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將軍”李廣為何不受漢武帝待見?年過花甲又為何自殺於戰場?

旭丿就湜遮漾紫


我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理解。

現在人提起李廣,首先想到的是勇敢善戰,並且是無敵的那一種。然後想到的就是令人嘆息的“李廣難封。”


李廣的驍勇和武藝高強,用現在話說,那絕對是過硬的兵王級別。他曾經一人與匈奴的三個射鵰手(射鵰手是匈奴人對神箭手的稱呼。)對射,並輕鬆幹掉對手。李廣在軍中的人緣也好,能做到與士族同甘共苦,深得士族愛戴。


按理說,李廣武藝高強又深得士族之心,應該是個完美的將領才對。可李廣偏偏不是一個完美的將領,因為他治軍不嚴謹。

李廣指揮小規模的作戰時,治軍不嚴的問題影響還不大。他能身先士卒,憑過人的勇武,總能取勝。

但是,到漢武帝反擊匈奴時期,出征的將領需要指揮大規模的作戰。大規模的作戰,就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在憑個人勇敢去打,是不行了。

尤其是,軍隊要在塞外的陌生環境作戰。軍隊的後勤供應,將士及馬匹的健康等等的細節,作戰的計劃都要做好才行。

可是很明顯,李廣缺乏指揮大規模作戰的能力,治軍不嚴的問題也開始顯露出來。李廣打小仗,鮮有敗績。一旦指揮大的戰役,各種失誤就出來了,敗仗也隨之而來。

多年與匈奴作戰的李廣,竟然沒有處理好向導的問題,在征途上迷路。

漢武帝開始對有“飛將軍”之稱的李廣,是抱以厚望的。後來看到了李廣不盡人意,知道他不善於指揮大規模的戰役。便不再對李廣委以重任,李廣逐漸的被漢朝軍界邊緣化了。

後來,其他原來名聲不大的將領在對匈奴的主動出擊中,立了很大的戰功。相對來說,一直享有盛名的李廣的軍功就稍顯不足,不足以封賞。讓人覺得頗感意外併為他惋惜,“李廣難封”的說法便因此而來。

李廣後來,因為在戰場上失意而自殺。一世英雄的李廣,竟然有此結局,怎能不讓我們扼腕嘆息。


德全不畏


不是漢武帝不待見李廣,而是李廣讓漢武帝感到了心酸。用李廣自己的話說,一生和匈奴交戰七十餘次,但時至今日,李廣難封卻成為了一個成語。所以李廣留給世人的不僅僅是悲壯,更多的是深深的無奈。

漢武帝心目對於勝利有一杆秤,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那不是勝利,得不到獎勵,如果殺敵一千自損五百,免強將功抵過,如果殺敵一千自損不上百,那才算是勝利。這樣一來,不但可以賞金,而且可以賜爵,而李廣偏偏就是第一類,連做到第二類都難。而漢武帝身邊又不缺少出奇制勝、以少勝多的將軍,所以李廣那點雞肋的戰績漢武帝怎麼會看在眼裡。



