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帝國曾經非常強大,為何如今的阿拉伯成了戰五渣的代名詞?

Y616388166


先捋順一下中東地區(地理上泛指西亞北非)幾個古代王朝的前生今世。

主角按時間順序登場:

亞述帝國,大概是前8世紀中葉到公元前612年,統治中心在現在的伊拉克兩河流域,基本覆蓋整個中東地區;古波斯帝國,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信仰拜火教(下圖),統治中心為現在的伊朗。至今,伊朗仍然以波斯人,波斯文化繼承者自居;

公元前4世紀,征服者亞歷山大滅掉了古波斯帝國(這個時間短,僅十年左右,可以忽略),緊接著是波斯人統治下的安息帝國(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等同於咱們兩漢時期)、薩珊王朝——國教是祆教,但基督教很大市場,當今的敘利亞基督教主要就是這一傳承。此時的中東大地上,還沒伊斯蘭教的事兒(公元610年左右才誕生於阿拉伯半島)。

到了公元7世紀,也就是咱們盛唐時期,本文的主角——阿拉伯帝國(632年—1258年)才高調登場。

鼎盛時期,阿拉伯帝國疆域東起印度河流域和帕米爾高原,與中國唐朝西北接壤,在中國古代被叫做“大食”;

西臨地中海,南至莫桑比克蘇丹國,北迄高加索山,形成橫跨亞、非、歐三洲的封建大帝國,亦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領土面積超過千萬平方公里的帝國。在漫長的中國古代史上,阿拉伯帝國代表的伊斯蘭文明並不是黑袍加身,視一切外來事物為“洪水猛獸”的封閉自守的形象;反而是先進、開放、東西方交匯融合的代表。比如李白筆下的舞姿奔放的“胡姬”,絲綢之路帶來奇珍異寶、大食商人唱唸《古蘭經》,甚至還見識了來自遙遠地中海文明的古希臘羅馬文化......

安史之亂時,唐朝中央政府還曾經向大食借兵,後來這些大食軍人很多選擇留在了中國,並與當地的大食商人後裔通婚,構成了中國最早的穆斯林。

再回到此時的中東,阿拉伯帝國一路攻城略地,還是比較順利的。只是在古波斯王朝統治中心區域受到了非常頑強的抵抗,為了征服波斯人,可是費了大勁,前後折騰了十年多。這段歷史甚至可以看成當今伊朗(波斯人後裔)與沙特(號稱繼承了阿拉伯帝國的衣缽)兩國冤仇的緣起。

客觀的看,阿拉伯人邊打仗,邊傳教,效果很不賴。

他們在佔領地設置了行省,任命了總督和各級行政長官,建立軍事據點,向佔領區人民徵收重稅。高明的是,他們並沒有直接強行求被征服的民眾改變信仰皈依伊斯蘭教,而是針對皈依了伊斯蘭教的當地人徵收較低稅賦。

這客觀上就使得人們為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得不主動皈依伊斯蘭教。畢竟,成為穆斯林就等於成了特權階級。這種手段後來又被13世紀崛起的奧斯曼土耳其繼承,奧斯曼蘇丹在東歐、南歐征服區就搞了這麼一套,以至於現在的前南斯拉夫地區,信什麼神的都有,互相打打殺殺一個多世紀。

此時阿拉伯文化成了先進文化的代表。位於東西方交匯點的阿拉伯帝國,如飢似渴地汲取來自四面八方的文明成果——希臘的哲學、印度的數學、波斯的行政制度和文學、中國的四大發明等等。除了文學藝術方面,在代數、物理等科學領域也有諸多領先世界的理論和實踐。

此外,在歐洲中世紀的理髮師兼醫生用放血療法“包治百病”時,阿拉伯人已經發展出了比較完整醫學療法,能用一些麻醉劑進行外科手術。


然而,好景不常在,阿拉伯帝國是通過征服而拼湊起來的多民族、多宗教和具有不同社會發展水平的龐大而鬆散的聯合體,即使在哈里發政權最強大時期,中央的權力也是有限的。廣袤的領土上,不同民族與信仰之間存在著不小的隔閡與矛盾;普通人與貴族官僚、富商階級之間也存在著無法調和的階級矛盾;穆斯林內部也因複雜的派系矛盾而非常缺乏團結。這些問題,在氣象自然條件好,牧草糧食不那麼緊張的時期,不會引起太大麻煩。關鍵是,趕上了12-14世紀的全球“小冰河”時代(北宋也是小冰河的受害者)。

