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那些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對教育的啟示:教育不能想當然!

歷史上那些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對教育的啟示:教育不能想當然!

教育的關鍵就是要在快樂原則和現實原則中求得一種平衡。——弗洛伊德


魏文王曾問名醫扁鵲:"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那麼到底誰才是最厲害的呢?"扁鵲答曰:"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魏文王疑惑地問:"那為什麼你最出名呢?"扁鵲答曰:"長兄是在病情發作之前進行診治的。但是由於大家都不知道他事先已經把病因去除,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中兄是在病情初起時進行診治,由於病情並不嚴重,人們都以為中兄診治的是輕微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限制在本鄉里;我名氣響遍全國,是因為我都是在病情十分嚴重的情況下進行診治,所以人們都以為我醫術高明。"

歷史上那些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對教育的啟示:教育不能想當然!

扁鵲要告訴我們的是:事後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

心理學便是一門通過研究人類心理發展規律,力求實現對行為進行事前控制的科學。所以心理學至關重要,在教育孩子這項事業中尤甚。自人類開始有意識起,對於人類心理現象的思考和探索就未曾中斷過。我國的思想家、政治家諸如孔子、墨子、孟子、老子等等都在心理學、哲學範疇中有所涉獵,而記載關於身心關係、自我意識、群體心理以及個體心理過程等心理學思想的書籍更多,比如《詩經》、《周易》、《尚書》等等。但要說真正將心理學研究帶入科學範疇的便是西方的心理學家們,接下來我們一起了解一下那些經典且有意思的心理學實驗,共同學習一下研究成果吧!

羅森塔爾效應


歷史上那些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對教育的啟示:教育不能想當然!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L.雅各布森來到一所小學,聲稱要做一項關於孩子未來發展趨勢的測試。他們分別從一至六年級各選擇了三個班級,並在這些班級中進行了7項測試,測試結束後羅森塔爾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的學生"名單交給了校長和每個班級的相關教師,並叮囑他們為了保證測試結果的效力不受影響,一定要對名單進行保密。

其實這份名單是羅森塔爾隨機挑出來的,對學生做的測試也並沒有實際意義,他只是對校長和教師撒了一個"權威性的謊言",反而真正的被測試的人是那些教師。

8個月後,羅森塔爾再次來到學校跟蹤那份名單上的學生,結果發現那份隨機產生的學生名單中記載的所有學生在成績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而且性格更加活潑開朗,自信心、求知慾、社交水平等各項指標都有顯著提升。

羅森塔爾分析認為:這些教師收到羅森塔爾的暗示後認為這些孩子天生比較優秀,所以在日常接觸中會不經意地表現出對這些孩子的期望,這些孩子會接受到更多的認可、讚揚和鼓勵,犯錯誤時也會得到更多寬容和指導。在這種良好的教育氛圍下孩子也會給予老師更好的反饋,這種反饋又促進老師更加堅信這些孩子天生優秀的想法。如此的良性循環作用下,這些孩子的自信心得以提升,更願意去嘗試、去探索,最終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進步。

啟示:孩子感受到的期待會塑造孩子的行為。在積極的期待下,給予孩子更多的讚揚和包容,犯錯誤時也給予及時的幫助和明確的指導,孩子會更願意配合教育工作,也更加容易取得進步。

皮亞傑三山實驗


歷史上那些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對教育的啟示:教育不能想當然!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曾經對3、4歲孩子的認知情況進行實驗。他在在一張桌子的不同位置放置三座高低、大小、顏色都不相同的假山模型,然後讓3、4歲的孩子圍繞著這個桌子的四個方向觀察這三座山。接著讓他坐在桌子面前,桌子的對面放置一把椅子,椅子上放置一個玩偶娃娃。最後給孩子看從四個視角拍下來的畫面,讓孩子指出哪一張是玩偶娃娃能夠看到的畫面,結果發現孩子們選擇的都是自己看到的畫面。

皮亞傑分析認為:這一階段的孩子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認為別人看到的都是自己看到的,認為所有物體都有生命也是這個原因。

啟示:培養孩子的某一項能力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孩子當下的發展情況,判斷孩子是否具備學習這項技能的能力,然後再採取最適合孩子發展情況的手段進行引導,如此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斯金納箱


歷史上那些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對教育的啟示:教育不能想當然!