客觀的分析李廣,他的一生就像是立在門口的大獅子,看上去威風八面,但沒有實際功效。儘管在戰場上混了一輩子,始終在扮演著一個打醬油的角色。我們可以從漢武帝幾次大規模對匈奴的用兵作戰,就可以看出李廣的整體表現。首先馬邑之謀是漢武帝主動出擊匈奴的第一戰,結果勞師動眾、無功而散,當時參戰的李廣默默無聞,最終大行令王恢做了替罪羊。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騎兵入侵上谷,驍騎將軍從雁門郡出兵,李廣兵敗被活捉,半路裝死,最後逃脫。逃回漢朝後,花錢贖罪,被貶為民。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漢匈第一次大規模戰役爆發,李廣被重新起用,駐守右平北郡。雖然連續幾年嚇退匈奴,但沒有實際戰績。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春,匈奴右賢王進攻漢朝北部,漢武帝派兵反擊,漢軍大勝,李廣沒有參戰。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漢朝七將軍(衛青、公孫敖、公孫賀、趙信、李廣、蘇建、李沮)伐匈奴,共殲敵九千餘人。但趙信戰敗,率八百騎投降匈奴,蘇建全軍覆滅,因此所有人沒有得到獎賞,蘇建被貶為民。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發動河西之戰,霍去病為總指揮。李廣率四千騎兵為先鋒,在祁連山遭遇匈奴左賢王四萬騎兵,李廣血戰兩天,傷亡過半,最後張騫率兵救援,匈奴退兵。此戰,李廣功過參半,漢武帝沒有責罰。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發動了最後一次大規模的對匈奴的戰爭,史稱漠北之戰。當時被封郎中令的李廣屢次要求出戰,漢武帝以李廣年歲已高不予批准。可是李廣再三請求,漢武帝心裡很不是滋味,畢竟李廣年愈花甲,打了一輩子仗連個侯爵也沒獲封。看著李廣滿頭蒼蒼白髮,漢武帝心軟了,允其出戰並封為前將軍。結果臨行前漢武帝卻囑咐衛青說:“李廣年歲已大,而且運氣不好,不適合正面與匈奴交鋒,恐其難以完成擒獲匈奴單于的任務”。也有可能是漢武帝出於對李廣的憐憫,避免身入險境。於是戰前衛青臨時調整,李廣率兵從東路包抄匈奴,但是李廣立功心切,在得知內情後十分憤恨,最後率兵不辭而別。由於李廣沒有帶嚮導,很快就在沙漠中迷路,因此也沒有完成合圍匈奴單于戰略部署。衛青率軍追擊數百里,也沒有抓到單于,只好班師。直到途經漠南草原時,衛青才與李广部相遇。

衛青傳話李廣,打算問責李廣和另一位將軍趙食其,李廣羞愧難當,拔劍自刎。死前李廣說了這樣一番話:“我從少年時開始,與匈奴進行過大小七十多次戰鬥,這次好容易有機會和大將軍出征同單于作戰,而大將軍卻將我調到東路,路途本就繞遠,又迷失了方向,難道這不是天意嗎?況且我六十多歲了,畢竟是無顏面對刀筆小吏!”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路遙lgy


飛將軍李廣,其實一開始,還是很受漢武帝待見的,因為左右近臣都說李廣是名將,所以李廣由上郡太守調任未央宮禁衛軍長官。他之所以後來被漢武帝冷落和不待見,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李廣像

  1. 李廣在平定過去的七國之亂的時候,有私下接受梁王給的將軍印,跟藩王沾上了關係,犯了大忌,在朝廷看來,有政治前科,雖然漢武帝很欣賞他,但這始終是帝王心裡的一根刺。

  2. 為將有為將之道,太愛耍個人英雄主義,就好比《亮劍》裡的李雲龍,師長去玩突擊隊長的活。這個毛病,早在景帝時期就很明顯了,典屬國公孫昆邪哭著對漢景帝說:“李廣的才氣,天下無雙,他自負,屢次與敵虜肉搏,恐怕會失去他。”
  3. 他帶軍散漫,沒有周亞夫細柳營治軍的風範。
  4. 心胸狹窄,曾經為公報私仇,殺了霸陵尉。

不過,以上原因並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有:

  1. 殺降事件。李廣曾和星象家王朔私下閒談說過自己不能被封侯的煩惱,也道出了自己最後悔的事就是做陝西太守時誘騙羌人投降後還殺光了他們,王朔聽了後也說正是源於殺俘。古時有“殺降不祥”的說法,殺降,嚴重違背道義,有損朝廷威名。
  2. 武帝時期的幾次出征,他都運氣很不好,要麼被俘,要麼被圍死傷慘重,要麼就迷路,幾乎沒什麼大的戰績。

  3. 關係不夠硬,你看衛青霍去病這些人,大多是武帝親戚。就拿後來的貳師將軍李廣利,正因為李夫人的緣故,很得寵,把李廣頭上的失誤放在李廣利身上那都不是事兒,你看李廣利第一次徵大宛,敗得狼狽,還不是沒事,漢武帝直接助力再徵一次。天漢二年,李廣利被圍所部死傷十之六七,還不都沒事。李廣利戰績平庸,因徵大宛,都能得海西侯。你說說,李廣可不就是,關係不夠硬嘛。(他兒子李敢,跟著霍去病混,好歹還混了關內侯,可惜,最後被霍去病射死,武帝都包庇霍去病,還說李敢是被鹿撞死的,果然關係親疏)。

