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為什麼能延續?

彼岸晴天hero


一個文明為何會消亡

文明也象生物一樣,有出生,發展,生存,衰亡的過程,歷史上曾經有過的著名文明很多,比如: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希臘、印加;也有曾經輝煌的民族,比如維京、蒙古、馬其頓;還有近代一些的荷蘭、西班牙、大英帝國。

看看這些文明(或民族、國家)的發生-發展-衰落,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點:

1,文明與周圍其他國家的競爭中,首先是軍事力量的強大。這裡還包括政治、外交等其他方面,只是最直接表現是軍事鬥爭。

2,軍事方面的持續能力,抗擊打能力,主要依賴文明內部的力量,包括政治統一、經濟水平、戰爭相關生產力。

3,長期看,文明的內部力量其實來自文明的發展水平。一個落後文明是很難有政治統一、經濟發達、技術先進的。

具體看實例:

蒙古、維京、馬其頓都是首先在軍事力量上碾壓對手,而埃及、希臘都是首先敗在了軍事上。

但是蒙古等民族為何沒有最終實現長期持久的發展呢?所以,單純的軍事力量是不夠,他們都是軍國體系,沒有自生性的經濟發展,本質是文明水平不夠。

大英帝國的崛起,來自文明的力量,它的衰落也與文明的衰落有關。歐洲的文明中心從意大利轉移到了英國,然後又轉移開去,但沒有轉移到德國,最後轉移到了美國。

美國的軍事力量並非來自它的軍國體系,而是來自他的經濟水平,而經濟水平與它是當今文明中心有直接關係。這就是說美國的軍力強大有著它可靠的根基。

中國文化為何沒有消亡

中國的歷史上,我們也有過強鄰環視,也有過激烈衝突。衝突中,總體來說還是我們強大,但是也有很艱難甚至失敗的的時候。比如北方的匈奴、突厥、契丹、蒙古、女真。

中國有兩次大的文化斷裂,(或者說是幾乎斷裂),一個是元朝,一個是滿清。熟悉歷史的人,可能知道元朝前後的漢族文化方面變化很多,清朝也是。

五胡亂華時,我們甚至有過一次漢族人口銳減的低谷,好在後面緩過來了。

日本的侵略也很危險,我們打的很艱難。

如果從中國的文明水平看中國的力量:

秦漢統一大帝國,為中華文明打下了良好基礎。

到了唐宋,我們源源不斷的力量,就是因為我們的文明強於周邊太多。

但是元朝傷了元氣,明朝時,中華文明就沒有了宋朝那樣的巨大優勢。清朝打敗明,其實有元的功勞。

滿清造成中華文明的水平已經與周邊沒有優勢,到了鴉片戰爭的衝擊後,我們完全沒有了自信心。

抗日戰爭是一個轉折點,現在我們開始重建自己的文明,但是已經與過去區別很大。

那麼,我們歷史延續到這裡,是因為優秀呢,還是因為幸運呢?

筆者認為,都有。

打個比喻,比如參加足球大賽,先是小組賽,出線後參加16強賽,然後的1/4決賽……最後是冠軍決賽。如果我們中國隊小組出現,甚至能參加1/4決賽,你說中國隊是因為優秀呢,還是幸運呢?不管優秀還是幸運,我們最後能獲得冠軍嗎?

古代,因交通和通訊的能力限制,造成各大洲的人們按地理條件劃分成了一個個小組,中國古代是農業文明,東面南面是大海,西邊和西南是高原,西北方向是相對貧瘠的乾旱地區,北面是草原,東北是森林。這是一個因地理原因而有的獨立區域,也就是小組賽的範圍。在這樣的文明劃分環境裡,我們是小組賽的出線者。但是小組賽之後呢?

歷史上,我們沒有與印度文明發生過沖突,直到60年代才有中印戰爭,結局大家都知道。

中亞基本是弱國,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都擴張到這裡,兩大帝國的接觸中,唐朝是失敗的一方,以後伊斯蘭教一直擴散到河西走廊,佛教退縮到農業地區。

海洋時代到來,地球上相距更遠的文明開始接觸,於是鴉片戰爭後,我們明顯是失敗的一方。

所以,筆者認為,小組賽的勝利,可以認為是因為我們優秀,但也可能是抽籤分組的幸運兒。而在決賽階段,對手都是各小組的勝者。要打贏決賽階段,不能迷信自己在小組賽的經驗和能力。

放眼全球,當下能夠參與決賽的,也就十幾個國家,而呼聲最高的則更是少到三兩個,其他國家基本上已經放棄了冠軍夢。


海螺008


我們的歷史能夠一直延續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的文化延續到了今天。清朝詩人龔自珍有一句名言:“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意思是要滅亡別人的國家,必定要先去除去他們記載過去歷史的事實。想要一個民族滅亡,必須滅絕其民族文化,破壞民族認同,回顧一下古代其他古國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的道理。


