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為了討好諸侯,殺晁錯也已夠了,為什麼還要用腰斬這樣的酷刑?

小不溫柔


晁錯,漢景帝時期的重臣,深受景帝信賴。晁錯為漢室做了許多貢獻,像提出“重農抑商”政策,主張納粟受爵;提出“移民實邊”的思想;堅決主張削藩。不過晁錯命不太好,趕上了七國之亂,他作為了叛亂的犧牲品。


晁錯的削藩政策給自己惹來殺身之禍。我們都知道,晁錯是大力要求削藩的,曾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漢景帝採納了他的意見,著力削藩,先後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看到有諸侯國被削弱,其他諸侯國坐不住了,於是吳王劉濞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漢景帝為了緩解與七國之間的矛盾,讓吳楚聯軍失去口號,便下令腰斬晁錯。漢景帝對晁錯採用這樣發酷刑,也怪晁錯人緣不好。晁錯憑藉著與漢景帝的關係,做事十分強硬,為人也是峭直刻深,得罪了很多大臣。像袁盎就與晁錯有仇,在晁錯當御史大夫時,曾舉報袁盎收受吳王劉濞的賄賂。而袁盎就是直接害死晁錯的人,當他聽到吳王反了,袁盎便獻策:“方今計,獨有斬錯,發使赦吳、楚七國,復其故地,則兵可毋血刃而俱罷。”。且周亞夫、酈商、欒布、竇嬰等大臣基本上都跟晁錯不和,漢景帝為了鞏固與大臣的關係,不得不犧牲晁錯來換取大臣們的忠心。晁錯過於自保,也讓漢景帝不悅。當七國叛亂時,漢景帝詢問晁錯辦法,而晁錯卻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征,自己待在長安。這把皇帝往火坑裡推的事,漢景帝心裡肯定不爽。

晁錯對削藩有著很好的構想,但是無實際操作方式,加上人際關係沒有處理好,給他帶來了殺身之禍。看來,一個人的性格對自己前途有很大影響。



歷史百家爭鳴


漢景帝是因為要討好叛王才殺晁錯嗎?那為何用腰斬這樣的極刑嗎?

漢景帝是西漢文景之治的開創者,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明君,但他的一生中卻有一個汙點,那就是殺了晁錯。晁錯作為太子舊臣,本應該是太子登基稱帝后最信任的人,可漢景帝卻把他殺了,而且還是用的極其殘忍的腰斬。漢景帝為什麼要殺晁錯呢?

晁錯被殺表面上看是不應該的。首先晁錯建議漢景帝削藩,這也正合漢景帝意。削藩可以穩固皇權,加強中央集權,對於皇帝對於國家都是好事,晁錯能向漢景帝提這樣的建議,可見晁錯的衷心,也是國家的人才,這樣的人不該殺。其次漢景帝在殺晁錯之前也一直沒有顯現出要殺他,反而很是重視晁錯,對他的建議也是聽從。朝廷大臣也都知道漢景帝寵信晁錯,晁錯提的建議拿到朝中討論時提反對意見的人很少,他們也知道提了反對意見也沒用。如此看來漢景帝並沒有事先有意要殺晁錯,反而他們君臣關係很好,可為什麼晁錯還是莫名其妙就被殺了呢?

漢景帝聽從晁錯建議削藩後激起了七國之亂,而七國起兵的藉口是“請誅晁錯,以清君側”,後來漢景帝就把晁錯殺了,這麼看來殺晁錯是漢景帝想平息七國之亂的決定。這可能是一部分原因,不全對。漢景帝堂堂一個皇帝,怎麼會殺了自己最寵信的大臣來討好叛王,就拿後來的朱允炆來說,當時朱棣造反也是以清君側為藉口,朱允炆也沒有殺了朱棣所說的“奸臣”啊。於情於理漢景帝都不是為了討好叛王才殺晁錯。而且晁錯死後漢景帝依舊積極備戰,完全沒有想停下來看看叛王的態度。

袁盎曾經上書漢景帝說“方今計,獨有斬錯,發使赦吳、楚七國,復其故地,則兵可毋血刃而俱罷”,就是讓漢景帝殺了晁錯平叛亂,但是漢景帝當時是“默然良久”,可見七國之亂髮生時他也沒有下定決心殺晁錯。那是什麼原因讓漢景帝下狠心以腰斬殺了晁錯呢?