老將軍為何自刎,那是因為,元狩四年,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為大軍迷路,沒能參戰,所以憤愧自殺。這是經過他多次請命,漢武帝才準他出徵的,不能封侯一直都是一個心病,他要做最後一搏,哪知,武帝暗中跟衛青打招呼,怕李廣年老壞事,衛青就把李廣大軍支開了,李廣大軍行軍迷路,導致錯失機會,李廣哀嘆天命如此,不願受拿著刀筆之吏的侮辱,所以自殺。

李廣墓


那年那兔這些事


公元前119年,李廣跟隨衛青出擊匈奴,擔任前將軍,屬於先頭部隊。這一年李廣六十多歲了,已經與匈奴交戰七十餘次。但這七十餘次戰役,都沒有給李廣帶來立功封侯的機會。

  本來這次出征之前,漢武帝覺得李廣年齡太大,不想讓他再帶兵。但李廣求戰心切,一心想建功封侯,再三請戰。漢武帝最後答應了,讓他跟隨衛青。

  但沒想到,這一次出征不僅沒有替李廣掙回一個封侯的機會,還成了這位老將軍生命中的最後一戰。

  衛青率領軍隊出塞以後,打探到單于所在的方位,決定主動出擊。按照原先的隊形,李廣是前將軍,很有可能與單于率領的匈奴軍隊正面相遇。

  但衛青在發兵之前,卻改變了戰略部署,讓李廣的前軍與右軍合併,取東面的道路行軍,由衛青自己和另一位將軍公孫敖一起對陣單于。這樣李廣就沒有正面挑戰單于的機會了。

  李廣對這個改變很不滿意,認為衛青剝奪了他立功封侯的機會。

  那麼衛青為什麼要改變戰略部署呢?他有兩點考慮:

  第一,早在出徵之前,漢武帝就私下告誡過衛青,不要讓李廣獨自抵擋單于的軍隊。

  因為漢武帝已經發現,李廣這個人名聲很大,個人能力很強,怪就怪在一輩子下來老是打不了像模像樣的大勝仗。

  第二,讓公孫敖取代李廣,也夾雜衛青的私心。公孫敖正好在上一次征戰匈奴的過程中戰敗,失去了侯爵,衛青讓公孫敖和自己一起對陣單于,是想讓公孫敖重新有一個封侯的機會。

  李廣儘管不滿,但在衛青的強壓之下,只能和右將軍一起從東路進軍,結果迷了路,沒有按時和衛青率領的大部隊會合。

  衛青和單于打完一仗,往回走的時候才碰到李廣。按軍法,這就得查問,是怎麼迷的路,為什麼沒有按時和大部隊會合,該由誰負責?

  李廣本來就為改變部署的事窩了一肚子火,現在又出這麼一個差錯,心中的憤懣、煩躁可想而知。於是就對衛青派來的人說,別再問了,所有責任都算在我頭上,我自己去找大將軍。

  李廣到了大將軍幕府以後,就對自己的手下說了這麼一段話:

  我自己一輩子跟匈奴大小打了七十餘仗,這次有機會跟隨大將軍對陣單于,但大將軍卻改變我部的行軍路線,讓我走一條迂迴遼遠的道路,這又趕上了迷路,難道是天意要捉弄我嗎?我已經六十多歲的人了,不能再到監獄裡去受獄吏的侮辱。

  說完這段話,李廣就拔刀自刎了。威震匈奴的飛將軍李廣,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糖豆愛歷史


前兩天,寫了兩篇關於“飛將軍”的文章,諸位大神在評論區裡發表高見,使我收穫良多。今天抽時間開一篇“李廣難封”的原因探析,粗淺拙見,請多指教。

一、軍功不夠

據《史記》、《漢書》記載,漢武帝時期因軍功封侯的共有二十六人。這些人所立軍功有以下五類:

1. 斬殺或俘虜匈奴大、小王,相,將領,單于姬妾等敵方重要人物。

2. 率部直接參加戰鬥,斬敵首級一千以上。

3. 指揮戰役、戰鬥取得重大戰果。

4. 為戰役勝利作出重大貢獻。

5. 奇謀妙計或英勇作戰扭轉戰局。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特殊情況,父親在戰鬥中做出特別突出的貢獻後,兒子封侯。

