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身為太子,手下兵多將廣並且有李淵支持,為什麼會被李世民所殺?

溪尾



太子語齊王:今汝得秦王驍將精兵,擁數萬之眾,吾與秦王餞汝於昆明池,使壯士拉殺之於幕下,奏雲暴卒,主上宜無不信。

這是《資治通鑑》裡面的一句話,當時李元吉要代替李世民出征,並且把李世民的親信全部帶走,之後想著刺殺李世民,然後這天下基本上就可以安定了。但是這件事被王晊洩露給李世民,李世民知道以後就想著提前動手,並且秘奏李淵告發李建成和後宮妃子有淫亂。當時張婕妤已經把這個秘密洩露給李建成了,但是李建成自持玄武門禁軍總領常何是自己親信,所以並沒有覺得李世民能在玄武門刺殺他,然後第二天就和李元吉去見李淵了。

萬萬沒想到的是常何已經是李世民的人了,李世民早就在玄武門埋伏好了,雖然埋伏的人不多,但是完全可以打李建成一個措手不及。此時所有的支持者基本上已經不重要了,因為這個時候李世民死了,那麼李世民的部下也會樹倒猢猻散,反之李建成死了,那結局也是一樣。他們的隨從是決定誰輸誰贏的關鍵,就算你有再多的支持者,老大死了你還拼個毛啊。

《舊唐書·尉遲敬德傳》(《新唐書·尉遲敬德傳》略同)亦云: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領七十騎躡踵繼至,元吉走馬東奔,左右射之墜馬。太宗所乘馬又逸於林下,橫被所繣,墜不能興。元吉遽來奪弓,垂欲相扼,敬德躍馬叱之,於是步走,欲歸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殺之。

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李元吉射箭並沒有射死李世民,反而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建成。根據歷史記載,李元吉也算是一個驍勇善戰的人,沒有射死李世民只有兩個解釋,一個是發揮失常,一個是李世民的運氣真的好。李世民部下射傷李元吉,此時李元吉並沒有死,而李世民則是倉皇墜馬。李元吉原本想要勒死李世民,但是被趕來尉遲敬德所殺。這個時候已經成為定局,李建成部下也無法反抗了,畢竟自己老大都死了。


在這場政變中你會發現運氣真的很重要,如果李元吉一箭射死李世民,那麼歷史就會發生改變,但是歷史沒有如果,他永遠按照既定的軌跡行走,任何人都無法更改歷史的走向。


江郎說史


這個問題如果真有個漢朝陳平這樣的人在太子李建成手下,也不至於身死玄武門。

李建成手下的魏徵,其實就是太子手下的陳平。太子不用魏徵之計,這再好的計劃也是等於零。

李建成,什麼優勢都佔了。地位是合法太子,宮中盡耳目,老頭子也看好,又有小弟李元吉支持。這些都該是勝出的基礎。但他還是輸了。司馬遷有句話適用這太子和齊王"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時至不行,必受其殃"。

在玄武門事變之前,李元吉奏明皇上想要代替李世民出征前線,趁此把李世民的軍隊和親信帶走,以此孤立之,以後找個機會刺殺李世民,這樣一來,大事可定,天下基本上就可以安定了。不巧的是這件事被一個叫王值傢伙洩露給李世民。李世民吃了一驚,找心腹密謀提前動手,當天夜裡李世民入宮伏在李淵面痛哭,之後回奏李淵,告發李建成和後宮妃子有淫亂行為。李淵就說明日早朝調查這件事。當時張婕妤在帷幕之內竊聽,急找人把這個秘密傳遞給了李建成,但是李建成自持玄武門禁軍總領常何是自己親信,所以掉以輕心並沒有把這緊急的死生決鬥當回事,一廂情願地覺得李世民不可能刺殺他。兄弟仨都連夜佈置了應對辦法,帶了親隨都去見皇上早朝。

遺憾的是他們在玄武門相遇。而李建成的心腹臨陣倒戈。常何就是李世民的人了。李世民早就在玄武門埋伏好了,人不多但精悍。這是一場機會均等的較量,運氣在這場爭鬥中青睞了秦王。太子及齊王被殺死。李淵的幾個兒,剎那去了兩個。而元昌元霸不在此列,但後來還是謀反受誅。眾人見太子及齊王己死,便一鬨而散。

玄武門事變的時候,李元吉射箭並沒有射死李世民,反而是李世民滿虧一箭射死李建成。根據歷史記載李世民部下射傷李元吉,此時李元吉並沒有死,李世民則是倉皇墜於馬下。李元吉奪弓張弦想要勒死李世民,被拍馬趕來尉遲敬德揮刀斬於地上。兄弟己死大局既定。李淵在船上心悲而不敢哭。


劉一千五


玄武門之變,成就了一代帝王唐太宗李世民,但也埋沒那個嘴硬希望成為下一代皇帝的李建成。當時的李建成是李淵立下的太子,不僅有李淵的支持,還有弟弟李元吉,大臣魏徵的協助,然而事實卻是李建成最終還是被李世民所殺,這是為,何?李建成既然有那麼多的優勢,為什麼還會被李世民殺掉?