斯金納是心理學領域中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發明的斯金納箱對行為主義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斯金納曾經用斯金納箱做了一個小老鼠行為強化的實驗。具體步驟是他先把一隻飢餓的小老鼠關在斯金納箱中。斯金納箱是專門為了研究強化行為相關實驗而設計的,裡面設置了按鈕,如果按到按鈕就會自動投放食物。最初飢餓的老鼠到處亂竄,終於無意間按下了按鈕,小老鼠獲得了食物。這種巧合發生無數次後,小老鼠逐漸發現了按鈕和食物之間的關聯,最終通過食物的刺激使得小老鼠學會了操縱按鈕的行為。

啟示:在合理的、愉快的刺激下,給予孩子明確的指示,好習慣也能夠輕而易舉的養成。

格賽爾雙生子爬樓梯實驗


歷史上那些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對教育的啟示:教育不能想當然!

著名的心理學家格賽爾曾針對幼兒做過一個技能學習是否與年齡有關係的實驗。實驗的被試是一對46周雙胞胎。實驗開始後,格賽爾首先讓一個孩子每天進行10分鐘的爬樓梯練習,另一個孩子不進行任何訓練。6周以後進行了第一次爬樓梯速度的比賽,發現每天練習爬樓梯的孩子用26秒爬完5級階梯,而未曾練習過爬樓梯的孩子需要45秒才能完成。從第7周開始,格賽爾開始對未曾訓練過的孩子進行訓練,兩週後再次進行測評,結果剛練習了兩週的孩子爬樓梯的速度反超了一直保持練習孩子的爬樓梯速度。

格賽爾分析認為,46周的孩子並未發展到能夠適應練習爬樓梯的階段,也就是說在這個孩子還未發育成熟的時候就提前進行了不應該進行的訓練,結果出現了事倍功半的效果。而52周後開始爬樓梯訓練的孩子,由於當時已經發育出爬樓梯的能力,此時再進行爬樓梯訓練就出現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啟示:教育是一個長線發展的過程,要學會耐心等待孩子成長,"搶跑"違背了孩子成長的自然規律,於孩子的成長有害無益。

哈洛恆河猴實驗


歷史上那些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對教育的啟示:教育不能想當然!

著名心理學家哈洛做了一個代母養育實驗。他將剛出生的小猴子隔離在一個內有兩個假猴子的籠子裡養育。這兩個假猴子分別是由鐵絲和絨布做成的,其中鐵絲猴子胸前配備了奶瓶。剛開始的時候,小猴子們都是圍繞著鐵絲猴子轉,但沒過幾天,小猴子們的圍繞重點變為絨布猴子,只有在飢餓的時候才會回到鐵絲猴子那裡進食。當哈洛對小猴子施加外在刺激後,驚恐害怕的小猴子會躲到絨布猴子的懷裡。

實驗並未結束,當這些小猴子長大後讓人震驚的情況開始顯現。這些被隔離養育的猴子性格極其孤僻,不願意和其它正常猴子玩耍,而且性成熟後也不能進行性交。即時在強迫性交產下幼崽,這些猴子也不會照顧幼崽,甚至還會虐待自己的孩子。

實驗繼續進行,哈洛將絨布猴子進行改進,改裝後的絨布猴子可以擺動、做出一定動作,同時每天還讓被隔離的小猴子與正常的猴子在一起相處一個半小時,當這一批猴子成年後行為基本正常。

啟示:養育孩子是父母的基礎義務,但僅僅保證孩子吃飽穿暖並不能夠確保孩子生長的要求。各種肢體接觸會幫助孩子建立健全的安全依戀,在父母的支持下,孩子才能逐漸形成堅強、自信等良好的個性品質,成為一個對人友善、樂意探索、具有處事能力的人。

哈佛大學關於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


歷史上那些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對教育的啟示:教育不能想當然!

哈佛大學曾經多一群智力、學歷、成長環境等客觀條件相似的年輕人進行了一項長達25年的跟蹤調查。首先對這批年輕人的目標規劃情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有3%的人有清晰且長遠的目標,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淺的目標,60%的人目標比較模糊,27%的人沒有目標。

25年後,哈佛大學再一次對這些年輕人的現狀進行調查,發現原本外在環境相似的年輕人經過25年的變遷,他們的生活路徑產生了截然不同區別。有清晰且長遠目標的3%的人,這25年來堅持以目標為導向,為了實現目標堅持不懈,最後幾乎都成為了社會各界頂尖的成功人士;有清晰、短期目標的10%的人,短期目標在不斷被實現,生活水平逐漸提升,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專業人士;另外60%的目標比較模糊的人,有較為安穩的工作,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生活平平淡淡,基本都沒什麼大的成績;而27%的沒有目標的人,幾乎都生活在社會底層,生活的狀況特別不如意,工作不穩定甚至需要接收社會救濟,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會、抱怨世界。

啟示:幫助孩子認識自己、認識世界、清楚地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比現在考一個100分要重要的多。他現在是否能夠看到未來的絢爛人生對他未來的人生是否真正過得絢爛有重要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