李廣在文、景兩朝的對匈奴戰爭中,主要承擔防守任務。等爺爺和老爹攢夠了錢,漢武帝認為打的起了,就調整對外政策,跟匈奴作戰由防禦轉變為進攻。其間五次大規模的出擊戰,李廣三次未遇敵和一次覆沒,一次被活捉後逃回來。茫茫草原上迷路碰不到敵軍,連漢武帝都說他“數奇”,點子背的可以。軍功是硬指標,李廣顯然未達到封侯的標準。

二、政治敏感性弱

早在漢武帝之前,李廣就有絕好的封侯機會,因為政治站位出錯白白浪費了。景帝四年,吳王劉濞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史稱“吳楚七國之亂”。漢景帝劉啟拜周勃的兒子周亞夫為太尉,僅用了三個月即平定這次聲勢浩大的叛亂。

在這次作戰中,年輕的驍騎都尉李廣因為作戰勇猛,受到了身處平叛最前線的梁王劉武的賞識,並私下接受了他授予的將軍印。

本來“七國之亂”就是中央政府與諸侯政權直接矛盾不可調和的一場較量,在此敏感時期,作為中央平叛的一員勇將,李廣不僅與極具政治野心的劉武私下會見,甚至還接受了封賞。漢景帝本來礙於竇太后的寵愛,對這位親弟弟只能暗中打壓,讓弟弟的梁國頂在抵抗叛軍的最前線,還不給支援,藉著叛軍消耗劉武的勢力。

劉啟、劉武兄弟倆當面握手背後捅刀,李廣看不出門道,勇冠三軍沒有受到封賞,而是調往偏遠的邊境地區,當了好多年的邊地郡守。

他自己也說“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相比內地郡守,李廣當的是苦差,中央採取和親政策,和完打,打完和。李廣在最能打的時候又不能大打出手,匈奴搞遊擊侵擾,他防禦為主也立不了大功。

三、貪權遭忌

七國之亂平定後,李廣調任邊地郡守不久,負責屬國管理的高官上書朝廷,說“李廣才氣,天下無雙”。還說他太自負了,經常追擊前來騷擾的匈奴,擔心他被匈奴人殺死,國家就會因此損失一員棟樑。也許,公孫昆邪這封舉薦信,在漢景帝看來,就是李廣假借他人之口,為自己邀功求賞、跑官要官的說辭。

平叛卻沒有封侯,雖然被打發到邊關去了,卻還有朝廷大員替他說話,真是才氣無雙啊!其實,我認為,漢景帝連續調整他的工作,不是擔心匈奴殺他,要不派他去邊關幹嘛?!而是擔心他在一個地方久了,勢力形成就尾大不掉了。於是,李廣先後在上郡、陵西郡、雁門郡、代郡、雲中郡等地做郡守,而且每個地方都呆的時間不長。

漢景帝臨死前,關於李廣之事,對兒子有沒有交代,我不敢亂猜,諸位還是從漢武帝對李廣隨軍出征時的軍職任命上看吧,您能看懂的!

四、個人英雄主義

據文獻記載:李廣自負其能,因為自己箭法好,總是要求部隊放敵軍到射程之內非不中不射,常常由於這個原因離敵人太近而被圍困。僅憑莽夫之用自然難以獲得更大的戰果,冷兵器時代,主將被困而後果自可想而知。

在守城時,還曾經親率三百士兵離開守軍去追匈奴的三個射鵰者,從此可看出李廣欠缺大局觀,事情考慮不周。如若射鵰者為誘敵之計,匈奴在李廣離開後的夜裡前來偷襲,後果又將會何等慘重?