古埃及:古埃及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最強大的時候地跨亞非,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比如金字塔、象形文字、太陽曆,法老是古埃及的最高統治者。古埃及是一個多神教的國家,級別最高的神是太陽神拉,我們在電影《權利之眼》裡可以對其有些瞭解。

古埃及是一個命運多舛的國家,歷史上多次被外國征服,羅馬征服埃及,改變了埃及的宗教。亞歷山大帝國也征服了埃及,尤其是阿拉伯帝國征服埃及,徹底改變了埃及,伊斯蘭教終於排擠了基督教,阿拉伯語代替了科普特語和希臘語,成為全國通用的語言,今天的埃及是一個完全伊斯蘭化的國家,和古埃及沒有任何關係。


古印度:古代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代表文明是哈拉帕文明。後來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征服了當地的土著民族達羅毗荼人,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在孔雀王朝統治時期達到了頂峰,佛教開始外傳,種姓制度盛行。此後帝國又開始分裂,阿拉伯人征服埃及後,伊斯蘭教在印度興起。

近代以來,西方列強多次侵略印度,尤其是英國對印度統治長達近兩個世紀,英語變成了印度的官方語言。而現代印度建立於1947年,無論從地理位置還是文化方面、民族方面都和古印度不同。

古巴比倫:古代巴比倫 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到漢謨拉比統治時期達到鼎盛,頒佈了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為愛妃修建了空中花園,被稱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後來赫梯人攻佔了巴比倫城,巴比倫曾一度復國,終被波斯所滅。
古代大國因戰爭、異族征服、天災人禍逐漸消亡。縱觀中國歷史,雖然戰爭不斷,朝代更替,但文化主體、民族主體沒有改變,這使得我們的歷史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蕭關故人


最開始的時候,只是職責!

從商朝開始,那些卜吏們要把占卜得到的事實,刻在龜甲和獸骨上,做為驗證。

從周朝開始,就有了專門記錄事件的官員,他們負責記錄大王的光輝業績,和王國的重大事件,以做為繼承者的參考。

或者說,統治階段要證明自己的豐功偉績,按現代文藝的話說,證明自己活過,證明自己來過,證明自己存在過。

那時就早就有一個職務了,叫史官,他們的職責就是記錄本國的大事,要事。而且受於古樸的思想,他們的筆不受任何人干擾。而且,任何人也無權干擾,史書中有不少相關的記載,史官拒絕虛假記敘,殺了,再找一個史官,再拒絕,再找,再拒,再殺,結果害得這個大王放棄了。

這是史官的風骨!

其實,一直到司馬遷,史官只是史官,只是職責!

司馬遷,把職責變成了寄託,變成了責任。

在《報任少卿書》裡他說的很清楚,自己受到奇恥大辱之所以沒有求死,完全是因為自己要寫這一部《太史公書》,所以不能死,不敢死。這是自己的人生價值所在,更是身為史官的責任所在,更是自己的使命。因為在當時,除了自己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完成如此鴻篇鉅製,除了自己沒有任何人積累並掌握了從三皇五帝到當時的第一手資料。他或許沒有想那麼遠,他肯定沒有想那麼遠。“僕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僕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在這裡,最大的原因仍然是責任,或者證明自己的存在與價值。

然後,這一篇偉文感動了所有後人,然後有人繼承其理念,繼續寫了《前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讓整個中國的歷史得以追溯,得以查詢,得以借鑑。

在不知不覺之間,他們自己發現,編撰史書竟然可以演化一種使命感,並且可以站在文化的最高處。不愧先人,不愧自己,不愧後人,而且讓歷史可以一直這樣延續下去。

因此,在此之後編撰史書變成了國家行為,當然這種行為存在私心,一是敘述自己政權的合法性,二是說明前朝潰敗的必然性。正所謂,以史為鑑者也。但是,不管如何,這種記敘是一脈相承的,變成了使命,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使命。能夠參與編寫史書,是對這個人的最高褒獎。

王朝興替,史書不絕。

何止是史書 ,就連普通一個縣都有縣誌,這歸根結底,都是傳承,文化人骨子裡的傳承使命感。

歷史,絕不能從我們手裡斷掉!


亦有所思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題主的這個問題提的太有水平,這不是一個一兩句話能夠說清的問題,但作為一個驕傲的中國人,我還是想就這個問題簡單來說一點自己的看法。

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出現過的疆域遼闊的大型帝國也不在少數,但卻幾乎如天上彗星劃過天際,至今仍然存於世界之林的,卻唯有我們中國。

說到這一點,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都會感到深深的自豪。因為我們的歷史是那麼的長。


如果說為什麼中國歷史能延續至今,在我看來有以下幾點原因:

君主制度的建立

一直到周代,中國都是分封制國家。這種體制下的天子充其量只是一個名義上的盟主,下面有幾十甚至上百個諸侯國,每個諸侯國都是國中國,聽不聽號令取決於盟主的實力。

如果這個體制一直存在,中國就會一直處於分裂狀態,在歷史的長河中,可能早分裂成幾個小國了。

但是中國後來從分封制轉為了封建君主專政制。

這一切都要感謝秦始皇。秦始皇是一個千古偉人,他眼光長遠,格局遼闊。他不但終結了分封制,更統一了文字、度量衡等,使整個版圖內的帝國快速的朝著一致化前進。

同質化對於人民對國家的認知非常重要,如果兩個人用著不一樣的文字,不一樣的語言,如何說這兩個人是一家人呢?


