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北宋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终宋一朝的战力如何?

yirenjing


幽云十六州是北宋历史上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一个巨大遗憾。终北宋一朝,也没能收复幽云十州,结果就是如鲠在喉,大宋北方边境失去了天然的屏障。那么,北宋为收复幽云十六州做过哪些努力,这些地区掌控在辽国人手里真的就对北宋没有一点好处吗?这篇文章我们来聊聊这个问题。

幽云十六州是五代时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塘割给辽国的,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石敬塘本来是后唐的河东节度使,主要任务是保卫山西,防止北方的辽国南下。当时的后唐皇帝李从柯,因为弑君篡位上台,对石敬塘非常顾忌,一直想要除掉他。石敬塘感到了自己处境的危险,于是请求辽国出兵,许诺事成之后割让幽云十六州,还认了辽国皇帝耶律德光为干爹。于是辽国起兵南下,占领了幽云十六州,还帮助石敬塘灭掉了后唐,建立了后晋。事实上,幽云十六州原来是卢龙节度使赵德均的地盘,是辽国自己打下来的,并不是石敬塘占领了再交给辽国。所以,石敬塘的做法有点借花献佛的意味。

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赵匡胤当然想收复幽云十六州,便当时的实力远远不足。当时的北宋还没有统一南方政权,军队不过有二十万,以步兵为主。辽国已经建立了半个多世纪,拥有三十万军队,以骑兵为主。但是赵匡胤从一即位就着手准备收复,他的做法是存钱,赵匡胤每年都节省下来一笔钱,叫“封桩库“。“封桩库“就是为收复幽云十六州的专门资金,赵匡胤准备了两套方案,一是攒足了钱用来赎买;二是如果不能赎买,就用这笔钱招募士兵,以武力收复。

赵匡胤向南消灭了南方的割据政权,在和北方的北汉政权作战的期间,发生了“斧声烛影”的故事,赵匡胤被自己的弟弟赵光义杀害,带着巨大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宋太宗赵光义当上皇帝以后,仍然要把收复十六州为己任。赵光义先灭掉了山西的北汉政权,再挟胜利之师向幽云十六州进发,想一举收复。辽国大将耶律休哥率骑士迎战,在高梁河把宋太宗打得大败,宋太宗自己还中了两箭,狼狈地逃回了开封。宋太宗因此大怒,下令关闭宋辽之间的所有贸易,对其进行封锁。

后来,辽国皇帝辽景宗去世,辽圣宗即位,大名鼎鼎的辽太后掌权,宋朝人看到辽国处在主少国仪的状态,认为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机会又来了。于是派出三路军队,分别是东路军、中路军和西路军,主帅分别是曹彬、田重进和潘美。三路军开始都打得节节胜利。但是后来,辽国的萧太后、大臣韩德让、耶律休哥等人组织了反击,将深入的东路军粮道截断,将曹彬打得大败。

东路军是主力,东路军失败,中路和西路孤掌难鸣,就有被全歼的危险。于是朝廷下令都要撤回。中路军撤回较为顺利,还带回了部分州县的百姓。但西路军的行动就非常难了,因为辽国的南辽大王耶律斜轸率军队拼命追赶,西路军还要带二十多万百姓撤退。这个时候涌现了一个大英雄,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杨家将》主角杨老令公杨业,他当时是西路军副主将。当时的军队里还有一个人叫王侁,是皇帝派来的监军。王侁和杨业发生了冲突,杨业被逼带兵出击辽,和潘美、王侁约定将辽军引入指定地点设埋歼敌。整个过程,作为主帅的潘美并没有同意王侁的建议,但迫于形势勉强执行。可是后来,当杨业将辽军引入指定地点后,王侁和潘美并没有按约定设伏,而是撤军了,导致杨业独自对付辽军,结果寡不敌众,部队被消灭,杨业被俘。耶律斜轸劝降,但杨业拒不投降,绝食而死。

这次北伐是最有可能收复幽云十六州的一次努力,可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除了各路主帅的指挥失误原因外,辽国武力的强大是主要原因。

