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将军”李广为何不受汉武帝待见?年过花甲又为何自杀于战场?

旭丿就湜遮漾紫


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理解。

现在人提起李广,首先想到的是勇敢善战,并且是无敌的那一种。然后想到的就是令人叹息的“李广难封。”


李广的骁勇和武艺高强,用现在话说,那绝对是过硬的兵王级别。他曾经一人与匈奴的三个射雕手(射雕手是匈奴人对神箭手的称呼。)对射,并轻松干掉对手。李广在军中的人缘也好,能做到与士族同甘共苦,深得士族爱戴。


按理说,李广武艺高强又深得士族之心,应该是个完美的将领才对。可李广偏偏不是一个完美的将领,因为他治军不严谨。

李广指挥小规模的作战时,治军不严的问题影响还不大。他能身先士卒,凭过人的勇武,总能取胜。

但是,到汉武帝反击匈奴时期,出征的将领需要指挥大规模的作战。大规模的作战,就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凭个人勇敢去打,是不行了。

尤其是,军队要在塞外的陌生环境作战。军队的后勤供应,将士及马匹的健康等等的细节,作战的计划都要做好才行。

可是很明显,李广缺乏指挥大规模作战的能力,治军不严的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来。李广打小仗,鲜有败绩。一旦指挥大的战役,各种失误就出来了,败仗也随之而来。

多年与匈奴作战的李广,竟然没有处理好向导的问题,在征途上迷路。

汉武帝开始对有“飞将军”之称的李广,是抱以厚望的。后来看到了李广不尽人意,知道他不善于指挥大规模的战役。便不再对李广委以重任,李广逐渐的被汉朝军界边缘化了。

后来,其他原来名声不大的将领在对匈奴的主动出击中,立了很大的战功。相对来说,一直享有盛名的李广的军功就稍显不足,不足以封赏。让人觉得颇感意外并为他惋惜,“李广难封”的说法便因此而来。

李广后来,因为在战场上失意而自杀。一世英雄的李广,竟然有此结局,怎能不让我们扼腕叹息。


德全不畏


不是汉武帝不待见李广,而是李广让汉武帝感到了心酸。用李广自己的话说,一生和匈奴交战七十余次,但时至今日,李广难封却成为了一个成语。所以李广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悲壮,更多的是深深的无奈。

汉武帝心目对于胜利有一杆秤,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那不是胜利,得不到奖励,如果杀敌一千自损五百,免强将功抵过,如果杀敌一千自损不上百,那才算是胜利。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赏金,而且可以赐爵,而李广偏偏就是第一类,连做到第二类都难。而汉武帝身边又不缺少出奇制胜、以少胜多的将军,所以李广那点鸡肋的战绩汉武帝怎么会看在眼里。



客观的分析李广,他的一生就像是立在门口的大狮子,看上去威风八面,但没有实际功效。尽管在战场上混了一辈子,始终在扮演着一个打酱油的角色。我们可以从汉武帝几次大规模对匈奴的用兵作战,就可以看出李广的整体表现。首先马邑之谋是汉武帝主动出击匈奴的第一战,结果劳师动众、无功而散,当时参战的李广默默无闻,最终大行令王恢做了替罪羊。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骑兵入侵上谷,骁骑将军从雁门郡出兵,李广兵败被活捉,半路装死,最后逃脱。逃回汉朝后,花钱赎罪,被贬为民。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匈第一次大规模战役爆发,李广被重新起用,驻守右平北郡。虽然连续几年吓退匈奴,但没有实际战绩。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春,匈奴右贤王进攻汉朝北部,汉武帝派兵反击,汉军大胜,李广没有参战。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汉朝七将军(卫青、公孙敖、公孙贺、赵信、李广、苏建、李沮)伐匈奴,共歼敌九千余人。但赵信战败,率八百骑投降匈奴,苏建全军覆灭,因此所有人没有得到奖赏,苏建被贬为民。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发动河西之战,霍去病为总指挥。李广率四千骑兵为先锋,在祁连山遭遇匈奴左贤王四万骑兵,李广血战两天,伤亡过半,最后张骞率兵救援,匈奴退兵。此战,李广功过参半,汉武帝没有责罚。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对匈奴的战争,史称漠北之战。当时被封郎中令的李广屡次要求出战,汉武帝以李广年岁已高不予批准。可是李广再三请求,汉武帝心里很不是滋味,毕竟李广年愈花甲,打了一辈子仗连个侯爵也没获封。看着李广满头苍苍白发,汉武帝心软了,允其出战并封为前将军。结果临行前汉武帝却嘱咐卫青说:“李广年岁已大,而且运气不好,不适合正面与匈奴交锋,恐其难以完成擒获匈奴单于的任务”。也有可能是汉武帝出于对李广的怜悯,避免身入险境。于是战前卫青临时调整,李广率兵从东路包抄匈奴,但是李广立功心切,在得知内情后十分愤恨,最后率兵不辞而别。由于李广没有带向导,很快就在沙漠中迷路,因此也没有完成合围匈奴单于战略部署。卫青率军追击数百里,也没有抓到单于,只好班师。直到途经漠南草原时,卫青才与李广部相遇。