此時,再變本加厲的向人民徵收名目繁多的捐稅就是在自毀長城。

從公元10世紀開始,由於人民起義的打擊以及統治者內部權力鬥爭,阿拉伯帝國的國勢開始越發衰微。哈里發權力被削弱,各自手握重兵和稅收大權的行省總督紛紛乘機割地自立。11、12世紀之交的阿拉伯帝國已經被強行分裂成10餘個封建小邦國,邦國之間爭鬥不斷,缺乏團結。

此情此景,就算沒有外部入侵,阿拉伯帝國也得被他們自己折騰的分崩離析,亡國只不過是個早晚的時間問題。

這也給蠢蠢欲動的西歐封建主和基督教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契機。11世紀開始,歐洲中世紀十字軍東征開始不斷侵蝕阿拉伯帝國的疆域,甚至聖城耶路撒冷也多次被血洗。

最終,崛起的蒙古帝國在把阿拉伯帝國的東北部屏障——花剌子模殺絕戶了以後,順利南下兩河流域,1258年,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被蒙古帝國的西征統帥旭烈兀攻陷,阿拉伯帝國徹底滅亡,被劃歸伊爾汗國管轄。

半個多世紀後,西突厥人的後代——奧斯曼土耳蘇丹橫掃了中東地區,自封為伊斯蘭文明的繼承者,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取代了阿拉伯帝國,成了新的伊斯蘭文明中心。

總的來看,除了“統治者奢侈暴政,階級對立,苛捐雜稅”這種常見因素外,阿拉伯帝國的衰落也有其獨特的原因,最明顯的是以下幾點:

第一、過渡沉溺於宗教事務,開始走向保守與自封。拿一本幾個世紀前沙漠中走出的經書治理國家,衡量世界,解釋一切,是明顯不夠的。

在宗教最大的指導思想下,權威人士在不停的鼓吹——“燒掉所有的圖書館吧,一本《古蘭經》就足夠了!”

此時,掌握知識和一切活動都必須服從於宗教意義,出發點都是要鞏固伊斯蘭教的統治地位,而不是要解決具體問題或者探索世界,這導致阿拉伯科學文化的發展雖可維持幾個世紀的繁榮,但終將從源頭枯竭。

第二、阿拉伯帝國並不是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只是能算是個封建邦國的聯盟,有個世襲的盟主——哈里發。自始至終沒建立起咱們中國這種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所以內部各階級都缺乏家國意識,關鍵時刻沒有保家衛國的“覺悟”,只要不影響拜神,誰當老大並不怎麼關心。

第三、阿拉伯帝國內部利益集團複雜,教派紛爭劇烈,非常缺乏團結。

這方面遠的不說,就看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的數次中東戰爭,每次無論開始被打得多麼措手不及,最終都是以以色列完勝告終,還順便又佔領了大量領土,並且完全控制了三教(猶太、基督、伊斯蘭)聖地——耶路撒冷。

究其原因,除了以色列全民皆兵的國防政策、美國爸爸的支援外;阿拉伯盟軍(大致由一千多年前分裂出來的那些邦國的後裔組成)內部缺乏團結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每次各國集體出兵打以色列都是初戰告捷,之後逐漸變“慫”,互相猜疑,淨想著多佔地盤,還不願意出力......

本人文章一律原創,拒絕他人抄襲、任意轉載,如遇到類似“白鹿野史”這種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訴到底!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很多。<strong>

