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革版故事片《南征北戰》

看文革版故事片《南征北戰》

文革中重新拍攝的故事片,如《年輕的一代》、《渡江偵察記》、《平原游擊隊》、《萬水千山》(曾重拍)、《青松嶺》、《戰洪圖》等,都由原廠重拍,只有1974年的《南征北戰》例外,由上影換成了北影。編劇、導演仍是原片沈西蒙、成蔭為主,另一導演湯曉丹換成了王炎(老版副導演)而已。故事情節,除了個別細節略有修改,基本不動。據資料顯示,重拍《南征北戰》時,特經中央軍委批准,調動了一個步兵師、一個騎兵連、一個工兵連,配備了坦克、火炮、裝甲車、汽車、摩托車、直升機以及七千餘各式槍械、彈藥和大量軍事裝備,全部使用進口的彩色伊思曼膠片,拍成彩色寬、窄兩種銀幕規格,成本高達一百八十萬元。

看文革版故事片《南征北戰》

看過重拍片的大概都有同樣感覺:不及老片。按理說,主要導演是同一個人,又不惜拍攝成本,理應超過老片,為何不盡人意呢?從演員來看,幾個主演較之老版,陣容其實也不算弱。師長王尚信、敵張軍長王培、敵李軍長邵華、大娘胡朋都是話劇名角,敵參謀長葛存壯人稱 “五大反派”之一,營長張勇手、村長俞平也是有知名度的電影演員。也許是先入為主,總感覺不如老版演員演的精彩。項堃張軍長不用說了,是個經典反角,就連普通話不準的師長陳戈,那一口四川味聽來也是親切、生動,首長風度更是王尚信不能及。政委湯化達、營長馮喆、大娘布加里,不說別的,單那形象,重拍版的政委張連伏、營長張勇手、大娘胡朋,還有團長魯非,一個個圓滾滾肥胖者,明顯缺乏戎馬生涯的滄桑感、時代真實感,哪是戰爭年代指揮員、農村大娘的形象?

看文革版故事片《南征北戰》

再從基層指戰員來看,老版演戰士的王琪、鐵牛、仲星火、孫永平、強明等人,原本都是各部隊文藝兵,經歷過戰爭硝煙瀰漫,不用化裝就是個真正的兵。劉沛然更不用說了,活脫脫一個部隊連長,演話劇的白志迪再怎麼努力,也出不來那副真實狀。這倒不是說,重拍版演員演技不好,有些是時代造成的。比如演兵的,就算部隊拉上去,估計也敵不過老版戰士。

另一方面,由於文革中,7 3年以前無故事片,好多演員不僅無戲可拍,還要挨批,有機會重新拍片了,難免有生疏之感。據說葛存壯拍攝中遲遲進不了戲、成蔭問其原因,葛說這幾年被人鬥得“臭要死”,手腳都不靈了,況且9年沒演戲了。真是無奈中透著苦楚。

看文革版故事片《南征北戰》

張瑞芳在一篇回憶文章中披露:當年重拍片是政治任務,上面有要求,演我軍戰士的必須身高1米七以上,統一穿“的確良”挺括軍裝,拍作戰時也不許將面部化髒,否則就是醜化解放軍形象。這就難怪,片中我軍戰士一色簇新軍裝,打仗一塵不染,個個光鮮了。看李軍長投降時那副嗦嗦發抖、驚恐萬狀的樣子,簡直就是樣板戲上的“地主”,看得我笑噴。但在那年代,“三突出”原則支配下,無論是導演還是演員,不得不按“命題”來作業,如果套用敵參謀長那句臺詞,想必成蔭、邵華們會說:“不是我們無能,而是上面要求這樣拍”。當然文革版也並非一無是處,從戰爭場面拍攝水平與技術來講,要強於老版。對戰爭場面的運用和處理,幾乎成了後來國產戰爭片的一個座標,如《大決戰》三部曲對戰爭場面的處理就是借鑑74版《南征北戰》的。

看文革版故事片《南征北戰》

看文革版故事片《南征北戰》

看文革版故事片《南征北戰》

看文革版故事片《南征北戰》

看文革版故事片《南征北戰》

看文革版故事片《南征北戰》

看文革版故事片《南征北戰》

看文革版故事片《南征北戰》

看文革版故事片《南征北戰》

看文革版故事片《南征北戰》

看文革版故事片《南征北戰》

看文革版故事片《南征北戰》

看文革版故事片《南征北戰》

看文革版故事片《南征北戰》

看文革版故事片《南征北戰》

看文革版故事片《南征北戰》

看文革版故事片《南征北戰》

看文革版故事片《南征北戰》

看文革版故事片《南征北戰》

看文革版故事片《南征北戰》

看文革版故事片《南征北戰》

看文革版故事片《南征北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