從以上兩點上看,李廣不適合當更高一級的統帥,也就少了立功機會。

五、不懂為臣之道

與李廣齊名的著名將領程不識,與他的治軍風格完全不同。李廣治軍寬鬆隨意,簡化文書簿冊,而程不識則規整行軍行列,嚴守條令法度。這種差別導致了士兵多樂於跟從“放養”式管理的李廣,真心願為李廣效力,而不願跟隨“圈養”式管理的程不識,不願意為程不識效力。

程不識用條令法度治軍,他代表的是國家對軍隊的管理,李廣看不透,以為自己牛氣,所有將領中,士兵最擁護的是他。其它將領代的兵都羨慕李廣帶的兵,這容易導致“李家軍”的問題。若軍隊只知有將,不知有君,甚至淪為將領的私人武裝,就極易導致皇帝的緊張和警惕。

李廣是秦將李信的後代,滅掉秦國的,恰恰是漢高帝劉邦,這樣的家族背景,如此的帶兵方法,諸位想想歷史上,能讓皇帝心裡惦記的人,別說加官進爵了,不死都是萬幸。

六、年齡偏大

都知道醫生是越老越值錢,運動員是越老越花錢。因為醫生越老看病的經驗越豐富,越容易把病看好。運動員越老身體越差,越容易得病。漢武帝對匈奴採取進攻政策,50多歲的李廣沒有當過主帥,坐在大營裡指揮戰役取得重大戰果的機會不多。再說以李廣的性格,他武技超群,肯定率部直接參加戰鬥,但他這年齡斬敵首級立功的機會也不大,披堅執銳、衝鋒陷陣絕對不能跟年輕將領比!諸位要不信,以現在的生活水平和醫療條件,等到50歲您再看自己的身體狀況如何。

當然不可否認漢武帝重用外戚衛、霍,特別是霍去病,年紀輕輕就統領精兵,老將們統領的是被抽走精銳的衰兵,皇帝畫好了圈想讓誰立功,他的職位就是容易立功的職位,他的士兵就是容易立功的士兵,連他的戰馬衝鋒時都比其它人的跑得快!

有的朋友說“李廣難封”是漢武帝對他有偏見,不給他機會,這種說法是不對的,漢武帝給了不少機會,連李廣的兒子李敢和堂弟李蔡都封侯了,李廣是軍功太少。也有的朋友說李廣誘殺投降的敵軍,心狠手辣。還有的朋友說李廣公報私仇,小心眼、沒有肚量,但我認為他未能封侯的主要原因還是以上六條中的第一條。

總之,幾次大的戰役,李廣敗多勝少,其戰功根本無法與動輒取敵首級上萬的將領相比。他更沒有像衛青直搗龍城、霍去病封狼居胥那樣威震匈奴,換來“漠南無王庭”的有利局面,封侯之事,還是用毛主席的一句“糞土當年萬戶侯”來安慰他吧!


(感謝大家對行俠夢的支持,歡迎喜歡《以史為鑑》系列視頻和這篇文章的朋友能給予關注和轉發。)


行俠夢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戰役,歷史上稱為“漠北決戰”。漢武帝舉全國之力,由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跨越大漠遠征匈奴,李廣幾次請求隨行,漢武帝起初以他年老沒有答應,後來看李廣太執著,同意他出任前將軍。在出行前,漢武帝授意衛青不可交給李廣重任,因為相士說李廣“數奇”,數就是命運,奇是奇數,數奇就是命不好,點背。這當然是不科學的,可是恰恰是這種強烈的心理暗示,對李廣的人生造成了致命的影響。漢軍出塞後,衛青抓到了一個俘虜,瞭解到匈奴單于的具體位置,這是一個極有價值的情報。因為在漢匈作戰期間,最大的一個困惑就是茫茫戈壁之上,不知道匈奴的騎兵在何處,所以在冷兵器時代,如果能找到匈奴單于的位置,基本上就可以說是打贏了。但是,就在這個時候,衛青突然下一道軍令,把李廣調到右路軍去,和右將軍趙食其匯合,這個右路需要繞圈,路途遙遠,又沒有水草,李廣難以接受這樣的安排。接著,衛青讓親信公孫敖做前將軍,這個人是衛青的恩人,在這個時候上任,誰都看得明白,就是在打壓李廣。李廣忿忿不平,要求衛青改調令,衛青不答應,命令長史寫文書發到李廣的幕府,李廣氣得不向衛青告辭就走了,非常惱怒地前往軍部。在這種心態下,情況大概會變得更糟糕,軍隊沒有嚮導,他們走迷路了,誤了和衛青匯合的期限,按照漢代的法律李廣誤期當斬。衛青派長史帶著乾糧和酒看望李廣,順便詢問情況,這也屬於正常程序,需要上報給皇帝的,但李廣拒絕回答。衛青又派長史責令李廣幕府的人員前去受審對質。李廣說:“校尉們沒有罪,錯在我自己,天意啊!我已六十多歲了,不能再受此侮辱。”說完竟拔刀自刎。李廣死後,軍中的所有將士、城中所有百姓都為之痛哭。