卫青传话李广,打算问责李广和另一位将军赵食其,李广羞愧难当,拔剑自刎。死前李广说了这样一番话:“我从少年时开始,与匈奴进行过大小七十多次战斗,这次好容易有机会和大将军出征同单于作战,而大将军却将我调到东路,路途本就绕远,又迷失了方向,难道这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六十多岁了,毕竟是无颜面对刀笔小吏!”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路遥lgy


飞将军李广,其实一开始,还是很受汉武帝待见的,因为左右近臣都说李广是名将,所以李广由上郡太守调任未央宫禁卫军长官。他之所以后来被汉武帝冷落和不待见,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李广像

  1. 李广在平定过去的七国之乱的时候,有私下接受梁王给的将军印,跟藩王沾上了关系,犯了大忌,在朝廷看来,有政治前科,虽然汉武帝很欣赏他,但这始终是帝王心里的一根刺。

  2. 为将有为将之道,太爱耍个人英雄主义,就好比《亮剑》里的李云龙,师长去玩突击队长的活。这个毛病,早在景帝时期就很明显了,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汉景帝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负,屡次与敌虏肉搏,恐怕会失去他。”
  3. 他带军散漫,没有周亚夫细柳营治军的风范。
  4. 心胸狭窄,曾经为公报私仇,杀了霸陵尉。

不过,以上原因并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有:

  1. 杀降事件。李广曾和星象家王朔私下闲谈说过自己不能被封侯的烦恼,也道出了自己最后悔的事就是做陕西太守时诱骗羌人投降后还杀光了他们,王朔听了后也说正是源于杀俘。古时有“杀降不祥”的说法,杀降,严重违背道义,有损朝廷威名。
  2. 武帝时期的几次出征,他都运气很不好,要么被俘,要么被围死伤惨重,要么就迷路,几乎没什么大的战绩。

  3. 关系不够硬,你看卫青霍去病这些人,大多是武帝亲戚。就拿后来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正因为李夫人的缘故,很得宠,把李广头上的失误放在李广利身上那都不是事儿,你看李广利第一次征大宛,败得狼狈,还不是没事,汉武帝直接助力再征一次。天汉二年,李广利被围所部死伤十之六七,还不都没事。李广利战绩平庸,因征大宛,都能得海西侯。你说说,李广可不就是,关系不够硬嘛。(他儿子李敢,跟着霍去病混,好歹还混了关内侯,可惜,最后被霍去病射死,武帝都包庇霍去病,还说李敢是被鹿撞死的,果然关系亲疏)。

老将军为何自刎,那是因为,元狩四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为大军迷路,没能参战,所以愤愧自杀。这是经过他多次请命,汉武帝才准他出征的,不能封侯一直都是一个心病,他要做最后一搏,哪知,武帝暗中跟卫青打招呼,怕李广年老坏事,卫青就把李广大军支开了,李广大军行军迷路,导致错失机会,李广哀叹天命如此,不愿受拿着刀笔之吏的侮辱,所以自杀。

李广墓


那年那兔这些事


公元前119年,李广跟随卫青出击匈奴,担任前将军,属于先头部队。这一年李广六十多岁了,已经与匈奴交战七十余次。但这七十余次战役,都没有给李广带来立功封侯的机会。

  本来这次出征之前,汉武帝觉得李广年龄太大,不想让他再带兵。但李广求战心切,一心想建功封侯,再三请战。汉武帝最后答应了,让他跟随卫青。

  但没想到,这一次出征不仅没有替李广挣回一个封侯的机会,还成了这位老将军生命中的最后一战。

  卫青率领军队出塞以后,打探到单于所在的方位,决定主动出击。按照原先的队形,李广是前将军,很有可能与单于率领的匈奴军队正面相遇。

  但卫青在发兵之前,却改变了战略部署,让李广的前军与右军合并,取东面的道路行军,由卫青自己和另一位将军公孙敖一起对阵单于。这样李广就没有正面挑战单于的机会了。

  李广对这个改变很不满意,认为卫青剥夺了他立功封侯的机会。

  那么卫青为什么要改变战略部署呢?他有两点考虑:

  第一,早在出征之前,汉武帝就私下告诫过卫青,不要让李广独自抵挡单于的军队。

  因为汉武帝已经发现,李广这个人名声很大,个人能力很强,怪就怪在一辈子下来老是打不了像模像样的大胜仗。

  第二,让公孙敖取代李广,也夹杂卫青的私心。公孙敖正好在上一次征战匈奴的过程中战败,失去了侯爵,卫青让公孙敖和自己一起对阵单于,是想让公孙敖重新有一个封侯的机会。

  李广尽管不满,但在卫青的强压之下,只能和右将军一起从东路进军,结果迷了路,没有按时和卫青率领的大部队会合。

  卫青和单于打完一仗,往回走的时候才碰到李广。按军法,这就得查问,是怎么迷的路,为什么没有按时和大部队会合,该由谁负责?

  李广本来就为改变部署的事窝了一肚子火,现在又出这么一个差错,心中的愤懑、烦躁可想而知。于是就对卫青派来的人说,别再问了,所有责任都算在我头上,我自己去找大将军。

  李广到了大将军幕府以后,就对自己的手下说了这么一段话:

  我自己一辈子跟匈奴大小打了七十余仗,这次有机会跟随大将军对阵单于,但大将军却改变我部的行军路线,让我走一条迂回辽远的道路,这又赶上了迷路,难道是天意要捉弄我吗?我已经六十多岁的人了,不能再到监狱里去受狱吏的侮辱。

  说完这段话,李广就拔刀自刎了。威震匈奴的飞将军李广,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糖豆爱历史


前两天,写了两篇关于“飞将军”的文章,诸位大神在评论区里发表高见,使我收获良多。今天抽时间开一篇“李广难封”的原因探析,粗浅拙见,请多指教。

一、军功不够

据《史记》、《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因军功封侯的共有二十六人。这些人所立军功有以下五类:

1. 斩杀或俘虏匈奴大、小王,相,将领,单于姬妾等敌方重要人物。

2. 率部直接参加战斗,斩敌首级一千以上。

3. 指挥战役、战斗取得重大战果。

4. 为战役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5. 奇谋妙计或英勇作战扭转战局。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父亲在战斗中做出特别突出的贡献后,儿子封侯。

李广在文、景两朝的对匈奴战争中,主要承担防守任务。等爷爷和老爹攒够了钱,汉武帝认为打的起了,就调整对外政策,跟匈奴作战由防御转变为进攻。其间五次大规模的出击战,李广三次未遇敌和一次覆没,一次被活捉后逃回来。茫茫草原上迷路碰不到敌军,连汉武帝都说他“数奇”,点子背的可以。军功是硬指标,李广显然未达到封侯的标准。

二、政治敏感性弱

早在汉武帝之前,李广就有绝好的封侯机会,因为政治站位出错白白浪费了。景帝四年,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汉景帝刘启拜周勃的儿子周亚夫为太尉,仅用了三个月即平定这次声势浩大的叛乱。

在这次作战中,年轻的骁骑都尉李广因为作战勇猛,受到了身处平叛最前线的梁王刘武的赏识,并私下接受了他授予的将军印。

本来“七国之乱”就是中央政府与诸侯政权直接矛盾不可调和的一场较量,在此敏感时期,作为中央平叛的一员勇将,李广不仅与极具政治野心的刘武私下会见,甚至还接受了封赏。汉景帝本来碍于窦太后的宠爱,对这位亲弟弟只能暗中打压,让弟弟的梁国顶在抵抗叛军的最前线,还不给支援,借着叛军消耗刘武的势力。

刘启、刘武兄弟俩当面握手背后捅刀,李广看不出门道,勇冠三军没有受到封赏,而是调往偏远的边境地区,当了好多年的边地郡守。

他自己也说“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相比内地郡守,李广当的是苦差,中央采取和亲政策,和完打,打完和。李广在最能打的时候又不能大打出手,匈奴搞游击侵扰,他防御为主也立不了大功。

三、贪权遭忌

七国之乱平定后,李广调任边地郡守不久,负责属国管理的高官上书朝廷,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还说他太自负了,经常追击前来骚扰的匈奴,担心他被匈奴人杀死,国家就会因此损失一员栋梁。也许,公孙昆邪这封举荐信,在汉景帝看来,就是李广假借他人之口,为自己邀功求赏、跑官要官的说辞。

平叛却没有封侯,虽然被打发到边关去了,却还有朝廷大员替他说话,真是才气无双啊!其实,我认为,汉景帝连续调整他的工作,不是担心匈奴杀他,要不派他去边关干嘛?!而是担心他在一个地方久了,势力形成就尾大不掉了。于是,李广先后在上郡、陵西郡、雁门郡、代郡、云中郡等地做郡守,而且每个地方都呆的时间不长。

汉景帝临死前,关于李广之事,对儿子有没有交代,我不敢乱猜,诸位还是从汉武帝对李广随军出征时的军职任命上看吧,您能看懂的!