第一,阿拉伯國家缺乏軍事工業基礎。

目前阿拉伯國家可以自產整套武器的國家,基本是0。

就軍工來說,最強的就是伊朗和土耳其。

但伊朗是波斯人,土耳其是土耳其人,都不是阿拉伯人。

阿拉伯國家的工業都很落後,軍事工業自然也不可能強。

僅僅靠購買武器,是不可能成為軍事強國的。

這主要是武器要不斷的更新換代,你要不斷的購買才行。

以伊拉克為例,購買T72時代,這種坦克真的很牛逼的。

不過,隨著敵人坦克的大發展,伊拉克的坦克沒有跟上,最終就成為靶子。

為什麼不跟上,一是蘇聯不願意將最好的坦克賣給比人,二是更新換代價格太高,有時候比新買一輛坦克還誇張,伊拉克承受不起。

第二,阿拉伯人很多缺少國家觀念。

除了埃及等少數比較單一的國家,大部分阿拉伯國家都是以部族甚至部落為單位,有的還劃分為不同的宗教派別,互相敵對甚至戰爭。

大部分阿拉伯人只知道自己的部族,不知道自己的國家,愛國精神不強。

這也就是當年形容秦人的勇於私鬥,怯於公戰。

不團結,還打毛的戰。

<strong>


第三,士兵素質差。

這同阿拉伯人教育水平低以及懶散的個性有關係。

薩沙現在 在埃及,聽到很好玩的說法。

埃及人約見面,結果遲到了。你電話過去問,他又約你5分鐘後見面,最少要等15分鐘。

如果埃及人約你30分鐘後見面,你就要等1個小時後去。

當年如果埃及人約你60分鐘後見面,那你可以不用去了,他不會來的。

埃及人工作也很懶散。

很多身強力壯的小夥子,不願意做體力活,就願意給人看看門,或者賣賣在景點紀念品。如果不是宗教不允許他們乞討,恐怕真有不少人會乞討的。

這種士兵當然不行了。



第四,指揮官水平差,士兵訓練差。

阿拉伯世界基本沒有優秀的指揮官。

以色列人認為:阿拉伯的軍官不是我們的敵人,而是我們的朋友。沒有他們拙劣的指揮,以色列早就滅亡了。

至於阿拉伯士兵訓練差,是全世界都知道的。

解放軍曾經接受過部分阿拉伯士兵,訓練一些中國武器的使用。

我們士兵1個月能學會的,他們3個月還學不會。

就算學上1年,很多士兵的作戰技術和戰術意識,仍然很淺薄,一旦開戰就容易送死。

至於阿拉伯帝國為什麼強大?

當時世界上很難有這麼大規模的騎兵集團,但阿拉伯帝國就有。

當時世界是冷兵器時代,對於武器科技沒有什麼高的要求。

當時阿拉伯帝國很多將領世界聞名,士兵由於從小騎馬射箭,精於騎術和格鬥,是非常優秀的戰士。

然而,這都是過去式了。


薩沙


阿拉伯文明的核心是伊斯蘭教,但這並不意味著後者從創建之初就與科學發展、文明進步格格不入。恰恰相反,在長達約500年的時間裡,伊斯蘭教都扮演著促進、推動阿拉伯文明走向興盛的關鍵角色。

早期的伊斯蘭教寬容尚學、海納百川,穆罕默德有句名言,“知識是伊斯蘭教的生命,知識是信仰的柱石”,鼓勵信眾“哪怕知識遠在中國,亦當求之”。

當時的阿拉伯世界,充分發揮自己聯結東西的區位優勢和善於經商的民族傳統,如飢似渴地汲取來自四面八方的文明成果——希臘的哲學、印度的數學、波斯的行政制度和文學、中國的火藥和造紙術、地中海的航海術和造船術,等等。

從公元8世紀至12世紀,阿拉伯文明程度遠超西方,而且在對外戰爭中也是勝多敗少。早期伊斯蘭教通過信仰迸發出的強大凝聚力和感召力,在與阿拉伯人掌握的先進軍事技術結合後,就轉化為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強悍戰鬥力。當然,前者也確實趕上了千載難逢的良機——他們對外征伐之際,正值波斯薩珊王朝和拜占庭帝國歷經400多年漫長爭鬥而兩敗俱傷、精疲力竭。

公元7世紀阿拉伯統一政權建立後四處開疆拓土,僅用100多年時間就擴張形成了橫跨歐亞非、版圖面積超過1300萬平方公里的龐大帝國,治下人口近5000萬之眾,成為與唐帝國並駕齊驅的東西2大霸主。

鼎盛時期的阿拉伯文明,不僅軍事上近乎無敵,而且在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領域也足以傲視世界,先後形成了亞歷山大學派、巴格達學派和西班牙科爾多瓦、埃及開羅2大文化中心,藝術家、工程師、學者、詩人、哲學家、地理學家、鉅商富賈輩出,歷代統治者也大多對科技創新予以鼓勵和支持,使得阿拉伯世界在天文、航海、化學、農業、醫學、物理、哲學、法律、藝術、工業技術等領域全面發展。

但是,任何文明如果不思自我革新,就難逃“盛極而衰”的命運。早期伊斯蘭教雖提倡學習、研究新知,但其內在價值觀始終將知識和科學視作手段而非目的。對於穆斯林來講,掌握知識必須服從於宗教意義且有助於鞏固伊斯蘭世界統治地位,這一實用性目的導致阿拉伯科學發展雖可維持幾個世紀的繁榮,卻最終從源流上枯竭。

另外,阿拉伯古代科學的一大“軟肋”就是缺乏嚴密的邏輯推理。19世紀埃及著名思想家艾哈邁德·艾敏在所著《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中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希臘人使用概括、分析研究的眼光觀察事物,阿拉伯人則盤旋於一件事物的周圍,看到的是各種各樣的珠寶,卻沒有將之穿成珠寶串”。美國著名歷史學家菲利普·希提也認為,難以推導、演化出科學結論並建立最後的體系,“是阿拉伯人智力鎧甲上最弱的一個環節”。

始自公元11世紀的外族入侵,也給了阿拉伯文明以重創。從1096年開始、綿亙近200之久的十字軍東征,讓小亞細亞、地中海東岸、尼羅河三角洲等古代阿拉伯世界經濟最富庶、文明最發達的區域慘遭戰火塗炭。