李建成是太子,有太子父皇李淵和弟弟李元吉的支持,有魏徵等大臣的擁戴,穩操勝券當皇帝,可最後羅得喋血玄武門的下場。究其原因,還是籬園、魏徵等人誤了他。

李建成和李世民一個是文臣的代表,另一是武將的代表。在平定群雄時,兩人還是手足,可等到天下歸唐,李建成自恃太子√李世民自然是居高臨下,而李世民自感功高蓋世,互不相讓。作為父親的李淵,站在太子一邊,更因為有李元吉的支持,大多數文臣的擁戴。李淵深知打天下靠武將,治天下靠文臣的道理。儘管李世民在大唐建立中,立下不世功勞,但在李淵眼裡,天不過是個武夫,根本成不了治理天下的明主。所以,她開始就打壓秦王府的勢力,並在天星官彙報天星出現異常對太子不利就想殺了李世民。

正是有了這些有利條件,李建成放鬆警惕,此時李建成根本不會對李世民起殺心。至於史書記載,李建成給李世民下毒,完全是李世民杜撰,是為自己發動玄武門之變趙的藉口而已。

李建成身邊的高人不少,最突出的是魏徵。李建成能在與李世民明爭暗鬥中得到李淵的支持,魏徵功不可沒。但是魏徵只有陽謀,沒有陰謀。天既無房玄齡的陰謀,也沒有杜如的絕斷,更不會用陰謀詭計置李世民於死地。這樣的人,在國家治理方面堪稱棟樑之才,但在你死我活的爭權奪利中,實屬愚才。

李建成有李淵的支持,有魏徵出謀劃策,李建成早已麻痺大意,戒心全無。當李世民磨刀霍霍之時,李建成海朦在鼓裡,還沉浸在太子夢裡,一點察覺都沒有。而當李世民誣陷他與後宮嬪妃私通時,她還全然部醒悟這是一場陰謀,還天真地和弟弟李元吉奉旨上殿與李世民理論,殊不知,這一去竟是一條不歸路。

李建成敗於李世民不是他無能,也不是他善良。三因為他得到了李淵的支持,得到了魏徵等文臣的擁戴,從而被表面的勝利衝昏頭腦,最後招致殺身之禍。


海納百川233699882


李建成之所以會輸因為三個人:李淵、李世民、他自己!

先來說李淵,雖然李建成他們最終兄弟相殘最根本的原因是為了皇帝寶座,但李淵在處理兒子問題上的不斷失策也是極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儘管我並不認為李淵是個廢物,但是與其他的開國皇帝相比,李淵顯然更依賴他的三個兒子,也更寵他的三個兒子!在李淵治下,李唐不像一個組織嚴密的帝國反而更像一個家族企業,舉個例子,在李家李淵的聖旨、太子令、秦王令、齊王令具有同等效令,各地官員面對各種手令無所適從只好以時間順序作為執行的標準,誰的先來就執行誰的,而不是以李淵的聖旨作為最高的命令,這種事情放在其他任何朝代都是不可思議的,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李淵的縱容造成的!

對於李元吉還好,論長幼有李建成,論功績有李世民,除非除掉他們兩個否則李元吉沒有繼位的希望,李淵對其的縱容只是造就了一個惡少,影響力有限。但是他在李建成和李世民兩個兒子中間的搖擺不定卻是往一堆火上澆了一桶又一桶油,看起來他是要按封建禮法的標準立李建成的,但是他對李世民的數次許諾恐怕也未必全是李世民編出來的,李世民消滅王世充竇建德凱旋歸來時,李淵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位在其他諸王之上。更奇葩的是他居然讓李世民組建天策府,天策府不是一個玩票性質的玩具,而是一個擁有權力的小型政府,李淵把李世民拔高到如此程度卻還幻想他們兄弟和睦簡直就是個笑話了!而最後他打算讓李世民到洛陽,兩兄弟各管一半江山的爛招已經是一個老人自己安慰自己的寬心藥!當李世民穿著耀眼的黃金盔甲,帶著數萬大軍浩浩蕩蕩的進入長安城接受長安百姓的膜拜之時,李家兄弟的相殘就已經殺青,只待上映了!