四、个人英雄主义

据文献记载:李广自负其能,因为自己箭法好,总是要求部队放敌军到射程之内非不中不射,常常由于这个原因离敌人太近而被围困。仅凭莽夫之用自然难以获得更大的战果,冷兵器时代,主将被困而后果自可想而知。

在守城时,还曾经亲率三百士兵离开守军去追匈奴的三个射雕者,从此可看出李广欠缺大局观,事情考虑不周。如若射雕者为诱敌之计,匈奴在李广离开后的夜里前来偷袭,后果又将会何等惨重?

从以上两点上看,李广不适合当更高一级的统帅,也就少了立功机会。

五、不懂为臣之道

与李广齐名的著名将领程不识,与他的治军风格完全不同。李广治军宽松随意,简化文书簿册,而程不识则规整行军行列,严守条令法度。这种差别导致了士兵多乐于跟从“放养”式管理的李广,真心愿为李广效力,而不愿跟随“圈养”式管理的程不识,不愿意为程不识效力。

程不识用条令法度治军,他代表的是国家对军队的管理,李广看不透,以为自己牛气,所有将领中,士兵最拥护的是他。其它将领代的兵都羡慕李广带的兵,这容易导致“李家军”的问题。若军队只知有将,不知有君,甚至沦为将领的私人武装,就极易导致皇帝的紧张和警惕。

李广是秦将李信的后代,灭掉秦国的,恰恰是汉高帝刘邦,这样的家族背景,如此的带兵方法,诸位想想历史上,能让皇帝心里惦记的人,别说加官进爵了,不死都是万幸。

六、年龄偏大

都知道医生是越老越值钱,运动员是越老越花钱。因为医生越老看病的经验越丰富,越容易把病看好。运动员越老身体越差,越容易得病。汉武帝对匈奴采取进攻政策,50多岁的李广没有当过主帅,坐在大营里指挥战役取得重大战果的机会不多。再说以李广的性格,他武技超群,肯定率部直接参加战斗,但他这年龄斩敌首级立功的机会也不大,披坚执锐、冲锋陷阵绝对不能跟年轻将领比!诸位要不信,以现在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等到50岁您再看自己的身体状况如何。

当然不可否认汉武帝重用外戚卫、霍,特别是霍去病,年纪轻轻就统领精兵,老将们统领的是被抽走精锐的衰兵,皇帝画好了圈想让谁立功,他的职位就是容易立功的职位,他的士兵就是容易立功的士兵,连他的战马冲锋时都比其它人的跑得快!

有的朋友说“李广难封”是汉武帝对他有偏见,不给他机会,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汉武帝给了不少机会,连李广的儿子李敢和堂弟李蔡都封侯了,李广是军功太少。也有的朋友说李广诱杀投降的敌军,心狠手辣。还有的朋友说李广公报私仇,小心眼、没有肚量,但我认为他未能封侯的主要原因还是以上六条中的第一条。

总之,几次大的战役,李广败多胜少,其战功根本无法与动辄取敌首级上万的将领相比。他更没有像卫青直捣龙城、霍去病封狼居胥那样威震匈奴,换来“漠南无王庭”的有利局面,封侯之事,还是用毛主席的一句“粪土当年万户侯”来安慰他吧!


(感谢大家对行侠梦的支持,欢迎喜欢《以史为鉴》系列视频和这篇文章的朋友能给予关注和转发。)