13世紀中葉蒙古入侵,則讓兩河流域、波斯蒙受空前浩劫,歷史文化名城巴格達毀於一旦,數十萬居民(包括大批學者)遭遇屠城被殺,阿拉伯文明的輝煌時代在1258年隨著阿拔斯王朝覆滅戛然而止,從此由盛轉衰。

與此同時,西方卻靠著十字軍帶回的阿拉伯先進文化技術和大批財富,不僅顯著提升了軍事和經濟實力,還刺激了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地中海商業霸權也從阿拉伯人手中落入歐洲彀中。

值得注意的是,阿拉伯科學發展與主要靠外部需求(市場競爭、軍事)驅動的歐洲科技進步有一個巨大區別,就是前者嚴重依賴統治集團(君主、高官和富商)的扶持和資助。其顯然是不穩定的,一旦遭遇外敵入侵或改朝換代,這種脫離社會和大眾的“皇家科學”就會隨之衰落。上文提到的阿拔斯王朝被入侵的蒙古軍消滅後,就導致大批受其資助的阿拉伯科學家死的死、逃的逃,科學發展因此停頓乃至陷入倒退。

不過,雖然遭受重創,但直到15世紀之前阿拉伯文明仍較西方略勝一籌,而同時期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則讓伊斯蘭世界再次呈現“中興”景象。長時間領先世界的優越感和奧斯曼帝國的赫赫武功,愈發固化了阿拉伯人的“唯我獨尊”思想。

15世紀阿拉伯著名學者伊本·赫勒敦儘管學識淵博,卻對自然科學和哲學嗤之以鼻,宣稱前者“對我們的宗教事務或日常生活來說無關緊要,不必加以理會”。他的傲慢與偏見可謂那個時代的阿拉伯學術界的典型代表。結果就是在伊本·赫勒敦去世後100多年的時間裡,西方就在航海、天文、醫學等領域迅速超越阿拉伯世界。

到16世紀中後期,伊斯蘭世界僅有的對西方的軍事技術優勢也逐漸喪失。奧斯曼軍隊頹勢初現,其海軍不僅在1571年輸掉了勒班陀戰役(阿拉伯傳統槳帆船在火力上遠遠不敵西方的風帆戰艦),而奧斯曼帝國引以為豪、配備有舊式重炮的陸軍則驚訝地發現,他們很難“啃動”哈布斯堡王朝新構築的星形稜堡要塞,其被迫停下向歐洲擴張的步伐。

18世紀中葉,隨著歐洲歷經文藝復興、大航海時代,並用新大陸和東方殖民地掠來的數萬噸金銀“啟動”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無論是沒落的奧斯曼帝國,還是分崩離析的阿拉伯世界,都已無力再與構建起近代化體系的西歐強國抗衡。

1683年奧斯曼大軍兵敗維也納城下,標誌著伊斯蘭世界在軍事上已全面落伍於西方。等到1798年拿破崙遠征埃及和敘利亞,金字塔之戰中法軍發揚戰術與火力優勢,一舉殲滅曾大破蒙古鐵騎的馬穆魯克軍主力,更是將阿拉伯國家與西方的“全方位差距”暴露無遺。

為救亡圖存,18世紀中葉阿拉伯半島興起了“復古”的瓦哈比運動,希望用原教旨主義的神學來對付外部威脅和克服阿拉伯社會的衰退,而這種閉關鎖國的“開倒車”方式顯然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而地中海沿岸的阿拉伯國家(以埃及、敘利亞為代表)雖然嘗試了全盤西化、政教分離的現代模式,但其經過幾十年實踐,卻並未出現阿拉伯民族主義者所期望的國富民強的嶄新局面,反而在美國所扶持的以色列軍事打擊下不斷遭遇戰爭失利和國土淪喪。

於是乎,宗教復興運動從20世紀70年代在阿拉伯世界又一次興起,恰逢這期間信奉瓦哈比派的沙特因石油繁榮而實力大增,使得阿拉伯社會更加趨於保守,政經改革舉步維艱。而觀察過去100年中阿拉伯民族武力的衰退,實際上都是被軍事危機所掩蓋的社會問題。

以海灣戰爭時伊拉克的慘敗為例,該國別看社會世俗化程度較高,經濟和軍事實力也不弱,但薩達姆政權並未善加利用寶貴石油財富,沒有將之用於加快實現工業化和推動社會改革與經濟轉型,反而認為只要對內靠高福利政策和威權統治管控民眾、對外靠“買買買”引進先進武器裝備,就能實現富國強兵的“家天下”統治,這顯然是一廂情願,其只要與強大對手交鋒就會破綻百出。