而第二個人是李世民,都說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但其實還是怕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短短八個字就告訴你李世民是個什麼樣的對手!我對李世民的評價是三個字:穩準狠!無論從哪方面看李世民都是頂尖的,既長於治理又善於帶兵,既寬厚待人富有領袖魅力又陰狠毒辣絕不心慈手軟。他的部下對他都忠心耿耿,別人的部下跟了他卻又一個個心悅誠服,這是李建成難以企及的個人魅力!

而且李世民氣運在手,這是撇開個人能力的重要因素。可能有人看了會想笑,但氣運不僅僅是運氣,如同劉邦,屢次差點被項羽活捉但他總能逃出生天。如同劉秀,昆陽城下的狂風暴雨或許是偶然但也是他的氣運!李世民也是如此,他經常親自帶兵衝鋒陷陣,好幾次差點被捉,洛陽城下更是差點被單雄信一槍刺死,但是到頭來他竟然沒受過一點傷!玄武門之變差點被李元吉勒死,但尉遲敬德卻能拍馬趕到,有時候你不得不承認,這就是氣運!

第三個人自然不必說,正是李建成自己!

近年來在替歷史人物洗白的大背景下,李建成自然也成功擺脫了廢物的頭銜。我從不認為李建成是廢物,相反,從一開始我就認為李建成是個出色的人才,如果不是李世民他會是一個出色的繼位者!但是人才歸人才,你得看對手是誰。以遊戲數值來舉例,統帥武力魅力政治,他的四維屬性均遠遜於李世民。他所依仗的最大優勢只有嫡長子這個身份,不幸的是這個身份在和平年代或許足以保證他登基,亂世之中卻什麼都不是!而他,又恰好擁有一個野心勃勃且實力雄厚的弟弟!

李建成最大的問題是四個字:優柔寡斷!他並不是沒有機會贏,雖然李唐軍隊大部分支持李世民,但在長安城內李建成的勢力並不比李世民弱甚至還勝過李世民,他本有機會先下手為強除掉李世民,但在最後關頭他放棄了!有人覺得他是念及兄弟情義捨不得殺李世民,我卻認為他不過是沒有十足的把握所以退縮,以及他害怕因此觸怒李淵,他並沒有李世民殺兄逼父的決絕!在這一點上李建成更像一個好人,但皇冠很重,一低頭就會掉!


石敬瑭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的先發制人之舉。

歷史上的李建成並非是奸詐小人,也是各項能力不輸李世民之人。

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極為穩固,不僅有李淵支持,更有後宮、大臣及各地都督的擁護,外加齊王作為堅定盟友。

李世民一直與李建成爭奪太子之位,曾誣太子造反,被稱為“楊文幹事件”。並且除秦府兵外,募養了近千名勇士,同時還收買李建成手下,如玄武門守將常何,正是常何的裡應外合,李世民才得以埋伏精兵,擊殺李建成和李元吉。

“傅奕星諫”事件算是玄武門之變的導火索。太白金星白晝劃過長空,被譽為政權更迭的徵兆,太史令傅奕密奏:“太白見秦分,秦王當有天下”。李淵大怒,但不忍處死李世民,要求他自殺。但李世民密奏李建成、李元吉,具體事件不詳。由此李建成、李元吉進宮對質,李世民先發制人,實施伏擊。


五味社


凡是做大事的必須果斷,有魄力,對敵人心狠手辣,對有用之才積極收納,這就要使他們的個人性格絕不可唯唯諾諾,思前恐後,缺乏心機城府。就像主治醫生一樣,在治理患者病痛時,看似不顧傷者的疼痛,一頓操作猛如虎,快速果斷處理好,實際上這是最好的減輕痛苦的方法。如果唯唯諾諾,瞻前顧後,永遠下不去手,只能讓患者心裡更加恐懼。似乎有相通之理。

我認為李世民有以下幾點優勢:

第一,李世民從小跟隨父親征戰沙場,唐朝的大半個江山都是在李世民的帶領下打下來的。戰場上見慣了生死離別,自然就沒有了兒女情長。所以在戰場上造就了李世民的雷厲風行,做事有勇有謀,果斷的性格,也練就了他堅韌的意志,成就了他與眾不同的氣質。相反李建成作為太子,在李淵在外打仗時,太子就進行監國,也不是不學無術,凡事有一定的實力。其次李建成也在外領軍打過仗,但鑑於太子的身份,與李世民相比可謂九牛一毛,不值一提。

第二,對於人才的重用。當年太子李建成手握重兵,又是太子的身份,李淵的支持,手下謀臣眾多,其中包括魏徵。當年魏徵就感覺情況不對,意識到李世民不會善罷甘休,建議太子李建成先下手為強,殺掉李世民,李建成顧及兒女情長,或者王孫子弟對他的看法,根本就沒有吧,李世民當作威脅,感覺自己會順理成章的成為皇帝。對於手下其他謀臣給取的建議,他大多不採納,剛愎自用,不承認自己的不當之處,這反而是他不足的表現;李世民則就不同了,太子府上的人多背李世民收買,掌握了太子的一舉一動,他反而會採取謀臣的意見,直接導致玄武門政變,殺兄殺弟,逼迫李淵退位。

雖然李世民的皇帝身份有些不文明,但他做皇帝之後察納雅言重用魏徵等謀臣,開創了貞觀盛世的局面,為中國歷史添加了濃墨的色彩。


蚜蟲掉牙


這裡面涉及到一個因果關係,歷史無數次證明:官職和背景不能解決一切,

制勝法寶只有一樣,那便是實力。

李淵接起了反抗隋朝的旗幟,卻沒有堅持到最後。

只因為他有一個非常爭氣的兒子------李世民。

整個建立大唐的過程,全程參與進來的只有一人,也就是後來玄武門之變的皇帝,李世民。

這其中,包括許多硬仗、難仗,往往都是李世民身先士卒。

這樣的直接後果是,他在軍隊中有了超高的人氣。

好了,這是一個前提。

李淵在立李建成為太子的時候,就有一雙眼睛在暗中盯著這一切。

憑什麼?大唐天下是我打下來的,就這麼平白無故的送給這個大傻子?

我在軍隊中擁有至高無上的指揮權,擁有極高的威望,他呢?他配麼?

此時李世民的怒火,正慢慢燃起,而且越燒越大。

更要命的是,李建成也在慢慢行動。

他動用一切手腕和力量,開始慢慢瓦解李世民的手下。

時間長了,李世民必成光桿司令。

此時,已不是能不能反的問題,而是什麼時候反的問題。

軍隊中擁有自己的勢力,皇宮中有自己的眼線,大臣中也有自己的部下,想造反,似乎也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一場轟轟烈烈的玄武門之變就此展開。


蝦仁兒談歷史


也不是吧,李建成手裡的兵權很有限,秦王李世民當時有多少人跟著平亂,秦府舊將在凌煙閣就有10多個,你能列舉出來跟隨李建成的名人有幾個嗎?是不是一時間說不出來呢?按照記載,李建成也算是一個不錯的太子了,但是李世民實力太強了,他一旦有野心,那是絕對擋不住的。李淵當時既是父親,又是皇帝,不一樣阻止不了嗎?這個可以說是絕對實力,根本沒有一點僥倖的因素。而且李世民當皇帝以後,確實不負眾望,帶領大唐子民走向了盛世,這就夠了,至於說李世民殺兄殺弟之類的事情,就不必太過介懷,因為他沒有影響老百姓的飯碗。——歷史與影視


相聲與歷史


李建成兵多將廣談不上。李淵建唐後很早就確定了太子之位,基本上是太子留京,秦王主外東征西討。秦王兵權在握,招降納叛,他才是兵多將廣。太子隨有父皇支持,論勢力與秦王相差太大,根本不能相提並論。弟兄們為爭上位勢同水火,你死我活是早晚之事。秦王計設玄武門挺而走險,爭得先機。殺兄殊弟笑到了最後。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滌塵20


粗話有槍就是草頭王,能擁兵自重可割據一方。李世民,李淵次子也,功高震主史之名言。李淵因是父,一無大功,二無大德,三沉醉酒色,跟本不知戰跡與功過。他立成建為太子沒錯,長嫡為先麼。但虎狼之師他就不懂了,故有玄武之禍。你想太子以正統路線走,秦王以革命路線走,何況早先相人說世民貴不可言,促使他成業。再加上後來凌煙閣上的文治武功之臣,他們是地地道道的政變動亂分子。但成者為王,與前者後來為一統,燒餅永遠翻不過來的,一邊香另一邊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