最先進的帝王術

我們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帝王術。

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上,從沒有第二種權力可以超過君權,連並駕齊驅都不行。

中國不像羅馬,出現宗教凌駕於君權之上的現象,最終導致歐洲分裂成那麼多小國。

在中國,權力牢牢的掌握在君王的手中。

天命神授,中國的皇帝就是天子,全天下最尊貴的身份。

包括宗教在內,各種學說、組織都必須在框架內生存發展,都要對帝王表示效忠與尊敬,不可以將自己凌駕於帝王之上。中國只能有一個君,其他任何人都是君的名。

在這裡還要提一下中國的封建禮制,這一起源於儒家學說的綱常制度,將人們的言行牢牢限定在君主專政制度以內,忠君愛國,華夏一家思想被深深打入文化中,融入每一個人心中。

一代代發展,全民都自覺遵守這一制度。


先進的文明程度

一直到近代以前,也就是世界出現民族主義概念之前,中國在東亞,甚至世界,一直都處於文明領先地位。

在我們的歷史上,也出現過幾次外族入侵,非漢民族統治的王朝。

但因為中國先進的文化和技術,都能對入侵民族產生同化,使新的王朝建立者接受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與漢族融為一體。

如此往復,王朝是新的王朝,中國卻還是中國。



先簡單的說上這麼幾點,有不同看法的朋友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交流,這是一個很好的話題。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首先當然是中華文明具有強烈的包容性和凝聚力,而且體量足夠巨大,擁有足夠應對一切天災人禍的迴旋空間,所以才能傳承數千年而綿延不絕;如果體量太小的文明,就算再先進也難以延續太長時間,可能一場大火、一次地震或者一場戰爭就足以將其徹底覆滅,容錯率太低。其次是東亞地區沒有出現能夠與中華文明相提並論的文明體系,中華文明幾乎是獨立存在和進化的。朝鮮、越南和日本等等文化,是隸屬於中華文明的次生文明。而北方遊牧民族從來都沒有孕育出成熟的文明體系,無論是匈奴、突厥、鮮卑、契丹還是蒙古和女真,在融入中華文明之前,其實都還處在原始部落文化向奴隸社會過渡的階段,絕大部分遊牧民族連文字都沒有。不管和中原皇朝的戰爭最終勝負如何,這些遊牧民族在先進文明和物質條件的感召下,除了融入中華文明之外,別無選擇。


暗青牧原


我要說的是一,博大的文化,博大本身代表了求同存異兼收幷蓄。包括漢字以及流傳下來來的諸子百家,當然還有更古老的易經。幾乎每一個學派都或多或少的留在每一個自稱中國人的血液裡。甚至這些文化根本就不在乎你是否認同,想從每一箇中國人的體內完全剝離他們都是極端困難的。同時也能融化一切外來的文明消化掉他們曾經的價值觀。二,戰鬥性無論這個民族到了怎樣危亡的時候總會有一個個不知死活的傢伙跳出來吶喊戰鬥,也許這些人從迂腐,渺小,無知甚至還會軟弱。但是世代都有這樣的人在為我們民族或開疆拓土或艱難守成。三,公道自在人心。我們有著最久遠的歷史記錄,而這些歷史不僅條理分明而且後代寫前朝也能保持客觀公正。而那些民間口口相傳的故事也是中國靈魂的另一部分。無需象一些國家整天編造宇宙第一,也無需象別人那樣拿著一個十六世紀的圓桌說自己五世紀的那個圓桌會議的故事。四,以家族為核心。哪怕一個肉體消亡了。可是他的意志可以不間斷的傳承。而無數這樣的家庭彙集起來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薪火相傳。


夕惕若厲23


我想,大概有如下幾個因素:

其一、炎帝,黃帝最終形成了第一次聯盟,炎黃子孫觀念基礎!

其二、伏羲作畫、文王作注。周易成書。一陰一陽謂之道。文化基因。

其三、秦始皇廢分封、設郡縣、車同文、書同軌的統一措施。

其四、漢朝統一後,承秦制,並對外對內表現卓越。漢民族觀念,大一統觀念深入人心。

其五、周禮、儒家文化,家譜,等一些共同東西的傳承。

最後,史官的秉筆直書!記錄春秋!也功莫大焉!


布衣青釗


中國主要歷史組成以漢族為主,即使又少數名族統制期間,主體語言都基本以漢語為主,所以文化沒有遭到外綁破壞!人民語言沒有改變,習俗沒有改變所以歷史變的也只是朝代,整體還是沒變的。


快樂小紫伊


敬祖、包容、中庸、記史並承襲。...


一片葉兒飛


只要有中國,歷史就會一直延續,但不一定一直是中國人統治,這個誰也預測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