是否完成工業化與社會現代化改造,是一個民族崛起和復興的關鍵條件——日本、德國在二戰中變成一片瓦礫,卻在戰後很快復興,而阿拉伯國家往往戰敗一次就好長時間緩不過勁來,大多隻能靠附加苛刻條件的外援或繼續廉價出賣油氣資源來換取重建資金。

為什麼以色列能利用西方的資金和技術,在沙漠中創造經濟奇蹟,在沙場上創造連勝戰績,在科技上引流時代潮流,而阿拉伯國家卻做不到呢?宗教只是問題的一方面(以色列和西方宗教氛圍也挺濃厚),恐怕真正的答案還要看阿拉伯民族是否願意像1000多年前的先賢那樣,破除封閉狀態,積極主動地擁抱先進文化,通過兼收幷蓄、海納百川來推動自身社會進步。


網言軍事


題主有沒注有意過,自從重機槍和坦克出現以後,原本驍勇善戰彪悍勇猛的那些民族,一個個都變得熱情好客能歌善舞了。

不止強大的阿拉伯帝國成了戰五渣,那些曾經稱雄一時的民族,都被湮沒在歷史裡了,比如蒙古人,女真人,突厥人等等。不得不承認,冷兵器時代,遊牧漁獵民族,比農耕民族在戰鬥力上確實有優勢。

首先,這是因為他們所處的地理位置都是高原,山脈地區,導致他們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弱肉強食的惡劣環境中,從而形成了強健的體魄和堅韌的意志。相比於中原的農耕文明,住在平原地區的磚木房子裡,自己種植糧食,沒有野獸的侵襲,沒有惡劣氣候的困擾,這種溫室條件下成長起來的人,組織紀律性好,面對強悍的遊牧民族入侵多多少少還是會有恐懼感。

其次,馬,在古代是極其重要的戰略資源,遊牧民族一生幾乎都在馬背上度過,遼闊的牧場給他們源源不斷的供應著馬匹牛羊。農耕地區有限的土地都是種植糧食為主,根本就拿不出多餘的資源養馬。出現戰爭,遊牧族跨上馬背拉上帳篷牽上幾頭羊就能出發,不用但心吃的問題,一人好幾匹馬,移動速度也快。農耕族則可能準備好幾個月,光是糧草輜重運輸就能把將領折騰個半死。

再次,因為有了騎兵的優勢,那麼作戰方式的選擇性就多了許多,可以突襲,騷擾,繞後包抄,襲擊補給線。農耕民族,只能被動應對,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沒有更好的辦法。除非像漢唐兩代一樣,花幾十年時間積攢實力,也建立起一隻強大騎兵並且與北方民族決戰中取勝,這樣也僅能保證一兩百年的安寧,北方的威脅依然存在。

這些善戰的民族沒落的轉折點是什麼呢?工業革命。工業爆發出來的強大力量,使那些原本佔有絕對優勢的遊牧民一下子被打翻在地。重機槍的出現,斷絕了騎兵集群衝鋒的念想。汽車的出現,使騎兵喪失了僅存的機動優勢。坦克的出現,從此讓騎兵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阿拉伯帝國的強大,也僅是冷兵器時代,因為地緣優勢建立在駱駝和馬匹之上的。進入現代工業化時代,他們沒有了任何的優勢,好在老天爺餓不死瞎家雀,這些民族佔據的那些荒涼之地都有大量的礦產存在,靠出賣資源也能過上錦衣玉食的日子。既然打幾口井就能發財,誰還會去冒險拼命呢。但是這種沒有完整工業產業鏈的國家,只能依附於世界大國存在,本身並沒有太大的話語權了。


百勝刀王胡逸之


  

手持黑色黃金,如三歲質子懷抱黃金過市

在世界歷史上,由穆罕默德一手建立的阿拉伯帝國軍事力量十分強大,在中世紀打敗了東羅馬帝國,7次打敗東征的十字軍,成為世界的重要霸主。

但是現在多次爆發的中東戰爭中,阿拉伯世界國家聯合起來打不贏以色列一個國家,在現代戰爭中阿拉伯軍隊更成了戰五渣的代名詞,尤其是沙特,這一切到底是為什麼呢?其主要原因在以下三點。

  第一,有石油這樣的黑黃金但是自身國家的科技水平一塌糊塗。

在阿拉伯帝國之後自身科技就開始與別國明顯落後,雖然這個國家很有錢,是一個富國,他們可以向其他國家購買武器,就算是幾十億美元也是在所不惜,但是他們自身的軍事科技始終是落後的,其軍事科技基礎幾乎為零,所有的重要武器、大型武器全部都要靠進口的方式獲得。

  