袁盎上書十天後,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聯名上書漢景帝彈劾晁錯,因為晁錯曾經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征去平息叛亂,而晁錯自己則坐守朝中。陶青、陳嘉、張歐等人認為晁錯這是想要把漢景帝支出朝廷自己做大,以圖皇權。這可是徹底讓漢景帝動怒了,當時的晁錯已經是御史大夫了,在三公之列,是當時最尊顯的職位,再向上不久是皇位了。漢景帝本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下定了狠心腰斬了晁錯。

至於晁錯到底有沒有坐上皇位的想法我們不得而知,但至少現在來看晁錯是冤死的,後來漢武帝也為他平反了。不知道漢景帝殺了晁錯後有沒有後悔過呢?


風塵講歷史


晁錯削蕃的理論根據只有“削蕃亦反,不削蕃亦反”。明知必反,卻不制定相應的應急方案。可以說,晁錯罪過很大。

這不是重點。


眾諸侯已經反了,火已經燎到眉毛了。此時晁錯不想法滅火,居然提出殺袁盎。袁盎是個君子,知道來而不往非禮也,就到皇帝面前提出殺晁錯。

這還不是重點。


漢景帝腦子沒問題,知道即使殺了晁錯,豬猴也不會放了唐僧。

晁錯提出叫漢景帝御駕親征。漢景帝想了又想:“我是漢景帝,又不是漢武帝,憑啥叫我御駕親征?朱棣才去呢!”

這才是重點,但還不是很重。

不是漢武帝的漢景帝心想:“變不變成漢武帝不重要,重要的是別變成朱棣犧牲在討伐的路上。”不好意思說不想去,就問晁錯“我去親征,那你幹嘛?”

面對如此尷尬的一個場面,晁錯覺得有必要給漢景帝一個定心丸:“我在後方給你打氣!你去吧!你去了就會變成漢武帝了。”

於是漢景帝深情地看著晁錯:“哎吆,我去!”

於是晁錯就永遠的去了!


漢文帝是明君,在位時取消了肉刑。漢景帝也是明君,就把取消的肉刑又恢復了。這兩代明君一起搞了個“文景之治”。


由於晁錯開局很荒唐,簡單的就把他殺了,會讓後面的劇情壓不住場。這樣會讓劇本不好寫,史官會很為難。

為了讓結局更精彩,於是漢景帝派人到晁錯家騙晁錯上朝。經過菜市口的時候,就把還穿著朝服的晁錯給腰斬了。

這下,史官高興了。晁錯如此結局,真可稱得上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以荒唐始,以荒唐終。

這能怪誰?誰叫你名字就叫“錯”呢!


寄暇學宮


晁錯為人嚴峻剛正,卻又苛刻嚴酷。漢文帝的時候,天下沒有研究《尚書》的人,晁錯學過,漢文帝下詔令,任命晁錯擔任太子舍人、門大夫、太子家令。

晁錯憑著他的辯才,得到太子的寵幸,太子家稱他為“智囊”。當時,太子稱讚晁錯的計策謀略,袁盎和諸位大功臣卻大多都不喜歡晁錯。

漢景帝繼位後,任命晁錯為內史。晁錯多次請求皇帝單獨與他談論政事,景帝每每都聽,寵幸他超過了九卿,晁錯修改了不少的法令。

丞相申屠嘉心裡不痛快,想給晁錯點顏色看看。

內史府建在太上廟圍牆裡的空地上,門朝東,出入很不方便,晁錯便向南邊開了兩個門出入,因而鑿開了太上廟的圍牆。

丞相申屠嘉聽到了這件事,打算就這次晁錯的過失寫成奏章,請求誅殺晁錯。

晁錯聽到了這個消息,當夜請求單獨進諫皇上,具體詳細地向皇上說明了這件事情。

丞相申屠嘉上朝奏事,告了晁錯擅自鑿開太上廟的圍牆做門,請求皇上把他交給廷尉處死。

皇上說:“晁錯所鑿的牆不是太上廟的牆,而是廟外空地上的圍牆,不致於觸犯法令。”申屠嘉謝罪。

退朝之後,申屠嘉生氣地對長史說:“我本當先斬後奏,現在奏請皇上反被這小子給出賣,實在是大錯。”

丞相終於發病死了,晁錯因此更加顯貴。

晁錯被提升為御史大夫,請求就諸侯的罪過相應地削減他們的封地,收回各諸侯國邊境的郡城。奏章呈送上去,皇上命令公卿、列侯和皇族一起討論,晁錯所修改的法令有三十章,諸侯們都叫喊著反對,痛恨晁錯。

