為劉備率領七十萬人馬,被陸遜一火燒了,把西蜀的國力給徹底毀壞了。這裡有誤解。劉漢(西蜀)總人口不足一百萬,當時劉備率去與孫吳作戰的也就五萬人馬左右,最後被消滅的多算也就是三萬人馬左右



,蜀國的整體實力還在,如果真如演義所寫的那樣毀滅性大敗,陸遜會一鼓作氣,攻擊漢中和益州。但即使如此,蜀國已經承受不了了,所以劉備死後,劉漢在諸葛亮的主持下,恢復了五年,才開始了出祁山的第一次北伐。所以,如果不是劉備進攻孫吳給劉漢造成的損失,可能北伐早幾年進行,但性質是一樣的,只不過把北伐的歷史向前推了幾年而已。


二曲人


即然這個問題是假設劉備不伐吳而攻魏!如蜀漢不發動夷陵之戰,沒有這次慘敗,也須有可能北代成功!但是這得有幾個先決條件:一個是重新和東吳把聯盟關係再次建立起來,捐棄前嫌而且是很鐵那種聯合,必須讓東吳做到百分之百不能偷襲西蜀之後方,以解後顧之憂!另一方面在北伐攻打之時,東吳還要有所行動,以起到牽制北方曹魏的作用!第二就是吳、蜀沒有因關羽失荊州被殺而反臉開戰,精兵強將沒有大的傷亡,保存了有生力量!再就是諸葛亮在隆中對之時幫劉備分析道,荊州乃用武之地,之後再拿下西川,佔領漢中!一旦中原有變,命一上將出荊襄,將軍帶兵以出秦川,則大事可成矣!諸葛分析的是有了這幾個地盤和根據地之後,還得等待中原有變,他說這個變字也很重要,如之後再把蜀國的內政治理整頓好,使其更加再穩固一些緩上一緩,不能操之過急,剩下就是靜觀其變,等待時機!再就是北方的曹魏其內也不是鐵板一塊,諸葛北伐時就曾出現過宛城的孟達倒戈,準備要策應其北伐,雖說之後沒成,但這也算是其中有變,再就是後期司馬懿發動的高平陵政變,這些對於蜀漢來說都是大的機會!諸葛在東吳舌戰群儒時,他們的好多文臣主張投降,以曹操強大不可能戰勝,而諸葛亮卻舉出史上以弱勝的好多戰例!很著名的一個戰例,西漢創建之主劉邦,曾經數次敗於西楚霸王項羽,而在(垓下)一戰就定乾坤,逼的項羽自刎於烏江!這就是說只要作好了準備,抓住了有利的戰機,以弱勝強、小國打敗大國也不是就沒有可能,好多事情都不是絕對滴!


一江春水向東流6254


即使沒有夷陵之戰,諸葛亮北伐也不會成功。

分析如下:

1、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夷陵之戰是蜀吳兩小國之爭,即使沒有過夷陵之戰這兩國家加起來軍隊也沒有魏國的強大。魏軍的軍事實力強過他們太多,兵多將廣,他們自己的地盤糧食與兵源都充足。

2、北伐六出祁山,每次運糧都十分辛苦,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運糧就是解決這個問題,古代戰爭都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即使打入魏國地界,戰線拉得太長後勤跟不上也只能無功而返。

3、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蜀國後期大將基本凋零了,無可用之材,只是姜維延續了幾年,年年征戰,讓原本國力就弱的蜀國百姓不堪重負,民怨四起,人民已經厭倦了戰爭,沒有百姓的支持這仗不可能打下去。

綜上所述,北伐最終都會失敗,諸葛亮只是繼承先帝遺志而已。



楓橋寒山寺


這個真的不好說,至少成功的希望要大的多。

1.不經過夷陵之戰,說明劉備不會死,張飛不會死,傅彤等一批良將不會死。五虎將中除了關羽,都還在,且兵力可以集合到10萬。實力比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強多了。

2.此時曹操新喪,曹丕剛剛即位,如果同時面對蜀漢和東吳的進攻,也不是那麼容易防禦的。別說什麼國力差距,漢中之戰劉備能擊敗曹操,就說明了國力並不能決定一切。一個關羽帶著荊州之兵就能夠打得曹操要避其鋒芒,可見戰術上的勝利是可以彌補戰略上的不足的。

3.東吳殺了關羽,但是也害怕劉備報仇,如果劉備願意化干戈為玉帛,不計前嫌,並且邀請孫權一起攻打曹魏,孫權肯定是樂意的。雖然兩面出擊攻打曹魏是可能的。由於沒有夷陵之戰,東吳方面的戰力也沒有什麼損失。

所以,雖然不能說蜀漢一定會贏,但至少勝利的希望比諸葛亮北伐的時候要大得多


220君


如果沒有夷陵大敗,感覺北伐也不會成功,首先魏國佔據的領土已經全部開化,綜合國力要遠遠領先於蜀吳兩國,古代戰爭,拼的就是國力和人口,此時的魏國就算是不能立刻吞併蜀漢和東吳,也不至於被這兩個國家所打敗。

其次是人才,五虎上將基本都老的老,死的死,從夷陵之戰關興張苞為前鋒大將就可以看出蜀漢的武將人才出現了斷層,法正馬良等有謀之士也均陣亡,依靠諸葛亮一個人很難,畢竟他也不能變軍隊出來,也分身乏術,即使佔領了長安,也無人能夠把守。但是此時的魏國因為基礎好,人才並沒有出現斷層,就連以後投降諸葛亮的姜維此時也是魏國的。

再然後就是東吳,即使諸葛亮一開始成功了,佔領了一部分地區,孫權還能當他的盟友嗎?他不會坐視蜀漢一家獨大,如果東吳出兵,蜀漢需要兩線作戰,必定不能很容易的就成功。

筆者認為,就算沒有經歷夷陵之敗,蜀國最多也就是能打到長安,想要成功滅掉魏國並不現實。個人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