  第二,政教合一的治國政策,內耗極大,不能統一思想。

阿拉伯在政治上也有很大的矛盾,他們之間及其的不團結,內鬥也非常嚴重。在阿拉伯人內部他們甚至都分成了兩個派系,分別是什葉派和遜尼派,內部互相拆臺。還干涉過其他國際打仗。這樣不團結的國家能把仗打印也是不太容易。

  

  第三,排外,對信仰的理解走上歧途。

這就是阿拉伯人宗教信仰的問題了,阿拉伯人所信仰的宗教,部分阿拉伯國家的宗教並不是很願意接受外來文化,而且不少教徒誤解教義走向極端。由於宗教和現代政治上的難以結合,因此阿拉伯實際上更為落後。

  

  阿拉伯現在的狀況國家體制極為獨裁,軍事力量難以擴展,內部矛盾不易化解,在這種情況下思想跟不上世界潮流,軍事跟不上世界發展,這樣的國家要打贏一場勝仗更是難上加難。對於阿拉伯現狀如果再不改善,可能永遠也沒有機會回到當初輝煌的時刻了。


說古明今


幾乎任何阿拉伯人的國家,都是政教合一的國家。關於阿拉伯帝國昔日的榮光,和如今阿拉伯各個國家的沒落,都必須要同伊斯蘭教結合起來討論。阿拉伯帝國的興衰,其實就是伊斯蘭教的興衰。

阿拉伯人源於阿拉伯半島的貝都因人,熱情、坦誠、尚武。在伊斯蘭教尚未誕生前,阿拉伯人的社會相當的原始,被周邊的波斯人、東羅馬帝國的羅馬人等視為只會好勇鬥狠的蠻人。先知默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阿拉伯人有了精神寄託,隨即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由於阿拉伯人本身武力出眾,迅速征服周邊,之後發展成了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人征服周邊各地後,也認識到了自身國家體制的不足,便多多借鑑波斯帝國、羅馬帝國等先進體制與理念。但是,宗教與世俗事物接觸後,必然會產生很多矛盾,亟待解決。故而,伊斯蘭教的教義學、教法學、聖訓學等等都在發展,也為之後的伊斯蘭教形成各個教派埋下禍患。

先知默罕默德過世後,阿拉伯帝國進入四大哈里發時期。四大哈里發,都是大家推舉出來的。但之後的倭馬亞王朝與阿拔斯王朝,乃是世襲制的,阿拉伯帝國正式成為了帝王制的國家。

在這樣的背景下,伊斯蘭教各個教派隨即誕生。

其中,穆阿臺及勒派佔據優勢的時期,是伊斯蘭教最高光的時期。當時的阿拉伯帝國無比強大,思想界更是無比開明。為了研究與發展教義,阿拉伯帝國從羅馬帝國那裡弄來了很多古希臘哲學、文學書籍,並由學者翻譯研究。正因為阿拉伯人保留了古希臘的書籍,歐洲文藝復興才有了資料。

但是,穆阿臺及勒派最終敗給了遜尼派,並徹底被遜尼派消滅。遜尼派,即如今伊斯蘭世界的主流教派。該派不提倡研究教義,只重視《古蘭經》、聖訓與教法。致使之後的一千多年時間裡,穆斯林的思想發展進入停滯狀態。因為在穆斯林眼中,他們世界的全部就只有《古蘭經》和默罕默德的聖訓。

什葉派與遜尼派之爭,表面是先知死後繼承人之爭,實際是權力之爭。即波斯人被滅過後,企圖在伊斯蘭教內部製造矛盾,從而復國。故什葉派的全部歷史,就是造反與準備造反的歷史。儘管如此,他們仍未成功。目前什葉派佔多數的伊斯蘭教國家仍沒有幾個。

當然,伊斯蘭教歷史上另有蘇非派、哈瓦利吉派等幾大教派。但都非主流教派。

所以,阿拉伯或者說伊斯蘭教之所以沒落,是思想、文化的沒落,絕非國家分裂導致這麼簡單。可以這麼說,如果當時穆阿臺及勒派戰勝遜尼派,那或許當今世界的主流文化就不是歐美的西方文化了。但歷史沒有如果,思想停滯就造就了現在的局面。

最後我想說一句,這是一個非常學術的問題。今日頭條將其歸為旅遊類問答範疇,我認為很不妥。

下圖列舉幾位著名學者:賈希茲、伊本.西拿、法拉比、比魯尼、拉齊,其中以賈希茲最為出色。可以這麼說,阿拉伯帝國曆史上的著名學者,絕大部分都是穆阿臺及勒派的。







晴遊雨讀99


在冷兵器時代,通過伊斯蘭教和英雄人物組織起來的阿拉伯人,曾經非常強大,一度建立了橫跨亞歐非的龐大帝國,歐洲基督徒在阿拉伯人面前根本抬不起頭來。



可是到了近代,世界從歐洲開始發端,逐漸進入了工業文明時期。工業文明時期的生產力水平發生了質的變化,其效率和威力幾乎碾壓一切農業時代的生產方式。



恰恰在這時,阿拉伯國家沉迷於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沒有及時擁抱和利用西方工業文明的成果,反而表現出較大的抵制情緒。直到現在,大多數阿拉伯國家都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工業生產體系,沒有建立起系統的現代化組織和管理方式,效率和能力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