晁錯的父親聽到了這個消息,就從潁川趕來,對晁錯說:“皇上剛剛繼位,你執掌政權,侵害削弱諸侯的力量,疏遠人家的骨肉,人們紛紛議論怨恨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晁錯說:“事情本來就應該這樣,不這樣的話,天子不會受到尊崇,國家不會得到安寧。”

晁錯的父親說:“照這樣下去,劉家的天下安寧了,而我們晁家卻危險了,我要離開你回去了。”便服毒藥而死,死前說道:“我不忍心看到禍患連累自己。”

晁錯的父親死後十幾天,吳楚七國果然反叛,以誅殺晁錯為名義。等到竇嬰、袁盎進言,皇上就命令晁錯穿著朝服,在東市把他處死。當時是腰斬棄市,夷族!

晁錯死後,謁者僕射鄧公擔任校尉,攻打吳楚的軍隊時,他擔任將領。

鄧公回京城後,上書報告軍事情況,進諫皇上。

皇上問道:“你從軍中來,聽到晁錯死了,吳楚的軍隊退了沒有?”

鄧公說:“吳王蓄意謀反已經有幾十年了啊,他為你削減他的封地而發怒,所以以誅殺晁錯為名義,他的本意並不在晁錯呀。再說我擔心天下的人從此都將閉口,再也不敢進言了。”

皇上說:“為什麼呢?”

鄧公說:“晁錯擔心諸侯強大了不能夠制服,所以要求削減諸侯的封地,藉以尊寵朝廷,這實在是關乎萬世的好事啊。計劃才開始實行,竟然遭到殺戮,對內杜塞了忠臣的口,對外反而替諸侯報了仇,我私下認為陛下這樣做是不足取的。”

景帝沉默了好久,說:“您的話很對,我也悔恨這件事。”於是任命鄧公擔任城陽中尉。

最後不得不說一句,老闆是不可靠的,為了自己的利益隨時可以犧牲忠於他的人。


乙丙丁6


首先,需要還原一下當時漢景帝殺晁錯的歷史背景。

漢高祖劉邦擊敗楚霸王項羽後,迫於形勢,分封了功臣為異性諸侯王,因為諸侯王在自家封地自治,擁兵自重等,威脅到了中央,後來高祖斷然肅清了所有異性諸侯王,但又分封了同姓諸侯王,這也為漢景帝時期的“七王之亂”埋下了種子。

到了漢景帝時期,各路諸侯王經過休養生息,實力漸漸壯大,有尾大不掉的趨勢,御史大夫晁錯提出《削藩策》削藩以加強中央集權,此時,漢景帝是十分贊同晁錯的建議的,同時下令進行諸侯王削藩。因為動了諸侯王的蛋糕,吳王劉濞聯合其餘六王以“清君側”的名號起兵。為了平息諸侯王的怒火,漢景帝不得已殺了晁錯,腰斬於市。

明明殺了晁錯就是了,為什麼還要腰斬於市呢?我認為這裡涉及到一個心理問題,當一個人受到第三方人傷害時,反過來施害人收到的懲罰越大,被害人心裡越痛快,就像一個人被毒蛇咬了,會恨不得把蛇砍成十八塊,剁成肉醬。

這裡的劉濞等七王就好比受害人,晁錯就好比施害人,只是晁錯被腰斬還是沒能平息七王的怒火,最後還是由大將軍周亞夫用三個月的時間平息了這場動亂。


LeungYung


漢吳、楚、趙等七國,以誅晁錯為名,反。史稱七國之亂。

漢景帝為解七國之亂,問計於袁盎,袁盎與晁錯不和,說:吳、楚相遺書,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賊臣晁錯擅適諸侯,削奪之地,以故反,名為西共誅錯,復故地而罷。方今計,獨有斬錯,發使赦吳、楚七國,復其故地,則兵可毋血刃而俱罷。

後景帝乃使丞相、中尉、廷尉奏錯:不稱主上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吳,無臣子禮,大逆無道。錯當腰斬,父母、妻子、同產無少長皆棄市。於是腰斬晁錯於東市。


我是一個存在483


七國之亂打出的旗號是“清君側,除晁錯”,可以說是師出有名,當時的景帝也十分年輕,政治手腕很弱,一時間七國的叛軍對他造成很大的壓力,他以為大殺晁錯就能平息“眾怒”。最後晁錯被殺,戰爭也沒有停止,他們真正想要並不是怎麼殺晁錯,而是那天子的位置。


反惑小聲


主要是為了平息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之亂,沒想到吳王劉濞清君側是幌子,殺了晁錯根本沒用,還是繼續謀反,謀反才是實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