行侠梦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战役,历史上称为“漠北决战”。汉武帝举全国之力,由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跨越大漠远征匈奴,李广几次请求随行,汉武帝起初以他年老没有答应,后来看李广太执着,同意他出任前将军。在出行前,汉武帝授意卫青不可交给李广重任,因为相士说李广“数奇”,数就是命运,奇是奇数,数奇就是命不好,点背。这当然是不科学的,可是恰恰是这种强烈的心理暗示,对李广的人生造成了致命的影响。汉军出塞后,卫青抓到了一个俘虏,了解到匈奴单于的具体位置,这是一个极有价值的情报。因为在汉匈作战期间,最大的一个困惑就是茫茫戈壁之上,不知道匈奴的骑兵在何处,所以在冷兵器时代,如果能找到匈奴单于的位置,基本上就可以说是打赢了。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卫青突然下一道军令,把李广调到右路军去,和右将军赵食其汇合,这个右路需要绕圈,路途遥远,又没有水草,李广难以接受这样的安排。接着,卫青让亲信公孙敖做前将军,这个人是卫青的恩人,在这个时候上任,谁都看得明白,就是在打压李广。李广忿忿不平,要求卫青改调令,卫青不答应,命令长史写文书发到李广的幕府,李广气得不向卫青告辞就走了,非常恼怒地前往军部。在这种心态下,情况大概会变得更糟糕,军队没有向导,他们走迷路了,误了和卫青汇合的期限,按照汉代的法律李广误期当斩。卫青派长史带着干粮和酒看望李广,顺便询问情况,这也属于正常程序,需要上报给皇帝的,但李广拒绝回答。卫青又派长史责令李广幕府的人员前去受审对质。李广说:“校尉们没有罪,错在我自己,天意啊!我已六十多岁了,不能再受此侮辱。”说完竟拔刀自刎。李广死后,军中的所有将士、城中所有百姓都为之痛哭。

   李广到死也终难封侯,其实不全是点背,李广自身也是有一些弱点的。

第一、他情商不高。他不懂政治,不懂人际关系,接受梁王的将军印这个错误可以说相当严重,直接影响之后的仕途发展;而且他不善与人沟通,自命不凡,认为自己是靠战功做官的,认为卫青是汉武帝的小舅子,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公孙贺是汉武帝的连襟等等,说他们都是靠关系拥有地位的。这造成了一个后果,就是他出事的时候没有人愿意替他说话。

第二、他心胸狭窄,当年他削职后经过霸陵亭,已过通关时间,不让通行,他的随从说这是李广将军,亭尉依然不通融,说:“别说是前任李将军,就是现任也不能过。”后来李广再次被皇帝启用,马上点名,让霸陵尉加入自己队伍,到了军中找个借口就把霸陵尉杀掉了。李广度量不够,报复心太强,无容人之量必然成不了大事。

第三,他杀气太重,李广做陇西太守时候,羌人反叛,他用欺诈手段诱骗八百多人投降,并把他们都杀了。招降反叛,本来应该成为他军事生涯中辉煌的一笔,可是由于杀降给他招致了恶名,一方面引起朝廷的不满和猜疑,另一方面导致凡是与他作战的敌军都会拼死抵抗,这就大大增加了他取胜的难度。而且这样的将军,皇帝不太敢用,因为心太狠,难保不会做出出格的事。

第四,他行事过于随意。大军不按建制随便走,走起来一窝蜂。休息时也随意组合,晚上不站岗,不巡逻。尽管很多士兵喜欢这样不严格的组织,愿意跟随他,但是我们很难认定这是好的管理方式,自由散漫是军队的大忌,出了事就是大事。所以李广的带兵方式也备受质疑。他追杀射雕者也属随意冒险,试想如果对方真的不中计,一百多人定会当场殒命。

第五,他不擅长打运动战。李广长期适应的是阵地战、防御战,卫青、霍去病,跟匈奴作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长途奔袭,运动歼敌,在这方面李广表现得并不出色。

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有云“嗟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历经三朝,到汉武帝时,举为贤良,但年事已高不能为官。李广征战一生,却终难封侯。通过全面的分析,我们发现,皇帝任人唯私、扼杀贤能,皇亲国戚排挤人才,是造成李广悲剧的外在原因;而李广自身的性格缺陷,则是造成其悲剧的内在原因。


单说古今


李广为郎中令,怎么会不受待见?那可是赵高独霸朝纲时的官职,除了丞相,就是郎中令了。

自杀是被卫青诬陷逼死,详见之前的贴子。

随后丞相李蔡被诬陷致死,郎中令李敢被暗杀,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莫名而死。。。受益者是卫青。

可惜武帝英明,不用卫青,还把卫青儿子的侯爵给废了。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其实武帝刘彻的爷爷汉文帝、爸爸汉景帝 都不待见李广啊(阿岔曾对此写文大发感慨)。

不过武帝不待见的说法严格地讲有点牵强,主要是李广老了,想重视又有担心——不太放心。至少从史记的记载看,武帝还是蛮关心李广的——提拔重用其儿子李敢,孙子李陵……也都不是玩虚的。为什么不重用呢?以阿岔看——除了因其年老而关心、不放心之外。

最主要的还是汉武帝已经培养出自己信任的人才——卫青等。

自杀是个意外。当然卫青要负一定的责任,甚至是主要的责任。将军最后一次机会,那么玩,将军能受得了么。


阿岔视角


林彪死在温都尔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