即便很多阿拉伯國家依靠西方的幫助開採出工業文明需要的化石能源,即便他們因此賺了很多錢,購買了很多現代奢侈用品和尖端武器,但是他們自己不能生產,不能解決必要時的高效供應問題;不能熟練掌握和應用尖端技術和武器等產品,買了也用不好。加上組織管理水平不高,效率和能力仍然很低。



現在以卡塔爾為首的阿拉伯國家開始幡然悔悟,致力於推動工業多元化和本土化戰略。如果能夠成功,阿拉伯國家會變得強大起來,但要超過他們的師傅西方國家,還是很難。


高尚濤看中東


曾經強大的阿拉伯,如今成為戰五渣的代名詞,根本原因一個:阿拉伯民族缺乏凝聚力,內鬥嚴重。

要說明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從阿拉伯帝國的成立說起。阿拉伯人原本就是中東地方的遊牧民族。部落眾多。為了爭奪水草,部落戰爭不斷。默罕默德靠著伊斯蘭教,逐漸統一了整個阿拉伯民族。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強大的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帝國看似強大,實際上不堪一擊。默罕默德死後不久,被默罕默德威望所掩蓋的分裂戰爭的苗頭就出現了。伊斯蘭教分裂了,成為遜尼派和什葉派。兩個教派開始長期的紛爭。雖然什葉派遭到掌控政權的帝國政府的長期打壓。隨著教派的紛爭和境內各個民族反抗併成立國家。阿拉伯帝國實際上已經崩潰,蒙古帝國的臨門一腳,使得帝國轟然倒塌。但是阿拉伯民族的紛爭才剛剛開始。

作為少數派的蒙古帝國,扶持同樣作為少數的什葉派,打壓遜尼派,後來的伊朗,為了對抗強大的遜尼派,也是同樣扶持什葉派。造成如今人口占少數的什葉派卻在波斯灣實力不弱的局面。宗教的影響,使得阿拉伯國家矛盾重重,戰力低下。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阿拉伯國家眾多,難以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先不要說外部勢力不允許。就算允許,阿拉伯國家也不可能統一。1967年,埃及,敘利亞,約旦曾經聯合成為一個國家。但是沒過多久就因為發展不均衡和民族矛盾而解散。傻大木倒是雄心勃勃想“統一”科威特,可惜被多國聯軍打的找不著北了。

(2)阿拉伯國家間矛盾重重,很難一致對外。阿拉伯國家所在的中東地區,強敵林立,東面是強大的波斯民族,北面是強大的土耳其。西面是曾經虎視眈眈的歐洲。還面對一箇中東小霸王以色列。更有域外國家美國和爾羅斯的強勢介入。本來阿拉伯國家應該聯合對外。但是宗教的影響使其難以一致對外。埃及在中東戰爭中一敗塗地,早已經和以色列媾和,沙特為首的海灣國家,則和伊朗的仇恨甚至還大過以色列,正在和以色列眉來眼去,同為阿拉伯國家的巴勒斯坦和敘利亞則深受以色列的困擾,伊拉克和伊朗正步入佳境,阿曼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則過得相當舒服,也門則戰火連天。這個就是阿拉伯民族國家的現狀。

(3)每一個阿拉伯國家內部也矛盾叢生。同樣也是因為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原因,使得每一個國家內部矛盾極多。比如沙特,沙特為什麼軍火老是買買買,戰力提不上去呢?你以為沙特不想提高戰力啊。沙特內部什葉派也不少,沒有國王鎮壓著,早就反了。而國王的存在,使得沙特不僅僅有宗教矛盾,階級矛盾也不少。軍隊實力太強的話,等下發動軍事政變怎麼辦?至於軍隊實力弱,會不會被別國侵略,不用擔心,有美國的軍隊在呢,只要按時交保護費就行。這就是沙特軍隊實力弱的原因。中東很多國家都是出於這個方面的考慮,故意使得軍隊實力弱小的。