宋太宗去世后,他的儿子宋真宗赵恒即位。宋真宗较他的父亲伯父相比,是比较文弱的。但他在位时,辽国主动进攻,萧太后和辽圣宗亲自率大军南下,一直打到了黄河边上的澶州。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坚持建议下北上,来到了澶州。宋军看到皇帝来了,精神大振,一鼓作气打败了辽军。双方相持在了澶州。

最后宋辽双方进行了谈判,最后约定,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尊宋真宗为兄长,宋真宗也尊萧太后为婶母。在财政方面,宋朝每年给辽国十万两银子,二十万匹绢。双方开放贸易,互通有无。这个条约就是历史有名的澶渊之盟。

这个盟约在表面上看,宋朝吃亏了。但是如果我们从长远角度来看,和平对北宋是理有利的,主要包括以下原因:

1.澶渊之盟维持了宋辽边境一百多年的和平,双方都不用在边境加派很多军队,这就为宋朝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我们看到的北宋的繁荣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取得的。

2.辽国之所以不再南下掠夺,正是因为他的财政已经足够维持政权运转。这些财政来源就是幽云十六州的财富和宋朝的岁币。如果幽云十六州还在北宋手里,辽国的财政就一定会不足,结果就是要么南下掠夺,要么很快灭亡。如果辽灭亡了,草原就会出现权力真空,新的草原民族就又会崛起,对大宋造成严重的威胁。由此可以看出,辽国的长寿反而是北宋可以长期保持和平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这在以往的朝代和后来的明朝都是没有做到的。


历史细观


有心无力,北宋初期也曾大举北伐,但都没有成功。

宋立国之初就缺少一个先天优势——没有合适的养马场地,所需战马大多数都得从外购买。

宋所控制的地方属于农业耕种地带,缺少养育马匹的草原,这也就意味着缺少骑兵,在对付北方的辽和后来的金国时,宋缺少骑兵的缺点被不断暴露出来。

另外在政治上,为了避免唐末藩镇割据的情况再次出现,宋采取了重文轻武的举措,同时在权力分配上采取了多重制衡策略。

而且为了赈灾,朝廷往往会派员到灾区去招兵,把招兵当成救灾的一种方式,使得宋出现“冗兵”的情况,兵员数量庞大,但军事素质很差,战斗力低。

朝中一些士大夫对于收复北方故地也缺少长远认识,认为那是苦寒之地不适合农业耕种,兴兵北伐必然会产生巨大的财力人力消耗,得不偿失。

朝廷中缺少统一认识,缺少足够的凝聚力,也就失去了收复故地的基本支持。

得力于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宋也曾经发兵收复陇右地区,最远到达青海湖东边地区,证明宋也有战斗力收复故地。

但随着变法的新势力失去地位,宋又恢复了以前的旧路子,陇右河湟地区也再次易主。




方声说


燕云十六州又日幽云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境域为险要之地,易守难攻,自古以来这些地方便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原王朝北部边境天然的防御阵地。

当时这一地区被掌握在辽国手中,辽国铁骑疾驰于燕云地区,对北宋北方的边境造成了巨大威胁,北宋也深知其中的厉害关系,为此北宋和辽国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25年之久的宋辽战争。直到1004年双方订立“澶州之盟”,宋辽战争才结束。在整个宋辽战争过程中,宋太宗赵光义曾主动发起过两次北进欲收复燕云地区的战争。

第一次北伐是继承皇位的赵光义在完成初步的全国统一后,于979年亲自统帅大军北上,围攻太原,灭北汉。之后又不顾众臣的阻拦,率领疲惫之师进攻幽州。起初进展顺利,击败辽军,涿州、蓟州守将先后投降。宋军兵临幽州城下,架云梯四面攻城。攻城战从六月到七月历时一个月,宋军始终无法攻破。此时辽国名将耶律休哥率援军赶到,与宋军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附近)展开激战,师老兵疲的宋军很快就被打的溃不成军。宋太宗腿部中箭,乘驴车逃走,耶律休哥也受伤了,但驾着轻车率军一直追至涿州,最终以北宋败退而告终。