   李廣到死也終難封侯,其實不全是點背,李廣自身也是有一些弱點的。

第一、他情商不高。他不懂政治,不懂人際關係,接受梁王的將軍印這個錯誤可以說相當嚴重,直接影響之後的仕途發展;而且他不善與人溝通,自命不凡,認為自己是靠戰功做官的,認為衛青是漢武帝的小舅子,霍去病是衛青的外甥,公孫賀是漢武帝的連襟等等,說他們都是靠關係擁有地位的。這造成了一個後果,就是他出事的時候沒有人願意替他說話。

第二、他心胸狹窄,當年他削職後經過霸陵亭,已過通關時間,不讓通行,他的隨從說這是李廣將軍,亭尉依然不通融,說:“別說是前任李將軍,就是現任也不能過。”後來李廣再次被皇帝啟用,馬上點名,讓霸陵尉加入自己隊伍,到了軍中找個藉口就把霸陵尉殺掉了。李廣度量不夠,報復心太強,無容人之量必然成不了大事。

第三,他殺氣太重,李廣做隴西太守時候,羌人反叛,他用欺詐手段誘騙八百多人投降,並把他們都殺了。招降反叛,本來應該成為他軍事生涯中輝煌的一筆,可是由於殺降給他招致了惡名,一方面引起朝廷的不滿和猜疑,另一方面導致凡是與他作戰的敵軍都會拼死抵抗,這就大大增加了他取勝的難度。而且這樣的將軍,皇帝不太敢用,因為心太狠,難保不會做出出格的事。

第四,他行事過於隨意。大軍不按建制隨便走,走起來一窩蜂。休息時也隨意組合,晚上不站崗,不巡邏。儘管很多士兵喜歡這樣不嚴格的組織,願意跟隨他,但是我們很難認定這是好的管理方式,自由散漫是軍隊的大忌,出了事就是大事。所以李廣的帶兵方式也備受質疑。他追殺射鵰者也屬隨意冒險,試想如果對方真的不中計,一百多人定會當場殞命。

第五,他不擅長打運動戰。李廣長期適應的是陣地戰、防禦戰,衛青、霍去病,跟匈奴作戰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長途奔襲,運動殲敵,在這方面李廣表現得並不出色。

唐代王勃的《滕王閣序》有云“嗟乎!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馮唐歷經三朝,到漢武帝時,舉為賢良,但年事已高不能為官。李廣徵戰一生,卻終難封侯。通過全面的分析,我們發現,皇帝任人唯私、扼殺賢能,皇親國戚排擠人才,是造成李廣悲劇的外在原因;而李廣自身的性格缺陷,則是造成其悲劇的內在原因。


單說古今


李廣為郎中令,怎麼會不受待見?那可是趙高獨霸朝綱時的官職,除了丞相,就是郎中令了。

自殺是被衛青誣陷逼死,詳見之前的貼子。

隨後丞相李蔡被誣陷致死,郎中令李敢被暗殺,驃騎大將軍霍去病莫名而死。。。受益者是衛青。

可惜武帝英明,不用衛青,還把衛青兒子的侯爵給廢了。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其實武帝劉徹的爺爺漢文帝、爸爸漢景帝 都不待見李廣啊(阿岔曾對此寫文大發感慨)。

不過武帝不待見的說法嚴格地講有點牽強,主要是李廣老了,想重視又有擔心——不太放心。至少從史記的記載看,武帝還是蠻關心李廣的——提拔重用其兒子李敢,孫子李陵……也都不是玩虛的。為什麼不重用呢?以阿岔看——除了因其年老而關心、不放心之外。

最主要的還是漢武帝已經培養出自己信任的人才——衛青等。

自殺是個意外。當然衛青要負一定的責任,甚至是主要的責任。將軍最後一次機會,那麼玩,將軍能受得了麼。


阿岔視角


林彪死在溫都爾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