所以,阿拉伯國家,成也宗教,敗也是因為宗教,宗教,使得帝國強大一時,也使得阿拉伯國家四分五裂,以致成了如今的戰五渣。


填哥講史


阿拉伯當初的強大要看跟誰比。

被薩拉丁統一的阿拉伯,集權制下,一次能動員的正式兵力在數萬左右。數次圍攻耶路撒冷,都是幾萬人馬。

同期,歐洲諸國,分封制度下,國王一次能動員的正規軍,一般大約數百左右,強國才能上千。封臣上貢的兵力,素質沒有保障,而且還有時間限制。決定大陸命運的會戰,也就是幾千人對幾千人這樣子。

同期,中國,一次能動員的正式兵力,也是數萬級別。

同期,中世紀日本,縣城級大名,一次也能動員幾百職業兵,而且底下封臣所上貢的兵力,限制也少。

那個時代,只有中國跟阿拉伯是大佬,絲綢之路的利益,世界島的權柄,完全為兩家所把持。

歐洲就是個弟弟。把日本挪過去,都是霸主級別。

然後,工業化的浪潮一來,武器戰術和動員制度的革新,沒有跟上時代的阿拉伯,就被拍死了。


用戶22263199723


阿拉伯不代表伊斯蘭,今天阿拉伯世界的落魄是懷璧其罪與自甘墮落的雙重結果,因為海灣國家豐富的石油資源這裡成了列強的角力場,這和百年前的中國很類似。也因為豐富的石油,這裡的人們不思進取,只需鑽口井就能躺著數錢。但伊斯蘭不同,這是一個宗教,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方式,她適合所有人種中認可她的人群。所以伊斯蘭正在發展中,正是中東的混亂讓更多的人瞭解了她,這是一種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宣傳,從而讓更多的人入教,今天無論從信教群眾數量還是分佈區域廣度看,伊斯蘭都超越了阿拉伯帝國鼎盛時期。

阿拉伯帝國戰鬥力強大是因為阿拉伯帝國的政治制度比同期的歐洲先進,政教合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可以吊打當時的歐洲,但自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開始,政治制度得到了改進,促使了科技的大踏步前進,依然先進的政治制度和科技文明直到今天一直引領著世界的發展,那種野蠻文明徵服先進文明的事情就再也不會發生了.縱觀人類的歷史,都是先進的政治制度在引領著世界發展,任何能在歷史中留名的大帝國都是擁有當時最先進的政治制度,像蒙古帝國那種野蠻文明即便是能征服先進文明建立帝國,那也是不能持久的。

伊斯蘭教偉大穆聖傳給了阿拉伯世界,是偉大事業而留下教導伊斯蘭方向前進,看看伊斯蘭教過節看望麥加,麥地那,那裡是世界穆斯林去的地方多麼團結,多麼熱愛,一個熱愛心感動世界,可是現在美國點了中東戰爭,教派分爭年年戰亂,世界不安,穆斯林團結下降,希望全世界穆斯林兄弟姐妹們團結,放下你們仇恨,共同和平生活,是為一出路,也同努力保護我們世界穆斯林家園,也讓給世界和平日子,團結,團結在團結,偉大穆聖學習教門沒有亂!

當今阿拉伯世界依然存在一些高度富裕的國家,比如沙特阿聯酋等等,裝備也是世界一流,但是戰鬥力十分可笑。 第一次中東戰爭時,阿拉伯世界圍毆剛剛成立的以色列,一度勝利在望,結果功敗垂成。這是五次中東戰爭中,他們最接近勝利的一次。 很多人,從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發展,科學演變上解釋過阿拉伯世界軍事力量的頹廢。 但我認為,他們慫主要是因為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團結。 這對我們也是一個提醒。

但人家生育能力強啊,有統計說歐洲白人生育率是0.8,亞洲黃種人生育率是1.0左右,阿拉伯是5,歐洲英法德等國為了對治老齡化都在引進阿拉伯移民,結果國家開始逐步綠化,引進移民是找死,不引進移民是等死,中國生育率逐年下降,未來幾十年後即將步入歐洲的後塵。

根子還是智力高的人少了,人雖然多,但能成為科學家,工程師,技術工人的人不夠多。不象中、日、韓,至少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人唸書後可做工程師,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可以做技工。這才是國家能工業化發展的根子,不能發展是由於社會原因阻止的。

最主要是在冷兵器時代,靠著伊斯蘭教的不怕死精神,他們所向披靡。而到了現代,光靠不怕死沒有用了,更需要先進的技術和聰明的腦子。這就是他們屢戰屢敗的關鍵。而以色列人恰恰相反,所以才會立於不敗之地。阿拉伯地區恰恰問題根源是宗教,以色列和歐洲的宗教氛圍是濃厚,但問題是宗教也不一樣而且宗教改革了啊!阿拉伯國家對文明的貢獻就更微不足道了,一是它破壞的文化比保留的多多了,二是它幾乎沒有新創的文化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