第二次北伐是宋太宗赵光义在得知辽国皇帝病死,萧太后听政后,以为机会来了。于986年3月集中二十万大军,兵分三路试图再度收复燕云地区。起初各路宋军连战皆捷,其中潘美、杨业的西路军先后收复了朔州、应州、云州、寰州,田重进一路收复了蔚州,东路军曹彬攻克涿州。其实辽军是在诱敌深入,果然曹彬东路军的十万人中计。粮草供应被断绝的宋军在岐沟关、拒马河一代与辽军激战,结果宋军惨败,数万人战死,积尸成山,河水为之不流。宋太宗忙令其他几路撤退,结果西路军副帅杨业被俘,绝食致箭伤发作而死。此后辽国不断派遣军队南下骚扰,经历两次惨败的宋太宗对辽国采取了战略防守,在宋辽边境集结重兵防守,还向守将们颁布“阵图”。在“阵图”的指挥下,宋军败多胜少。此后宋辽双方进入了对峙的阶段,997年宋太宗也由于当年的箭伤发作而死。

从以上两次北伐看,北宋并不是不想收复燕云十六州,而是实在有心无力。那终宋一朝的战力如何,我认为结果也还是一样。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经历注定了北宋军队的先天不足,重文轻武,形成了畸形的军事制度。

北宋时期皇帝直接掌握军队的建置、调动和指挥大权。其下军权由三个机构分任:枢密院掌军权及军令;三衙为中央最高指挥机关,分别统领禁军和厢军;率臣,为禁军出征或镇戍时临时委任的将帅,统领分属三衙的禁军,完事后再撤销将帅。在军队中实行“更戍法”,军队驻地经常更换,统兵将领也不固定,经常是将不熟地,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局面。实行募兵制,募兵的门槛低,兵源参差不齐,而在兵力配置上遵循“强干弱枝”原则,精锐都集中到禁军中,而厢军的兵力往往不足,实力较差。最奇葩的还有文臣监军和阵图这两样,前方将领在统兵打仗,朝廷会排文臣前去监督,将领必须按照朝廷给的阵图打仗,将领本身并没有太多的军事自主权。

试想一下,在这样自缚手脚的军事制度下,军队与敌人交战又如何能占得便宜呢。就算这样,实际历史里北宋在对外的战争中胜率也不算低,只能说北宋军队本身的战力并不差,差的是那一整套军事统御体系,皇帝像防贼一样防着军队。。。。 。


嬉笑春秋


很明显北宋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是因为北宋军事实力不如辽国,并不是说北宋实力很落,其实个人认为北宋很强!终宋一朝,个人认为,宋朝当时在世界上绝对是个强国的存在,无论政治,经济,军事。政治,经济可以说是亚洲的中心,经济绝对是世界的中心,至于军事实力虽然说没有最强大,但也可以排在世界前五是妥妥的!所以说,宋朝在全盛时期战力在世界上应该在前列!只不过正好在亚洲有军事强大的辽国存在,再加上有个西夏也并不弱,可能辽国战力比宋朝稍微强点,但并不能强到吞并宋朝,加之宋朝又重文轻武,所以让人觉得宋朝文弱!其实到最后被元朝给灭了也可以看出宋朝战力的强大,当时元朝可是横扫亚欧大陆的巨无霸,可是偏偏被宋朝拖了半个世纪!由此可见,终宋一朝,战力是很强大的!


杀仟陌38


宋朝吸收了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教训,崇文抑武,从治国战略上就没打算收复燕云十六州。


彬哥读书


黄袍加身的赵老大怎么可能会重武?重文轻武是宋的基本国策,强之若干是宋的战略决策。燕云十六州宋看做是自己北部屏障很重要想收回,辽看来是自己从部落联盟成为中央集权帝国根据地更想死守。双方都想要,但事后发现这两位力量相当打来打去伤筋动骨的,还不如坐下来喝茶聊天论论交情了。


水晶瓶6


宋朝不重武功,还禁止民间习武,宋朝皇帝怕别人造反,只重视文人,只重视抓经济,宋朝的房价也很高。


三湘7


赵匡胤和赵光义都没收回来,以后就没人张罗了,不奖励军工,自己还没这个能力,只能是战斗力若,没有好武的汉武帝,也造就不了卫青霍去病等名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